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全国卷)

合集下载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幺?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幺?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幺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幺?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现代文答题技巧

现代文答题技巧
答: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旳方式,应该引导人们思索,书籍有助思索,而电视排斥思索。
析:题目指定论述“波兹曼旳媒介文化观”旳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旳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旳起源全都是原文,此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
注意: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第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下列某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旳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旳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加好呈现人物旳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详细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旳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旳背景,写明事件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加好地体现人物。
(二)、答案表述旳技巧——摘取、整合、归纳。
1、摘取。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旳某一句话、某一种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要求写进答题处就能够了。
2、整合。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旳语句后,因为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具有不合题意旳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旳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2、从体现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旳语句。(如以“可见”“所以”“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旳语句。)
3、从构造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旳语句,表达过渡旳语句,有主要指示代词旳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旳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等。
4、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利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旳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旳语句等。
一、 对“了解作者在文中旳主要语句所要体现旳含义”旳题, 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旳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括了题目旳要求和某些答题旳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旳范围、角度和体现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旳前提。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20 高考新题型现代文阅读Ⅱ小说之文本特征探究题答题攻略-高考语文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20 小说创新题之文本特征探究答题攻略
高考新题型典例集训
一 考题考向
1. 考题式样
1. (刘慈欣《赡养上帝(节选)》)作家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需要保 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角 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 (郑武文《万年桥》)历史小说是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 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答案 这三则材料的诗意之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百合花》没有正 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描写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美好的第二次相见,虽误解却有情趣。②富有诗意 的景物描写。《哦,香雪》通过满月、山谷、小路、败草、树干等诗化景致的描写,烘托了寂静、 清冷的氛围,为下文香雪心境的变化做了铺垫;《荷花淀》选取诗意的意象,如洁白如雪的苇席、 透明的薄雾、荷叶荷花香等,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③细腻生 动的心理描写。《百合花》中“不断向房里瞅着”“好像在掂量”等细节,表现出新媳妇为是否献出新 被子而展开的纠结;《哦,香雪》中,香雪端详铅笔盒时一系列的细微动作,如“打开”“一拍”“合严 ”“又打开”“摸出”“放进去”“又合上”等,表现了她爱护珍惜铅笔盒的心理;《荷花淀》表现了在唯美 诗意的情境下,水生嫂等待丈夫回来的恬静而不急躁的心情。④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三篇选文分 别塑造了娴静美好、深明大义的新媳妇形象,细腻纯真、自尊自爱的少女形象,勤快利落、温柔贤 淑的水生嫂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总之,清新、温柔、情趣、明媚、细腻、 娴静、美丽,这些诗意之美洋溢在三则材料中,故可称之为“诗意小说”。(写出两个角度即可)

题型07现代文阅读II小说阅读(二)(答题模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7现代文阅读II小说阅读(二)(答题模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7现代文阅读II小说阅读(二)小说阅读试题在全国甲乙卷是按照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有些年份还考散文,2023年全国甲卷考的就是随笔,新高考卷按照现代文阅读II出现,也归属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只是分值不尽相同。

2022年全国卷甲乙小说阅读设计三道试题(1道选择2道简答,总分12分。

)2023年全国甲卷考的是巴金的一篇随笔,不是小说,全国乙卷考查了小说。

2022和2023年新高考卷一如既往地设计四道试题(2道选择,2道简答,总分16分。

)选择试题一般来说是从“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来考查,全国甲乙卷在选择试题上是一道,题干设置是从“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角度来提问的,新高考的考查形式有变化,考查的重点一以贯之,都是“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两道选择题,简答题都设计两道,绝大多数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题、赏析语言的角度切入,这五个角度也考生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这才符合小说文体的特点。

在人物形象和赏析理解重要语句方面所出试题的角度居多。

在文本设置上全国甲卷运用的是双文本,其他试卷运用的是单文本。

2023年小说试题分析小说阅读要点:(一)、读懂,才能做题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尤其对于小说阅读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轻视文本阅读,最核心的任务是读懂,然后才是做题、会答。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广西师大附中 欧云兰
例3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 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 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 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 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 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 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 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 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 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 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 父母亲族的关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纹,一辈子附在身上。……(2003年全国高考题)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亲的乡情
广西师大附中 欧云兰
现代文阅读
——重 要 句 子
一、设题模式 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3.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句意理解型
作用剖析型
4.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艺术赏鉴析型 5.请以第几段为例,从……加以赏析。
手法,并能进行准确的解读,深入的 鉴赏。
方法:修辞手法+效果+句子内涵+
情感
广西师大附中 欧云兰
常见修辞手法总汇
修辞 衬托 对比 反复 反语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 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 中心思想。 总的来说,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对比中凸显文章主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 趣, 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 章 的表现力。 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引用古诗词,有古典韵味。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 广西师大附中 欧云兰 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实行对比,反衬出……。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首尾呼应、篇末点题(1)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没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

