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二节 课时跟踪训练
理总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时跟踪练(一)(附答案)

第一章直线运动第一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课时跟踪练(一)A组基础巩固1.2016年7月中国军队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参加此次演习的轰油—6空中加油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空中加油机.图为加、受油机梯队保持为预对接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是静止的B.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是静止的C.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广场上的观众是静止的D.参考系必须选静止不动的物体解析:选地面为参考系,受油机是运动的,故A错误;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正确;选加油机为参考系,广场上的观众是运动的,故C错误;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运动的物体,故D错误.答案:B2.(2018·宜春模拟)“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后,通过一系列的姿态调整,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关于以上消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的过程中,路程为零B.“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的过程中,位移为零C.“神舟十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的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不为零D.交会对接过程中,可以把“神舟十一号”飞船看作质点解析: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路程为其运动轨迹的长度,即轨道的周长,路程不为零,A错误;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其初、末位置相同,位移为零,B正确;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其瞬时速度不为零,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故平均速度为零,C错误;对接时,不能把飞船看作质点,D错误.答案:B3.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C.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作瞬时速度,它是标量D.汽车上的速度计是用来测量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的仪器解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故A正确;平均速度等于某段位移与对应时间的比值,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是矢量,故B错误;瞬时速度是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故C错误;汽车上的速度计是用来测量汽车瞬时速度的大小即速率的仪器,故D错误.答案:A4.(2018·桂林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要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B.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零C.物体的加速度增大,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D.物体的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可能都在增大解析:当物体有加速度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速度增大,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反向时,物体的速度减小,选项A错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最高点的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为g不为零,选项B错误;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只有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速度才增大,选项C错误;物体的加速度减小,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同向,物体的速度仍增大,位移也增大,选项D正确.答案:D5.对于体育比赛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跑完800 m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800 mB.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 m,指的是位移大小为4.50 mC.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两个加时赛,共需10 min,指的是时刻D.足球比赛挑边时,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可以看作质点解析:运动员跑完800 m比赛,指的是路程大小为800 m,选项A正确;运动员铅球成绩为4.50 m,指的是抛出点和落地点水平距离的大小,选项B错误;某场篮球比赛打了两个加时赛,共需10 min,指的是时间,选项C错误;上抛的硬币落回地面猜测正反面,该硬币的形状、大小不能忽略,不可以看作质点,选项D错误.答案:A6.两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人同时落到蹦床上,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 A.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B.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C.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D.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解析:乙上升过程,甲、乙间距越来越小,故甲看到乙向上运动;乙下降过程,因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间距仍然变小,故甲看到乙还是向上运动,B 正确.答案:B7.下表是D3111次动车宁德至福州南站区间运行时刻表,则( )B .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的位移为88 kmC .能从表中数据求出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的平均速度D .