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1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2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8.何谓Wilson旋回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拉张的地方;是海底扩张的发源地,随着地幔物质喷出不断制造出新的洋壳来,因此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此类板块边界包括洋中脊系统及大陆裂谷系统;这些大陆裂谷被认为是未来新生大洋可能产生的地方;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边界处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而是相邻的两个板块通过转换断层滑动,同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只有转换断层可以在力学性质上加以“转换”,将它们联系起来组合成完整的“板块”;10.简述岛弧的演化步骤;A:大洋岩石圈断裂;B:一侧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侧之下,逐渐形成海沟,俯冲持续则产生海底火山活动;C:火山活动继续,火山岩堆积抬升,海底火山露出水面,发育弧沟间隙、海沟坡折等单元;D:原地弧发生分裂,向洋移动的部分为漂移弧,其后方为新开的弧间盆地;11.何谓沟-弧-盆体系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或另一洋块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向下凹陷很深的海沟和向上拱升的岛弧,故称为海沟-岛弧体系;在火山弧的后方向陆一侧又因弧后扩张而形成弧后盆地,故称为沟-弧-盆体系;第3章全球海平面变化1.何谓全球海平面变化2.何谓相对海平面变化验潮仪记录到的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当地海岸基岩的变化,为相对海平面变化,它通常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状况;相对海平面变化:世界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值与当地陆地升降值的代数和;陆地升降包括构造引起的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和冰川、水、沉积物的均衡作用;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海洋水体积的变化:当大量的水以陆冰储存时,导致海平面下降平均1m/ka,冰层快速生长时期可达5m/ka;在末次冰期最盛时海平面下降到最低,比现在海平面低120~150m;2洋盆容积的变化:当海底板块扩张加快,地幔对流作用给大洋中脊带来炽热熔岩,海底地壳增生,海岭发生热膨胀;海岭体积扩大使海平面升高;当海底板块扩张速度减慢时,大洋中脊变冷收缩,海底下降,海平面降低;如白垩纪由于海底扩张的持续,海平面抬升幅度达350m左右Mmer,1987;大陆侵蚀使陆面物质流向海底,直接转换海水,造成海面上升;大约转换1m深的海水需要5万年;海底沉积物压实作用使水分从沉积物中释出,沉积物体积减少,对海平面没有明显作用;3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一般认为,全球海水温度升高1℃,海面大约可升高;假如全部海水温度高10℃,则海面要升高约10m;根据最近世界潮位站资料分析表明,在过去100年内,海面上升了约12cm,这一上升可能是全球温室效应气温上升造成的;海水盐度变化可引起海水体积变化以至海面高程变化:海水体积=纯水体积+总的盐当量×视当量体积;如果海水盐度从35‰减少到25‰,将导致海面下降,根据南大西洋情况,在过去2000万年内,海水由于温度降低,盐度减少,导致海面下降了,速率为ka;4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则引起海水向极地流动,形成两极海面升高,地球转速变化还会影响地转偏向力,从而造成海流转向时海面倾斜;地轴倾角的变化,表现为黄、赤道交角的变化,黄、赤道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到24°36′,变化幅度达3°,变化周期为4万年;地轴倾角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从而影响海面变化;5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冰期陆地冰川负荷加大,引起地表沉陷;间冰期卸荷导致陆地的均衡抬升和海底下沉;如北欧斯堪德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哈德逊湾周围原是第四纪大陆冰盖中心,未次冰期以来冰盖消融引起地壳均衡回跳,沿岸存在大量古海岸线遗迹;其次海水、沉积物负荷量的变化以及气压变化都会困均衡作用引起海面的变化;6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沿海城市人口多,生产发展使地下水处于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如我国上海、天津,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存在类似问题;有人认为,近几十年来,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河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原因之一;第4章海岸带的现代过程1.何谓海岸带的定义,其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三个基本单元组成:①陆上岸带: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带: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2.海岸根据成因可分为哪两类1.原生海岸2.次生海岸3.根据组成物质,海岸可划分为哪些类型1.基岩海岸2.砂砾质海岸3.粉砂淤泥质海岸4.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生物海岸4.了解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时,波浪进入海岸带产生垂直海岸的进、退横流,水质点在水下岸坡上表现为垂直海岸的往返流动,即当波峰经过时发生向岸进流,波谷通过时发生离岸退流;海岸带物质也随水流作垂直于海岸的向岸和离岸的移动,这种泥沙运动方式也称为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5.何谓中立线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岸坡上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6.何谓均衡剖面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7.了解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当波浪斜向入射海岸时,水下岸坡上的泥沙沿着重力方向和波浪波向线方向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泥沙向海返回时,则是沿波向线方向与重力合力方向向海返回;每往返一次,沉积物沿折线路线往返一次,实际上是平行岸线移动了一段距离,便形成了沉积物平行岸线的运动,即纵向运动;第5章河口与三角洲1.何谓河口河口是一个与开阔海洋自由相通的半封闭的海岸水体,而其内部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为陆地排出的淡水所冲淡;普里查德Pritchard,19672.根据动力特征,可将河口分为哪些类型根据三大动力因素径流、波浪和潮流的相对强弱,将河口分成三个基本类型:1河流作用优势型;2潮汐作用优势型;3波浪作用优势型;3何谓河口的浮泥运动当大风浪平息以后不久,面层含沙量逐渐减小,而底部形成高含沙量,出现清浑水界面,这高含沙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称为浮泥FluidMud,清浑水界面称为浮泥面;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4何谓河口最大浑浊带河口最大浑浊带指河口区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几倍甚至几十倍,底部含沙量也明显地增高,床面往往出现浮泥,存在这些现象的区段即为河口最大浑浊带;5何谓河口拦门沙当河流径流注入开阔的水域后,因水流扩散和盐水的顶托,流速减弱,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就会沉降堆积成为水下暗沙,其部位常处于河口段与口外海滨段的交接地区,即在口门外称为拦门沙;6何谓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入海,因此处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成平缓的三角形地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7.