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高中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

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

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

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

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什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

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3高中化学选修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011-01-09 17:59:01)转载▼化学学习标签:分类:洪特共价键电离能原子电子对杂谈.原子结构第一章与性质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一、认识原子核.义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电子云:1.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图..云密度越小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电子层(能层):Q.PN、O、、L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M、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轨道d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7. 3、5、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 2.(构造原理)号元素原子~36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 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②.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③.057146103、)、全空时、f: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df、(p)、半充满(p、d5110001. Cr [Ar]3d.如4s4s、Cu [Ar]3dfd、)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924(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1. 化学平衡:平衡定律、JNC效应、酸碱电解质的酸碱性、溶液的中和反应、溶液的电离程度、酸碱平衡等
2. 化学热力学:反应焓、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温度和熵的变化、热力学量的计算等
3. 化学动力学:速率定律、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等
4. 化学分析:氧化还原滴定、络合滴定、酸碱滴定、光度法、荧光法、红外光谱法等
5. 化学工业:氨的制备、烯烃的制备、丙烯酸的生产、聚合反应、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等
6. 有机化学:烃、芳香族化合物、醇、醛、酮、羧酸、酯、胺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7.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的物理性质、高分子的应用等
8. 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生物催化作用、生物化学反应、生物能量转化等
9. 分子生物学: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控制、生物技术应用及社会伦理等
10. 化学与环境: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绿色化学等。

以上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点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中化学分为选修和必修,为了⽅便⼤家学习,下⾯⼩编给⼤家分享⼀些⾼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化学选修三知识1(1)极性分⼦和⾮极性分⼦<1>⾮极性分⼦:从整个分⼦看,分⼦⾥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

如:①只由⾮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分⼦: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分⼦: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整个分⼦电荷分布不对称。

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分⼦如:HCl,HF等。

②折线型分⼦,如H2O、H2S等。

③三⾓锥形分⼦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极性的关系: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分⼦的极性研究的是分⼦本⾝;两者研究的⽅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电⼦对的偏离与偏向,⽽分⼦的极性研究的是分⼦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

⾮极性分⼦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极性键,如⼆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含有⾮极性键;极性分⼦中,⼀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极性的判断⽅法①单原⼦分⼦:分⼦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或⾮极性分⼦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分⼦: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如HCl、HBr等;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分⼦,主要由分⼦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的极性。

若分⼦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极性分⼦,如BF3、CH4等。

若分⼦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原⼦A的最外层价电⼦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

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

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
原子结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增大
能层(电子层)数相同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
元素性质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负价
数=(8—族序数)
最高正价和负价数均相同,最高
正价数=族序数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注意反常点:
ⅡA族和ⅢA族、ⅤA族和
ⅥA族)
逐渐减小
电负性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①同一元素:一般情况下元素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阳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

②同周期元素(只能比较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如:Na>Mg>Al>Si>P>S>Cl
③同主族元素(比较原子和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如:Li<Na<K<Rb<Cs,F-<Cl-<Br-<I-
④同电子层结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上一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阴离子与同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随核电荷数增大,微粒半径依次减小。

如:F-> Na+>Mg2+>Al3+
(3)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1.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2. 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3. 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
子的先后)
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5. 若x n++y x+y m+则y比x金属性强
6. 原电池反应中负极的金属性强
7. 与同种氧化剂反应,先反应的金属性强
8. 失去相同数目的电子,吸收能量少的金属性强
(4)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非金属性比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1. 与H2化合越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2. 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电解中在阳极
上得电子的先后)
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 A n-+B B m-+A 则B比A非金属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