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题表中“12:15”表示时刻,选项A 正确;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的路程为88 km ,选项B 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知道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的位移,故无法求出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的平均速度,选项C 错误;该动车从宁德至福州南站全程中不是做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选项D 错误.答案:A8.(多选)我国新研制的隐形战机歼-20,已经开始挂弹飞行.在某次试飞中,由静止开始加速,当加速度a 不断减小至零时,飞机刚好起飞,则此过程中飞机的( )A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减小B .速度不断增大,位移不断增大C .速度增加越来越快,位移增加越来越快D .速度增加越来越慢,位移增加越来越快解析:飞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小,但速度不断变大,只是增加变慢而已,速度变大时,位移增加变快,B 、D 正确.答案:BD9.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度为v 1,下山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A.v 1+v 22,v 1+v 22B.v 1-v 22,v 1-v 22 C .0,v 1-v 2v 1+v 2 D .0,2v 1v 2v 1+v 2解析: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Δx =0,平均速度v =Δx Δt =0Δt=0;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于此人往返一次,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平均速率为s 1+s 2t 1+t 2=2s s v 1+s v 2=2v 1v 2v 1+v 2,所以D 项正确.答案:D10.(2015·广东卷)如图所示,帆板在海面上以速度v 朝正西方向运动,帆船以速度v 朝正北方向航行,以帆板为参照物( )A .帆船朝正东方向航行,速度大小为vB .帆船朝正西方向航行,速度大小为vC .帆船朝南偏东45°方向航行,速度大小为2vD .帆船朝北偏东45°方向航行,速度大小为2v解析:以帆板为参照物,帆船具有朝正东方向的速度v 和朝正北方向的速度v ,两速度的合速度大小为2v ,方向朝北偏东45°,故选项D 正确.答案:DB 组 能力提升11.(多选)三个质点A 、B 、C 均由N 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 点,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N 点出发,同时到达M 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个质点从N 点到M 点的平均速度相同B .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C .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位移方向都相同D .三个质点从N 点到M 点的位移相同解析:位移是指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在任意时刻,三个质点的位移方向不同,只有均到达M 点时,位移方向相同,C 错误,D 正确;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Δx Δt可知三个质点从N 点到M 点的平均速度相同,A 正确;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故三个质点的速度方向不会在任意时刻都相同,B 错误.答案:AD12.(多选)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 min ,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 ,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率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 ,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A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位移是9 kmB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路程是9 kmC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D .经过路标时的速率是150 km/h解析:利用地图计算出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整个运动过程的位移,里程表显示的是路程,平均速度v =x t =9 km 112h =108 km/h ,A 正确,B 、C 错误;车内速率计示数为对应位置的速率,故D 正确.答案:AD13.假设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向外自由释放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在物体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B .从飞机上看,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后方C .从地面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D .从飞机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解析:由于惯性,物体在释放后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以抛出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在水平方向和飞机不发生相对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从飞机上看,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故A 正确,B 、D 错误;从地面上看,物体做平抛运动,故C 错误.答案:A14.(2018·伊春模拟)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以v 1=10 m/s 的平均速度完成前13路程,以v 2=30 m/s 的平均速度完成剩下23的路程,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20 m/sB .18 m/sC .23.3 m/sD .40 m/s解析:设全程长为x ,则前13路程所需的时间t 1=13x 10,后23路程所需的时间t 2=23x 30.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 =x t 1+t 2=x 13x 10+23x 30m/s =18 m/s , 故B 正确.答案:B15.(多选)运动学中有人认为引入“加速度的变化率”没有必要,然而现在有人指出“加速度的变化率”能引起人的心理效应,车辆的平稳加速(即加速度基本不变)使人感到舒服,否则人感到不舒服.关于“加速度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运动学角度的定义,“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是m/s 3B .加速度的变化率为0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 .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在减小D .