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浅谈明清至近代小说中的插图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浅谈明清至近代小说中的插图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浅谈明清至近代小说中的插图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

本人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

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

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

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

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

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

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

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

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

明清小说插图的现代阐释——基于语图互文的视角

明清小说插图的现代阐释——基于语图互文的视角
[ 摘要 ]明清小说插图是我国文 学和文化领域 中一种独特 的现 象 ,这些插 图不仅是对 书籍 的装 饰 ,而
且承担起一定的叙事作用 ,具有叙事性 。但这种 图像叙事并 不是简单地 对文字 的模仿 ,而是 抓住最 富有孕 育性的那一顷刻进行 表现。在叙事形态上 ,明清小说插 图的叙述与文字叙述相结合 ,以文解图。
第 l 6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集 美大 学学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J i m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Vo 1 .1 6. No. 1
J a n ., 2 01 3
明 清 小 说 插 图 的 现 代 阐 释
— —
基 于语 图互 文 的视 角
陆 涛 ,张 丽
( 1 .阜 阳师 范学院 文 学院 ,安徽 阜阳 2 3 6 0 3 7;2 .江西社会科 学院 中国叙事 学中心 ,江西 南昌 3 3 0 0 7 7)
究 的单 幅图像 ,这 里暂 且 略 过 不论 , ① 仅 论 述第

种 ,即 以文解 图的方法 。以文字 对 图像 进行 解
释 的方式 在很 多理论 家那 里都 有论 述 ,英 国视 觉
批评家詹姆士 ・ 埃尔金在其 《 图像世界》 一书
中 ,提 出 了 “ 图 解 ” 的 概 念 。埃 尔 金 认 为 ,包
[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插 图 ;以文解 图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奄编 号]1 0 0 8 。 8 8 9 X( 2 0 1 3 )O 1 . 8 6 . O 7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

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作者:王逊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7期摘要:有关明清刊本小说插图与文本关系的研究是时下热点,创获良多,但亦有值得反思之处。

专注于图像叙事功能的研究立场有待检讨,有关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探讨,要避免流于只关注文—图关系或将一切内容都投射于此的倾向,图像绘制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决非叙事一端。

重理论提炼、轻文献整理的研究思路也有待转变,从基础文献整理出发,综合考虑插图、插图题字和文本间的复杂关联,方能有全备、深入之理解。

关键词:图像叙事;理论提炼;文献基础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7-0177-08作者简介:王逊,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 225009)版画的发展至明代达到了鼎盛,有论者说,“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①。

与此同时,明代也是中国古代通俗文艺发展的黄金时代。

版画与通俗小说的结合本就渊源有自,历史悠久,如今,伴随着版画与通俗文艺双重的高度繁荣,二者的联系更为紧密。

众多学者研究指出,明代通俗小说几乎都配有插图,甚至达到了“无书不图”的地步,那些惟妙惟肖的插图附在文本之中,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相映成趣,成为了该时期通俗小说的一大特色。

延及清世,也仍有继承与发展。

如此突出的现象自然不能不引起学人的关注,但长期以来都是在艺术领域内予以探讨,多种论著如郑振铎《中国木刻画史略》、王伯敏《中国版画史》、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等主要集中于版画的历史发展、风格技法、地域特色等内容,着眼的更多是其艺术欣赏价值。

但插图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图像,除却观赏、愉悦功能外,也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辅助文字,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直观展示,从而有助理解的作用,鲁迅就指出当书籍的插画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②。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论文从明代始,已有颇多文人学者对通俗小说的批评,主要形式有评点和序跋文。

但是,这些通俗小说中的大量插图,却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

这也许是由于插图的文化身份——它位于雅与俗、艺术与实用的模糊境界上。

这可能造成了明清文人学者对于小说插图的轻视与忽略。

不过,在有些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中,却出现了有关插图的批评,涉及到插图的审美价值、效用性和玩赏方式等。

由此可知,在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还是引起了文人学者一定程度的注意的。

小说版本卷首的凡例与识语一般用来介绍出版目的和书籍体系,是广告意识比较浓厚的文章,主要出自出版业者之手。

通过这些短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书坊版刻插图本小说的目的和当时读书阶层对于插图本的玩赏方式。

插图本小说凡例与识语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对文字的补助作用,另一方面是插图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玩赏功能。

一、插图的导读功能与效用万历十九年金陵仁寿堂周曰校刊本《三国演义》的封面识语说:“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可见,插图的地位与圈点、音注、释义等文字补助要素的地位是同等的,书籍中增加插图的目的是为阅读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提供解释。

这就是说,插图具有导读功能。

建安双峰堂余象斗的识语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

万历二十二年建安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林》识语说:“《水浒》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只一家。

