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成人高考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成人高考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成人高考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科技文阅读力量并非一日之功,只靠考前一段时间提高阅读力量几乎不行能。

在此,笔者就应试方面考生要留意的一些问题以及要把握的一些技巧作简要辅导。

科技文阅读是一道选择大题,内含4道小题,共16分。

题型基本是四选一形式,一般考查考生的推断力量,问题多是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考生复习时要留意以下几点:1、偷换概念这种命题方式大多表现为原文句子的某些关键词换了,致使题干的句子与原文不一样。

比方:当泡菜坛装满鲜菜,合上坛盖,一泓清水就把大气拒于坛外了。

推断:泡菜坛盖的特别功能在于它的一泓清水把坛内与坛外的空气隔绝了。

考生留意,在这两句话中,“拒于”一词已经被换成了“隔绝”。

分析两个词的区分,“拒于”是里边拒绝外边,外边的东西进不去,但是里边的东西可以出来。

事实上泡菜过程中,里边的`确是有气体不断向外排出的。

而“隔绝”一词是双向的,里边的气体出不来,外边的气体也进不去,明显这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故推断的句子不符合文意。

2、无中生有这种形式是命题老师有意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画蛇添足,添加自己理解的意思,而读者理解的意思只能代表读者,不能代表,也就是说肯定不能强加给原文。

比方:人类大脑的自我构胜利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头,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胜利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新生儿的那些令人诧异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

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诞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头了。

推断:试验清晰地说明。

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头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比较后可以发觉,原文并没有说“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这一观点是命题老师塞进去的。

科技文阅读讲究的是一丝不苟,不需要联想畅谈,何况每个地区、每个国家计算寿命的方法不尽相同,谁能说谁的计算方式就是错的?所以推断中的句子是不符合文意的。

科技文献阅读做题技巧

科技文献阅读做题技巧

科技文献阅读做题技巧
科技文献阅读是一项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技能,以下是一些做题技巧:
1.快速浏览全文: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致内容,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2.抓住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3.注意图表和插图:科技文献中常常会有图表和插图,这些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要信息,要仔细阅读并理解。

4.注意段落结构:科技文献中的段落结构通常比较严谨,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和支持句,要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5.注意数据和统计信息:科技文献中常常会涉及到数据和统计信息,要注意这些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以及它们对文章主题的支持程度。

6.注意结论和建议:科技文献中的结论和建议往往是作者的观点和看法,要注意这些信息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7.多做练习:最后,要多做一些科技文献阅读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总之,科技文献阅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快速浏览全文、抓住关键词、注意图表和插图、注意段落结构、注意数据和统计信息、注意结论和建议以及多做练习等方法,可以提高科技文献阅读的效率和准确度。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是丢分特别多的一类题,尤其是科技文。

因为同学们平时接触科技文少,因此对于科技文的答题暂时摸不着头脑,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的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1.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

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

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在社科类阅读中,对信息的准确理解是阅读的侧重点。

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下面具体说明。

1.通读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懂”。

这个“懂”就是读懂材料,理解把握整个材料的基本内容。

要读“懂”,通读是关键,获得整体理解。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

第一,要根据文段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技能。

高考选文属消息一类,其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科技写景类文章阅读题解答技巧

科技写景类文章阅读题解答技巧

科技写景类文章阅读题解答技巧简介科技写景类文章是描述科技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景象的文章。

阅读这类文章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题解答技巧。

技巧一:关注科技应用科技写景类文章通常会涉及到科技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关注科技在文章中的角色,包括科技设备、工具和创新应用等。

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技巧二:了解科技背景如果我们了解科技的背景知识,阅读科技写景类文章就会更加顺利。

我们可以预先了解一些科技术语和概念,并研究科技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情况。

这样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描述和呈现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技巧三:注意作者观点科技写景类文章往往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我们应该关注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看法。

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要注意作者可能隐含的意图和倾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技巧四:注意具体细节阅读科技写景类文章时,我们需要关注具体的细节描述。

