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病情重、急、变化快、预后差、死亡率高,多伴有严重的脑挫裂伤。

尽管目前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诊断较易,但是对其手术方案和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1 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脑损伤后颅内同时形成两个以上不同部位或类型的血肿谓之多发颅内血肿,此类血肿常伴发严重的脑挫裂伤,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4%-21.4%,其中居不同部位者占60%左右,位于同一部位但不是同一类型血肿,约占40%。

有些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患者,在入院初次CT检查时就已明确诊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初次检查时只见单个血肿,甚至只有脑挫裂伤灶,直到1天或数天后CT检查发现多发血肿。

2 临床表现及特点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没有独特的临床征象,虽然可以根据致伤机理和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做出初步估计,但因各种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之间,症状和体征往往混淆,难以确诊。

临床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2.1 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多发颅内血肿多为对冲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属混合性同一部位的血肿,往往彼此相连,故可在同一手术野内一并清除。

2.2 不同部位同一类型的多发性颅内血肿常为双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小儿及老年病人,常因额部或枕部减速性损伤所致。

当致伤暴力大,脑损伤严重,常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往往位于双侧额颞部。

若脑原发性损伤轻微,系脑表面的桥静脉撕裂出血时,则多为慢性或亚急性双侧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

2.3 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颅内血肿见于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或脑内血肿伴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有时枕部减速性损伤,引起枕骨骨折,可致颅后窝硬膜外血肿,伴对冲部位硬膜下及脑内血肿,此类血肿临床表现较严重,病人伤后多持续昏迷或意识障碍变化急促,容易早期出现天幕切迹疝。

有专家认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一旦形成,就要尽早行一次性血肿清除,必要时二次清除,并行去骨瓣减压。

但是,另一方面,颅内多发血肿往往伴有与血肿分布一致的脑挫裂伤,手术治疗又会造成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加重脑水肿。

颅内血肿临床表现及诊治

颅内血肿临床表现及诊治

颅内血肿临床表现及诊治*导读:颅内血肿为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依据血肿的不同部位,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脑内及脑室血肿。

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它可以导致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本病中医诊断为头部内伤,多因暴力袭于脑部,致脑髓挫伤,瘀血压迫脑髓,神明受扰而出现的头部内伤之重危症。

……临床表现:1.各型颅内血肿均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慢性血肿可有视乳头水肿。

2.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的特点(1)硬膜外血肿:原发昏迷-中间清醒期-继发昏迷。

(2)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原发昏迷并可逐渐加重,多无中间清醒期。

(3)迟发血肿:血肿常在伤后24-72小时发生,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意识障碍由清醒转为昏迷。

(4)慢性硬膜下血肿:多无意识障碍,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可出现精神异常。

3.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为表浅的脑内血肿可因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有脑膜刺激征。

诊断一、基本检查1.颅骨X片可以了解有无颅骨骨折及部位,是否为凹陷性粉碎性骨折,结合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大致判断血肿的部位及类型。

CT可判断血肿的部位、性质和大小,脑组织受压移位的程度,有无脑池、脑室的受压闭塞,可以大致判断颅高压的程度。

伤后重复CT检查可以了解颅内血肿的发展情况,并能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

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1.脑外伤急症病人发现有意识障碍,一侧瞳孔散大,肢体偏瘫等时应立即静注脱水药物,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氧,必要时气管切开等处理。

注意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警惕合并伤。

2.药物镇静止痛药物的给予有助于抑制病人因头痛所致的躁动症状,缓解颅内压的进一步升高。

3.有脑脊液漏的病人应禁止堵塞鼻孔及外耳孔,使患侧朝下处于引流位置,给予抗感染治疗。

二、手术治疗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有明显占位效应,伴有严重颅高压症状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急性者手术方式的瓣式开颅为主,慢性硬膜下血肿可采用钻孔冲洗引流的方法。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征及治疗体会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征及治疗体会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征及治疗体会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儿童头部受伤后导致颅内出血并形成血肿。

常见的外伤性颅内血肿有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和脑实质血肿等。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征包括:1.剧烈头痛:儿童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意识障碍:儿童出现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抽搐。

3.头部肿胀:外伤部位可能出现肿胀、淤血和瘀斑等表现。

4.瞳孔异常:受伤后瞳孔可能出现大小不等、不对称或对光反射异常等表现。

5.神经功能障碍:外伤后可能出现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症状。

治疗方面,首先要对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进行诊断,包括神经功能检查、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确诊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较小的血肿,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平衡、监测血压、颅内压等,对症处理头痛、恶心等症状。

