(二)白术附子汤——关节炎,痿证,眩晕,自汗,缩阳

合集下载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生。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生。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
生。

寒江雪_30164
阅447转12019-08-24分享收藏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

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

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胡希恕经验:桂枝加白术附子茯苓汤
患者女,57岁,左侧膝关节疼痛,恶寒,稍吹电扇即酸胀,腰部亦酸胀,舌质黯,脉弦缓。

西医诊断:膝关节骨质增生,曾用小针刀治疗。

腰部酸胀我考虑椎间盘疾病。

处方: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苍术15g 制附子10g茯苓15g大黄3g怀牛膝10g。

3剂
3剂后,腰部酸胀减轻,膝关节酸胀减轻,不恶寒,可吹电扇。

效不更方,继服3剂。

1、此方为何不用麻黄汤打底?胡希恕言:慢性用桂枝汤打底,急性用麻黄汤打底。

2、为何用大黄3g?胡希恕经验:偏身疼痛加少量大黄,其效如神。

最近临床,多采用胡希恕先生经验,药证对应,效果皆如先生言。

胡希恕先生经验实事求是!敬仰!
汉代苍白术不分,胡希恕先生临床经验,对于痹症苍术好于白术。

真武+桂枝炙草大枣+苓桂术甘汤------处方非此立意!。

《张氏医通》术附汤,芪附汤。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张氏医通》术附汤,芪附汤。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张氏医通》术附汤,芪附汤。

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张氏医通》术附汤治寒湿体痛。

自汗身寒。

白术(一两)附子(半两)上二味。

水煎。

去滓。

放凉分三服。

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术附汤去术加人参一两。

芪附汤治元阳衰弱。

虚风自汗,术附汤去术加黄芪一两(蜜酒炒)三因,治自汗。

用芪附、术附、参附三方,皆用附子五钱,余俱一两,分三服服之。

其卫外之阳不固,则用芪附;脾中之阳不固,则用术附;肾脏之阳不固,则用参附。

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此三方,而芪附可以治虚风,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方亦相因为用,只用二物,不杂他味,取力锐以擅专功也。

其外麻附、桂附、姜附、椒附、星附及大黄附子等,法度森森,分治九垓,各具转日回天之妙用,岂寻常可拟议乎。

桂枝附子汤(玉函)治风湿身重烦疼。

不能转侧。

术附汤去术。

本方用附子一枚。

加桂枝一两二钱。

甘草六钱。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玉函。

即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

术附汤本方用术一两二钱。

附六钱。

加甘草六钱。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分温三服。

甘草附子汤(玉函)治风湿大便坚。

小便自利。

术附汤本方用术、附各六钱。

加桂枝一两二钱。

甘草六钱。

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三方,皆本术附汤方而立。

一加桂枝、甘草、姜、枣,以治身重烦疼,不能转侧,其病全在躯壳,无关于里,故于本方除去白术,使桂、附专行躯壳,而振驱风遂湿之功,用甘草以缓桂、附之性,不使其汗大泄。

汗大泄,则风去而湿不去也。

风在疾祛,湿在缓攻,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大枣之甘以缓之,则营卫之开阖有权,风湿无复入之虞矣。

一加甘草、姜、枣,以治骨节烦疼掣痛等证,浑是湿流关节之患。

故于本方但加甘草。

以缓术、附之性,姜、枣以司开阖之机。

风之见证本轻。

故无藉于桂枝也。

一加桂枝、甘草,以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以病气内犯,故于本方加桂枝助附子以杜内贼之风湿,加甘草助白术以和二便之偏渗,故大便虽坚,法无下夺之理。

附子白术。白术附子汤,温阳补火,散寒除湿,温中化饮,止痛除痹。

附子白术。白术附子汤,温阳补火,散寒除湿,温中化饮,止痛除痹。

附子白术。

白术附子汤,温阳补火,散寒除湿,温中化饮,止痛除痹。

白术附子汤汤歌诀白术附子汤除痹,生姜大枣甘草炙;风寒湿痹重在湿,助阳除湿微汗知。

方剂组成及用法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出自《伤寒论》,请遵医嘱。

难懂吧~解读一下:1、“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痹”,是说第一次服后还觉得身上痛,那么半日之再服用一次。