前像版字中差讹,其板像旧唯三槐堂一幅,省诗去词,不便观诵。

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

有不便观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之恐观者言其省陋,皆记上层。

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

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里强调本书与其它书坊插图本的差异:有“全像”的,图像的“上层”还有诗词,“一画一句,并无差错”,让读者便于“观诵”。

论明清小说插图独立性

论明清小说插图独立性

论明清小说插图的“从属性”与“独立性”(2012-12-25 12:40:15)转载▼标签:分类:班门弄斧杂谈按:前些时因参与某项目的缘故,抽空去南图翻书补课,不经意间有了些微心得,于是草就一文。

文成后请杨磊兄指正,举凡文章结构、论述逻辑乃至词句表达多蒙开示,谨致谢意。

中国自古就有“图文不分”、“左图右文”的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图与文的结合方式得到了深入发展,诞生了诸如题画诗、诗意画等多种精妙的形式,而小说版画(即插图)与小说文本的结合即是其中颇具特色和意义的形式之一。

自明中叶以后,版画艺术大盛,坊间所出戏曲小说,几乎没有不加插图的,延及清世,也仍有继承与发展。

文本与插图构成了何种关系,文图结合又产生了怎样的特殊效果?王朝闻曾有专文探讨,在他看来,这些小说插图应该具有两性,一是“应有的从属性”,即插图依附于文本,表达的是特定文本中的特定故事,但另一方面,它也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的主题”[1](p139)。

这番话颇为见地,但却并非没有可议之处。

从具体的插图发展史来看,一则它存在着一种脱离“从属性”的趋势;另外,所谓的“独立性”[①]是否存在颇值得怀疑,并不像时下理论表述的那般简单与想当然。

一、从属性:应有与相对小说插图的最基本任务是辅助文字,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直观的展示,从而“诱引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

”[2](p28)因此张玉勤指出“文学插图的艺术独立性是建立在文学作品这个‘原作’基础上的,离开了‘原作’,插图便失去了本体意义,只能是一幅普通的图画作品。

”[3]但是,插图,亦即版画,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思路,因而它往往会有溢出“从属性”的举动。

从艺术形式上看,插图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日益强烈的美学追求。

首先,如同绘画作品中存在着题款、印章、题跋等文字,在插图构成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文字符号,我们在绘画作品中追求“文字在画面构图中,是一种装饰的美,因此,应从画的风格、笔墨色调、色影的呼应来解决字体(形)。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论明清的小说刊本插图

� � � 粜米记 , 新编 包龙图断白 骨精案 , 全 相说唱师官 受妻 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重要手段 � � 刘都赛上元十五 夜看灯传 和 新刊全相 说唱包待制 出身 就明代版画插图的全 貌来看 , 前 期是官刻版 画兴盛 , � � 传 另 有传 奇类两 种 新刊 全相说 唱开宗 义富 贵孝 义 以宗教插图为主流 到明中期 , 其他种类的版画得到进一 � � 传 和 新刊全 相莺哥行孝 义传 和元代 相比 , 这些 刊印 步发展 , 版画的 表现题 材不 断扩大 , 包括 儒家 经史子 集 , � 于北方的小 说图版在形 式上有所变 化 , 除 花关索 出身 篇帙浩繁的类书 , 自然科技与日用通俗读物 万历后为满 � � 传 为 上图下 文 , 沿 用 全 相平 话五种 的 形式风 格外 , 其 足市民文化需求 , 画谱 , 酒牌 , 笺谱 , 山 水游记 , 诗 词文集 , � 他诸本皆为整版图 , 当为年代最早的整版小说版画 小说 , 戏曲剧本的出版 , 进一步造成了 明代缤纷 灿烂的版 � 自 全相三 分事略 开 始的插 图本小 说 , 在版 画插 图 画插图 " 黄金盛况 " " 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 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那 么 , 明朝就可 称作中国古 代版画发 形式特征方面 有两个引人 注目的特点 , 其一是根据 文字 的竖排和图像 的横列方式 可以看出 , 变 文艺术对于 小说 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 " 2 郑振铎先生说 � 插图产生了重要影响 纸质印本书籍出现之前 , 图文配合 明之中 叶及 末年是 中国插 图史 上的黄 金时 代 今所
� � � � � � 1 ( )
� � � 史类三 种 新编 全相 说唱足 本花关 索出 身传 , 新刊 说 亦出于轻薄子一时 好恶之为 如 � 西厢记 碧 云騢 之 � � 唱全相石郎 驸马传 和 新 刊全相唐薛 仁贵跨海征辽 故 类 流传之久 遂以泛滥而莫之捄欤 ! � � � 事 公 案类六 种 新编 说唱包 龙图 工案断 歪乌 盆传 , 这种局面反过来 又加强了对于 出版业的刺 激 , 使之 � � 新刊全相足本 仁宗认母传 , 新刊全相 说唱包龙图 陈州 进一步面向广大的需求 市场 书中 插入版画成 为出版商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本的大量存在,是明清小说中一个特别的现象。