对于较大的血肿或压迫神经系统的血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排血肿、减压术等。

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体会有以下几点。

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在处理头部外伤时应注意观察,并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个体化治疗策略是必要的。

不同年龄的患儿症状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差异,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肿的吸收速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应不断评估病情,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后的康复护理同样重要。

对于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避免并发症。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是关键,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的康复护理同样重要,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A、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

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早期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B、临床表现:(一)、硬脑膜外血肿1.外伤史颅盖部,特别是颞部的直接暴力伤,局部有伤痕或头皮血肿,颅骨x线摄片发现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沟;或后枕部受伤,有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颅骨x线撮片发现骨折线跨过横窦;皆应高度重视有硬脑膜外血肿可能。

2.意识障碍血肿本身引起的意识障碍为脑疝所致,通常在伤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

由于还受到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因此,意识障碍的类型可有三种:①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最初的昏迷时间很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为数小时或稍长,超过24小时者甚少,称为“中间清醒期”;②如果原发性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迅速,则见不到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未及清醒却又加重,也可表现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③少数血肿是在无原发性脑损伤或脑挫裂伤甚为局限的情况下发生,早期无意识障碍,只在血肿引起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

大多数伤员在进入脑疝昏迷之前,已先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定向不准、遗尿等表现,此时已足以提示脑疝发生。

3.瞳孔改变小脑幕切迹疝早期患侧动眼神经因牵址受到刺激,患侧瞳孔可先缩小,对光反应迟钝;随着动眼神经和中脑受压,该侧瞳孔旋即表现进行性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睑下垂以及对侧瞳孔亦随之扩大。

应区别于单纯前颅窝骨折所致的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其瞳孔散大在受伤当时已出现,无进行性恶化表现。

视神经受损的瞳孔散大,有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外伤性颅内血肿护理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护理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护理常规一、概述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若血肿不断增大,又未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必将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脑疝表现。

【特殊检查】 CT。

【治疗要点】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清除血肿。

二、术前护理护理措施1、病人入院后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征,根据医嘱30min~2h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准备抢救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必要时输液,脱水治疗。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鼻腔、喉部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4、病人躁动,可给镇静剂或加床档,防止坠床。

5、有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者严禁阻塞外耳道和鼻腔,应用无菌纱布或干棉球擦净漏出的脑脊液,并注意观察脑脊液的量和颜色。

6、皮肤准备剃净头发,然后用安尔碘和75%酒精消毒头部后用消毒帽子保护。

头部有伤口、出血者,应先止血,并用无菌纱布遮盖。

7、遵医嘱给予备血,留置导尿。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1、同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不合作与额叶、颞叶损伤产生精神症状有关。

3、体温过高,与视丘下部有损伤或存在感染有关。

(二)护理措施1、同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高热护理体温超过38.5℃时,均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常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必要时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冬眠低温疗法。

3、健康教育(1)同神经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心理指导:树立信心,劳逸结合,对脑损伤较轻者,鼓励其尽早生活自理。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4)告诉病人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5)按医嘱服药,出院后1个月门诊随访。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一、硬膜外血肿【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地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b5E2R。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史;()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p1Ean。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头颅线片常有颅骨骨折;()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DXDiT。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治疗原则】.内科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避免低氧血症;()避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止血;()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降温、镇静;()营养支持;()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外科治疗手术指征:()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显示幕上血肿>,幕下血肿>,中线结构有移位;()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除入院时已出现脑疝者外,应争取在脑疝出现前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RTCrp。

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少数情况下,也可采用钻孔引流术.二、硬膜下血肿【定义】头部外伤后,脑皮质动静脉或桥静脉撕裂,血肿积聚于硬膜下腔,多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生.天以内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内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地外伤性颅内血肿.5PCzV。

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

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

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的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作者收集了2003年10月~2008年12月临床病例48例。

现将治疗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36例,女12例。

硬膜外血肿32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内血肿5例。

致伤原因:交通肇事28例,击打伤11例,其它9例。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头外伤史,伤后GCS评分均≥11分。

出现临床症状时间,3~7天32例,2周~3周16例。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

视乳头水肿18例,均为伤后2周以后出现。

全部病例入院时意识均清醒,受伤时有原发意识障碍25例,其中11例入院后再次发生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定位体征偏瘫7例,失语1例,癫痫3例。

1.3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有头CT检查,血肿量25~80ml,平均35ml,中线结构移位≥5mm35例,其中10例≥1.0mm,中线结构无移位13例。