(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2、“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服用三次后,如果觉得昏沉沉的;3、“勿怪”,不奇怪。

4、“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这是白术、附子的药性进入皮肤中,正在发散驱逐湿气的过程,这个时候不必惊慌,只需等待身体自我调节即可。

方效主治温阳补火,散寒除湿,温中化饮,止痛除痹。

病症起因【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由以上原文参考,白术附子汤所治为“湿痹”。

“湿痹”是什么?我们再来解释一下,痹症是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湿病由何而来?如:受冷,喝冰凉饮料,吃生冷的食物,衣服湿冷都有可能引起湿气的侵入,并滞留于肌表,或内外湿气相交、相困。

其病表现为:1、关节疼痛而且烦躁;2、脉沉身痛肿重甚至行动不便;3、大便坚硬,小便自利;4、出现怕风、怕寒、发热等。

方义、配伍白术:苦、甘,温。

归脾、胃经。

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白术附子汤这个方子传承了数千年,所以他能够流传到至今而且还在中医中还能够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可见其疗效是多么的好。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

【处方】白术6克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4.5克(切)大枣6枚【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勿怪。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处方】白术9克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功能主治】补脾胃,益精气。

风虚头重,目眩,不知食味,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为三服,一日三次。

初服得微汗即解。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处方】白术2两,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肠胃虚湿,肠鸣泄泻,或多自汗。

【用法用量】方中附子、茯苓用量,《普济方》引作“各一两”。

【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济生》【处方】白术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苍术2两,陈皮2两,厚朴(姜制)2两,半夏(汤洗7次)2两,茯苓2两,泽泻2两,猪苓(去皮)半两,肉桂4钱。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寒中。

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作中满腹胀,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隐隐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3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医学发明》卷五看完了上文对于白术附子汤这种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了许多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白术附子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剂名方,由白术和附子为主要药材组成,配合其他辅助药材而成。

白术附子汤在中医临床上几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症,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白术附子汤的配伍药材及其功效。

1. 白术白术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它具有健脾胃、行气、利水、止血的功效。

白术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排出毒素,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感。

同时,白术还能够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对于肝脏保健起到一定的作用。

2. 附子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但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药效。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湿、化瘀散结的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寒痹、关节疼痛等。

附子还具有麻木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3. 甘草甘草有和中补脾、祛火解毒的功效。

它能够缓解胃肠道炎症,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

另外,甘草还能够协助其他药材发挥作用,增强药效。

4. 干姜干姜具有温阳散寒、止呕和解表发汗的功效。

它能够缓解胃的寒冷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引起的症状。

5. 五味子五味子有补肾安神、生津润燥的功效。

它能够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提高胃肠道的吸收能力,增加食欲。

6. 白术附子汤配伍药材的其他辅助药材还有陈皮、桂枝、半夏等,这些药材各自具有一定的功效,在配伍中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方的疗效。

白术附子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1. 健脾胃白术附子汤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它还能够增加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厚度,保护胃黏膜不受到损伤。

2. 行气化痰白术附子汤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状。

它还能够化痰,减少痰湿堆积,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

3. 温阳散寒白术附子汤中的附子、干姜具有温阳作用,能够缓解寒性病症,如寒痹、关节疼痛等。

它们可以温暖体表以及深层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缓解寒冷引起的不适感。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医案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医案

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附子汤医案【原文】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2.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3.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组成】附子20g 白术12g 茯苓10g 人参6g 白芍10g【煎服方法】水浸20分钟,煎40分钟,约45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少阴病,身痛,骨节痛,手足冷,背恶寒,脉沉而微细者。

【禁忌】1. 有表证者,忌之。

2.口苦、口渴、思饮、思冷者,忌之。

【类方】1.真武汤:同属温阳健脾之方。

不同者,真武汤证为阳虚水饮停蓄,以头眩心悸、水肿、小便不利为主症。

附子汤证为寒湿内盛,以骨节疼痛,手足冷,背恶寒为主症。

2.麻黄附子细辛汤:身痛、恶寒、脉沉,为二方共有之症,然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3. 桂枝新加汤:同可治身痛,脉沉迟。

不同者,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4. 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治背恶寒,然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与附子汤证从始至终恶寒迥然不同。

