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海岸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

海岸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

海岸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海岸地貌一直以来都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以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闻名,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过程。

海岸地貌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海洋、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海岸地貌的演变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

首先,地质构造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关键作用。

在大陆边缘,地壳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形的抬升或降低,从而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比如,强烈的构造活动会导致海岸线的快速侵蚀或抬升,造成海岸地貌的快速演变。

其次,地质成分也是影响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质岩层的抗侵蚀性不同,会导致海岸地貌的多样性。

例如,在硬质岩质地区,海蚀作用相对较弱,岩层岩柱等地貌景观会相对稳定。

然而在软质岩质地区,海浪的冲刷会形成各种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海蚀洞、海蚀柱等。

最后,海洋水文条件也是影响海岸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海水的流动速度、流向等会影响海岸线的侵蚀和沉积速度,从而塑造不同的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历经数百万年形成了多样丰富的地貌景观。

比如,珊瑚礁海岸地貌是由珊瑚虫的殖民形成,经过长期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壮丽的石灰岩地貌。

沙质海岸地貌则是由潮水和海浪不断地侵蚀和沉积形成,展现出柔和细腻的浪花痕迹。

火山岛的海岸地貌则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地貌,展现出神秘而崇高的气势。

这些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展现出地质环境对海岸地貌演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海岸地貌的演变与地质环境紧密相关。

地质构造、地质成分和海洋水文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海岸地貌的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环境的演变,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独特而珍贵的地球自然景观。

中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

中国海岸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
鉴于人类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海水 入侵 、地下水超采漏斗 、地表塌陷 、地面沉降 、地 裂缝 、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还应从区域水循环角 度 ,通过典型城市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灾害 调查 ,进行国内与国外 、过去与现在 、共性与个 性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 ,探索海岸带地区地 下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和某些 特殊性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为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可 靠的技术支撑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0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 年 5 月
中图分类号 : X143 文献标识码 :A
海岸带位于大陆与海洋交汇处 ,地质构造 复杂 ,自然环境脆弱[122 ] 。中国海岸带地区交通 方便 、人口稠密 、经济发展迅速 ,汇集全国 70 % 以上的大中城市和 55 %的国民生产总值 ,是中 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 。
海岸带地区有着丰富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 资源 ,但由于径流量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 不均匀性 ,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不足 。海岸带 自然资源开采加剧 ,城市化进程加快 ,水资源的 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如大连 、秦皇岛 、天津 、青 岛 、温州 、厦门 、北海市等滨海城市相继出现缺 水和水质恶化现象 ,已成为影响滨海城市和地 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
降到海平面以下 ,造成海水或咸水入侵 ;碳酸盐 岩分布广泛 、风化壳发育的南部海岸带 ,岩溶发 育 ,容易造成岩溶塌陷 、山体坍塌 、水土流失等 环境地质问题 ;河口三角洲沉降平原 ,海岸不断 淤积扩大 ,由于河流来水量减少所引起的地下 淡水资源减少 ,水质变差 。其中 ,地面沉降主要 分布于沉降带内 ,地下海水入侵多出现在依赖 地下水的隆起带内[5 ] 。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陈梦熊(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100035,北京)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市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

特别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今后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海岸带广泛分布的软土层,对地下空间开发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海岸带 地质环境 特征一、前言我国海岸线很长,是全球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全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沿海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均较复杂,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不少地方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更趋复杂化;对今后沿海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阁、水圈组成的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动态体系;各圈层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人类生存的总环境口其中地质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查明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各种地质灾害和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二、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我国沿海和海域,地质环境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地质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因此,当前保护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下对我国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1),综述如下:1.平原海岸淤泥质软土发育:滨海平原海相淤泥质软土普遍分布,属软弱地基。

对沿海城市建筑、工业基地、码头海港、铁路公路路基,以及机场等各类建筑物不利,是选线选址阶段就必须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何起祥1,2)刘守全1) 周永青1)刘健1,2)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内容提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

中国海岸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

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特征海岸带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ICZM)已被历史地提上了日程。

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以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已经受到沿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我国政府一贯关注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国以来多次组织海岸带的综合与专项调查。

但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岸带的综合治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整体地质调查水平相比,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特征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以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1.1 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超过18,000 km,大小岛屿6,500座,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 km。