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如右图所示;此过程不断重复,则形成一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汊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8.何谓河控、潮控和浪控三角洲,其沉积特征分别是什么河控三角洲:河流输入泥沙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在发生进积作用的情况下,三角洲的垂向层序具有“海退”旋回的特点,从下向上岩性表现为从泥岩页岩向砂岩的过渡;潮控三角洲:河流注入三角港或其他形状的港湾,因潮汐作用远大于河流作用,在港湾中堆积的泥沙受潮汐作用的强烈破坏和改造,仅形成小型三角洲;属于破坏性三角洲的一种类型;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低沿岸流的盆地狭窄地区;在河口区或具前缘向海方向,常发育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呈裂指状散射且断续分布的潮汐砂坝,是区别其他类型三角洲的重要标志;层序下部主要是以潮汐砂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进积作用产生的向上变粗的层序;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其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潮坪和河口湾沉积;浪控三角洲: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道入海,分支河道少而小;河流输入泥沙量少,且被波浪作用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的海滩、砂嘴、砂坝,并在向陆一侧形成半封闭的泻湖和沼泽,仅在主河口区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突出于河口的鸟嘴状形态;垂向层序通常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的海滩脊沉积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递变层理和交错层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层理的、分选好的高能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9一个完整的三角州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哪三部分其特征分别是什么①前三角洲;三角洲最外缘的水下部分,坡度平缓,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前积层组;②三角洲前缘;水下三角洲部分,位于三角洲平原与前三角洲之间;前缘的坡度较陡,为前积层组,主要物质是砂、砾石;③三角洲平原顶积层组;分水上、水下三角洲平原两类;水上部分具河流地貌特征,主要是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洼地等地貌类型;水下三角洲平原,受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形成河口拦门沙、潮滩等;第6章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1.何谓大陆边缘亦称大洋边缘,是近海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地质构造向海下的自然延伸部分;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的地壳过渡带,地壳厚度从海岸向洋底逐渐变薄;2.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试述其主要特征;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可分为两大类型:1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被动的随着板块移动,缺乏海底俯冲带,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但曾遭受显着的沉陷和张裂活动,发育有巨厚的沉积物;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和缓而平坦的大陆隆组成;2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组成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3.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①大陆裂谷阶段②新生大陆边缘阶段③成熟大陆边缘阶段4.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分为哪两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岩石圈之下,由海沟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陆边缘,由海沟与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陆坡构成;5.何谓残留沉积、变余沉积和现代沉积残留沉积指晚更新世低海面时堆积下来的沉积,并且尚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的沉积物;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变余沉积是指受现代陆架物理主要是海洋动力、生物和化学过程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称为准残留沉积,也称变余沉积或混合沉积或再生沉积;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6.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海面变化2沉积物的补给3气候4陆架水动力:洋流、潮流、密度流、气象流风海流;5生物过程6化学作用7.何谓沙波运动当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河床表面便会形成波状起伏并向下游移动;这种泥沙颗粒在床面的集体运动,称为沙波运动;8.何谓海底峡谷试述其主要成因是顺坡向峡谷,其源头在陆架外缘,并有树枝状谷系,尾闾在大陆坡角并与深海扇相连;第四纪冰期期间,海平面下降,海浪在大陆架上卷起大量泥沙,使得海水密度增加,从而形成一股高密度的异重流,即混浊流;混浊流沿大陆斜坡而下,势能不断增加,能侵蚀海底并切割出今日形态的海底峡谷;9.何谓海底扇发育于大陆坡麓,被沉积物覆盖,向海缓斜的扇形地;海底扇多展布于海底峡谷前缘,主要由峡谷运来的大量沉积物在峡谷口外堆积而成;海底扇亦称深海扇,旧称海底三角洲;第7章大洋深海沉积1.何谓深海沉积简述深海沉积物的分类和分布;水深>200m的海域,包括半深海水深200~2000m和深海水深>2000m,泛称深海环境,在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叫做深海沉积大洋沉积;远洋沉积物1.褐粘土:生物源物质含量小于30%的岩石成因物质;2.自生海解作用沉积物;3.火成碎屑物;4.生源沉积物:含有30%以上来自生物的物质;有孔虫软泥含30%以上钙质生物源物质;白垩微体浮游生物软泥;硅藻软泥含30%以上硅质生物源物质;放射虫软泥;珊瑚礁碎屑珊瑚砂、珊瑚泥;陆源沉积物有30%以上具有陆源成因的粉沙和沙1.浊积物由浊流从陆地上或海底高地上带来的物质2.滑坡沉积物由滑移或崩塌带进深水的物质3.冰川海泥大多由冰川运来的外来物质或异地物质2.