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 图象,已知物体在t =0时速度为5 m/s ,则2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解析:加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加速度的变化与时间的比值,即Δa Δt,由单位制知其单位为m/s 3,A 对;加速度的变化率为零时,指加速度不变,若加速度为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不为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 错;若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则物体做加速运劫,题图所示加速度减小,则物体速度增加得越来越慢,但仍在增加,C 错;在加速度与时间的图象中,图象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为这段时间内的速度的变化量,则得Δv =3 m/s ,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已知初速度为5 m/s ,则在2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D 对.答案:AD。
三维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课件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三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关于0.1 mol/L H2SO4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1 L该溶液中含有H2SO4的质量为9.8 gB.0.5 L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C.从1 L该溶液中取出100 mL,则取出溶液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D.取该溶液10 mL,加水稀释至100 m L后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解析】:1 L 0.1 mol/L的H2SO4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m=n·M=1 L×0.1 mol/L×98 g/mol=9.8 g,A正确;0.1 mol/L H2SO4溶液中H+浓度为0.2 mol/L,B正确;H2SO4溶液的浓度与体积无关,仍然是0.1 mol/L,C错误;10 mL溶液加水稀释至100 mL,体积增大10倍,浓度变为原来的110,即0.01 mol/L,D正确。
【参考答案】:C2.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A.将40 g NaOH溶解在1 L水中B.将22.4 L 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C.将1 L 10 mol/L浓盐酸加入9 L水中D.将10 g 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至溶液体积为250 mL【解析】:根据公式c=nV,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A项,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 L;B项,22.4 L HCl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 mol;C项,浓盐酸与水混合后,溶液体积不是10 L;D项,n(NaOH)=0.25 mol,V[NaOH(aq)]=0.25 L,c(NaOH)=1 mol/L。
【参考答案】:D3.硫酸镁和硫酸铝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铝离子浓度为0.1 mol/L,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3 mol/L,则混和溶液中镁离子浓度为()A.0.15 mol/LB.0.3 mol/LC.0.45mol/LD.0.2 mol/L【解析】:根据电荷守恒有2c(Mg2+)+3c(Al3+)=2c(SO2-4),即2c(Mg2+)+3×0.1 mol/L=2×0.3 mol/L,解得c(Mg2+)=0.15 mol/L。
湘教版第一章第二节课时跟踪训练(最全)word资料

[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电影《2021》讲述在2021年,地球因为异常的太阳活动而面临毁灭:飞机从地缝中、倒塌的楼宇中穿梭而过,汽车在喷发的火山“流弹”中飞驰,主人公刚刚跑过的地面轰然塌陷……回答1~2题。
1.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A.黑子和耀斑B.黑子和极光C.耀斑和磁暴D.耀斑和极光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可能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C.可能引发磁暴、电离层扰动D.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解析:第1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第2题,太阳活动不可能导致人类的彻底毁灭。
答案:1.A 2.D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
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完成3~4题。
3.云量最多的地区是()A.赤道地区B.北纬20°地区C.北纬40°地区D.北纬60°地区4.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云量B.大气厚度C.太阳高度D.通过的大气路径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最大,但有效总辐射量较小,说明赤道地区云量多。
第4题,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答案:3.A 4.C5.如果只考虑纬度因素,我国下列各地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最大的是()A.三江平原B.江汉平原C.华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解析: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多,生物量越大。
答案:D6.某日某时,地球朝向太阳一侧的所有地区,短波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太阳活动引发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B.臭氧层破坏引起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C.火山爆发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D.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解析:短波通讯中断与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有关。
答案:A据2012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目前新一轮太阳活动周处于快速上升期,太阳活动已经进入第24活动周高年。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1节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物理学习资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追踪]一、 (本共 8 小,第小 5 分,共 40 分 )1.小《花》第七十九回中,宝云奶公:“家有什么趣?”奶公:“前几日刮了一大,把咱家的一口井突然吹到外去了⋯⋯”你,“井在运”的参照系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井B.奶公C.D.分析:井相地面是不的,井突然被吹到外是因为的地点生改,因此“ 井在运” 是相于,是以参照系的,故 C 正确。
