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年味》
品咂记忆深处那些年味儿散文

品咂记忆深处那些年味儿散文“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逢进入腊月,这首熟悉的童谣就带着一股说不出的亲切,不由分说闯入脑海,勾起了我对儿时年味的绵长回忆。
而过年时那令人兴奋快乐的一幕幕,全部鲜活滚烫起来,如同一坛刚刚拍掉泥封的沉年花雕,散发出令人无法抵御的醉人醇香喝过腊八粥,新年便在孩童的憧憬与期盼中逐渐拉开序幕,家家户户开始忙年,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浓!那时我家住在乡镇小学里,尽管放假后的校园空旷冷清,尽管留校过年的老师就那么五六家,尽管校园内的年俗远不如村庄里的隆重热闹,但丝毫不影响我们那些小孩子对新年虔诚的企盼和发自心底的喜悦。
印象最深的年味是从煮猪头开始的,这应该是年味中最让人心痒难耐的一味。
每次过了小年,各家都会到食品站将预订的猪头和下货取回,准备煮猪头冷凉肴做年菜。
那几日,放假后闲置的学校食堂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围聚在食堂前的古井旁忙着刮呀、搓呀、洗呀,小孩子们则跑来跑去凑热闹,若是哪家大人嫌我们吵得慌,把猪尿泡扔过来赶我们一边耍去,那快乐可就来喽!稍大一点的孩子会迅速找来麦杆和棉线,小心地将麦杆探进猪尿泡内,两手紧紧捏住麦杆和猪尿泡的衔接处,憋足了劲往里吹气,我累了你吹,你累了他吹,待猪尿泡鼓涨成一个硕大的汽球时,赶紧用棉线将吹气孔牢牢缚紧,然后往天空一弹,大家的目光便刷地聚焦在空中那只透明的大汽球上了。
因为尿泡球极富韧性和弹性,不会像汽球一样轻易炸破,所以大家可以追逐着它尽情玩耍。
在它的引领下,大家举首向天,发足奔跑,拼命争抢,抢到的人却不能久抱在怀里,而是接是拍上天或传给别人,就这样,你传给我,我传给你,或用手拍或用肩撞或用头顶,大家在欢快的笑声中奔跑得面红耳赤、热汗直流,就这么个简单的小玩意,竟能引这一群孩子兴奋地玩上大半天。
等我们玩够了玩累了,大人们也把猪头煮得差不多了。
过午时分,学校食堂的那几口大锅内香气四溢,吸引着我们这群垂涎欲滴的小馋猫围着锅台乱转。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文\黄锦丽
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
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
有的时候马上过年了,才想起来。
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
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
又都是那样的鲜活。
我的老家在农村,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乡里的集市,购年
货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
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特别是那张一尺见方的月月画,
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他当作年的象征,屈指数着,到过年还有几天。
儿时的年月伙食很差,平时吃的最多的是红薯,红薯干。
其间夹着几
颗白米饭。
有人说,要是有白米饭,不吃菜,都能吃下三大碗。
所以,过
年对于我们小孩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
爸爸是个能手,他会切糖了,腊月到了,叔伯邻居,远近亲戚,相继与老爸约好日子上门给他们切糖,
做把作。
当然,自己家里是主要作场。
其他家人也不能闲着,将妈妈预备
好的糯米、粟米等拿去打成爆米花;冻米放在沙里锅(盛有细沙的锅),
炒成冻米花。
这可是个技术活,冻米放进滚烫的沙锅里,翻炒一两下就变
胖了。
得迅速地用小畚斗将它们带着沙子铲起,倒进沙筛进行筛滤。
要是
迟疑一下,冻米花就要变焦黄,甚至成了包拯。
所以分工明确,烧火的烧火,翻炒的翻炒,筛的筛,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寒潮见此情形,也退缩了
前进的步伐。
这时的我抓起一把爆米花
推荐栏目:、、、、、。
巴金散文集:记忆中儿时的年味

巴金散文集:记忆中儿时的年味临近年底,一股浓浓的年味已经弥漫在大街小巷。
