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报告 蔡元林

合集下载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3)胡经国五、缝合带与主要断裂带1、中国及邻区的缝合带和断裂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认识到,切穿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Deep Fracture or Deep Fault)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裴伟,1956;张文佑,1959;黄汲清,1960)。

一些构造学家,虽然不谈深断裂,但是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实际上都是深断裂带;洋中脊是切穿岩石圈的张性深断裂带;海底和大陆上的转换断层是切穿岩石圈的剪切深断裂带;而贝尼奥夫带则是切入地幔更深层次的超岩石圈断裂带。

现代的洋中脊带、贝尼奥夫带和转换断层,构成现今地球一级断裂系统,决定了现今全球大地构造格局。

不同的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均有其所特有的断裂系统。

它们决定了各个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全球构造格架。

20世纪50年代,美国COCORP(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tion Profiting)发现,地壳中不同层次的拆离构造(detachment or decollement)在大地构造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揭开了大陆深断裂构造研究的新的一页。

80年代兴起的地震成像技术(seismic tomography)发现,地球内部结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开辟了地球深部构造研究的新纪元(F.A.Cook et al.,1979;J.H.Woodhouse abd A.M.Dziewonski,1984;刘福田等,1989)。

根据地震剖面,F.A.Cook等描述了北美阿巴拉契亚的薄皮大地构造(thin-skinned tectonics)(F.A.Cook et al.,1979)。

许靖华论述了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晚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的薄皮板块构造(thin-skinned plate tectonics)(K.J.Xsu,1979)。

最近,西藏南部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Wienjin Zhao et al.,1993),揭示出现代印度大陆确实下插(underthrusting)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地表的主中央(MCT)和主边界(MBT)断裂向深处均会合到主喜马拉雅断裂(MHT)——一个地壳深处的拆离(滑脱)面,从而证明了阿尔冈提出(E.Argand,1924)、黄汲清(T.K.Huang,1945)进一步阐明了的科学论断(图8,B)。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硅石矿矿详查报告

硅石矿矿详查报告

第二章 区域地质...................................................................................................................... 8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区域地层 ............................................................................................................................. 8 构造..................................................................................................................................... 8 岩浆岩 ............................................................................................................................... 10 区域矿产 ........................................................................................................................... 11
内 容 摘 要
内蒙古自治区xxxxxxxxxzzzzzz矿区硅石矿详查报告。由aaaaa矿业有限责任 公司提交。勘查区位于百灵庙镇南东43km。勘查许可证号T15420131103048791, 面积0.50Km2,有效期限至2016年11月20日。勘查单位wwwwwwwwwwwww。完成工作量 1/2千地形地质测量0.50km2、槽探175.30m3、钻探586.5m、基本分析样122件。投 入资金88.30万元。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勘查Ⅱ类型。矿体围岩 加里东晚期斜长花岗岩。区内1号主矿体,长500m,平均厚度11.35m;勘查区水文 地质条件简单。矿石类型为脉石英矿石。勘查区共探获资源储量 161.75万吨,其 中(122b)为74.68万吨,占资源总量的46.17%, (333)为87.07万吨。矿床规模 属小型。矿石易选。可以作为实现探转采划定勘查区范围的资源储量依据。报告 文字1本,附表1册,附件1份,附图16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

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

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

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

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

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

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

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

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

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2011年8月,百度文库登载了题为《现代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的论著,全面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现将该论著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一、导言现代地质学起始于对欧洲和北美的研究。

但是,亚洲地质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有在较深入地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地质构造以后,才能对全球构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从19世纪末叶算起,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悠长历史。

并且,随着工作的进展,陆续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甚至经典的论著。

例如:F.Richthofen,1877、1882、1912;B.Willis et al.,1907-1913;A.W.Grabau,1924、1928;W.H.Wong,1926;J.S.Lee,1939;T.K.Huang,1945;陈国达,1956、1960;张文佑,1959;张伯声,1962;常承发等,1973;任纪舜等,1980;李春昱等,1982;王鸿祯,1985;Yang Zhunyi et al.,1986;马杏垣,1987;Liu Guangding,1994;程裕淇,199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在黄汲清教授(T.K.Huang,1945)学术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先后三次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性研究,相应地编制了三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编制了1∶3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未出版,1960),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黄汲清等,1965)等著作,进一步阐述了多旋回构造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提出中国的几个小克拉通是活动性较大的准地台,而中国的地槽活动带则是活动性较小的准地槽褶皱带等学术观点(黄汲清,1960;黄汲清等,1962)。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据任纪舜等,2000)
同时,经历不同时期的构 造过程(左表),与其相 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 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 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 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 造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 表地质面貌。在全球构造 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 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 域的小陆块群复杂聚合、 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 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 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 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结于吕梁运动(1800Ma±)和晋宁运动 区,它们作为统一整体经历以挤压-
(1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 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
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 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
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 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
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 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Ⅰ.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Ⅱ.北秦岭构造带; Ⅲ.南秦岭构造带;Ⅳ.扬子陆块北缘构造带;
F1: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潼关-宜阳-淮南逆冲推覆断裂带; SF1.商丹断裂带(商 丹板块缝合带);SF2.勉略断裂带(勉略板块缝合带);
F18:巴山-大别山南缘逆冲推覆断裂带
1.火山-沉积杂岩带;2.超基性埋岩;3.高压、超压变质岩(带)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 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 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 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 景观的天然分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 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 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造山带内 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 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 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 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 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 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 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 的侵入。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 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 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秦岭- 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 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 之一。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概要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现将它奉献给读者。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一、按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

