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浙江初中科学_初一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浙教版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本文将对浙教版初中科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二、核心知识点总结1、生命科学(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功能。

(2)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能量。

(3) 人体八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4)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物质科学(1) 物质的三种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三态之间转化的条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4)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5) 酸碱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判断酸碱反应是否发生。

3、地球与宇宙科学(1) 天文知识包括星座(星座)、star(星星)、planet(行星)等概念,以及solar system(太阳系)、galaxy(银河系)、universe(宇宙)等结构。

(2)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对地球产生潮汐作用。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地球的气候、昼夜交替等现象有重要影响。

(4)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

(5)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存在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中,水循环将水资源不断循环利用。

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等。

(3)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初一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摘要:一、前言二、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1.物理2.化学3.生物三、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1.物理2.化学3.生物四、学习建议正文:【前言】科学课程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初一初二科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初一科学知识点总结】1.物理物理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和性质的学科。

初一物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力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 光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用途的科学。

初一化学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原子和分子- 化学键和化合物- 化学反应类型-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3.生物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初一生物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 生物体的组织- 生物的生殖方式-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进化【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1.物理初二物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运动的描述和计算- 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和应用- 简单机械的组合和计算- 功和功率- 电荷、电场和电流2.化学初二化学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3.生物初二生物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的适应和进化【学习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

2.勤于动手,多做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3.学会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4.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浙教版中考科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复习知识点精编

浙教版中考科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复习知识点精编

浙教版中考科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全复习知识点精编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l千米(km)=1000米(m)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全)课件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全)课件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浙江初中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化学部分

浙江初中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化学部分

浙江初中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化学部分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电离是指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书写电离方程式时需要考虑电荷守恒。

3.溶解度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标准(在100克溶剂里)、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和单位(溶解的质量,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通过基本公式计算。

常见的计算类型有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浓溶液质量和稀溶液质量等。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通过混合来得到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当相同溶质但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溶液混合时,可以使用下列公式来计算混合后的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分数×浓溶液体积 + 稀溶液质量分数×稀溶液体积)/(浓溶液体积 + 稀溶液体积) = 混合后的质量分数。

另外,溶液的质量可以通过溶液体积和溶液密度的乘积来计算。

为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使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等实验仪器。

具体实验步骤包括计算所需质量、称重和溶解等步骤。

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物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比较。

物质的构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夸克组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知识整理浙教版的科学,对于七八年级的同学来说,那可是知识的宝库啊!但想要把这个宝库里的宝贝都整理清楚,可得下一番功夫。

先来说说七年级的科学知识。

就像我们盖房子,得先有牢固的地基,七年级的知识就是这地基。

从生命科学开始,了解细胞,那小小的细胞就像是一个个微型工厂,不停地运转着,维持着生命的活动。

你想想,咱们人这么复杂,不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小工厂一起努力工作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吗?再看物质科学,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就藏在里面。

力、热、光、电,就像是四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蹦跶,一会儿让物体运动,一会儿让温度变化,一会儿让灯光闪烁,一会儿又让电流乱跑。

化学里的元素,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小伙伴,有的活泼,有的安静,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物质。

到了八年级,科学知识就像升级打怪一样,难度提高啦。

生命科学里的生物进化,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生物们在时间的赛道上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那些适应不了的,就被淘汰了,这多残酷啊!而在物理方面,浮力、压强,它们就像两个爱捣乱的小鬼,一会儿把东西往上推,一会儿又往下压,让我们得好好琢磨它们的心思。

化学里的酸碱反应,不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吗?酸和碱碰到一起,噼里啪啦,产生各种变化。

那怎么整理这些知识呢?咱可以做个知识卡片,把每个知识点都写上去,就像给每个知识点都安个家。

或者画个思维导图,让知识像树枝一样,有主干,有分支,清晰明了。

还可以多做些练习题,就像练武一样,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把功夫练到家。

同学们,科学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用心去整理,用心去探索,还怕搞不定这七八年级的科学知识吗?总之,浙教版科学七八年级的知识虽然多,但只要我们有方法,有耐心,就一定能把它们都装进我们的知识口袋里!。

浙江初中科学_初一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浙江初中科学_初一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讲 知识回顾——化学第三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2.电荷守恒 3、溶解度(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②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③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 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 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20℃,S大于10克 10~1克1~0.01克小于0.01克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③ 面: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溶质溶质溶液溶质溶剂(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溶解度(2)常见计算类型(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 m 浓——浓溶液质量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质量分数(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重 ③溶解第四册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2、物质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①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③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第四册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H 2 CO C物理性质① 无色无味气体② 难溶于水① 无色无味气体② 难溶于水黑色固体夸克③密度比空气小③密度比空气略小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有无毒性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3、化学用语1.表示某一种元素(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分子式的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4)质量守恒定律(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知识回顾——化学
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
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有些物质的
3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
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
=
+溶质溶质溶液
溶质溶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
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 m 浓——浓溶液质量
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 A m A m m A ⨯+⨯=+⨯混浓浓稀稀浓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 ②称重 ③溶解
第四册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夸克
2、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H
2
CO C
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略小
黑色固体
化学性质可燃

还原

有无
毒性
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
3、化学用语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