贴着福字的红灯笼、描着金边的红对联挂满了街道两旁的树桠和店面的墙壁,糖果、花炮、衣物、小吃、礼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整个街道一片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让人陶醉。
小时候特喜欢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最重要的是可以挣到压岁钱。
那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余,我一般是哥哥衣服的接班人,唯有过年时才能得到优待。
走亲串户也是我最热心的事情,穿上新衣服扛着礼品不辞劳苦跟着父母亲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去外爷大姑二姑家,为的就是可以赚到丰厚的压岁钱。
利用这些钱可以换来一包包的砸蛋,既便宜又实惠,响声也不在花炮之下。
所谓砸蛋就是用纸包着的小蛋蛋,一摔就响,声音宏亮。
此时也是最高兴的,几个小伙伴在一块看谁的声音最亮,笑声同响声一起飘荡。
也会趁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去买一串冰糖葫芦或棉花糖之类的东西,兄妹三人跑到没人的地方,你一口我一口改善一下生活。
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办年事了。
从祭社到除夕,杀猪、磨豆腐、蒸年馍、炸果子、大扫除、贴对联。
.浓浓的年味儿在人们的忙碌中在小山村弥漫开来。
杀猪是家家户户为过年准备的第一件事情。
那时我们村的职业杀手就是我自家的大伯,杀猪杀羊那可是他的绝活。
只要村里红白喜事,杀猪宰羊的活他全揽,不怕脏不怕累。
每到小年,主家准备好一大锅热水后,大伯就提着一个黑油发亮的烂条笑嘻嘻的来了,里边放着长短不一锋利无比的刀子,打猪毛的石头,挂猪皮的挂子,挂猪肉的挂钩等。
那时的我喜欢在一旁观看大伯那每一个娴熟的动作,特别是烫猪毛之前的那一个程序让成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在猪脚上边的地方开个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在猪的体内一阵乱戳,拔出来后就把嘴放在那里使劲的往内吹气,不一会儿整个猪就渐渐的胀起,最后用绳子在那儿一绑。
特别是在热水锅内去了猪毛以后,白花花的一头猪肥圆肥圆的爬在那里很是可爱,就好像动画片的一样,那个模样至今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年的况味》阅读练习

《年的况味》阅读练习年的况味孙茂小时候,最盼是过年。
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季节的脚步一跨进腊月门槛,古老而新鲜的年味就日渐浓烈起来。
孩子们总以过年为乐事,老早就掰着指头算,巴望着春节早些到来。
孩子的年是那些好吃和好玩。
小孩的年,是穿上新衣服,拿了压岁钱,欢天喜地地与同伴相互炫耀,看谁的压岁钱多。
除夕夜,将近子时,村庄里就开始放鞭炮,“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绵绵延延地响一整夜,那一夜,孩子们通常兴奋得睡不着,担心“压岁钱”用不掉。
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口的地上满是爆竹的碎红纸屑。
空气中弥漫着似有若无的爆竹的烟火味,那是过年的味道。
故乡过年,是从杀过年猪儿开始的。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计算着杀过年猪的日子。
杀完年猪,年的气息就越来越近了。
年三十前一天通常是要“打扬尘”的。
打扬尘,就是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绑上一把扫帚,将墙头、房梁、门窗上平日里不易打扫的蛛网、灰尘统统清理干净。
据《吕氏春秋》记载,去陈迎新的过年扫尘习俗,从尧舜时代就有了。
过年就是和上一年做一个了结。
开启一个崭新的新年。
所以不仅人要穿新衣,居住的屋子也要打扫的干干净净、漂亮整洁。
年前还有赶年集。
大年,从赶年集开始。
年集是一年中做热闹最喜庆的集市。
腊月二十八是集日,今朝的集日与往日不同。
今天是年集。
年集是一年集日的终结,具有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
这时候的大集叫年集,车多人多,红火热闹。
我儿时就念过这样的歌谣:“过大年,开大集,大人小孩都要去;买东西,看大戏,又吃又玩心欢喜……”乡集上,到处都是密集的年货。
乡路上,赶集的人儿背着背篓聊着天欢喜地朝着集镇走去。
