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一、核磁共振成像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简称核磁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氢质子在磁场内的自旋属性进行成像的检查,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对于其他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优点:无放射性损伤,检查适用人群广泛,包括成人、老年人和儿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器官组织的成像,软组织对比度是所有影像中最好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楚的分辨脑组织、肌肉、骨骼、肌腱、脂肪等,更好的显示脑结构、椎间盘、肝胆胰脾肾、子宫、前列腺等器官;无须造影剂即可进行头颅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信息量大,适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

二、磁共振成像安全注意事项

(一)患者安全注意事项

1.绝对禁忌症:体内装有心脏起博器及神经刺激器者严禁扫描。体内存有动脉瘤夹、眼球内金属异物者应禁止扫描。高热患者应禁止扫描。

2.相对禁异物忌症:如体内金属(假牙、避孕环、金属植入物、术后金属夹等)位于扫描范围内,应慎重扫描,以防止金属物运动或产热造成病人损伤,金属物亦可产生伪影妨碍诊断。如扫描其它部位,应注意病人有无不适感。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

脏骤停者、严重外伤、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要在医生或家属监护下进行。孕妇和婴儿应征得医生同意再行扫描。

3.扫描注意事项: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甚或伤及病人。纹身(纹眉)、化妆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病人应带耳塞,以防听力损伤。准确输入患者体重。

(二)设备安全事项

1.严禁各类大型金属物体进入磁体间,如铁制的车、床、担架,氧气瓶,非磁共振用高压注射器等,以防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害,危及人身安全。各种线圈导线,心电门控导线不能打折、成袢,不要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及磁体内壁。各种抢救设备不得带入扫描机房内。

三、磁共振成像检查须知

核磁扫描检查是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方法,由于仪器设备的高磁场特点,应主动配合以下事项:

1.提前去除各种身体上的金属物件,如:钥匙、硬币、小刀、打火机、皮带、发卡、金属头花、耳环、金属牙套、项链、有金属线条的内衣等;

2.对需增强检查患者,须家属全程陪同,检查前4—6小时空腹,糖尿病患者可进少量流食;

3.诊室落实军人优先制度,请您主动出示军官证等军人证件;

4.对急危重患者、婴幼儿患者,可安排优先检查,请您的主管医师陪同或特别标注;

5.一般做完检查60分钟后,可持卡(就诊卡)到自助取片区取片,3个工作日后到报告发放窗口查取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MRI 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子水平。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想获得人体的体层图像,任何成像系统都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图像信号的来源、图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图像空间信息的来源。磁共振成像也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2.1 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磁共振成像,是依靠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上述过程,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所以业内将其改称为磁共振。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的核只有一个质子,是最活跃、最易受磁场影响的原子核。所以磁共振成像采集的是氢原子核的信号。业内常把氢原子核简称为质子。核磁共振现象是一个无法直观观察的现象,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在此只作简要解释。 层厚、层间距。MRI中层厚的概念与CT是一致的。层间距与非螺旋CT的层间距概念一致。层间距一般显示为层厚加上两层之间的间隔。如果层间距大于层厚,两层之间就有未扫描到的区域,需要注意是否有遗漏病灶的可能性。扫描矩阵(resolution)。扫描矩阵代表扫描时图像点阵的密度。扫描矩阵越大,图像空间分辨率越高,但信噪比就越低;扫描矩阵越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概要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 定义 (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 物理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 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电脑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电脑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百科名片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 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目录 概要 定义物理原理氢核-首选核种系统组成 NMR实验装置MRI系统的组成磁铁系统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核磁共振成像 的优点核磁共振成像缺点:MRI系统的伤害 1.强静磁场 2.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场 3.射频场(RF)的致热效应 4.噪声数学 运算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未来展 望图书信息 简介内容简介图书目录概要 定义物理原理氢核-首选核种系统组成 NMR实验装置MRI系统的组成磁铁系统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核磁共振成像 的优点核磁共振成像缺点:MRI系统的伤害 1.强静磁场 2.随时间变化的梯度场 3.射频场(RF)的致热效应 4.噪声数学 运算MRI在化学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成像的其他进展 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未来展望图书信息