答案:C2.如 1 所示的,以下对于刻和的法中正确的是 ()1 A. t2表示刻,称第 2 s 末或第 3 s 初,也能够称 2 s 内B. t2~ t3表示,称第 3 s 内C. t0~ t2表示,称最先 2 s 内或第 2 s 内D. t n-1~ t n表示,称第(n- 1) s 内分析:刻和分于上的一个点和一个段。
t n是刻,可表述第ns 末或第 (n+ 1) s 初; n s 内不等于第n s内,是指从 (n- 1) s 末至 n s 末共 1 s 的,故n s 内是指从0~ n s 末共A、 C、 D 均, B 正确。
n s 的;第n s 内答案:B3.如 2 所示,“嫦娥二号” 星于2010年10 月1 日1859 分57秒在西昌星射中心射升空,并得了成功。
从“嫦娥二号”100 km5100 km高度的极道上月运转。
以下法正确的选项是()2 A. 1859分57秒表示B.“嫦娥二号” 星月球运转程中位移大小始小于行程C. 5 天表示时辰D.研究“嫦娥二号”卫星绕月球运转的轨迹时,能够将卫星当作质点分析: 18 时 59 分 57 秒表示时辰, 5 天表示时间, A 、C 错误;“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过程中,轨迹为曲线,位移大小一直小于行程, B 正确;研究“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转的轨迹时,卫星大小对轨迹影响不大,能够将卫星当作质点, D 正确。
答案: BD4.下学后甲、乙两同学骑车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向东行驶回家。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假如以甲同学为参照系,乙同学是运动的B.如察看的结果是两同学都静止,参照系能够是此外的第三名同学C.从乙同学的角度看,甲同学是静止的D.假如甲同学突然刹车停止,以乙同学为参照系,则甲同学在向西运动分析:甲、乙两同学的运动状态是同样的,以甲同学为参照系,乙同学应是静止的,反之亦然, A 选项错, C 选项正确;假如第三名同学有同样的运动状态,以第三名同学为参照系,则甲、乙两同学是静止的, B 选项正确;甲停止后,乙与甲的距离变大,且乙向东运动,若以乙为参照系,则甲同学向西运动,且距离变大, D 选项正确。
【三维设计】高中物理 教师用书 第一章 第1节 课时跟踪训练 必修1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60分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以下情景中,加着重号的人物或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B.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用GPS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解析: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大小或形状对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就可以看做质点。
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的时间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要接住“旋转球”,必须研究乒乓球的运动状态,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时,不能把翟志刚看成质点;用GPS确定“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武汉”舰看成质点。
故应选D。
答案:D2.在以下哪些情况中不能将人或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运动员在3 000 m长跑比赛中的快慢解析: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是: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B中把学生看成质点,便不存在姿势问题了,而A、C、D三项均可将研究对象看成质点。
答案:B3.体育摄影中常用一种叫“追拍法”的拍摄方式,拍摄时,运动着的运动员在摄影师眼中却是静止的,而背景是运动的。
摄影师选择的参考系是( )A.大地B.太阳C.运动员D.步行的人解析:运动员与参考系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答案:C4.观察如图1所示的漫画,图中司机对乘车人说:“你没动。
”而路边的小女孩说:“真快!”司机和小女孩对乘车人运动状态的描述所选取的参考系分别为( )A.地面,地面B.地面,汽车图1C.汽车,地面D.汽车,汽车解析:乘车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保持相对静止,而相对地面来说,车在运动。
故选项C正确。
高中物理 第一章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时跟踪训练

【三维设计】2021-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时跟踪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1[课时跟踪训练]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个轻质小球,表面镀有金属薄膜。
由于电荷的彼此作用而靠近或远离,别离如图1甲、乙所示,那么( )A.甲图中两球必然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必然带同种电荷图1C.甲图中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最多有一个带电解析:两球彼此吸引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带异种电荷;二是一个带电,另一个被感应带电后吸引,因此A 错误,C正确;两球相斥必然是带同种电荷,故B正确,D错误。
答案:BC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摩擦起电是制造电荷的进程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进程C.玻璃棒不管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灭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转移,而不是制造电荷,A错误;接触起电确实是通过物体接触而转移电荷,B正确;两种物体摩擦,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在摩擦中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是不是容易失去电子由两物体的材料决定,因此玻璃棒不必然带正电,C错;等量异种电荷能够中和但可不能消失,只是宏观上显中性,D错。
答案:B3.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
图2中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散布情形,正确的选项是( )图2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假设金属球带正电,那么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如此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箔片带正电;假设金属球带负电,那么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如此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箔片带负电,因此B正确。