太阳刚冒红,集镇的长街就铺满了货摊,林林总总,花花绿绿,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有卖服装的、卖肉的、卖鲜鱼的、卖青菜的、卖年画的、卖香烛的、卖鞭炮的、卖灯笼的、卖日用百货的……应有尽有,活像一条“天上的街市”。
集镇邻村的赶集人吹着牛、聊着天,欢欢喜喜地谈论着一年的得失收获与往事。
时间正午,人越来越多,坐汽车的、骑摩托的、步行的,说说笑笑,脸上绽开了笑容。
年味的散文(通用14篇)

年味的散⽂(通⽤14篇) 年味的散⽂篇1 回家,是过年最温暖永恒不变的主题。
家,是我们⼼灵疲惫的港湾,是游⼦⼼底最真挚最温暖的牵挂,是灵魂的灯塔。
⽽过年,正是重温亲情温暖⼼灵的好时段。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在忙碌及闲适中相互问候,每天笑脸相迎,没有了往⽇的吵闹,也没有了来⾃⼉⼥⼀个个的对⽣活或⼯作的抱怨牢骚,不再想什么患得患失,也不再忧虑什么流离失所,在鞭炮声中,⼼也跟着⼀天天地⽣动起来活跃起来,在五光⼗⾊的绚丽中,寒冷和寂莫逃之夭夭,有的只是⽆尽的欢笑⽆声的温暖⽆边的被年笼罩的氛围。
⼀家⼈围在⼀起吃饭,其乐融融,跟⽗母亲⼈敬⼀点酒,略表⼼意,此刻,隔代⼈曾有的隔阂,在彼此的把杯敬酒间,都不复存在,重温着亲情,没有了代沟。
看着母亲在厨房⾥忙碌,察觉到母亲的⽩发年次增多了,脸上的皱纹也越发多了,⾯容也不再清秀,想着母亲年轻时候的照⽚,也是有着⼀头漂亮的秀发,漂亮的容颜,⽽今,时间快的令⼈揪⼼。
⼀种⼼酸涌上⼼头,我犹豫了⼀下,仍是不由⾃主地从后⾯抱住了母亲,母亲转过脸来,刹那的吃惊后,也是⼀脸的幸福的茫然,我也惊奇于⾃⼰的举动,我们有过多久,没有过这种亲昵了,是啊,这是我积蓄在⼼⾥多年的情感、⼀直说不出来的对母亲的愧⽋,在此刻尽情地渲泄着煽情着。
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我的童年,亲切与慈爱⼀涌⽽来,⼀时之间,我们都有点猝不及防,短暂的过后,便是更多的温馨满屋。
知⼥莫如⽗,知⽗莫如⼦,我们⽆需过多的⾔语,彼此就这样理解着,在酌⼀两⼩⼝那叫做亲情的酒中,我们不需要太多沟通,只是⼀个眼神,或⼀个久违的肢体亲近,便⼀切都释然了,只是⼀种物质在流淌在全家⼈⼼中,那就是亲情,因为过年,我们的⼼会连的更紧,会懂得了更多,珍惜着更多。
年味的散⽂篇2 “腊⼋祭灶,年夜来到。
⼩闺⼥要花,⼩⼩⼦要炮。
⽼婆要个破棉袄,⽼头没啥要,要个破草帽。
”这是我们⼩时候过年时和⼩伙伴们跳⽪筋时常念叨的⼀⾸⼉歌,如今依然⽿熟能详。
儿时年味

散文天地儿时年味◎文/陇耕我们村口有一株腊梅树,当山上草叶凋零时,它便开满了洁白、浅黄的花蕾,在寒风中举眉高歌,似乎在提醒人们:腊梅报喜,春节将至。
于是,房前屋后便被浓浓的年味笼罩,和着童年的记忆在空气里蔓延开来。
杀猪是村里的传统年俗,在我小时候是很盛行的,如今已很少见了。
那个时段,一般的农户,只有在娶媳妇或盖新房,才会杀猪。
唯独过年是个例外,即使家里没有养猪,也要去街市卖上一头回来宰杀。
村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一户人家就得杀上一头。
家境一般的,就会与亲戚邻居合伙,几户人家杀一头年猪。
我们这些孩子,就远远地望着大人们“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残忍行径,边看边跺脚,事后还免不了唏嘘一阵子。
年猪被大卸八块后,会送一些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往较密的邻居也会送上一些。
过年前大家就先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联络感情,好好热闹一番。
村里的春节离不开爆竹。
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
盘在门前,缠在街道,吐着火舌信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
胆大的就直接划火柴去点燃,胆小的就会先点燃一根香,然后缓缓靠近引线。
特红的爆竹,引线很短,一不留神,它会炸到自己,尽管威力不怎么样,但总归会让人猝不及防,虚惊一场。
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会买各种各样的爆竹、摔炮、划炮、冲天鼠、降落伞……这些爆竹能上天、能下水、让人防不胜防。
红红的春联,如同酿成甜甜的蜜。
这时候,裁红纸,买浆糊,村里几个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就要忙碌好一会,家家户户都要排队请他们写春联。
门楣上贴好了火红的春联,窗户里沾上了漂亮的窗花。
粮仓、畜圈、柜子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喜庆与希望。