这些细节可以是科技设备的特点、环境变化的描绘、科技应用的效果等。

通过注意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的问题。

技巧五:思考科技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写景类文章是描述科技与自然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思考科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挑战,以及科技如何带来新的发展和解决方案。

通过思考科技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总结:阅读科技写景类文章需要关注科技应用、了解科技背景、注意作者观点、注意具体细节,并思考科技与自然的关系。

以上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答相关题目。

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口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科技文的阅读一、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技巧1、依据文章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

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

(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

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2、选择题的解答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a、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b、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解题四法

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解题四法

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解题四法近年高考把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试题呢?这里有四种方法供参考。

一、主旨辐射法科技说明文给人以科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当然应以能否获取科技知识为目标。

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抓住文章主旨:说明事物的特征怎样,阐明了什么事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如何等等,然后审析题干要求解题。

如1997年高考卷第23题:“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解答此题,就要抓住文章的主旨:美国科学家对传统的人类器官学说提出了挑战,发表了人不但有颅脑,而且有肠脑的新见解,补充说明了肠胃疾病产生的原因新学说,提出了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新观点。

由此辐射本题各选项,acd 三项都是对文章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理解,而b项把“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

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等句的主语,换成了肠神经,背离了本文主旨,是理解不准的项。

再如1996年高考卷第21题。

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a.纸厂规模的缩小b.纸张成本的降低c.生产流程的简化d.纸浆产量的减少解答这道题,如果不弄清本文的主旨,就无从下笔。

本文介绍的是在实验厂(示范厂)取得成功的生产纸浆的新技术。

这项新技术实现商品化能够保护环境,减少建造纸浆厂的投资(以缩小纸厂规模来实现)。

这也正是这种新工艺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佩蒂在第四段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对alcell工艺少污染、少投资、见效快的数字说明。

据此来辐射本题各选项,a项说明正确,b项偏离主旨,c项无中生有,与主旨沾不上边,d项与主旨背道而驰,仿佛在说明新工艺的缺陷。

科技文的阅读方法

科技文的阅读方法

科技文的阅读方法一、阅读(一)读原文1、抓信息、整体把握2、抓关键语句关键词: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计划、预计、其、这、与其相反、如此、或(两者)和(都有)1)抓关键句、中心句、注意每段的开头和结尾2)抓要点句:首先、其次、再次3)观点句4)过渡句5)双重否定6)表疑问语气句(二)读题:注意题目的要求和信息之间的联系(三)对比二、设臵选项的迷惑手段(一)答非所问:内容与题目无关,转移了题目的视线(二)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代替正确的1、偷换概念2、无中生有3、混淆事实:把可能变肯定、把未然变已然、把偶然变必然4、因果颠倒5、牵强附会:把无因果关系的事物强加结合(三)增减扩缩:对原文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的范围文学类阅读一、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1、借助语法知识,如结构、搭配上的特点来确定词语含义2、代词的指代义:这、这个、这些、那、那些、某、某些、即3、词语概念,对概念词语概念理解,要揭示其本质特征与属性4、词语语境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一)抓住句子的修饰语(二)抓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1、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的句子,这样的句群正面的意思是中心句2、总分结构的句群,总说是中心句3、因果关系的句群,果是中心句4、转折关系的句群,转折后的句子是中心句(三)比较难理解的比喻句要理解它的意思,从喻体找到本体(四)找到相关段落,从相关段落的内容破解句子含义三、筛选并整合信息四、分析结构,把握思路1、根据标志性词入手2、从重点句入手、首句入手、抒情句入手3、从文体特征入手五、归纳文章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1、从题目分析入手2、抓文章开头和结尾3、参考作品的时代背景4、抓住文眼和关键句5、结合文体特征6、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7、从隐含的信息去思考六、欣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特点1、读散文,重点理解内容,把握语言和技巧2、读小说,重点把握情节、评价人物、品味语言、欣赏技巧3、读戏剧,把握戏剧冲突、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人称的选择及人称的变换、叙述的顺序安排、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特点记叙顺序:按时间叙述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 1、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性格、形象) 2、概括描写、具体描写3粗笔勾勒(白描)、抓住细节4语言、行动、心理、肖像描写等景物描写:1、正面描写、事物烘托(特点) 2、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3、宏大场景、细节景物4、动静、虚实描写、衬托、烘托、渲染5、修辞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待一个自然环境或背景(自然、社会背景)2、为后文作铺垫(情节展开用铺垫)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心情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6、奠定全文的基调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人、借景、借事、借物抒情)二、选材、剪材主次详略,选材典型真实、新颖三、表现手法(技巧):象征手法:用具体内容表达抽象含义(委婉)对比手法:衬托手法:扬抑手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抒胸怀:四、结构技巧:开头结尾:过度照应:设臵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烘托铺垫: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二、表现手法:动静、烘托、托物言志、景情关系、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象征、以小见大、渲染、铺垫、扬抑、赋(叙事)、比(比喻)、兴(象征)三、修辞:夸张、拟人、比喻、对比、排比、设问、反问、通感四、结构技巧:五、语言风格:1、叠词、叠句2、平淡、清新、自然、直率、雄奇、奔放、洗炼、沉郁、慷慨、激昂、优美、清丽六、诗词意象:月亮——思乡、相思梧桐、细雨、芭蕉——愁思、忧愁、缠绵松——刚强、坚毅竹——气节梅——清高、坚强菊——隐士、君子莲、荷——高洁、高雅秋水——眼睛鸿雁——跟书信有关七、语言:情感词:悲、喜、独、哀、孤、离合、怒、愁、愤等等文章开头的作用1 对标题:开头点题,开门见山。