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来进行。

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是按距今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泛大陆-250)的构造格局来进行划分的。

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完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泛大陆-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的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所以,一般采用距今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⑴、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的位置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

承认曾经发生过这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过位移,或承认位移而将位移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⑵、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槽台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级单元:地槽和地台①、地槽进一步划分:优地槽:优地背斜、优地向斜冒地槽:冒地背斜、冒地向斜②、地台进一步划分:地盾、地轴台背斜(陆背斜)台向斜(陆向斜)台褶带裂陷槽⑶、板块学说对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最大一级单元是岩石圈板块(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上的峡谷——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20091000629 蔡元林一、绪论—中国高原上的峡谷:公元1994年4月,中国科学家证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峡谷,位于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海拔2880m,长度504.9km,最深处达6009m。

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段是无人区,是地球上少数人类难以涉足的神秘禁地之一,被视为“死亡大峡谷”。

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上承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雅江中上游(世界最高的大河),下系布拉马普特拉河,处在强烈上升的喜马拉雅山东端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急斜坡部位,围绕强烈上升的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是最长最深的绿色峡谷。

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km;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km。

其神奇的马蹄形大拐弯形态和得天独厚的构造、气候条件, 使其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印度河大拐弯一起成为地球上十分奇特的河流系统。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道, 在米林县派乡以下直至巴昔卡, 环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 海拔7756 m) 呈奇特的大拐弯状, 流向大致由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再转折为近南北向, 形成了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此处峡谷相连, 江流曲折, 大拐弯中叠套着众多小拐弯。

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入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

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

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二、概念—裂谷系基本特征:1、伸展构造体系与裂谷演化:在全球引张动力系统下形成的伸展构造体系主要有:大陆裂谷系和大洋中脊及其两侧的被动大陆边缘。

从构造演化来看,伸展构造体系可以发育在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由各种作用所产生: 1)造槽作用,可以导致各种槽地形成,即形成裂谷,如莱茵地堑; 2 ) 造盆作用,可以导致坳陷形成,即形成裂谷盆地,如北海盆地; 3)造洋作用 ,当伸展作用进一步发展,大陆裂解可以形成海洋及大陆边缘,如红海; 4)伸展造山作用,当伸展作用诱发大量岩浆上涌,构成山岭的岩基,如北美内华达山。

有关伸展造山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2、动力学模式:大陆裂谷是伸展构造体系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型,更是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域。

对裂谷成因主要有两个端元:主动裂谷和被动裂谷。

但有些裂谷成因是多元的,可称为复合裂谷。

3、运动学机制:裂谷是通过岩石圈伸展而形成的,在力学上常采用应变椭球体来说明由球体伸展成椭球体。

纯剪切在伸展时主轴方向没有发生旋转,称为非旋转应变;单剪切在伸展时主轴方向发生旋转,称为旋转应变。

因此在裂谷伸展运动学中有两种端元模型:纯剪切和单剪切。

但由于岩石圈不同层次的流变性不同,实际上可以形成叠加变形,称为分层拆离模式。

三、研究—峡谷的地质特点1、气候因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是全球气候和构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也是地貌演化最为迅速的区域, 因此成为了研究气候构造两者相互作用的良好野外实验室. 在这一地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 对多雄拉-背崩剖面上海拔高程分布在4210~710 m之间11 个基岩样品进行测试.该剖面是一个综合的气候、构造因素的多元梯度带, 具有降雨量、地形高程、变质程度、热史年龄等方面的梯度变化, 为进行气候-构造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途径.在这一剖面上,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大致呈正相关,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 样品冷却速率呈增加的趋势,东喜马拉雅构造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 与区域降水量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耦合, 指示剖面内岩体的剥蚀冷却速率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热史模拟结果一致显示了多雄拉-背崩剖面开始加速剥蚀冷却的转折时间为1.0~0.5 Ma, 与前人获得的大峡谷水汽通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相一致. 这些证据都显示了以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的快速地壳剥蚀冷却过程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快速演化:从地貌和河道的变化来看, 大峡谷自直白向下河道变化显著, 由原先的宽谷缓流突变为峡谷急流,广泛连续的河流阶地也只在直白以上地区保留, 下游的阶地无论是高度还是保留状态, 差异都很显著,因此以直白附近为分界线, 上、下游两者很可能原先并不属于同一个流域, 而是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流域。

