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课外文言文练习

合集下载

初二文言文课外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课外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课外练习题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为了提高初二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以下是一些课外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练习一: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关键。

请阅读以下文段,并回答问题。

秋月明夜,风凉如水,透砌生畅。

……顷刻之间,大门开处,五人带头退之。

首立居民大王全祗,着紫袍玉带乘华轿,前后出十步,奇冶俊雅,鲜有匹敌者。

问题:1. 请解释文中的“透砌生畅”一词。

2. 文章中出现的“华轿”指的是什么?3. “鲜有匹敌者”表示了什么意思?练习二:古诗填空请根据以下古诗的上下文,填入正确的词语,使句子通顺并符合意义。

(1)汉乐府《古风.长门怨》:“且向白云心脉动,自悔当初上春宫。

情怀意悄然,恨闷转夜烘。

谁人愿作清凉魂,即今生我檀郎。

瑶台月明中夜起,一阵紫烟红。

”(2)唐李白《早发白帝城》:“更深月被苍穹掩,更短云遮白若返。

”练习三:翻译将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非彼焉,乃犹彼焉?彼乃谓之然矣,犹乃谓之然矣。

夫神,不然而然。

有时而然,日月有经,亦有晦朔。

掞芬阙香,夜光焕烂。

起岁运行,弈兵阐奇。

莫非尔智,拂尔休之。

尔今谓何,劝尔矜之。

练习四:写作请根据以下写作题目,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题目:论读书之益写作要求: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提示:可以从读书的益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体会等方面展开论述)练习五:选读文言文名句文言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独具韵味,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请从以下名句中任选一句,写下你的感悟和理解。

1. 言为心声,字为心迹。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躬行之,始知其艰难;躬行己遗,未始有得焉。

以上是初二文言文课外练习题,通过完成这些练习,相信你会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含答案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精选)目录(一)陶公性检厉 (1)(二)楚庄王欲伐越 (2)(三)王羲之诣门生家 (3)(四)服虔匿名 (4)(五)丞相牛公应举 (6)(六)文天祥至潮州 (7)(七)庄子家贫 (8)(八)送李愿归盘谷序 (10)(九)喜雨亭记 (11)(十)苏轼其人 (12)(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主人与食(给)- 更为益盐(增加)- 缘有盐故(因为)- 食已口爽(败坏(口味))2. 翻译下列句子。

-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 译文: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 译文:这个愚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做事情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才好。

就像这个愚人,他发现盐能让食物变美味,就以为盐越多越好,结果空口吃盐,把自己的口味都搞坏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任何东西过量了都不行,比如学习,不能一天到晚只学习,不休息,得劳逸结合;再比如说玩游戏,要是玩得没节制,那就会影响生活和健康啦。

鲁人身善织屦(jù),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1. 解释下列加点字。

- 鲁人身善织屦(擅长)- 或谓之曰(有人)- 屦为履之也(穿)- 而越人被发(同“披”,披散)2. 翻译句子。

-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凭借您的专长,到用不着这些专长的国家去游历,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能吗?3. 这个鲁人要徙越的想法错在哪里呢?- 这个鲁人的想法可有点傻呢。

他只想着自己有织屦和织缟的本事,却没考虑到越国的实际情况。

越国的人都不穿鞋,也不戴帽子,他的这些本事在越国根本就没市场啊。

这就像我们现在要去做生意,不能只看自己有什么东西,还得看看那个地方的人需不需要。

要是不做市场调查,就盲目地把东西拿到一个没人要的地方去卖,那肯定得赔本,最后穷困潦倒啦。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一)右溪记(唐)元结道州[1]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3]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4]激注。

修木[5]异竹,垂阴[6]相荫[7]。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1]道州:州名。

[2] 营溪:河流名。

[3]欹嵌(qīqiàn)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欹:倾斜。

[4] 洄悬:洄,水回旋而流。

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5] 修木:一作“佳木”。

修,美好。

[6] 阴:树阴。

[7] 荫:遮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汇合,汇入(2)不可名.状说出(3)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适宜(4)植.松与桂种植2.翻译句子: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3.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4.右溪有哪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观有:两岸怪石盘屈,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5.作者为什么“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作者借“右溪”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惋惜很久以来,这样的美景无人赏爱。

文章托物言志,借“右溪”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感慨。

(二)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推荐初二文言文练习题

推荐初二文言文练习题

推荐初二文言文练习题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初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通过练习题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我将推荐一些适合初二学生练习的文言文练习题。

练习题一:阅读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请根据上述诗句回答以下问题:1. 此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3. 诗中的“竹杖芒鞋”一词用来形容什么?练习题二:填空题将下列句子改为文言文表达:1. 我每天都早上七点起床。

2.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每天都在看。

3. 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

练习题三:翻译题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吾观自古英雄出少年。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练习题四:改错题请找出下列文言文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1. 余往见聪明之人,皆言其智慧如日中天。

2. 斯人之才,实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 马上有人,有人共我砥砺前行。

以上是一些适合初二学生练习的文言文练习题。

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总结:文言文练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填空题、翻译题和改错题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不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推荐的练习题能够对初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初中八年级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 一) 之法叶奕言之法 : “某性甚,每一,遇所喜即札之,①朗十余遍,粘之壁,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②步,即就壁所,日三五次以常,期③精熟,一字不。