科技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科技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

二、“两个辨明”与“四个警惕”
1、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辨明“不符合文意”与“不属于”。

2、“四个警惕”是指:范围的扩缩,扭曲文意,警惕混淆时空,胡乱编造。

三、方法与技巧点拨:
1、看清题干,瞅准提示语,抓住关键词。

2、阅读全文,找准找全信息源并进行比对,看是否适合题意。

3、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1)抓住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2)审读标题,抓住中心句或主旨句(一般是起始句或终结句)
(3)抓住评价语和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4、常见的题型错误:
(1)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与原文概念并非同值,或漏掉关键的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或扩大、缩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即原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也无法从原文中推断出这样的信息,纯属命题人又主观臆断。

(3)以偏概全:即把原文材料中对某类食物的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事物的全体。

试题中一般出现“凡”“全”“都”“所有”“全部”“全都”“一切”。

(4)张冠李戴
(5)或然、未然变成必然
(6)因果颠倒
(7)强加因果
(8)答非所问
(9)任意增删、改变限定词(主要看意思是否相等)
阅读题中表达技巧
一、修辞方面主要有:
1、比喻
2、拟人、拟物
3、排比
4、借代
5、夸张
6、对偶
7、设问
8、反问
9、反复
10、双关
11、顶针
12、互文
13、谐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一定的,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

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

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

作为一种实施多年的考题,科技文阅读的题型已经比较成熟。

成熟也就意味着题型设计思路规律性比较强。

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规律,不管是读文章还是解题,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科技文阅读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所考查内容的规律性。

二是错误选项的设计模式比较有规律。

从前者来看,科技文在检测内容和题型设置上主要有三种情况:(1)科技文第1题,一般考查对文中“概念” 或“重要术语” 的理解。

其题干一般这样问: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概念,所谓概念应该是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或者内容的完整并且准确的陈述,说简单点就是给事物下定义。

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功用不能代替概念,对于事物的某方面的评价也不属于事物的概念。

命题者往往有意使概念表述不周,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如:依旧以2006年山东高考题第六题为例,题目考查的是关于“千栏居”的表述,那就是让考生对“千栏居”做一个完整并且精确的陈述,其中B、C、D三个选项,所陈述内容虽与“千栏居”有关,但根本不是从概念的角度介绍“千栏居”。