【临床运用】1.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金匮要略》)2.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千金要方》)3.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

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4.遗尿,带下,水肿,怔忡;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证,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于脾肾阳衰、寒湿内阻之证。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5:8)5.不语、不食,沉睡。

一味白术附子汤,专治腰椎疼痛下肢发凉

一味白术附子汤,专治腰椎疼痛下肢发凉

一味白术附子汤,专治腰椎疼痛下肢发凉
患者:女性;年龄:35;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就诊。

自诉双下肢发凉,夏天不敢穿裙子短裤。

查体:腰椎右侧弯,腰4-5棘间压痛,直腿抬高阳性,CT显示:腰间盘突出,舌红苔白,脉沉细。

中医辩证:风湿痹阻症;治宜祛风除湿。

处方:制川乌、怀牛膝、细辛、生黄芪、天麻、当归、茯苓、熟地黄、桃仁、红花、生杜仲、秦艽、防风、鸡血藤、全蝎、深白术。

服药7剂,麻木疼痛缓解,右股部仍有疼痛,去天麻、熟地黄;加威灵仙、木瓜。

共服12剂,症状全消,随访半年,并无复发。

方解:制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怀牛膝、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细辛、防风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生黄芪、白术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效;天麻、全蝎可以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茯苓补益心脾利水消肿;熟地黄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秦艽具有祛风湿,止痹痛功效;
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骨类疾病困扰,可以在我评论区留言,我会利用工作之余给您答疑解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白术附子汤——关节炎,痿证,眩晕,自汗,缩阳10类风湿关节炎——赫军医案患者,男,61岁。

手足关节对称性肿胀、僵硬、疼痛6月余。

诊见:双手足关节肿胀、僵硬、疼痛甚,活动不利,纳呆,畏寒乏力,二便调。

双手指关节肿胀,压痛,皮色黯红,双手背、腕、足踝部肿胀明显,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平素体虚多劳碌。

西医诊断: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

中医诊断:痹证,证属寒湿痰瘀痹阻型。

治法:温化痰饮,祛风除湿,通络镯痹。

方选白术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桂枝、防风、土鳖虫各12g,白芍、茯苓、炒白术、川牛膝、羌活、海风藤各15g,延胡索20g,制附子(先煎)、炙甘草各6g,细辛5g,生姜5片。

服用3剂后,患者四肢诸关节肿胀、僵硬、疼痛稍缓解,活动功能改善,仍感畏寒乏力,守方加黄芪15g、鸡血藤20g,继服15剂。

复诊时,患者诸关节肿痛渐消,晨起稍僵痛,皮色渐如常,活动功能可。

守方去土鳖虫,加威灵仙15g,继服2月,患者关节肿痛消,功能如常,无明显不适。

按: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平素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关节,“不通”“不荣”则发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皮色黯、舌淡黯为寒湿瘀血痹阻之象。

治疗以附子、防风、桂枝、羌活祛风胜湿,温通经脉;合玉屏风散益气健脾,补益后天;以海风藤、土鳖虫、威灵仙等祛风胜湿,温通经脉,通达四末,风能胜湿,四末湿邪,唯风药达之;川牛膝引经下行;辅以土鳖虫血肉有形之品,能蠲风湿顽疾之邪;茯苓、甘草、生姜益气健脾,援后天之虚,强健体质,调和诸药,祛湿邪杜绝成痹之源。

赫军,李丽华,何宾,等.运用《金匮要略》方辨治风湿痹病验案3则[J].新中医,2013,45(9):194-196.《经方治痹》11痹证关节炎——刘含堂医案冯某某,男,44岁,工人。

2003年3月11日初诊。

2年前因肢体关节疼痛,在本市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不断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近2周因春雨连绵,致使关节疼痛加重。

现症:面黄而浮,两膝、踝关节凉痛,恶寒怕冷,麻木,每逢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困倦,转侧不利,食欲不振,二便自调。

舌淡胖、苔白腻、脉迟缓。

诊为痹证(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证以寒湿之气偏盛。

治宜温经散寒止痛,健脾逐湿。

用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加味,处方:炮附片30克(先煎),白术12克,茯苓15克,苍术10克,炒苡米30克,川牛膝15克,厚朴10克,当归12克,鸡血藤3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关节凉痛及麻木等症明显减轻,食欲好转,继以前药10剂。

