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服装礼仪_个人礼仪_

民国服装礼仪民国成立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服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民国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民国服装礼仪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
延续明代特点,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袄裙,《活色生香》中唐嫣的服饰就是以袄裙居多,亮色系的服装带来十足的华丽感,袄裙的设计或俏皮,或贵气。
而电影《大魔术师》中的演员服装,周迅身着的袄裙,表现了民国初期女子的服饰特点,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学生服也是一种独特的袄裙,它带有鲜明的记忆点,虽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但却又非常中国特色。
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
如今的影视剧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服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民国时期学生服,出现在脑海的就是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袄裙高领、窄袖;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
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
另外这时的袄裙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旗袍,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历史大变革。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家庭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个性和经济独立的职业妇女。
早期的丝质手工旗袍是清代贵族妇女身份表征的服饰,至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行起来,被广大的妇女所喜爱至今。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 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服饰

精品教育-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教育民国服饰变化-可编辑-(一)官方礼制制度。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
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
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
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可编辑-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
•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
辛亥革命前后,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美 的追求,轻松、愉快的思想成为年轻男女的理想 追求目标。中国妇女们开始意识到“曲线美”的 重要性。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融的 时期,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会给服饰带来一种新 的风尚,兼收并蓄。总体上的风格是开放的但又 含着封闭,民众们大胆的追求时尚,突出表现自 我。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女装从清朝时期的封 闭、臃肿、改变成为简单、大方、得体、追求更 多的美感。旗袍是一个很好例的子,民国以后女 子们逐渐追求的是“曲线美”和“时尚美”,人们 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服饰变化 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结语
(20世纪20年代)民 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 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 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 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 襟等变化。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这 一时期,不论是旗袍还是其它 服装,女装的设计和剪裁上, 改变了单纯采用直线使胸、肩、 腰、臀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办 法,而开始使用弧线、曲线, 使衣服更加合身适体。这标志 着中国的女性服装已开始迈向 近代化的进程。
服饰形式多样,打扮各有千秋
•
民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中西 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文化相互交错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潮也兴起,各种思潮之间相互 传播。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都朝着现代化 方向发展。从而,导致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服饰方面体现的 较为明显。民国时期的服饰从整体上摆脱了古典 服饰的束缚,服饰的特点也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长到了一定程度必短、宽到了一定程度必窄、 包裹了一定程度必开放。体现出人体美、衣料舒 适、姿态轻盈。这一开放趋势必定又是一种新的 时尚、新的潮流。从总的趋势上看:女装是由宽 大变的窄小,袖子是由长变短。人民大众真正的 从封建束缚中走出来,思想和行为都从封闭走向 开放。
从20世纪20年代 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 及文艺界、知识界的 女士穿着连衣裙,至 30年代穿者渐多。连 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 下裙相连,收腰或束 腰带,能够显示腰身 的纤细;连衣裙多为 直开襟;袖子也有长 袖、短袖、泡泡袖、 喇叭袖等变化。领有 方领、圆领、水兵领 等;下裙有斜裙、喇 叭裙、节裙等,款式 变化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