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归纳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归纳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归纳1、法律的作用?(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含义触犯法律法律责任常见违法现象(事件)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承担民事责任如民事赔偿、借贷不还、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撕毁合同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列、交通管理法规、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受到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殴打他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污染环境、使用童工、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主刑与附加刑)抢劫、盗窃、故意杀人、绑架、投毒、贩卖毒品等重大刑事犯罪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核心主干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9.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10.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3)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4)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开卷速查必备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是什么?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2.(做法类)怎样做到遵章守法?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第2课时预防犯罪核心主干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4.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5.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6.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7.刑法的作用是什么?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8.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1)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9.什么是刑罚?分为哪几类?(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10.怎样加强自我防范?(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开卷速查必备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3)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严重违法行为) 不同点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较小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法律刑法以外的法律刑法处罚民事或行政制裁(较轻) 刑罚处罚(严厉)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造成危害,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联系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第3课时善用法律核心主干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4.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5.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6.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7.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8.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什么?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9.什么是诉讼?其地位是怎样的?(1)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地位: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10.青少年应怎样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开卷速查必备1.青少年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构和方式有哪些?(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或手段有哪些?(1)非诉讼手段,也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2)诉讼手段,也就是打官司°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3)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寻求帮助°3.(原因类)青少年为什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4.(原因类)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什么要讲究智斗?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在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五课做守法公民1、法律的作用?(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有什么途径?(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8、诉讼的作用、类型:(1)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人教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抢分速记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 课时法不可违核心主干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9.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0.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新人教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1.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怎样做到遵章守法?)(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刑法的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6.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刑罚的含义和种类(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8.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1.法律规范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教材重点说明了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和评价作用)(1)指引作用:即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
(2)预测作用:即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即法律通过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即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
(5)教育作用:即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义,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法律规范重要性: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违法行为的类别(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5.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6.青少年如何做到遵章守法(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做法)(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1.知识目标: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在交通事故现场哄抢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益,败坏社会风气,亟须加以规制。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实践中,对于交通事故现场发生的哄抢案件,如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应当以聚众哄抢罪追究刑事责任。
思考: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社会需要规范,而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对比分析案例,领悟知识案例一:在这个道路交通高度发达的时代,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显著加快,而乱停乱放也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若城市为心脏,道路为血管,那么违章停车就是引起血管阻塞甚至心脏猝死的诱因,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不会因几条道路的拥堵而完全崩溃,但有些违章停车所带来的危害是你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受害者始料未及的……思考:你看到过这种情景没有?违章停车有何危害?学生回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梳理与复习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要点一:法不可违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 )A.守规则,不能违反法律B.学法、用法、执法C.感受法律的尊严D.懂得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唯一准绳4.一般违法行为包括.(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违宪行为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5.小郑坐车时在座位上发现了一个包,里面有800元现金、身份证、银行卡等,他把钱拿出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把包又放回原处。
小郑的行为( )A.违反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B.没有违法C.违反了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D.违反了行政法,应受行政处罚6.学生胡某在放学后为走近路,从公园的草地上走过,并且还在公园的书画墙上乱刻了一通,结果受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
胡某的行为是( )①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②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③严重的违法行为④一般违法行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④7.观察下面的漫画,两个学生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民事处罚B.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C.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D.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8.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不断攀升,追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虽然涉及经济、文化、法治、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也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众多方面,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严重缺乏法律意识。
结合教材回答: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型?知识要点二:预防犯罪9. 、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0.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的人。
1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以为主要内容。
12.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受到处罚。
( )A.民事责任B.法律责任C.刑事责任D.行政责任1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行政违法行为的表现: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
7、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①侵犯他人民事权利。 ②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8、民事活动包括哪些?
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
9、遵章守法的原因、要求:
(1)原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6、怎样应对违法犯罪?
(1)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
4、诉讼的含义、地位、类型:
(1)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途径: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使诉讼。
5、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必要性: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5、犯罪的危害: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5.3 善用法律
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么做?
要积极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提供法律服务和救助的机构有哪些?
①法律服务所 ②、律师事务所 ③、公证处 ④、法律援助中心。
3、寻求法律的救济途径有哪些?
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5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归纳
5.1 法不Leabharlann 违1、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法律
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
3、法律的规范作用:
(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
(2)要求: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生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5.2 预防犯罪
1、刑法的内容、作用:
(1)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4、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种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
民事责任
较轻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
行政处分或
行政处罚
较轻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刑罚处罚
最严重
5、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
(2)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1)含义: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3、犯罪的后果:刑罚
4、刑罚的含义、种类:
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