三诊:诸症消失,为达根治目的,将上药加大剂量,改汤为散,每服10克,日3次。

嘱服2~3个月。

1年后来访,告以上述散剂服两个多月,至今病情未复发。

按:本例为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为痹证,以寒湿之气偏盛。

投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以其偏重于寒湿,故去桂枝之祛风,加白术能配合附子以健脾燥湿、散寒止痛,另加苍术、茯苓、厚朴以助健脾逐湿,当归、鸡血藤、川牛膝活血化瘀、通利关节有益于止痛。

《经方治病经验录》12膝骨关节炎——房少青医案患者,女,64岁。

患者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诊断为增生性膝骨关节炎。

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证属痹证。

此患者关节肿胀,缠绵难愈,舌淡苔白,脉沉紧,加之年龄大,气滞血瘀,辨证为寒湿痹为主。

治疗主要以散寒除湿、祛风通络为主,方用乌头汤与白术附子汤两方,交替服用10剂。

处方如下:①制川乌10g(另煎),炙黄芪10g,麻黄10g,白芍20g,炙甘草10g,10剂。

②桂枝10g,制附子10g(先煎),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麻黄10g,五加皮10g,木瓜15g,白芍15g,10剂。

服药后复诊,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减轻,但关节仍发僵,舌质转红,脉仍沉,守方续进10剂后,双膝关节肿胀消失,疼痛大减,因原方为大热之剂,故善后方改为活血除湿之剂为主。

白芍20g,木瓜10g,鸡血藤10g,桂枝10g,薏苡仁20g,防己10g,五加皮10g,黄芪10g,甘草6g。

按:治疗本病时以散寒去湿、补气养血为主。

《医学心悟·痹》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所以方用乌头汤和白术附子汤交替服用治疗,方中川乌、麻黄、附子、桂枝温经散寒止痛;芍药、甘草理气止痛;黄芪益气固表,通利血脉;防己、木瓜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牛膝、鸡血藤补血、活血,补益正气,可治久病入络瘀阻的瘀肿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故取得满意疗效。

房少青.乌头汤合用白术附子汤治疗骨性关节炎一例[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28.《经方治痹》13痿证——刘渡舟医案腓总神经损伤曹某。

男,37岁,北京人。

1989年6月24日初诊。

自诉因:工作关系,接触冷水,左脚痿软,不能弯曲,足趾无力,行走困难,已一周有余。

无疼痛与麻木,尚未发现肌肉萎缩。

下肢发凉,小便清长,检查左脚呈“垂足”状,西医诊为“腓总神经损伤”。

舌苔白厚腻,脉来沉。

脉沉为寒,舌腻为湿,寒湿伤于筋脉,阳气失煦,用温阳除湿之法。

处以“桂枝去芍加术附汤”:桂枝12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白术12克,炮附子12克,七剂,水煎服。

另用川椒12克,艾叶12克,千年健15克,苏木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追地风15克,煎汤熏洗患足。

7月1日二诊:患者感觉左脚踝部有了疼痛之感,抬足略有升高。

反映了阳复之象。

与上方中再加强筋骨、引药下行之品。

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木瓜10克,牛膝10克。

七剂,水煎服。

外用药物:川椒10克,艾叶15克,麻黄10克,草乌10克,红花10克,海桐皮20克,煎汤熏洗。

7月8日三诊:自诉服药后足胫有力,能随意屈伸,足趾也可以上翘。

但与常人比,行走仍感力量不济,舌苔白腻,脉沉。

转方用:桂枝12克.白术10克,附子10克,生姜10克,当归10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

服三十余剂而病痊愈。

(陈明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54~156)《名医经方验案》14眩晕——刘含堂医案赵某某,女,44岁,工人。

2001年11月5日初诊。

1年来常感眩晕,以致不能上班,曾在市内多所医院就诊,西医以脑电图、多普勒、CT等特殊仪器检查,未查出实质病变,用药亦无效。

现症:面色淡黄而白,食欲差,便溏,神惫,腰膝酸痛,畏寒怕冷。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诊为眩晕,证属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治当健脾温肾。

用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加味,处方:白术12克,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厚朴10克,焦山楂15克,补骨脂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眩晕减轻,食欲改善,大便成形,畏寒怕冷等症状亦有所缓解。