另外还有单联,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晚餐,这一整天家里的“大厨”都围着厨房转。
炒菜、红烧鱼、炖猪蹄、酿豆腐、血鸭、冬笋腊肉、红薯粉……大锅里炖着整只鸡,整个房间都飘着香味。
每道菜端上来时,我都要轻抬下巴,好像一不留神口水就会流出来了。
以小见大的年味作文

以小见大的年味作文
说起年味,我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是家里那热气腾腾的饺子。
你知道吗,每年除夕,妈妈都会提前和好面,剁好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边聊天边包饺子。
那种家的温馨,真的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手,结果饺子皮不是被我捏得太厚就是馅儿放得太少。
妈妈总是笑着说,“没关系,慢慢来,熟能生巧。
”那时候的年味,就是妈妈那温暖的笑声和那满满一桌子的饺子。
说到年味,怎么能少了鞭炮呢?每次一听到鞭炮声,我就感觉新年真的来了。
那声音,噼里啪啦的,就像是在给新的一年奏响欢迎曲。
小时候,我总是捂着耳朵,却又忍不住想看那绚丽的烟花。
现在长大了,虽然不再那么害怕,但那种兴奋和期待的感觉还是没变。
说到过年,肯定得提提压岁钱。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长辈们会给我们这些小辈发红包。
那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拆开红包,数着里面的钱,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虽然现在长大
了,不再那么看重钱,但那种收到红包的喜悦和长辈们的祝福,还是让我觉得特别珍贵。
春节的思念散文:春节里的怀念

春节的思念散文:春节里的怀念蹉跎岁月,似水流年,我已是一个中年人,在这热闹的迎新年的气氛里,却时常想起过去;下面是有春节的思念散文,欢迎参阅。
春节的思念散文:春节里的怀念一年又一年春去春来,花开花落,落花有泪、流水无情,片片花瓣暗香遗留,甜蜜的回忆。
流水岁月沉淀的是美好珍贵的往事,不曾忘记过,若隐若现相伴至今。
“爷爷与我隔开了十五个春秋、奶奶二十个冬夏”,曾经耳濡目染的亲情慈爱在春潮中滚滚而来!——题记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不知觉中人生三十九载、下一个春天我整整四十岁了!眼前2015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爷爷奶奶,在心里像云雾般的缭绕。
思念挟杂着淡淡的悠伤,忘不了爷爷奶奶在世时,一家人过春节的其乐融融……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
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
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一个唯美、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
蕴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当吃年饭的鞭炮,——噼啪啪啪的响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着爷爷奶奶,脑海里闪现儿时一家人吃年饭的情景,今已变成珍贵的流年。
在这家庭温馨、新年玉锦的时节,曾经暧暧的祖孙深情潜润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怀念中!那亲情浓郁的朝夕相伴,爱家顾后的真挚无私,甚至老态龙钟仍然为家庭操劳不倦,即使能献出一点余力也竭尽身心。
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出心里的感情与怀念,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经久不衰的歌谣。
那时一家人笑逐颜开围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饭,摆满了一盘盘的美味佳肴,这是丰盛纯正的一桌农家菜。
大人们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饭不能倒掉要存起来,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亲会拿出两无钱塞在我衣兜里,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压岁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时的年味(散文)