何谓混浊流其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混浊流是由沉积物与水混合组成密度高于周围水体的、短暂的、强大的重力驱动流,其流速最大可达870cm/s;浊流的运动由内部湍流所支撑;浊流中可含有大量物质,其密度为~cm3,它在从浅水区到深海盆地的陆源物质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由高含砂量的河流在洪水期产生;②由堆积在宽缓大陆架上的巨厚沉积层因某种触发机制如地震的触发而产生;③由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触发沉积物的崩塌而产生;3.何谓等深流简述等深流的沉积特征;等深流,又称等高流、水平流、平流,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顺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主要发生在大陆隆区,水深约2000~5000m深的海底,形成等深流席或沉积脊堆,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基本在同一地形单元内流动,流动方向受科氏力的影响,属全球温盐密度环流;①等深流流速较低2~30cm/s,沉积速率低小于10cm/ka,属牵引流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②在时间上,等深流是持续和稳定的,它能重新悬浮起远浊扇上的沉积物,对它们进行再分选;③强劲的等深流能移走大量沉积物,形成沉积间断面;4.何谓碳酸盐补偿深度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度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该界面处碳酸盐溶解速率等于沉积速率;从溶跃面到CCD面水域,水体中CaCO3处于不饱和状态,生物壳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溶解,此区称为补偿区;此海域海底钙质软泥沉积量少,主要是溶解作用造成;2.何谓底层流其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由于大洋水体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大洋深处存在着深部洋流,即底层流;主要发育在南极四周,往往与深层冷水团循环相伴生;水温低、密度大;流速一般为5~20cm/s;①底层流上升过程中起到调节水温、改变生态环境的效应;②底层流富含O2,会对洋底沉积物产生氧化作用,将大洋底粘土氧化为褐红色;③具有冲刷效应,形成侵蚀凹槽,同时将悬移沉积物搬运到异地沉积,形成沉积间断或对沉积物进行再分选;3.沉积物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哪些①充沛的物源:浅水、斜坡区碎屑和碳酸盐物质的大量堆积;②一定的触发机制:必要条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特大风暴潮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直接或间接诱发;③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稳定和易受触发而形成高密度流体并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必要条件,亦是重力流克服各种摩察阻力继续运动的能量来源;④足够的水深:是重力流沉积物形成后不再被冲刷破坏的必要条件;沉积重力流均堆积在海洋或湖泊的最深处,至少应在风暴浪基面之下;4.何谓雾浊层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大洋底部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其微粒浓度可达到~L,甚至更大;平均微粒粒径12μm,雾浊层厚度可达1000m;第8章海洋第四纪地层学1.何谓瓦尔特定律德: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出现的相,才能在纵向序列中互相叠覆,即在连续沉积区,垂向上相邻的相侧向上也相邻;”2.何谓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是研究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地层形成发育规律和确定地层相对时代的地质地层学分支学科,是解决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的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手段;3.何谓事件地层学事件地层学是研究利用地质事件及其地质记录,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因为地层构架是由一系列缓慢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组成,而突变或灾变事件在地层研究中有特殊意义,地层界线本质上应反映突变;4.何谓层序地层学其主要观点有哪些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在不同海平面升降旋回阶段中沉积的成因上互有联系的地层的沉积层序;。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
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
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海洋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三地质学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 历史恢复归纳为主野外调查传统野外调查的工具老三套:(锤子,罗盘,放大镜)现代三件(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持GPS)主要任务:确定地质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采集典型的野外标本.室内研究:对岩石样品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分析.,各分支学科的分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如构造地质学通常要测地质事件发生时间,构造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岩石学通常要分析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等;石油地质学通常要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有机质含量和种类等.样品分析的精确度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地质学研究所使用的通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常用仪器有等离子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还会用到一些辅助工具来扩大人类的观察能力,如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以及广泛使用计算机.2工作程序:证据---推理---模拟---结论证据:将野外的,室内的,前人的和相关学科的成果等各方面获得地质信息都综合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推理:用合理的地学过程将所获得资料串联起来,对地质过程有个初步认识.模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推理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地质过程的原貌,这也是结论是否成立的有力证据.结论:地质学的许多研究属于归纳式的科学. 质的飞跃3原则:将今论古------1830~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 Lyell)出版了第三卷本的<<地质学原理>>,把理智带进了地质学.赖尔从三个基本点出发:一: 改变地球面貌的力在全部地质历史中就其性质和强度看是一样的,即同一性原则.二: 这些力的作用缓慢,但从不间断;三: 这些缓慢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的积累,就导致了地球面貌的巨大变化.