再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本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选项A虽然说的是“阿尔戈斯”方案,但陈述既不准确又不精确:“监测海水变化”到底指什么?“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与原文所说不一致;3000浮标并非方案中规定。

选项C既不完整又不准确,控制浮标工作的不是卫星。

至于选项D干脆就不是在陈述方案内容。

只有选项A符合要求,完整而又准确的表述了“阿尔戈斯”方案的具体内容。

(2)科技文第2题,通常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

所提出的问题,有时只针对某一段落,有时则需解读全文。

其题干常这样问: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解答这类题,首先根据题干从原文中找出信息区间,把相关选项与原文的相关文字进行比较辨析即可。

比较时要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以及程度和范围。

以2006年全国高考题为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只要认真阅读原文,你就不难发现A.C.D三项对应的文字分别在“第二段第一行”“第三段” “第四段最后一行” 经比较分析,这三项都是正确的,而B选项主要看文章的第二段,选项中“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既不在原文中,又不合乎情理(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答案只能是B。

(3)科技文第3题,检测的是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测的能力。

其题干常这样问:“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此类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 进行合乎情理的分析和推断。

必须注意的是“做出的推断原文中必须有根据,并且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选文中出现的信息才算数,否则即使是真理我们也可视若无睹”以2006年全国高考题为例: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虽然同属推断,但只有A项可在原文找到理论依据。

第二段“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以及“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段“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与之相反,另外三项都无据可查,纯属主观臆断。

2006山东科技文阅读题第八题D项之所以错误,也是因为文中无任何信息与“防潮” 和“防寒”有关。

而错误选项的常见设计模式,大致有如下类型: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颠倒、超前判断、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

这些方法种类虽齐全,但记忆和运用起来未免麻烦。

其实这些错误简而言之可分为“时态的错误、范围的错误、程度的错误、逻辑关系的错误(因果等)” ,最终又可以归结到几种句子成分上的错误,主语、定语、状语的错误。

而不管何种类型的错误,说到底都是具体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我们只要关注一些重要词语,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仔细比较即可。

这些词语在解题时很重要,例如:2006年山东试题第七题中的B选项,其题干是:河姆渡千栏居的长屋,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而原文却是“河姆渡千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二者差别就在限制性词语“史前”上,其他的错误设置也不外如是。

在这里我简要总结一些读文章是需要关注的词语:程度与范围——最、个别、部分、除……之外、唯一、全部、全都、不久等。

时态——目前、必然、可能、也许、已经、将来、曾经、过去、古代等表示时间的词语逻辑——原因、因为、如果、推断,大约、大概,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除了上述规律外,解答科技文阅读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细心,因为这类题目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前提下,只要细心认真,解题当然没问题。

科技文阅读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能力,一定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可以,并且在练习时,要全身心投入,稍有差池,便起不到效果,这里是阅读的一些方法: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不少的。

命题者首先考虑的恐怕是考题的价值定位问题。

由于前述“考纲”的要求和文体特点的制约,科技文阅读测试的价值就应定位于考查考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

这基本能力就是“考纲”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科技类文章中,考查的“点”就相应减少了许多。

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以落实这些能力点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定会茅塞顿开,大有收获。

其实,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

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

从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的基本情况看,命题者设题的一般思路有:1.曲解原意例(1)“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1995年高考第21题,限于篇幅,原文未录)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B项是正确答案。

其中C项属于曲解原意,因为已经接收到了电波讯号的是我们地球人,不是外星人,而且原句关注的是“电波源”被发现否?无需过问“电波源”处是否“接收到了讯号”。

D项也属类似错误,把“发现”的对象理解成“特征”。

2.因果倒置例(2)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8题)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正确答案是A。

B项是错误的,原因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明确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晰,B项将它颠倒过来,是不能作为对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解说的。

3.强拉因果即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这类试题往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认真辨析。

例(3)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9题)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 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 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正确答案为D项。

它之所以不能作为根据,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并不能证明HP发现以后,HP就一定会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4.偷换概念。

例(4)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7题)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