继用上药,又服10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眩晕,西医未查出实质病变,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仲圣原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痹证,然本方有健脾温肾之效,故亦适于本患者的治疗,加茯苓、焦山楂、补骨脂在于增强健脾温肾之力。

脾肾功能恢复,阳气振奋,清升浊降,则眩晕等症自然消退。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现代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泄泻、肛痒等。

辨证宜掌握其病机要点为风寒湿相搏于表而偏重于寒湿,兼湿邪困脾,或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经方治病经验录》论:脾肾虚寒,阳格不降证。

15自汗——叶天士医案某,21。

脉细自汗,下体怯冷,卫阳式微(卫阳虚)。

去桂加白术汤加黄芪:黄芪9克,熟附子2.1克,白术4.5克,炙草1.5克,煨姜30克,南枣9个。

(《叶天士医案》)《经方研习》16治痢后痛泻——赵守真医案患者女性。

痢愈未久,转致溏泄,一日四、五次,腹中时痛,痛则手足厥冷,呕吐清涎,曾进理中汤多剂未搓。

诊之,脉微细,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长,厥痛并存。

今脉微厥痛,不仅病在太阴,亦且症兼少阴,其病由痢转泻,固为病变之良好机转。

但泻利既久,脾胃已伤,脉微而厥,则肾阳亦复衰损。

前服理中汤不应者,偏脾而遗肾耳。

现以合治脾肾为宜:白术16克、附子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5枚。

用以培补脾肾,温暖肾阳。

服药四剂,手足厥回,痛泻俱止。

惟肢倦神疲,饮食无味,再用益脾强胃之异功散加益智、山药、扁豆、砂仁诸品,同时美味调补,半月遂收全功。

(摘自赵守真《治验回忆录》)《伤寒论方运用法》论:脾肾虚寒,而发厥逆,阴阳不交证。

17痹证并肛痒——刘景琪医案金某,58岁,工人,1982年2月17日初诊。

全身关节疼痛,小便利,大便干,肛痒已半年,小腹经常疼痛,大便未查出虫卵。

苔薄白,脉左寸关浮、尺沉紧。

辨证:湿邪留滞。

治则:助阳散湿。

处方:白术12克炮附子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三个服三剂,全身关节疼大减,肛门痒止,小腹痛减,大便已不干。

继服上方加川芎9克威灵仙12克没药9克服六剂关节疼痛消失。

《经方验》论:浮为风虚,血分之寒,沉紧为阴盛寒凝之象。

大便干,小便利,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18蛔虫病——刘景琪医案李某,男,28岁,农民,1982年11月18日初诊。

肛门潮湿发痒已半年,化验查到蛲虫卵,曾服扑蛲灵和使君子等未效。

大便干时,肛门潮湿加剧,痒剧,且经常如此。

苔白腻,脉寸关浮。

辨证:湿邪留滞。

治则:助阳健脾,祛湿止痒。

处方:白术12克炮附子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十二剂,症状消失。

《经方验》论:没有外感,也见浮脉,此为风虚,血分之寒。

血寒生风,阴寒生湿。

白术燥湿,附子祛寒。

19缩阳——孙溥泉医案1972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病家突然敲家门,说北京轻院金工厂刘厂长患病,要我去看看,因同在一个院里住,我立即披衣赶去,只见刘厂长腹痛难耐,呼叫不止,阴茎与阴囊往里紧缩,估计是夫妻同房后受寒所致。

我立即回家拿了两根艾卷,点着后,同时熏患者小腹,艾卷熏了一个小时,腹痛减轻,患者不再呼叫,只是阴茎及阴囊尚未恢复正常。

天亮以后,详细询问病情,知患者以前曾腹胀,每晨必腹泻,大便不成形,似五更泻。

但近日吃止泻西药后,出现便秘。

便按《伤寒论》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便书方:附子(先煎1小时)6克,白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十枚,3剂,水煎服,另嘱其家人到卫生所拿几枚艾卷,一天熏少腹3次,每次半小时。

服3剂后,腹已不痛,阴茎不但恢复正常,亦可正常勃起,大便已每日一次,但仍有五更泻症状,嘱服四神丸而愈。

《经方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