(赖尔学识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地质学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英国地质学家盖基概括的一句格言: 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4基础:均变说: 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的简单重复.X灾变论: 将地壳的演变和发展归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以古论今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四地质学的特点1.归纳式的逻辑推理2.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尺度3. 结论的不确定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一地球的表面形状及形态1形状: 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根据人造卫星的资料分析,地球南极与标准旋转椭球体相比约缩进30米,北极则凸出约10米.赤道半径:6378.160KM 两极半径:6356.755KM: 扁率:1/298.252 地球的地表形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部分:1) 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 断块山,褶皱山(成因)低山500---1000米; 中山1000----3500米高山>3500米(高程)丘陵: <500米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原: 平原高原裂谷:2) 海底地势海岭洋脊(正在活动的海岭,伴有地震)两侧较低,中间高,中心最高部位有一条巨大裂谷海槽:海底中的长条型洼地海沟:较深,边坡较陡的海槽,最深度达60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大洋盆地(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岛屿海山:大洋底比较孤立的水下山丘岛屿与海沟及大陆边缘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密度和压力平均密度为 5.518g/cm3, 实测地表岩石的密度为 2.27---2.8g/cm3, 地球内物质密度不均匀.地内各圈层间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某些层圈处的密度变化尤为明显.地心处可达13.0g/cm3.压力等于上覆荷重量2 重力物体所受地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在离心力最大的赤道处,其大小也仅有重力1/298, 因而,可视为地心引力*重力异常:正异常,负异常地壳的重力异常:如果以十分接近地球大地水准面形状的扁球体代表地球,并假设地球内部的物质呈同心层状分布,每一层密度均匀。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
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
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
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
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
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
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
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
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6.8 km/s)、3B(Vp=7.0~7.7 km/s)两个亚层。
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1)物质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及超镁铁岩石组成,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
对洋壳和陆壳岩石标本的化学分析表明,陆壳比洋壳富Si,K,贫Fe,Mg和Ca如SiO2的含量,洋壳不足50%,而陆壳在60%以上;再如K2O的含量,洋壳仅为陆壳的1/7。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海洋地质学复习课程提纲:绪论海岸带类型与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三角洲-河口湾类型与沉积特征浅海碳酸盐与珊瑚礁大陆边缘与大陆架沉积海底地形、地貌大洋构造深海沉积大洋演化历史—古海洋学大洋矿产和生物资源第一章:绪论1海洋: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收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还得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由大洋传入,但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4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5内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小,其水文特征受大陆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
6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
7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它具有自成系统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大洋定义:从南极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
8海底热液系统的特点:深部生物圈:极端环境,高温高压,黑暗,伴有热液活动,黑烟囱和白烟囱能量来源:地热,9海洋地质学:对海洋流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
研究内容: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深水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海陆相互作用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10 Peri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陆缘海: the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occupies mainly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11 Epicontinental (epeiric) Sea 陆表海: the broad and shallow seas occupy extensive areas within the continents. 黄海、渤海第二章海洋沉积物1沉积物循环: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
海洋地质复习题

一、填空1、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互相作用的地带,是海岸水动力和海岸带岩石圈互相作用的产物,海岸动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活跃因素。
2、海水的机械搬运是指海水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按物质在海水中的移动状态有推移、跃移、悬移、三种。
3、根据礁体与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一般分为环礁岸礁岛礁三种。
4、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河流下游的河口沿岸及海滨地带,根据萨莫伊洛夫的划分,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5、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有__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__.6、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和化学键的性质,可将自然界的矿物划分为___自然元素矿物_____,__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______,____卤素化合物____,_氧化物和氢氧化物_______和_含氧盐______五大类。