简介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展开 编辑本段概要 定义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磁振 造影,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 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 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 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 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 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 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 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 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 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 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 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 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zh-tw:电脑;zh-cn: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 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 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 {zh-tw:电脑;zh-cn: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它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获取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体内图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原理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特性。原子核具有自旋,且带有正电荷。在磁场中,原子核自旋可以取向磁场方向的向上或向下。当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于被检部位,原子核会吸收能量,激发到较高能级。随后,通过检测原子核返回基态时的能量释放,可以获取有关被检部位的信息。 二、成像过程 1. 准备阶段 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之前,首先需要将患者放置在一个强磁场中,通常是高强度的静态磁场。这个磁场能够对原子核进行定向,使其自旋朝向磁场方向。同时,为了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常常需要引入造影剂。 2. 激发过程

在患者身体内部施加激磁脉冲,使原子核发生共振,跳跃到较高的能级。这个脉冲的频率与静态磁场的大小有关,可以通过调整来选择特定的信号源。 3. 信号检测与图像重建 当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电磁辐射信号。这个信号会被接收线圈捕获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进行图像重建。根据信号的特性,可以获取到被检部位的空间分布信息,形成一幅幅高清的MRI图像。 三、优势与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非侵入性:与传统的X射线检查相比,MRI无需使用放射线,对患者没有任何副作用,更安全可靠。 2. 多参数测量:MRI可以同时获得多个信号参数,如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辅助医生做出诊断。 3. 高对比度:由于MRI对不同组织类型的反应不同,所以可以获得高对比度的图像,有利于观察和诊断。 基于以上优势,MRI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被广泛用于神经科学研究、脑功能成像、癌症筛查、心血管疾病诊断等。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图像和功能图像,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核磁共振的基本知识

核磁共振基本知识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是医学影象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继CT、B超等影象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与CT相比,MRI具有高组织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和无硬性伪迹、无放射损伤等优点,同时在不同对比剂的条件下,可测量血管和心脏的血流变化,广泛应用于临床。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xonance imaging, MRI)。从原理的发现到目前临床各种先进成像技术的应用,是基于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不断认识。1924年Pauli发现电子除对原子核绕行外,还可高速自旋,有角动量和磁矩。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Pe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分别独立地发现磁共振现象并接收到核子自旋的电信号,同时将该原理最早用于生物实验,在物理学、化学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5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磁共振成像的设想出自Damadian。1971年发现了组织的良、恶性细胞的MR信号有所不同。1972年P. C. Lauterbur用共轭摄影法产生一幅试管的MR图象。1974年作出第一幅动物的肝脏图象。随后MRI技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继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由于人体内各种不同组织如骨、软骨、软组织和其他器官的水和脂肪等有机物的含量不同,同一组织中正常与病变环境下质子的分布密度不同,其弛豫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人体中H原子分布状态进行研究,以组织的二维、三维高分辨力图象加以显示,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磁共振成像法是在80年代初才在医学上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它是目前获得信息最多的成像方法,能对全身进行扫描并在屏上显示病变,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先进手段。 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无侵袭的检查方法,对患者没有射线影响。诊断的依据是人体内水分中氢核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信号强弱不仅取决于人体所含氢核密度,而且还取决于氢核在分子结构中的位置和分子周围的环境状态。 核磁共振成像的优点是不需要移动患者就能获得无重叠的、不失真的、任何解剖方向的断层图像。打破了以往医学影像诊断的惯例,克服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局限性,可以在分子结构的水平上进行诊断。所以,它不仅能描述物质的物理特性,还能观察活体组织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状态。利用核磁共振图像,可以早期并全面地显示心肌运动障碍的范围和位置;还能明确地划分出血栓形成的范围及显示人体组织中含水含脂肪的部分;还能进行早期肿瘤识别,把正常的组织结构、良性肿瘤结构与恶性肿瘤结构区分开。 1、磁共振(MRl)的特点: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项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MRI所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多于其他许多成像技术,而且以它所提供的特有信息对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象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象。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4MRI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4.1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图1-5-1)。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图1-5-2)。在这种状态下, 图1-5-1 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

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磁共振检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体检项目,那么大家知道磁共振检查什么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全面的介绍一下磁共振检查,告诉大家核磁共振的原理和磁共振检查注意事项。 1、何谓磁共振 什么是磁共振呢?这是许多体检者都想知道的问题,其实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所以业内将其改称为磁共振。 2、磁共振检查什么 磁共振可以检查出我们身体的哪些问题呢?我们做磁共振有什么意义吗?其实磁共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技术,特别是在软组织检查上具有优良的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参数成像,除肺、胃肠道显示欠佳外,可以检查全身任何部位。 3、磁共振检查有何特点 1)磁共振检查并没有像X线以及CT检查的那种辐射,所以做磁共振检查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没有什么辐射危害。 2)磁共振采用空间三维梯度场,在不移动患者和扫描床的情况下实现任何角度扫描和图像重建。 3)无骨质伪影。 4)软组织对比度良好。 5)对病变显示更加敏感,可使病灶显示更早更清楚。 6)磁共振的DW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成像方法。 7)磁共振的PWI(灌注加权成像)序列,能够显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 8)磁共振的MRS(波谱分析)序列,是唯一能够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反应组织代谢的方法。