我国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我国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我国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摘要:近年来海岸带灾害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海岸沿岸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海岸带综合整治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在如此紧迫的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减灾对策框架。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海岸带的灾害主要包括以台风为主的气象灾害,风暴潮、海浪、赤潮(及其它生物灾害)、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还包括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引发的灾害,如地下水超采所造成的海水入侵及海洋环境污染等等。

据此,本人认为减灾的关键在于合理规范人类行为;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全球变化诱发的灾害,则力求基于科学认识与预测,在海岸带开发中合理规划建设,做到未雨绸缪。

关键词:海岸带灾害、全球变化、人类活动、减灾对策、和谐相处、据有关资料统计,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6500多个岛屿的海岸线长1.4万公里。

我国沿海地区承载着全国41%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

[1]在中国大陆的海岸地区出现的严重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洪涝、地震海啸、海岸侵蚀、盐水入侵、海冰、地基下沉、污染、赤潮等十类,并互相叠加,形成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

[2]因此,为了适应我国海岸沿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对海岸带环境的日益恶化,海岸带灾害的频发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以及减灾对策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我认为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两类。

第一类课题是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岸带环境灾害的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

首先,我从理论上对我国海岸带环境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探讨:1、海岸带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和成因1.1非合理性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海岸工程建设以及人口剧增带来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幅度增加 ,对海岸带作用的强度也越来越大。

我国发达地区海岸带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海岸带调查工作展望_周良勇

我国发达地区海岸带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海岸带调查工作展望_周良勇

国土资源情报地质环境和成果管理2005年第5期 41 我国发达地区海岸带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海岸带调查工作展望周良勇① 刘 健②(①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②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一、引 言我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全长超过18000k m ,加上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k m 。

由于海岸带的宏观区位优于单一陆地环境和单一海洋环境,因此,这里成为人口稠密、产业云集的经济发达区。

从北至南,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福建的漳(州)厦(门)泉(州)经济区、广西与海南沿海经济区等。

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来看,上述5个沿海经济发达区的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之多;国内生产总值(G D P )约占全国G D P 的80%。

随着海岸带经济的全面发展,海岸带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更趋重要。

海岸带还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据研究,到2030年前后,将有50%以上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1年海洋产业总值为7233.8亿元,占G D P 的2.5%。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海洋产业将占G D P 的4%左右,2010年将占5%以上,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由于海岸带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导致海岸带地区环境压力增加,环境趋向恶化。

保护海岸带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从而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性任务。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进行系统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初步完成大江、大河和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是“十五”期间资源调查评价目标之一,因此,海岸带环境地质系统调查工作亟需展开。

据此,我们建议首先在我国发达地区海岸带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并制定2004~2010年中国海岸带计划,旨在系统地调查研究我国重要经济区海岸带的地质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服务。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海岸带的海陆相互作用和经济活动强烈,自然环境脆弱,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巨大,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

在总结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地质地貌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等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及其危害。

标签:古雷-南太武海岸带环境地质荒漠化海水入侵1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类型及其特征古雷-南太武新区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岸总体呈NE—SW向展布,岸线总长约475km。

按组成岩性、成因和抗侵蚀能力将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种类型:1.1基岩海岸该类海岸由新鲜基岩和风化壳组成,形成众多的基岩岬角,岩性由侏罗系火山岩、燕山期花岗岩、上三叠纪—侏罗纪动力变质岩、上第三纪火山喷发玄武岩等组成。

分布在漳州港—龙海流会、漳浦六鳌和古雷、云霄列屿等地,岸线蜿蜒曲折,长度约97km。

1.2砂质海岸砂质海岸多位于基岩岬角间开阔的海湾内,具有岸线平直,潮间带平缓开阔的特点,沿岸沙堤、沙坝、沙嘴,海积平原等地貌发育。

该类海岸分布在隆教湾,浮头湾、将军湾、大澳湾等地,港湾的湾口地带亦有分布,组成物质为细砂、粉细砂,岸线长约100km。

1.3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部和河口地带,按其物质来源和地理位置可进一步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海岸。