壁既,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

俟⑤再有所,粘其。

随收随,无日。

一年之内,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

每泛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⑨取而得也。

”(自《篙庵》)【注】① (q ì): 完。

②掩卷 : 合上本。

③ 期 : 一定要达到。

④笥 (xì): 竹箱。

⑤俟 (s ì): 等到。

⑥ 泛者 : ; 力求。

泛 : 此指多而乱。

⑦影响 : 此指印象。

⑧枵 ( xi āo) 腹: 空腹,指毫无学。

⑨ : 要,精。

【指津】世界上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善于有关。

有成效,不取决于什么,而且决定于怎,一目十行,二分群,利用“三余”⋯⋯本文的法和在《稼送琥》所述的“博而取,厚而薄”相一致。

叶奕要告我的是与其多而乱无章地,以致无所得;不如精地而能得到的收。

1.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1)即就壁所.()(2)一字不 (.)(3)壁既(.)(4)无日(.)2. 下列句中“之”与“粘之壁”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是()A. 叶奕言之法.B.之千里者.C. 跪而拾之以.D.不如予之取而得也.3.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录讫朗诵十余遍..B. 每见务为泛滥者..C.略得影响而止..D.其实味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2)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5.作者在文中倡导“ 约取而实得” 的读书方法。

“ 约取” 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与“ 约取” 相对的是,与“实得”相对的是。

( 二)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④秦青顾谓其友曰 : “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1 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二、翻译下列句子;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三、回答下列问题;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3义猴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惟一女远适他乡 B.老者暴卒惟吾德馨士卒亡者过半C.乃俱归 D.仍牢守故宅吾谁与归彼竭我盈,故克之;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B.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C.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D.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4盲子失坠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有盲手道涸溪道:②视此省战省: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译: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译:3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答:5 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徙衽以从阴 2其阴逾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6 杨修颖悟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出门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而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人题门作“活”字 2.即令坏之3.众莫能解 4.次至杨修二、选出下面“夫”字义项的正确答案,填人括号中;A.丈夫 B.发语词 C.那 D.成年的男子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夫战,勇气也3.其夫呓语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指出下列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1.复何疑2.且焉置土石3.子何恃而往7 王勃故事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泛fàn 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填一词的意思相反;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 ; 4.韦编三绝;1.A 2.C 3.例:①我觉得文中的猴子对养之五年的老人有情有义,那么我们做人更应该有情义; ②我觉得文中的猎人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主动关心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③文中的乡人不但出钱掩埋了老人,而且给死去的猴子立了一块碑,由此可见他们的善良与淳朴,这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此外还可以从老人或老人的女儿的角度来回答;1.道:取道,过或走;省:醒悟,反省;2.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②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3.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1、⑴:移动⑵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一、1.写 2.拆毁 3.理解 4.按次序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3.何一、寐二、B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二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卖XXX的故事从前有个农夫骑着驴子到城里卖柴。

有个官员称这是皇宫市场的柴,就把它拿走了,只给了农夫一些绢布。

之后,这个官员还想要农夫的驴子,让他送柴到官员的家里。

农夫哭了,用得到的绢布给官员,但他不肯收下,要求农夫送柴到他家里。

农夫说:“我还有父母、妻子要养活,等我把柴卖了再送你吧。

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还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于是他就打了那个官员。

街上的警察把农夫抓起来,上面的命令让那个官员被罢免了,农夫得到了十匹绢布。

但是这个“宫市”仍然没有改变。

有很多人上书劝告,但是没有被听取。

直到新皇帝登基后,才禁止这种行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宫市()(2)索门户()3)遂殴宦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皇宫市场(2)要求打开门户3)于是打了那个官员2、现在我把柴给了你,你不肯离开,那就打我吧,打死我也无所谓了!3、禁止官员侵占百姓财产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欺负穷人,不能侵犯百姓的利益。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C、XXX/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D、XXX、XXX/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XXX不师XXX/XXX亦不师XXX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XXX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是指贤家君在太丘地区从事何种职业或活动。

元方认为,对于强者,应该用德行来安抚,对于弱者,则应该用仁慈来体恤。

而“正行此事”指的是实践这种理念。

家君没有效法XXX,XXX也没有效法家君,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追求。

XXX和太子被扣押在邯郸,他向XXX举例说明了“三人成虎”的道理。

他说,即使街市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如果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会让人误以为真的有老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分)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 、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 、后更无盗.(强盗)
19. 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2 分)Bibliotek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0.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游东坡 [ 南宋 ]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 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
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
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
10.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 分)
善哉祁 黄 羊之 论也外 举不 避仇 内 举不 避 子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3 分)
答:
(二)( 9 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
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 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其谁可而 为之/ 或异二者之 为
B.解孤非 子之仇邪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国无尉 / 去 国 怀乡
D.孔子 闻之曰 / 不求 闻达于诸侯
2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2 分)
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贵人宝之 宝: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 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2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
(4 分)
(四)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
3 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 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
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 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
17. 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4 分)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
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

之情。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9-12 题。 (10 分 )
翁①天性孝友 , 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 , 事继母无懈, , 二弟一妹 , 翁所成立③也。尝携妹北上,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释】 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 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 龙而无角的动物。③文:花纹。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 器物的工人。⑥淬( cuì)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

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 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
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7.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 ”划开。(限断三处)( 3 分) 夫不 喜之人 未必本 恶习以 性成 梁上君 子是 矣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堂”。
14.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 分)
( 1)自州门而东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4)为一郡之最
15. 用“ /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 3 处)( 3 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 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一)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
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
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节选自《清朝艺苑》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手不释书 / 即书诗四句
B.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 烨然若神人
C. 必无所疑乃已 / 惧其不已也
D.
辄 据 鞍默诵诸经注疏 / 孙权据有江东
10. 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 分)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 分)
(三)申屠献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 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 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 鼎,其形酷肖是。第⑦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 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 易是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