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合集下载

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角力

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角力

括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鞑靼族、东干族、蒙古族。

苏联解体导致原本同属于苏联的中亚五国之间,复杂的政治问题、族群对立、社会分裂、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也发展凸显出来,敏感的民族感情和现实问题交织,致使矛盾激化,甚至兵戎相见。

一件与土地、水资源、施工建设等有关的小事最后可能升级为交火事件,伤亡数人、数十人并不断积累,埋下酿成更大冲突的仇恨种子。

在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境冲突就高达155起。

2021年5月初,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两国边防军又一次激烈交火,导致共1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2022年1月27日晚,吉、塔两国边防军人发生冲突,造成共17人受伤,1人死亡。

当事军方次日就冲突举行谈判后达成停火协议。

可是,同年9、10月,吉、塔两国边防部队再次发生空前军事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域外势力渗透中亚,导致地区局势更加复杂。

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结束延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

这成为对中亚地区产生前所未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塔利班在阿富汗卷土重来,与其相邻的中亚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被动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务。

由于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的副总统萨利赫是塔吉克族,在塔利班重新执政后,萨利赫率阿富汗塔吉克族人坚持抵抗,最后因抵抗失败退入塔吉克境内。

还有一些前阿富汗政府军部队集体逃往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邻国,导致与相关国家产生纠纷。

另外,域外大国对地区国家施加的影响,也导致地区国家的骚乱和局势动荡。

如2005年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导致中亚五国曾经都是苏联的加盟国中亚五国在边界划分上争议不断292024.03军事文摘中亚地区反恐形势严峻“C5+1”领导人峰会。

在其发布的哈萨克斯坦骚乱之后,同年6月20美国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试图增加影响力。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标签:中亚;地缘;政治地位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

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

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

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 000多万人口。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

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中国的地缘战略是绕不开东亚的,因为东亚是中国的邻居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第一章: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人口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的领导力量之一,其国内发展、外交政策和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影响。

在东亚地区,中国是一个大国。

它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存在外交纠纷和安全威胁。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也对东亚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虽然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独立的、互不相信的态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和对全球议程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东亚地缘台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且经济强盛的国家,其应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策略和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然而,中国的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定位和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些矛盾可能可能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之间产生,从而威胁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对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常对区域内的紧张局势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对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刘学成
【期刊名称】《国际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中亚地处亚洲和欧洲的结合部,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连接亚欧的陆上走廊。

在历史上该地区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古代“丝绸之路”就横穿这里。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将横穿其间。

古往今来,国际战略家非常重视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

在冷战期间,中亚地区通常是指前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是哈萨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刘学成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2
【相关文献】
1.变动中的东亚地缘政治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J], 贾春阳
2.变动中的东亚地缘政治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J], 贾春阳
3.冷战结束后美国中亚政策的演变 [J], 胡德坤;钱宇明
4.冷战结束后美国中亚政策的演变 [J], 胡德坤;钱宇明;
5.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 [J], 曾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作者:李红梅来源:《国际展望》2017年第06期【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

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理论中国地缘战略【作者简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K90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7)06-0095-18【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706006历史上,地缘政治理论与大国的地缘战略密切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国地缘战略的制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以地理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地缘政治理论尽管面临解释力不足的难题,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国家利益的外溢呈加速态势,而当今国际权力格局则处在转型之中,因此中国应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的制定深受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带有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和争霸逻辑,不符合中国寻求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因此地缘政治理论在中国曾一度遭到诟病和排斥。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

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

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

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

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与政治

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与政治

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与政治中亚地区是指位于亚洲中部的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这一地区地缘位置重要,连接着欧洲、亚洲和中东各个地区。

因此,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与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亚洲和欧亚大陆的发展。

一、地理位置对中亚地区地缘经济的影响中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地理节点处,连接着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两端。

这使中亚地区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中东的重要纽带。

1.物流通道中亚地区通往北方的物流通道对中国和俄罗斯等邻国具有重要意义。

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中亚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发展战略都依赖于中亚地区的物流通道。

中亚地区地理位置对于整个亚洲的物流运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能源资源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能源资源对亚洲和欧洲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这些国家一直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之一。

3.贸易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使得中亚地区成为一个贸易枢纽。

由于其接触欧亚大陆的地理相对优势,中亚地区可以成为亚洲和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桥梁。

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缘政治对中亚地区地缘经济的影响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对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1.国际政治格局中亚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世界主要大国在中亚地区都有自己的利益,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盟等。

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也受到这些国家外交政策和地缘战略的影响。

2.地区安全局势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局势对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中亚地区一直存在着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活动,这会对该地区的地缘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安全稳定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3.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亚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也对地缘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冯远2012-03-27 14:30:03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9期(新疆大学政管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地位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24-02 作者简介:冯远(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

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

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

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000多万人口。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