4、磁共振(MRI)图像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给人体施加一个外来的静磁场,再给予一个短暂的、与质子共振相同频率的旋转磁场(即射频脉冲),之后采集电磁波信号,就可以获得人体的磁共振信号。对磁共振信号的采集过程给予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把质子比喻成卫星,我们从发射电台发送信号,卫星获得信号,再重新发射出来,地面的收音机就可以收听到节目了。通过对接受到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即产生MR图像。 5、磁共振检查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是利用人体生物磁自旋原理及磁共振现象成像,虽然其最初的名称为核磁共振(NMRI),但完全不存在核辐射现象及放射性物质,磁共振检查非常安全,对人体是没有辐射危害。 6、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1)受检者不能将任何铁磁性物质带入磁体间,检查前需更换检查服。 2)安装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血管夹、支架、人工心瓣膜者禁做MR检查(冠脉支架植入术3月后可慎做MRI复查,须出具完整的病历、支架材料及其它相关证明,并由本人签署同意书)。 3)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者,需事先告诉医护人,由医务人员综合考虑检查之必要性及安全性。 4)如果体内有人工关节、骨科固定物、补片、铁屑或植入的药物泵等,需告知检查人员。 5)有空间恐惧症、心脏病、癫痫、无意识、躁动、肾脏功能不全或有药物过敏病史等状况,请预先告知检查人员。 6)腹盆部检查要求空腹。 7)小儿检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剂,检查前一天晚上尽量让小朋友睡眠减半,以利检查顺利完成。不能合作的成人也需要提前使用镇静剂。 8)因为检查扫瞄室的空间较狭隘,而且机器在检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音,检查时间依部位的不同需10-30分钟不等,受检者需保持静躺不动,避免因移动而影响到影像的清晰度,进而影响诊断。或许

磁共振检查原理

磁共振检查原理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无创影像技术,它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得关于身体各部位的详细信息。MRI检查相比于X 射线检查或CT扫描对人体无放射性损伤,更适用于儿童、孕妇或需要多次检查的病患。 MRI检查利用磁共振现象原理,即在外加高强度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的原子核(比如氢原子核)会自发地进行旋转运动。外加弱的射频场可以使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其状态 变化的过程就是磁共振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被检测并用来制作影像。 一、核磁共振现象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核磁矩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自发地进行旋转运动,并产 生磁信号。以氢原子核为例,其具有自旋1/2,可以看做一个小的磁偶极子,当放置在外 部磁场中时,其自旋可以取两个状态:平行或反平行。外部磁场会分裂为两个不同的能级,这就是磁共振现象。 二、MRI检查步骤 MRI检查需要将人体部位放置在强大的磁场中,以进行成像。具体步骤如下: 1. 病人需要躺在一张称为MRI扫描床的平板上。 2. 检查前需将金属物品(比如手机、耳环、钥匙等)取下。 3. 病人被推入一个大型的圆柱状磁体中。 4. 磁体中提供一个高度均匀的磁场,始终保持磁体外的电子设备没有磁干扰。 5. 通过放置一台产生无线电波的设备,人体内的水分子便会受到一个射频场的作用,从而发出信号。 6. 接下来使用计算机来编织并个性化MRI的照片。 7. 检查完毕后,病患可以立即离开。 三、MRI的应用 MRI检查可以对全身各个部分进行检查,对神经系统、脑、心脏、颈部、腹部、肝脏、胸部、骨骼等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它是介入手术、治疗哪怕最复杂严重的疾病、感染、 并可检查肿瘤转移以及各种动态变化等。MRI应用领域如下: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 (MRI)的成像原理与 临床作用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视作一个小磁体,在进入强外磁场前,质子排列杂乱无章。放入强外磁场中,则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两个方向上排列。平行于外磁力线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的处于高能级,平行于外磁力线比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略多。在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的激励下,部分低能级的质子跃入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以射频信号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一、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 磁共振(MRI)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MRA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对比 CT 及常规放射学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在,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MRI 成像固有的生理对比剂,常用的 MRA 方法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但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也可选用造影剂显示血管。 MRI 弥散成像(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成像是利用组织内分子的布朗运动(即分子随机热运动)而成像。可以用于脑缺血的检查。由于脑细胞及不同神经束的缺血改变,导致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有所受限,这种弥散受限是可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出来。 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灌注成像是通过引入顺磁性对比剂,使成像组织的 T1、T2 值缩短,同时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获得成像的时间分辨力。通过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周围组织微循环的 T1、T2 值的变化率,计算组织血流灌注功能。