插图的形象性不仅可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插图作为版画,其艺术性不断增强,逐渐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明清小说的传播。

(一)明清小说插图的发展阶段1、嘉靖、隆庆为起步阶段经过明初以来长时期的沉寂,通俗小说开始显出蓬勃的生机,插图本小说的发展亦由此重新起步。

日前可见的嘉靖、隆庆间的插图本小说大致有以下儿种:上图下文、图像十四叶、图嵌文中,彩绘,上图下文、彩绘插图等。

嘉靖、隆庆间所刊小说约t余种,插图本几占一半,其绘图各具特色、别致生动,开万历一代之先。

但总的看来,嘉、隆时插图本小说尚未普及,即便把版本散佚等因素考虑进去,其数量仍极有限。

2、万历至康熙为颠峰时期万历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的发达,小说插图达到其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称为黄金时代,这一繁盛时期一直延续至清初康熙朝明末清初,虽经兵焚鼎革,但小说出版的文化传统及技术传统并未中断,小说插图佳作迭出。

3、乾嘉时期,为低谷时期乾隆一朝虽为清代印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但其成果用于小说刊印者甚少。

雍正以来文网日密,加之乾嘉考据之学渐为主流文化,文人学者皆以训沽、考据、校勘为能事,以通俗小说为鄙。

到清乾嘉之后,无论是官方目录还是私家目录都严格排斥白话小说,与明人的态度迥然相异,小说插图亦少有名家绘刻。

戴不凡在《小说见闻录》中感叹:自清初以降,虽"绣像"小说大行,而"全像"、"出像"之制几废,其中竟罕有稍具艺术价值者。

4、道光以后,为复兴时期在广州、上海等南方地区,由于经济的繁荣及文士的提倡,小说插图又有声有色地发展起来。

如道光十二年广东重刊本《镜花缘》,卷首增谢叶梅摹人物图像108页。

作者颇费心思,于每像之后页配上图案式的装饰画,使书中插图顿显活泼。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小说插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明清小说插图的历史背景、插图风格、插图内容及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文章通过选取《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等著名小说,分析其中的插图特点和所表达的意蕴。

同时,还对明清时期插图的制作工艺、插图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揭示出插图对于明清时期小说艺术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历史背景、风格、内容、制作工艺、引导作用、文化交流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其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能够表现出人性的多种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小说插图也成为了明清时期小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插图,探讨插图在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插图发展的黄金时期,插图形式多种多样。

明朝时期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都有趣味的插图加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插图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小说插图的多样化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丰富了阅读体验。

三、插图风格明清小说插图风格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一种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伦理道德和审美风尚。

明清小说插图具有艺术简练、风格纯美的特点,代表作品如《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这些插图既有形式美的追求,也具有语言美的表现,形似所述,形文字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插图内容明清小说插图主要包括人物画、景物画、草书字体、铅印花饰等。

人物画主要描绘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特征等。

而景物画则描绘自然景色和建筑场所,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草书字体则更贴近文化内核,展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学和书法水平。

铅印花饰则多用于精装本的插页上,表现出了当时风俗美学的趣味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及其功能
从明代始,已有颇多文人学者对通俗小说的批评,主要形式有评点和序跋文。

但是,这些通俗小说中的大量插图,却没有引起文人学者的足够重视。

这也许是由于插图的文化身份它位于雅与俗、艺术与实用的模糊境界上。

这可能造成了明清文人学者对于小说插图的轻视与忽略。

不过,在有些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中,却出现了有关插图的批评,涉及到插图的审美价值、效用性和玩赏方式等。

由此可知,在明清时期,小说插图还是引起了文人学者一定程度的注意的。

小说版本卷首的凡例与识语一般用来介绍出版目的和书籍体系,是广告意识比较浓厚的文章,主要出自出版业者之手。

通过这些短短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明清时期书坊版刻插图本小说的目的和当时读书阶层对于插图本的玩赏方式。

插图本小说凡例与识语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图像对文字的补助作用,另一方面是插图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玩赏功能。

一、插图的导读功能与效用
万历十九年金陵仁寿堂周曰校刊本《三国演义》的封面识语说: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可见,插图的地位与圈点、音注、释义等文字补助要素的地位是同等的,书籍中增加插图的目的是为阅读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提供解释。