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

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二、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发展、变化(一)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恢复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权力真空地带,真空的状态必然导致各种力量来填补,大国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中亚地区的竞争由此开始。

一方面,中亚独立后,俄罗斯仍然对中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1992年5月~1993年5月,俄罗斯先后与哈、乌、吉、塔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这些国家间崭新的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

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广泛而深入的,以俄为主的独联体一直是中亚国家维护地区稳定的支柱。

1992年5月15日,俄罗斯、亚美尼亚与除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四国在塔吉克斯坦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

但是由于俄罗斯在经济上对中亚奉行“甩包袱”的政策,这便给了其他国家接近中亚并同其建立双边关系创造了条件。

美国政府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很快与之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但在这一时期里,美国主要以经济方式向中亚展示力量,美国对中亚的关注和影响都非常有限。

中亚国家在独立后也获得了邻国——中国的迅速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中国的意图是,在保证本国西部安全、协调跨界民族等问题上能够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但此时中国正着力调整中美关系,与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仅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亚各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俄、美、中都加强了各自对中亚的政策。

俄罗斯首先在政治方面制定了新政策,1995年9月14日叶利钦批准通过《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简称《战略方针》),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将中亚视作“包袱”,而要当作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加以经营。

军事上,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积极发展同中亚国家在双边及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框架下的安全合作。

美国也逐渐确立了其在中亚的战略目标:促进民主进程;促进市场经济改革;支持该地区内部的和平合作;鼓励它们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实现一体化。

美国对中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就是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军事上借用“和平伙伴计划”对中亚进行渗透。

中国继续与中亚国家发展良好的关系,高层领导互访频烦,双方在能源合作、扩大经贸往来方面也成果显著并持续扩大;特别是在安全领域,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双方加强军事互信及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亚地区已经开始普遍受到世界大国的关注,其地缘政治正处于日益恢复时期。

(二)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时期21世纪初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上升首先与“9·11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9·11事件”后美国全面进驻中亚,其在中亚存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存在”的历史性突破。

从2001年10月到2005年11月美军撤出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先后获得了中亚五国的领空通行权和7个机场的使用权。

同时美国还向中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与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合作机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中亚各国都表现出向美国靠拢的意向,与美国的关系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同时,美国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在政治上与中亚国家的当权者建立联系,对他们施加影响,拉拢他们“西靠”,另一方面,为了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又不遗余力地培植亲美势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亚的全面进入取代了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独立以来的较大的变化。

如同“9·11事件”一样,“颜色革命”也深刻影响了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以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为开端,一场以“颜色革命”为标志的浪潮在原苏联地区蔓延开来。

200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和安集延事件发生后,中亚国家普遍提高了对美国的警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颜色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在“9·11”后取得的优势,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

另外,“颜色革命”后,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出现降温,中亚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和期望都大大降低了。

这自然促进了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中国的重新接近。

2008年8月8日爆发的俄格冲突是俄内外政策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梅普组合政权通过俄格冲突向西方发出明确信号,即俄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在独联体地区的利益,而在整个独联体地区,中亚的战略位置最重要,资源潜力也最大。

尽管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俄掌握了主动权,强化了对中亚能源的控制力和在军事存在,但是美国也绝不会轻易退出与俄的争夺之战,美俄的争夺更趋激烈。

这无疑在无形中增强了中亚地区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其地缘政治的优势因而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地位自然处在快速上升阶段。

(三)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转型过渡时期2008年一场以美国为首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同样也影响着中亚的地缘政治的发展走向。

首先我们看到,大国力量继续存在但影响力普遍有所下降。

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美等西方国家都“元气大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对于中亚的关注程度和有效政策的实施也必然有所下降。

其次,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蔓延的过程中将可能推动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变迁;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在危机的背景下,中亚国家会将经济中心向本地区倾斜,同时,经济危机使全球主要力量重新洗牌,从总体上看,美国遭受到重创,危机过后,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大幅降低。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和能源大国)遭此冲击,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却也是参与重整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好时机。

因为上述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危机注入的救援基金,似乎已经预示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系开始衰落,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了动摇,新的经济秩序和体系有可能被提早确立,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朗。

而在2009年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签署了关于废除美军租用马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规定美国可通过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军事基地向阿富汗转运非军事物资。

美国的势力再次回归到中亚来,大国间的关系再次趋于复杂。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州市发生大规模骚乱,骚乱持续了两个多月,围绕这场骚乱,不仅对吉国内及周边中亚四国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俄美中亚大斗法”的外在表现。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亚将会继续作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一个重要的砝码,但是随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独立以来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随着大国间利益诉求的增强而不断提高,中亚作为国际政治格局中大国争衡的焦点的现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同时由于大国实力的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地缘政治在总的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形式,中亚地区也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和仲.巅峰战略—美国亚太战略评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3]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1991—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5]孙壮志.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冯邵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体的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O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