答案:B4.如图3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头各贴有一对金箔。
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图3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别离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解析:依照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周围,在A端显现了负电,在B端显现了正电,金箔上各带同种电荷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用手摸枕形导体后,B 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如此B端再也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再也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散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 正确;由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正确。
第一章第一、二节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二战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A.粮食生产发展较慢,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低于人口的增长率B.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粮食生产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C.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稳定趋势D.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下降趋势解析:二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生产的增长速率快于人口增长速率。
答案:B2.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一项转基因技术是改造CO2固定酶,其目的是()A.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延长果实的储藏期C.培育新作物品种D.提高植物的抗性解析:改造CO2固定酶,能提高植物对CO2的固定效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乙烯形成酶基因的表达可以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提高植物的抗性是通过将抗性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抗旱、抗涝、抗盐等基因)转入植物,并使之表达来实现的。
答案:A3.达尔文根据克格伦岛上的甲虫有近半数是无翅或残翅的,得出海风对甲虫有“选择”作用的结论。
达尔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A.分类、观察B.观察、建立模型C.观察、推理D.观察、交流解析:达尔文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收集了关于克格伦岛上甲虫翅的信息,属于观察;在观察之后,他又将岛上甲虫翅的特异现象和海风联系起来,这是推理。
答案:C4.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A.比较B.归纳C.分类D.求异解析:将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分类。
答案:C5.右图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四种生物进行的不同分类,其中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A.有无染色体B.有无细胞壁C.有无核糖体D.有无线粒体解析:本题考查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细胞内都能合成蛋白质,所以它们都有核糖体。
答案:C6.下列属于科学思维中的建立模型过程的是()A.将化石按年代排放B.开会提出研究的设想C.绘制生态系统组成示意图D.达尔文发现甲虫无翅或翅不发达解析: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列表等。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第2课时测量高度角度问题课时跟踪训练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

学习资料测量高度、角度问题[A组学业达标]1.某次测量中,甲在乙的北偏东55°,则乙在甲的()A.北偏西35°B.北偏东55°C.南偏西35°D.南偏西55°答案:D2.如图,从地面上C,D两点望山顶A,测得它们的仰角分别为45°和30°,已知CD=100米,点C位于BD上,则山高AB等于()A.100米B.50错误!米C.50错误!米D.50(错误!+1)米解析:设AB=x m,则由题意,∠D=30°,∠ACB=45°,在Rt△ABC中,BC=AB=x,在Rt△ADB中,DB=CD+BC=100+x,所以DB=错误!AB,即100+x=3x,解得x=50(错误!+1)m.所以山AB的高度为50(3+1)米.答案:D3.如图,有一建筑物OP,为了测量它的高度,在地面上选一长度为40 m的基线AB,若在点A处测得P点的仰角为30°,在B点处的仰角为45°,且∠AOB=30°,则建筑物的高度为()A.20 m B.20 2 mC.20错误!m D.40 m解析:设高OP=h,则OA=h tan 60°=3h,OB=h tan 45°=h。
在△AOB中,由余弦定理得402=(3h)2+h2-2·错误!h·h·cos 30°,解得h=40。
故选D.答案:D4.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每分钟40 m,水流的速度是每分钟20 m,如果船从岸边A处出发,沿着与水流垂直的航线到达对岸,那么船前进的方向指向河流的上游并与河岸垂直的方向所成的角为()A。
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π解析:设水流速度与船速的合速度为v,方向指向对岸.则由题意知,sin α=错误!=错误!=错误!,又α∈错误!,∴α=错误!。
答案:C5.在地面上点D处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测得此建筑物顶端A与底部B的仰角分别为60°和30°,已知建筑物底部高出地面D点20 m,则建筑物的高度为()A.20 m B.30 mC.40 m D.60 m解析:如图,设O为建筑物顶端在地面的射影,在Rt△BOD中,∠ODB=30°,OB=20 m,∴OD=20 3 m.在Rt△AOD中,OA=OD·tan 60°=60 m,∴AB=OA-OB=40 m,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二战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
A.粮食生产发展较慢,粮食生产的增长率低于人口的增长率
B.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粮食生产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
C.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稳定趋势
