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三针、夹脊穴、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对比观察讲解

腰三针、夹脊穴、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对比观察讲解
腰三针、夹脊穴、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对比观察讲解

腰三針、夾脊穴、運動療法治療慢性下腰痛療效對比觀察

梁日安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博士)

腰三針即腎俞、大腸俞、委中三個穴位,均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內經》云:「腰者,腎之府也。」腎藏精,主生殖,所以腰部疾病及生殖系統疾病多從腎論治。腎俞為通腎之俞,別名交蓋,穴近腎臟,為腎氣輸注於背部之處,且與帶脈相聯繫;大腸俞為大腸的背俞穴,大腸傳道之官,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故該穴能利水祛濕,疏調腸府,通利腰腿,增強腎俞治療腰痛的功效;委中乃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且為血郤,具有疏利膀胱經氣,消絡中瘀滯之功;循經遠取可治「內府」。「腰背委中求」其理論正本於腎與膀胱相表裏的經絡學說,故針刺委中穴可以治療腰背部肌肉的疼痛。作者在過去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腰三針為主,治療慢性下腰痛取得一定療效。為提高臨床可信度,我們按照隨機對照原則設計開展了前瞻性研究,以進一步尋求腰三針治療慢性下腰痛的臨床證據,為其推廣應用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1 一般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來源及基本資料:

本研究所有觀察病例來自香港日安診所,香港浸會醫院中醫診所,共90例。其中男38例,女5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1歲;病程3個月—19年。分為腰三針治療組(A組)、夾脊穴治療組(B組)、運動組(C組),採用亂數字表法分配病例,經均衡後每組各得30例。

1.2 診斷標準:同前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疼痛診斷標準,疼痛主要發生在腰部,無下肢放射痛或痛不過膝,疼痛嚴重程度需要每日服藥至少3個月,無針灸禁忌症。

1.4 排除標準:

有以下一項者即排除。

(1)內臟疾病引起的腰背痛。(2) 脊柱骨折脫位。(3) 脊椎結核。(4)脊椎腫瘤。(5) 椎管狹窄。(6)脊髓病變。(7)隱性脊術裂、椎弓根崩裂。(8)感染性疾病。(9)全身性風濕病變。(10)符合診斷標準但不合作者、持續治療時間不足兩個療程者。

1.5 治療方法

(1)選穴:A組採用腰三針(腎俞、大腸俞、委中)、阿是穴為主穴。B組採用病痛部位夾脊穴及其上下各一個椎體的相應夾脊穴、阿是穴。

(2)針刺方法:同第一節。針灸均每日一次,每次30min,連續10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做下一療程。共做2個療程後再次評估各項指標。

(3)運動療法:C組採用麥肯基(Mekenzie)力學療法,由專人操作,每次30min,每日1次,連續10次為一療程。休息3天,做下一療程。共做2個療程後再次評估各項指標。

1.6 療效評定

1.6.1臨床療效評定。

臨床治癒:主要症狀及體征消失,能正常工作。顯效:主要症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基本能

堅持工作。有效:症狀及體征減輕,工作部分受影響。無效;症狀及體征無改善

1.6.2採用SF-MPQ評定[69],共包括3項,即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視覺類比量表)、疼痛分級指數(PRI)、現有疼痛強度(PPI)。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後評估1次。

1.6.3採用Roland失能問卷[70]以評價患者生活品質。亦在治療前及治療兩個療程後分別評估1次。

1.7 統計方法

所有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x3±s)表示,各組間均數比較採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較用X2檢驗。以P<0.05作顯著性差異的檢驗標準。採用SPSS10.0軟體進行統計處理。

2 臨床療效與治療前後對比

2.1 各組治療慢性下腰痛的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由表1可見,兩個針刺組的總有效率均高於運動組,腰三針組與夾脊穴組間無明顯差異。但腰三針組患者的臨床痊癒率高於夾脊穴組及運動組。

2.2 治療前各項評分

治療前各項指標評分經方差分析,各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2.3 各組治療後評分,見表3

由表3可見,針刺組各項指標的改善均優於運動組。腰三針治療組和夾脊穴組在VAS疼痛評分、PRI感覺分、PRI總分和PPI評分在治療後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前者在鎮痛效應方面優於後者。兩針刺治療組在改善患者RDQ主分方面無差異。

3 結論

腰痛一症,最早見於《內經》。古人關於針灸治療腰痛的論述非常豐富, 其辨証精細,用穴精當,

法治療慢性下腰痛療效對比觀察,採用SF-MPQ評定及Roland失能問卷綜合評定。結果針刺組的總有效率高於運動組,腰三針組與夾脊穴組間無明顯差異。但腰三針組患者的臨床痊癒率高於夾脊穴組及運動組。針刺組SF-MPQ、Roland失能問卷各項指標的改善均優於運動組。腰三針治療組和夾脊穴組在VAS疼痛評分、PRI感覺分、PRI總分和PPI評分在治療後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前者在鎮痛效應方面優於後者。兩針刺治療組在改善患者RDQ主分方面無差異。

(編委:馮丹審校2009.6.21)

表1 臨床療效對比(n=30)

痊癒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

腰三針組15*# 8 5 2 93.3%*

夾脊穴組7 13 7 3 90%*

運動療法組 5 8 7 10 66.7%

注:率的比較,採用X2檢驗,*與C組比,P<0.05; # 與B組比,P<0.05

表2 治療前各項評分(x3±s,n=30)

VAS疼痛評分PRI感覺分PRI情感分PRI總體分PPI評分RDQ評分

腰三針組7.2±1.62 13.9±5.97 3.9±2.15 17.6±8.67 4.1±1.56 14.2±

4.67

夾脊穴組7.3±1.69 12.6±5.86 3.7±2.06 17.9±7.95 3.8±1.62 13.9±

4.23

運動療法組7.1±1.58 13.7±6.02 3.8±2.31 17.2±8.13 3.9±1.45 14.1±

4.16

表3 治療後各項評分(x3±s,n=30)

VAS疼痛評分PRI感覺分PRI情感分PRI總體分PPI評分RDQ評分

腰三針組 3.4±2.12* 6.1±3.79** 1.9±1.51* 9.3±6.27** 1.8±1.06** 8.7±

2.25*

夾脊穴組 4.6±2.05*# 8.6±4.66*# 2.1±1.54* 11.9±6.59*# 2.6±1.01*# 9.3±

2.16*

運動療法組 5.9±1.92 11.7±5.21 3.2±2.24 17.2±8.13 3.1±1.15 12.1±

4.03

注:#為與腰三針組比較,P<0.05;*為與運動組比較,P<0.05;**為與運動組比較,P<0.0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