磁共振影像检查 科普

磁共振影像检查科普 磁共振影像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医学影像技术。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不需要使用X射线,对人体无明显辐射危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MRI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内部的原子核(主要是氢核)在磁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当人体置于强大的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影响,其中的氢原子核会有一种称为“磁共振”的现象。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强度,以及施加特定的无线电波,可以对不同组织和器官进行成像。 MRI可以提供三维图像,可以观察人体内部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脑部、脊柱、关节、心脏等。通过MRI检查,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例如,对于脑部疾病的诊断,MRI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异常区域,如肿瘤、血管畸形、脑梗死等。对于关节疾病的诊断,MRI可以显示软骨、韧带、肌腱等结构的损伤情况。 MRI检查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检查具有许多优势。首先,MRI可以提供更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结构和异常。其次,MRI不需要使用任何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无明显辐射危害。同时,MRI可以对不同组织进行多种成像方式,如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增强成像等,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诊断。

然而,MRI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首先,MRI检查对金属物质敏感,患者身上有金属物质(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等)的话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或者对患者造成伤害。其次,由于MRI检查需要患者保持静止,所以对于一些无法保持静止的患者(如婴儿、晕车者等)可能会比较困难。 在进行MRI检查前,患者需要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钥匙等)取下,避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患者需要躺在一个狭窄的管道中,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但医生会尽量减少这种不适感。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要求患者保持静止,有时还会要求患者屏住呼吸,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磁共振影像检查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进行MRI检查时,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MRI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核磁共振检查流程

核磁共振检查流程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内的原子核进行共振激发并检测其信号,可以获取人体组织的详细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检查的流程和步骤。 1. 预约和准备 首先,患者需要提前预约核磁共振检查。在预约时,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病史以及医生开具的检查申请单。预约成功后,医院会告知检查时间和地点,并提供一些准备事项的说明。 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准备: •通知医生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内听器等不适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避免进食大量食物,最好在检查前2小时内禁食; •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兴奋物质的饮料; •避免化妆品、香水等外用品。 2. 到达医院 在检查当天,患者按照预约的时间到达医院。在核磁共振检查科,患者需要进行登记和支付相关费用。之后,医院工作人员会引导患者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 3. 更衣和准备 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后,患者会被要求脱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首饰、钥匙等,并更换医院提供的专用服装,以避免金属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医院工作人员会向患者解释整个核磁共振检查的流程,并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不适和疾病史,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4. 定位和定型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仪器前,患者需要进行定位和定型。医院工作人员会将患者安置在检查床上,并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的稳定。这样可以确保检查图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5. 检查过程 核磁共振检查过程分为多个步骤,具体如下:

5.1 静息状态 患者需要在检查床上保持静止,不进行任何活动。医院工作人员会离开检查室,但会通过对讲机和患者保持联系。 5.2 仪器调试 在开始核磁共振检查之前,仪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和校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5.3 检查序列 核磁共振检查通常包括多个序列,每个序列可以获得不同的图像信息。医院工作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序列进行检查。 在每个序列的开始,仪器会发出一些噪音,这是正常现象。患者需要保持耐心和配合,尽量不动,以确保图像的质量。 5.4 呼吸控制 在某些特定的核磁共振检查中,患者需要进行呼吸控制。医院工作人员会通过对讲机指导患者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深呼吸或屏住呼吸。这样可以避免呼吸引起的图像模糊。 5.5 对比剂注射 在一些核磁共振检查中,医生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对比剂通常是一种钆类化合物,可以使某些组织或血管更加清晰可见。 医院工作人员会在适当的时机为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在注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和放松,以确保注射的顺利进行。 5.6 检查结束 当所有的检查序列和步骤完成后,核磁共振检查结束。医院工作人员会告知患者可以离开检查床,并恢复正常活动。 6. 检查结果和解读 完成核磁共振检查后,医院会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读。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几个工作日内提供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通过预约复诊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获取检查结果。 医生会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如果有异常或疑似病变,医生可能会进一步提出治疗建议或安排进一步的检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