在小城里孤军奋斗,丝毫没有停下来的痕迹,年节似乎还未提上日程,只是上下班沿途中兴路商贸城、新世纪看到商家夺人眼球的促销横幅,涌动着置办年货的购物大军,才一次次搅热了我内心的寡淡和疏离,激发起过年的丝丝缕缕的紧迫和兴奋感来。
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
过年不仅有肉吃、有新衣穿,还有压岁钱。
而对于我来说,最刺激、难忘的还是那年前“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情景,那杀猪过年的浓烈味道,令我魂牵梦绕。
儿时家里穷,娘便买来了六七头小猪仔,在后院垒起猪圈养起了猪。
开荒种地、用自家产的粮食,街坊邻居这家半袋糠,那家一袋麸子的接济;夏日打猪草,冬天捡菜叶,猪崽们勉勉强强得以温饱,一头猪要养一年才能出栏。
而杀猪就成了过年的重头戏,不仅因为一年的忙碌将见收成,更要紧的是忙碌、热闹而多趣的杀猪场景令人渴盼。
因为饲料都是粮食,没有任何添加剂,生长期长,所以猪肉口感好,吃起来格外香,属于纯绿色无公害产品。
爹定的肉价总比市场价便宜几角钱,吸引了全村乃至三乡五里的村民跑到家里来买肉。
约摸腊月二十四五的样子,爹就会坐在灯下,弓着背,拿着长长的杀猪刀子磨呀磨的,我就知道爹要大开杀戒了。
果然,第二天,娘早早地点火加柴,只烧着灶火噼里啪啦地响,不消一会儿功夫就烧热了一大锅水,热气腾腾冒着滚滚的白烟,走在边上不知道是柴火冒的烟还是水蒸气
的热浪,模糊着眼睛看不清道儿。
只见周遭围满了乌压压一片人,前来买肉的、看热闹的、哄孩子的;手里拎着篮子的、手上拿着塑料袋子的村民们,讨论着、叫嚷着,孩子们打闹着,场面蔚为壮观,丝毫不亚于赶年集的场景。
爹掌刀,请来了二叔、三叔帮忙。
逮猪是最有趣、最惊心动魄的。
肥猪们仿佛预感到什么似的,在局促的猪圈内喘着粗气、扑扇着大耳朵,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地逃窜,拼命地挣脱大人们的魔掌。
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前后呼应,煞是紧张。
强壮的二叔拿着锋利无比的长铁钩子,瞅准一头情绪相对稳定的大憨猪,猛地用力反扣下巴,深深的扎进柔软的脂肪里,使劲往外拖,随即传出大憨猪凄厉的惨叫声,因为巨疼难忍只好亦步亦趋地随着二叔的拉拽来到锅台边——也是大憨猪的断头台旁。
此时,接猪血的大白盆已经准备就绪。
因为猪血是留作自家食用的,所以有一定讲究:首先在盆里放少许凉水、盐、白面,屠刀抽出后让血稍流一会儿再接。
这样接下的猪血干净、凝固得也快,开水煮后血块中呈蜂窝状,有咬劲,好吃。
盆子上横放着的刀子冷光闪闪。
只听得爹大声喝道:“下手,找个用得上力的地方!”于是,二叔他们有的抓猪耳朵,有的薅猪尾巴,有的拽猪腿,待爹一声令下“一、二、三”的当口,大家一齐用力,两百多斤的猪就被妥妥地平放到锅台上,只把肥头大耳的猪脑袋耷拉在锅台边下。
身受创伤的大憨猪经过这一番折腾累得够呛,呻吟着、喘息着。
二叔他们也不敢放松,使劲摁着,生怕它一骨碌爬起来跑掉了。
爹嘴衔着刀把儿,在猪下巴脖子处、摸来摸去揣摩下刀的位置,随后左手紧紧扳住猪下
巴靠在自己的大腿处,右手拿下刀,大声说:“抓牢了!”冲着刚才侦查好的位置,一刀子捅了进去,只见一股红红的热流顺着刀柄连同爹抓柄的手汩汩地喷涌而出,一直流到了大白盆里,冒着热气,鲜红鲜红的。
这时,我终于见识了什么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了。
娘颇为神秘的把准备好的草纸,到猪的刀口处蘸上猪血放到猪圈上,表示下一年养猪红火。
随后吹气,褪毛,开膛,切块,一边说笑一边操作,干到兴奋处,随手把猪尾巴、猪尿泡割下来,丢给围观的孩子们,让他们烧了吃、充了气当球踢。
孩子们口中念着“小孩小孩你别打,回头给你个猪尾巴”,打着闹着、争着抢着跑开了。
起初心生恻隐,不忍心看着猪儿们上刑场,却被这惊险刺激,热闹红火,争相抢购的场景冲淡,慢慢地融合到浓浓稠稠的年节氛围中去了。
爹一边数钱,一边与娘商量,平日里兄弟姐妹、街坊邻里,送过粮食、给过帮助的,还有村东的孤寡老人们,都一一送给人家几斤猪肉,过年嘛都尝尝鲜。
于是那光鲜亮丽、炫目新鲜的猪肉便成了联络情感、促进团结的纽带,相互感恩着,祝福着,使过年显得特别兴奋、格外鼓舞且有意义。
现在,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养猪的人家少了,杀年猪过年的习俗也渐行渐远,然而我却无比怀念杀猪过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