36例伴发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岀血。

全部病例均有侧脑室不同程度受压。

32例硬膜外血肿有28例可见颅骨线状骨折,脑内血肿3例有凹陷骨折,均为V形凹陷,硬膜下血肿没有发现穹窿骨骨折,有8例行MRI检查,T1、T2均为高信号[1]。

1.4外科治疗硬膜外血肿8例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为病情恶化,发生脑疝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0例颞叶为主,血肿量≥50ml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其余14例血肿量均<50ml,神志清楚,GCS评分均≥13分,置管+尿激酶治疗[3.4]。

脑内血肿合并颅骨凹陷骨折3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2例保守治疗。

硬膜下血肿5例,在3~5天行置管引流+尿激酶骨瓣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余6例在2~3周行常规钻孔冲洗引流术[2]。

1.5治疗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5例脑内血肿神经系统缺失症状无改善,其余病例出院时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均明显缓解。

术后3个月随访头颅CT扫描血肿均消失。

颅内血肿诊疗指南

颅内血肿诊疗指南

颅内血肿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1、颅脑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
1)头痛、恶心、呕吐。

2)生命体征改变:血压增高,脉压增大,脉搏和呼吸减慢。

3)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硬膜外血肿可有中间清醒期)。

4)躁动:为颅内压急剧增高或脑疝前期表现。

5)视乳头水肿。

(2)局灶症状:伤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脑疝症状:血肿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偏瘫等。

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去脑强直,进一步出现病理性呼吸,最终呼吸停止。

3、辅助检查:
头颅CT:颅内高密度血肿影,特急性期可呈部分低密度影。

【治疗常规】
1、非手术治疗:
同原发性脑损伤保守治疗,注意伤后6小时复查CT,尤其是特急性血肿。

根据病情变化密切随访CT。

可置入颅内压监护。

2、手术治疗指针:
(1)保守治疗中病情加重,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2)颅内压进行性增高;
(3)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4)合并开放性损伤的颅内血肿;
(5)CT提升幕上血肿>25毫升,颞部>20ml,幕下>10ml,中线移位>5毫米,硬膜外血肿最大厚度>15毫米,硬膜下血肿最大厚度>10毫米,脑室、脑池受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颅内血肿诊疗常规
一、硬膜外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常因颅骨骨折致硬脑膜动静脉撕裂,以及板障出血使血液积聚于硬膜外腔和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血肿形成使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又可撕裂另外一些小地血管,导致血肿不断增大.、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意识障碍:有三种情况:①无原发昏迷,血肿增大,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②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③伤后持续昏迷;以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和典型;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线片常有颅骨骨折;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高密度区,多在骨折线附近;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凸透镜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病情重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做检查者,应根据受伤机制、临
床表现初步判断,及早通过钻孔探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
()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显示幕上血肿>,幕下血肿>,中线结构有移位;
()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除入院时已出现脑疝者外,应争取在脑疝出现前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少数情况下,也可采用钻孔引流术.
二、硬膜下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脑皮质动静脉或桥静脉撕裂,血肿积聚于硬膜下腔,多在脑挫裂伤基础上发生.天以内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内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周以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为最常见地外伤性颅内血肿.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少数可有中间清醒期;
()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慢性颅压增高,精神症状,智能下降等,头部外伤常轻微,易被病人忽视;
()可有小脑幕裂孔疝:患侧嘛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
()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头颅可见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高密度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混杂密度区:
()头颅可见新月状异常信号区,其、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积液.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避免低氧血症;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幕上血肿>,幕下血肿>,或显示中线结构有移位;
()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复查头颅显示血肿增大者;
()慢性硬膜下血肿出现颅压增高者.
手术方法:多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若血肿呈血凝块,也可采用骨瓣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三、脑内血肿
【定义】头部外伤后,脑组织受力变形或剪力作用使深部动静脉撕裂出血,常伴有脑挫裂伤.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头部外伤史;
()多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且较持久;
()项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乳头水肿、反应等;
()易出现小脑幕裂孔疝: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常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血常规常有应激表现,如白细胞增高等;
()血气可表现为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
()头颅可见脑内高密度区,周围可有水肿,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可有中线移位;
()头颅可见脑内异常信号区,、信号强度与血肿形成地时间有关.
【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引起地脑内血肿等.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神经系统功能,若有神经功能恶化,及时复查头颅;
()保持气道通畅,吸氧,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低血压;
()降低颅内压:头高一、甘露醇、速尿、轻度过度通气(维持在~);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
()止血;
()激素;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降温、镇静;
()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可开始康复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病情危急,已有脑疝者;
()幕上血肿>,幕下血肿>,或显示中线移位超过;
()经内科治疗后,颅压仍超过,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
障碍、瞳孔变化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复查头颅显示血肿增大者.
手术方法:多采用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少数患者也可采用钻孔引流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