7、根据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具体划分为__超基性岩_____,____基性岩____,____中性盐____,___酸性岩_____。
他们具体界线为<45%,45~52%,52~65% and >65%。
改变作用?8、褶皱的主要几何要素有__核______,__翼______,___轴面____,____枢纽____ and ____轴____。
9、按地震形成的成因,自然界中常见有_____构造地震___ _火山地震______ and ___塌陷地震_____三种类型。
10、矿物的相对硬度计是由是种矿物组成,硬度从1到10,对应的矿物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1、常用矿物硬度计为指甲和小刀,其中指甲的硬度为_2.5____,小刀为__4.5___。
12、矿物的光泽指的是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一般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四组_金属光泽_____ __,_ __非金属光泽____,__金刚光泽_____, and ____玻璃光泽____。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
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
(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
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
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
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3700m;(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基本思想:
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 性岩石圈和下垫的软流圈。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 具活动性的构造带。
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 移剪切型。
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 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2、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
b、造山带与地层学;
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d、古生物的证据;
e、地磁学的证据。
主要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 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 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1、板块的定义和划分
定义 :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 小不等的块体。 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 称为“板块'。板块之间通常有三种边界:汇聚型、离散型和转换断层型。 划分: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据地震带、地形和地质等资料将全球划分为六
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 块。
大陆隆: 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 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 常由 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活动型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 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部分岩石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四大洋。
3.海洋地质研究调查方法(1)海面调查:1、定位:近岸导航定位(前方交汇、后方交会)、远海导航定位(天文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2、测深:重锤测深、回声测深3、取样:表层取样、柱状取样、钻探取样(2)海下调查(3)遥测遥感调查(4)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地震探测法、磁力探测法、重力勘探法、热流测量法第二章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几个一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3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划分依据为莫和面和古登堡面(还可分为6个Ⅱ级圈层: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大陆厚33km,大洋薄7km,平均16km。
大陆地壳(上地壳)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常称硅镁层,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约2850km。
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
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
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半径为3480km。
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
外核: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2. 什么是海与洋?海根据形态可分为哪几类,这几类海如何定义?海:靠近大陆,位于大洋边缘的水体叫海。
面积小,水深相对较浅(一般在3000m内以)。
占海洋总面积的11%,据其形态可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
洋:亦称大洋,为地球表面广袤的水域。
它面积很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特水别深(一般大于3000m),远离而大陆。
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内陆海:伸入大陆内部者称之。
其水文要素主要受大陆的影响,虽然与大洋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总体说来,受大洋的影响不大。
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因岛屿而与大洋隔离者称之。
其水文状况在外侧主要受大洋的影响,而内侧则主要受陆地的影响。
它可与大洋自由沟通,潮汐和海流是由大洋直接传播而来。
如日本海、东海、南海等。
陆间海:位于相邻大陆之间者称之。
其水深很大,往往有海峡与毗邻的海洋相通。
如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等。
海与洋的区别:海盆与洋盆洋盆:中生代以来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第三纪初具规模,第四纪完全形成。
洋底与海底洋底:洋壳性质。
海底:少部分洋壳,大部分陆壳水深大洋:水深、面积广、形态不受大陆影响。
大海: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大陆地形轮廓影响。