D.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人口的增加使得世界人均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解析:二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生产的增长速率快于人口增长速率。
答案:B
2.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一项转基因技术是改造CO2固定酶,其目的是()
A.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C.培育新作物品种
D.提高植物的抗性
解析:改造CO2固定酶,能提高植物对CO2的固定效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乙烯形成酶基因的表达可以延长果实的储藏期。
提高植物的抗性是通过将抗性基因(抗虫、抗除草剂、抗旱、抗涝、抗盐等基因)转入植物,并使之表达来实现的。
答案:A
3.达尔文根据克格伦岛上的甲虫有近半数是无翅或残翅的,得出海风对甲虫有“选择”作用的结论。
达尔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分类、观察B.观察、建立模型
C.观察、推理D.观察、交流
解析:达尔文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收集了关于克格伦岛上甲虫翅的信息,属于观察;在观察之后,他又将岛上甲虫翅的特异现象和海风联系起来,这是推理。
答案:C
4.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
A.比较B.归纳
C.分类D.求异
解析:将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作分类。
答案:C
5.右图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四种生物进行的不同分类,其
中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A.有无染色体
B.有无细胞壁
C.有无核糖体
D.有无线粒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细胞内都能合成蛋白质,所以它们都有核糖体。
答案:C
6.下列属于科学思维中的建立模型过程的是()
A.将化石按年代排放
B.开会提出研究的设想
C.绘制生态系统组成示意图
D.达尔文发现甲虫无翅或翅不发达
解析: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列表等。
答案:C
7.下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宜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
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图中并未体现与人类的关系。
答案:D
8.下列关于中性突变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信息大分子的进化标准速率是10-9
B.中性或近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是分子进化的原因
C.分子进化可导致生物体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差异
D.中性突变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不能对生物进化起到作用
解析:中性突变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并不是自然选择不能对生物进化起到作用,而是只有当分子进化导致生物在形
态和生理上发生差异后,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9.(14分)据下图和生物进化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图为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简图,实际上这是一种________。
A.观察B.推论
C.建立的进化模型D.分类
(2)根据上图,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以下四种叙述分别体现了哪种进化思想?
①“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体现了________的________学说。
②“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体现了________的________学说。
③“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体现了________的________学说。
④“血红蛋白α链的氨基酸每年都以大约 1.2×10-9的速率发生置换”,体现了________的________学说。
解析:(1)题中图示是一个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推出各类动物之间的关系。
(2)由图中各类脊椎动物出现的顺序和亲缘关系可以看出:多种脊椎动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各种动物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拉马克的观点是在自然界里,环境的影响使生物发生变异,生物的器官是用进废退的;达尔文的观点是自然选择,即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木村资生的观点是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是由选择中性或近中性突变基因的随机固定而实现的,提出10-9是分子进化的标准速率。
答案:(1)C
(2)多种脊椎动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各种动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①拉马克用进废退
②拉马克用进废退
③达尔文自然选择
④木村资生中性突变
10.(12分)某同学将10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并且于相同时间间隔等量均匀地先后取样5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
(1)图中所示数值为________的结果。
(填科学思维过程)
(2)请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及pH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图。
(3)上述绘制曲线的过程属科学思维中的________环节。
由所绘制的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曲线图,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时间与酵母菌数量关系)
解析:(1)图中所示数值为某同学在相同时间间隔均匀地取样、测定的结果,即科学思维过程中观察的结果。
(2)图中所示数值与一个量有关,可用坐标系表示,如时间—酵母菌数量。
(3)当培养条件适宜时,酵母菌会增殖,而酵母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影响环境条件。
由于空间和营养有限,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而数量不再增加,甚至一段时间后数量会下降。
答案:(1)观察
(2)如下图
(3)建立模型在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数量增加,超过一定时间,酵母菌数量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