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化学复习期末必看——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全归纳:第二章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溶液和溶解度1.1 溶液的概念及分类溶液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稀释的混合物。
根据溶剂的性质,溶液可以分为气体溶液、固体溶液和液体溶液。
1.2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量溶剂中能溶解最大量溶质的质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等。
1.3 晶体生长和溶解过程晶体生长是指在溶液中溶质从溶解状态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指固体溶解成溶液的过程。
1.4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溶液的稀释是指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得溶质浓度减小。
溶液的浓缩是指通过去除部分溶剂或者加入相同种类的溶质,使得溶质浓度增大。
第二章:电解质2.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根据电离度的不同,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2 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是指溶液中电离物质的浓度与总溶液物质浓度的比值。
电离平衡常数是指在电离平衡时,电离物质的浓度的平方和除以未电离物质的浓度的乘积。
2.3 Alberty模型Alberty模型是用来描述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过程的模型,其公式为lnK = -ΔH/RT +ΔS/R,其中K为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ΔH为反应焓变,ΔS为反应熵变。
第三章:溶液的物理性质3.1 溶液的导电性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电荷载体的移动。
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电荷载体的浓度较高,因此导电性较强。
3.2 溶液的冰点和沸点溶液的冰点和沸点分别是指在溶质的影响下,溶剂的冰点和沸点降低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形成了混合物,使得溶液的冰点和沸点相对纯溶剂降低。
3.3 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溶液的密度和黏度是指溶液的密度和流动性。
一般来说,溶剂的密度和黏度随着溶质的浓度增大而增大。
第四章: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4.1 离子反应的基本理论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和分子之间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三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高三化学选修三是高中生命科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囊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知识点一: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力、温度等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在化学平衡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平衡常数(Kc):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乘积,它的数值取决于反应的温度。
2. 平衡表达式:平衡表达式是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的,它描述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关系。
3. 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指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平衡时的相对浓度。
4.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平衡常数。
知识点二:溶液的理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
在溶液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摩尔浓度(M):摩尔浓度是溶质在溶液中的物质量与溶液体积之比,常用单位是mol/L。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物质量。
3.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描述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三: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电极:电池中的两个导体,分别叫做阳极和阴极。
2. 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是连接两个电极的介质,它能够导电。
3. 电动势(E):电动势是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它是电池中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度量。
4. 电极电势:电极电势是电极上电荷分布不均引起的电势差。
总结:通过对高三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了解到了化学平衡、溶液的理论和化学电池等重要的概念。
这些知识点在化学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成绩与技能水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3高中化学选修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011-01-09 17:59:01)转载▼化学学习标签:分类:洪特共价键电离能原子电子对杂谈.原子结构第一章与性质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一、认识原子核.义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电子云:1.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图..云密度越小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电子层(能层):Q.PN、O、、L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M、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轨道d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7. 3、5、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 2.(构造原理)号元素原子~36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 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②.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③.057146103、)、全空时、f: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df、(p)、半充满(p、d5110001. Cr [Ar]3d.如4s4s、Cu [Ar]3dfd、)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924(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以不同的能级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了原子的电子云。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称为原子序数。
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质子数大于电子数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阴离子是电子数多于质子数的带负电荷的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结构的化合物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极性较大,易溶于水,呈电解质。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原子达到稳定的最外层电子数,即遵循八个电子规则(部分元素遵循例外规则)。
共价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低熔点和沸点,大多数不溶于水。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是由两个原子间共享一个电子对形成的,双键和三键分别是共享两个和三个电子对形成的。
双键和三键的键能力相对较强,化合物的键长较短,化学反应活性较大。
3.极性分子与间氢键极性分子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构成的分子,其中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导致电子云的偏移。
极性分子具有正、负极性,可以与其他极性分子或离子发生静电作用。
间氢键是极性分子之间由氢原子与高电负性的原子(如氧、氮、氟)间的弱相互作用力。
间氢键的存在可以影响化合物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
具有间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易溶于水。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主要骨架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式、结构式和功能团来表达。
根据碳骨架的连续性和循环性,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等不同类别。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烷烃为非极性分子,溶解度较小,密度相对较小。
烯烃和炔烃由于具有双键和三键,比烷烃更为活泼,活性较大。
芳香烃具有稳定的环状结构,化学活性较小。
5.功能团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功能团是有机分子中影响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特定原子或原子团。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 3 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构造与性质第一章原子构造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认识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遇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遇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遇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依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地域的不同样,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样的电子层 .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 L、 M 、 N、 O、 P、 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样种类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 s、 p、 d、f 表示不同样形状的轨道, s 轨道呈球形、 p 轨道呈纺锤形,和f 轨道较复杂 .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 1、3、 5、 7.d 轨道2.(构造原理)认识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依照的原理,外电子的排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 36 号元素原子核(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色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 )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满同样的两个电子.(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据有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样的电子.③ .洪特规则 :在能量同样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样的轨道,且自旋状态同样.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 d10、f14 )、半充满( p3、d5、f7 )、全空时 (p0、d0、 f0)的状态,拥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牢固性.如 24Cr [Ar]3d54s1 、29Cu [Ar]3d104s1. (3). 掌握能级交叉图和 1-36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 ①依照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依照图⑴箭头所示的序次。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资料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常见的等电子体:CO和N2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都属共价键(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Zn(NH3)4]SO4===[Zn(NH3)4]2++ SO42-
配合物内界稳定不电离参加化学反应,外界电离后参加反应
三.分子的性质
1.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2.分子的极性
(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3.溶解性
(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4.手性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 +,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