3.世界大洋分为哪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其北部有巨大的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m,为世界已知最深处。
大西洋:略具“S”型。
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以冰岛附近的威维亚、汤姆孙海岭同北冰洋分开。
洋底中央部分有显著的隆起,南北延伸,亦略具“S”型,称大西洋海岭。
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宽广的深海盆地。
印度洋:位于亚洲、南极洲、非洲与大洋洲之间,大部在南半球。
洋底有南北延伸的隆起,将其分为东、西两大海盆:东海盆较深.并有数条海沟;西海盆则有多处隆起。
北冰洋:四大洋中最小,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面积12.31×106km经白令海峡通太平洋,以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界。
罗蒙诺索夫海岭把其分成两个海盆。
第三章1.陆地地形特征陆地地形(地貌)按照高程和地势起伏特征,一般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和裂谷。
2.海底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一级单元,各一级单元又包括哪些次一级地形单元?三个一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岛弧—海沟大洋盆地包括:海底高地及海岭、海山、海峰和平顶山等2.何谓岩石,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哪几大类?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固结或不固结的矿物集合体按照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何谓岩浆岩,岩浆岩根据SiO2含量不同可分为哪几类?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成为岩浆岩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火山岩)4.何谓变质作用,何谓变质岩?变质作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的原岩,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其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变质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5.何谓沉积作用,何谓沉积岩?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
沉积岩:指在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形成沉积物经过固化而形成的岩石。
第四章1.什么是相对地质年代以及绝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叫作相对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2.相对地质年代可以通过哪三类来确定相对地质年代?怎么理解这三类地质方法?三类: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
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这就叫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老的地层中保存有简单而低级的生物化石,而新地层中则含有复杂而高级的生物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切割律:由于构造运动和岩浆作用,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常互相切割或呈穿插关系。
被切割或被穿插者比切割或穿插者老,此称切割律。
利用切割律可以确定一切有切割或穿插关系的地质体(即岩层、岩体或矿体的泛称)形成的先后顺序。
3.地质年代和地层单位怎么对比?(宙、代、纪、世)(宇、界、系、统)地质年代表中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代、纪、世;与其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两者的级别和对应关系如下:4.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分为哪两类,分别阐述。
地质作用:地球科学把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称为内能;二是来自地球外部的能源,称为外能。
内能:能量来源于地球自身,主要包括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产生的热能,此外尚有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外能:来自地球以外的能,主要为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
此外,尚有其他星体的辐射、宇宙射线及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亦可产生一定的能量。
5.海洋地质作用分为哪两类,每类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结晶能等引起整个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主荽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主要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形成、发育、运动及其冷凝结晶成岩的作用)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她球内部能源引起的池壳物质的机械运动,以往称为地壳运动占构造运动通常以岩石的变形、变位,地表形态变化等形式表规出来)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石构造和地表形态改变的地质作崩,称为地震作用。
地震的成因又分为构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和塌陷地震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矿物受外力(温度、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即物理风化)和化学分解(即化学风化),变为松散碎屑甚至成为土壤,并残留原地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流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称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的作用,称为搬运作)沉积作用(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适宜的地方堆积下来的作用称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称成岩作用(或硬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即沉积岩)6.试述外力地质作用的序列及主要类型。
一般按照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7.世界四条地震活动带分别是什么?全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四条: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8.地震发生时或者发生后有哪些地震地质现象?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地震云、气象异常发震时:1. 地面的连续振动、地震光、电磁异常2.地面隆起及塌陷、3.山崩和滑坡、4.褶皱和断裂、5.喷水冒沙、6.海底浊流和海啸第五章1.何谓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位于地球的南极附近,在其周围是一个辽阔的大洋称为泛大洋。
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