该地区强烈的构造抬升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地貌响应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大峡谷的形成是极为年轻的地质地貌演化事件。

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于不同的河流体系, 沉积物的多种定年方法获得的结果证明在30 kaBP前后区域内发生了河湖沉积相的转变, 持续较长时间的湖相沉积被河相沉积取代。

相转变的年代说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 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 , 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 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地貌结构。

3.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1)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前锋,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构造演化,地貌上构成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的交接,构造上为喜马拉雅构造带、岗底斯褶皱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弧形转折,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和新生代岩浆作用十分强烈,表现出强烈的垂直隆升和水平滑动,具有继承性、新生性和空间差异性特征。

(2)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各种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西-北西向两组断裂,它们的规模、构造属性、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多为逆冲、逆走滑断层,形成较早;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单条规模一般不大,常集中分布,构成北北东向的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形成于第四纪初期,晚期活动十分明显,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4.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沉积的分布甚为广泛,主要有冲积、洪积、坡积、冰碛、冰水堆积、风沙堆积、湖相和滨湖相沉积。

分析剖面的高程均在海拔3000~4000 m,样品主要采自河流相和湖相沉积。

可划分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地灌丛草原地带(温凉半干早)和雅鲁藏布江下游亚热带(温暖湿润)。

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形总趋势是东南低、西北高,气温和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因此干燥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雅鲁藏布江河谷植被的分布受气候的制约,同时植被的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如灌木植物杜鹃属、草本植物菊科的某些属;麻黄和藜科植物现较多分布于中亚地区。

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纪孢粉组合有的以木本植物花粉为主,有的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有的以蕨类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随地而异。

古植被景观主要处于高山灌丛草甸、草原与草甸、草原和森林的交替变化之中。

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植被分布与雅鲁藏布江河谷独特的地貌-垂直自然带较大差异分布有紧密关系。

四、结论—雅鲁藏布江的成因与讨论通过裂变径迹证明了降雨是引起多雄拉-背崩地区最新快速剥蚀和冷却事件的关键因素,显示气候因素对大峡谷的地貌和水文体系演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形成峡谷的内营力条件分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下地幔体上涌并作旋扭运动的强大应力作用和热作用,最为强烈。

它与地球外圈层作用出现地表世界最大最雄伟峻险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地区,地幔体上涌、构成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地球"热涡",这里15万年以来平均年上升量达30毫米,是世界上上升最强烈的地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既处在中纬度温带、暖温带的地理位置,又处于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的最大水汽通道位置,强大的水热作用,出现河流强烈切割的V字形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海拔高,平均比较深,地势险峻,对于勘探,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现在的资料来看都是几年前的研究,最新的研究很少,研究不彻底,都是对最基本的地层,地貌,气候和生物进行描述和对比来确定该地区的历史,对于西藏地区本来就是个谜,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得好多人去研究,但是很难研究的彻底好多的成因与构造运动联系较少,每一个地貌的形成少不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可以有其他方面来得出力的作用,但没有构造运动方面来的简单透彻,所以建议以后对于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研究注重构造运动,得出较多的数据才可以清楚的详细的得出想要的结论。

五、补充—文章的说明对于雅鲁藏布江,本人没有去过,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只是看了基本文献和别人研究过的文章,自己的整理得出这篇文章,可能会显得空洞,但是基本每一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

参考文献、文章:《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候因素引起地壳剥蚀冷却的证据》于祥江,季建清, 龚俊峰,孙东霞,庆建春,王丽宁,钟大赉,张志诚 201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陈建军, 季建清, 龚俊峰, 庆建春 2008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邵翠茹,尤惠川,曹忠权,王椿镛,唐方头,张德成,楼海,胥广银,常利军,杨歧焱,美朵,谢平,俞岗,2008《在构造和气候因素制约下的雅鲁藏布江的演化.》王二七,陈良忠,陈智樑. 2002.《伸展构造与裂谷盆地成藏区带》刘和甫1,李晓清,刘立群,侯高文,边海2005《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雅鲁藏布江河谷地貌与地质环境演化》祝嵩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