这就是说,插图具有导读功能。

建安双峰堂余象斗的识语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

万历二十二年建安双峰堂刊本《忠义水浒传评林》识语说:《水浒》书坊间梓者纷纷,偏像者十余副,全像者只一家。

前像版字中差讹,其板像旧唯三槐堂一幅,省诗去词,不便观诵。

今双峰堂余子,改正增评。

有不便观览者芟之,有漏者删之,内有失韵诗词,欲削之恐观者言其省陋,皆记上层。

前后廿余卷,一画一句,并无差错。

士子买者,可认双峰堂为记。

这里强调本书与其它书坊插图本的差异:有全像的,图像的上层还有诗词,一画一句,并无差错,让读者便于观诵。

万历三十四年刊本《列国志传》识语也说:《列国》一书,乃先族叔翁余邵鱼按鉴演义纂集。

唯板一付,重刊数行,其板蒙旧。

象斗校正重刻全像批评,以便海内君子一览。

买者须认双峰堂为记。

同样强调全像的绘刻,且全像与批评并列,可知两者的功能也是一样的,即所谓以便海内君子一览。

要注意的是,识语中强调小说插图导读功能的插图本,大部分是上图下文式的,每页几乎都有图像,即全像本。

相对来说,其书籍的成本比较低,图像的版刻技术也粗略,预想的读者阶层也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所以,必然强调插图的导读功能。

二、插图的审美价值与欣赏方式
随着版刻技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深化,小说插图的审美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审美功能的第一个表现是悦目,即具有装饰效用。

清康熙年间钞本《绣屏缘》凡例说小说前每装绣像数叶,以取悦时目先以此动人耳。

嘉庆十年金谷园刊本《红楼复梦》凡例也说:
此书照依前书绘图,以快心目。

可是,插图本小说的凡例与识语大都超过了一般的装饰性要求,它们追求的是插图的玩赏价值。

明崇祯人瑞堂刊本《隋炀帝艳史》是插图装饰性最突出的版本之一,其凡例说:坊间绣像,不过略似人形,止供儿童把玩。

兹编特恳名笔妙手,传神阿堵,曲尽其妙。

一展卷,而奇情艳态勃勃如生,不啻虎头、吴道子之对面,岂非词家韵事、案头珍赏哉!这段话把书籍插图比拟于虎头、吴道子等传统文人画家的作品,还声称要把插图本当作案头珍赏。

这表明插图本已把文化商品化了,重在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隋炀帝艳史》凡例还特别介绍了与插图相搭配的赞语页面装饰边框的样式,这更明显地反映出插图本的装饰化、趣味化趋向:绣像每幅,皆选集古人佳句与事符合者,以为图咏证左,妙在个中,趣在言外,诚海内诸书所未有也诗句皆制锦为栏,如薛涛乌丝式,以见精工郑重之意锦栏之式,其制皆与绣像关合。

如调戏宣华则用藤缠,赐同心则用连环,剪彩则用剪春罗,会花荫则用交枝,自缢则用落花,唱歌则用行云,献开河谋则用狐媚,盗小儿则用人参果,选殿脚女则用蛾眉,斩佞则用三尺,玩月则用蟾蜍,照艳则用疏影,引谏则用葵心,对镜则用菱花,死节则用竹节,宇文谋君则用无一不各得其宜。

虽云小史,取义实深。

由此可见,每幅画面的装饰边框都有巧妙的含义,能够扩展插图的表现空间,可以成为象征性浓厚的典故,深化欣赏的程度。

有趣的是,在明清小说插图本中经常出现故事插图与附有装饰图案的赞语的结合,这反映了对插图的玩赏功能的强化。

这种强化的一个表现为:在凡例与识语中经常出现强调插图玩赏价值的词汇,如耳目之奇玩或案头珍赏。

值得注意的是,案头佳玩的概念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也有出现。

清代张竹坡说:《金瓶梅》三字连贯者,是作者自喻,此书内虽包藏许多春色,却一朵一朵一瓣一瓣,费尽春工,当注之金瓶,流香芝室,为千古锦绣才子作案头佳玩,断不可使村夫俗子作枕头物也。

噫,夫金瓶梅花全凭人力,以补天工,则又如此书,处处以文章夺化工之巧也夫。

这里所谓以文章夺化工之巧,是强调小说叙事的工细的特点;这里所谓案头佳玩,是强调小说的欣赏性。

由此可见,在明清两代的小说鉴赏与插图欣赏之间,有共同的追求。

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说:至于《水浒》《西厢》《琵琶》及《墨谱》《墨苑》等书,反覃精聚神,穷极要眇,以天巧人工,徒为传奇耳目之玩,亦可惜也。

这里列举的书籍都是版刻精美的插图本。

它们说明,小说插图跟文人化的戏曲插图或博古图谱一样,已成为传奇耳目之玩。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明清插图本小说的凡例与识语等表现的插图意识,只能代表当时出版业者与读书阶层大略的认识水平。

严格说来,不能归于客观的研究史领域。

不过,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在明清时期,插图的导读功能与图文互补功能、装饰效用与审美价值等多样的文化效用都已经被肯定。

而到晚清石印技术输入以后,过去作为工艺美学玩赏对象的小说插图,则获得了新的社会功能。

这段历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代插图工作者的认识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