(2)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筒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使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点。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的……变得……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

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

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段意或课文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能够从审题、课文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课后作业的提示中得到启示入手。

2021全国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2021全国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语文答题技巧方法册part 1现代文阅读1满分攻略一三比对,选对内容理解题步骤解说比对一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

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

看看考查的是不是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文字,考查的就是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用考虑此步骤。

比对二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之间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比对三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具有明显错误或者最正确的选项。

方法技巧篇满分攻略二三环节,答对观点推断题步骤解说环节一把握选项所陈述内容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所以我们在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

环节二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分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

做题时要注意分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

环节三将选项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一致。

注意:在本环节中,应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教师专用)推理形式特点举例标志性词语常见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如果下雨,那么地上就会潮湿。

“如果……就……”“若……则……”“只要……就……”“一旦……就……”等说法绝对、改变范围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只有……才……”“除非……才”等说法绝对、改变范围因果推理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从原因出发,寻找结果因为下雨,所以地上潮湿;地上潮湿,因为下雨了。

“因为”“由于”“因此”“以致”“致使”“从而”等强加因果、因果颠倒三段论推大前提+小前所有的偶蹄目动物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无中生有、理提+结论都不是昆虫,牛是偶蹄目动物,所以牛不是昆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全国卷)
(一)文学类阅读
一、小说阅读
四部曲:人物、结构、情节、主旨。

题型:
(一)人物形象分析
外貌+性格+品质+内容+身份+结局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烘托……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3)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4)表现人物形象
(5)表现人物心情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小说结尾布置的妙处:
(1)(有悬念的结尾)-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2)(悲伤的结尾)-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新颖的结尾) -使文章具有神秘色彩,丰富小说的艺术技巧,富有表现力。

(4)(从情节分析)- 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波澜。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

(5)(从人物分析) -表现人物形象
(6)(从主旨分析)- 深化中心,升华主旨。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主题”(四)题目的妙处(好处)
(1)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2)修辞(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以“诗”为题,增添文学色彩。

(5)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展开
(6)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现……的人物形象”或“表现……的主题”
(7)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五)段落布置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段落大意
2.结构上:
开头——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中间——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②深化中心主旨,升华主题。

表现了……的主题。

(六)表达技巧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文章脉络清晰
便于叙述(文章内容)
照应题目
②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强调结果
③插叙——补充说明……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为下文做铺垫
——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丰富故事情节
(六)是否保留段落。

(1)喜剧的优点:
①“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来愉悦的心理享受。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表达了…………的讴歌/赞美/敬仰之情
(2)悲剧的优点:
①“悲剧”的结局,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震撼人心。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揭露了……的残酷,控诉了……罪恶,表达了……愤慨/讽刺之情(七)语言的特点。

(一)文学类语言特点
(1)运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2)整散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语言工整,流畅。

(3)运用……等一系列动词,语言生动传神
(4)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清新质朴
(5)富有地域性(方言),真实有趣,有民族特色。

(6)语言优美,含蓄隽永。

(7)明快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率真不做作。

(二)新闻语言:A.客观真实
B.富有感情色彩
C.科学严谨,有时效性
D.生动形象
(八)景物描写的角度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2)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角度
(3)多种感官并用写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九)选材的特点
A.以小见大
B.点面结合
C.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
(十)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2)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拉近距离。

(3)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灵活,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十一)故事情节安排(文章围绕“……”展开,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展开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

(4)照应题目,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5)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形象”
(6)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
(十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判断
(1)人物塑造角度,文章对甲进行了大量细节描写,表现了甲……的性格特点,所以主要人物是甲。

(2)故事情节角度,本文主要情节是……,主要情节是围绕甲展开的,所以主要人物是甲。

(3)中心主旨角度,本文的主要中心是……,主旨是通过甲来表现的,所以主要人物是甲。

(十三)赏析句子
表达技巧 + 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反问、设问、双关、借代
塑造手法: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中心主旨侧面描写
(十四)明暗两条线索的作用:
(1)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表现了……的主题
(十五)文章的三次“……”的作用:
(1)文章的三次“……”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文章脉络清晰,形成有机整体,结构严谨。

(2)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表现了……的主题
(十六)文章以……的视角写作的作用:
(1)叙事角度新颖,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2)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丰富小说的艺术技巧,使主题意蕴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