A港湾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厦门湾南岸、漳浦佛昙湾、漳浦旧镇湾、东山湾等地。

该类海岸的特点是:陆域由低丘或台地环绕,湾口常有岛屿屏障,往往是湾中有湾,呈半封闭状态;因此,波浪作用微弱,岸坡低缓,滩涂开阔。

B河口型海岸:主要分布九龙江口、漳江口等较大河流河口两岸,常形成宽阔的河口平原。

其物资来源主要是河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河口,由于河流水动力条件急剧减弱以及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

其地形较平坦,地貌类型单一。

2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古雷-南太武新区地处福建南部沿海,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环境地质学分论--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海水入侵)资料

环境地质学分论--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海水入侵)资料

价铁,普遍发育红壤;
• 北纬30°往北,化学风化显著减弱,红壤亦为棕壤和黑壤所取代。实践 证明,气候和植被同地形一样,也是影响沉积物的性质、输运方式和扩 散途径的重要因素。 • 因此,中国海岸带的特征与演变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差异。 • 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是控制中国海岸带发育的宏观 地质背景,也是影响中国海岸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海岸生态环境破坏
• 滩涂湿地破坏严重,围垦、养 殖虾蟹、工程影响… • 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物种消失、护岸作用减弱、海 岸侵蚀… • 海岸带的珊瑚礁生存现状亦岌 岌可危。 • 海底沉积物污染问题日益受到 关注
10
5、中国海岸带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海岸侵蚀、港湾河口淤积、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盐渍化、海水入 侵、沿海地面沉降等。
4
2、中国海岸带的主要类型
•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我国的海岸带可以分为板块前缘碰撞海 岸带和陆缘海海岸带。 (1)台湾岛东侧的海岸带属于板块前缘碰撞海岸带,发育 有陡峭的断层崖,几乎没有陆架,海岸带直接与深海沟相邻。 (2)我国其它海岸属于陆缘海海岸带,有宽广的陆架,除 局部断层海岸外,岸坡平缓,大河三角洲发育。
20倍。
11
6、中国海岸带地质灾害的防治
阶段目标任务
• 第一阶段:开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
海岸带调查工作和评价工作,初步 建立我国海岸带环境地质数据库和 海岸带灾害评价系统。 • 第二阶段:开展海南-广西的生物
海岸和厦漳泉经济区的港湾-基岩
质海岸带的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 害评价工作,同时,完善数据库和
14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基本概念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沿海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 使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直 接动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或导水构造向陆方向扩侵,使 地下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陈梦熊(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100035,北京)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市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

特别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今后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海岸带广泛分布的软土层,对地下空间开发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海岸带 地质环境 特征一、前言我国海岸线很长,是全球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全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沿海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均较复杂,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不少地方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更趋复杂化;对今后沿海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阁、水圈组成的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动态体系;各圈层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人类生存的总环境口其中地质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查明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各种地质灾害和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二、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我国沿海和海域,地质环境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地质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因此,当前保护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下对我国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1),综述如下:1.平原海岸淤泥质软土发育:滨海平原海相淤泥质软土普遍分布,属软弱地基。

对沿海城市建筑、工业基地、码头海港、铁路公路路基,以及机场等各类建筑物不利,是选线选址阶段就必须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

许多滨海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软土层释水压缩而发生地面沉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2.岩石风化壳发育:隆起带基岩海岸以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分布最广,风化作用强烈(包括北方地区),风化带的厚度可达10-5Om左右,不仅对建筑基础不利,而且也是造成山坡塌方、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部分地段分布碳酸盐岩,岩溶化作用强烈,但岩溶水资源丰富,是大连、秦皇岛、广州等城市重要供水水源之一。

不少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岩溶塌陷,影响地面建筑物。

矿区由于坑道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更为严重。

3.海岸侵蚀与河口淤积加剧:我国沿海海岸极不稳定,一方面上升海岸由于海浪、海潮的强烈冲刷,出现明显的蚀退现象,造成岸坡崩塌式滑动,使海岸建筑以及土地资源或旅游资源等遭受破坏,并威胁港口码头的安全。

另一方面,深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河口及临近地区,海岸不断淤涨,如黄河三角洲每年以2-3km的速度向前伸展;同时在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双重影响下,一些港口和航道淤塞严重,影响海港与航道的正常运行。

海岸侵蚀或河口淤积,都一定程度地受地壳升降运动强弱的控制与影响。

4.沿海城市三废污染严重: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三废污染十分突出;而且广大农村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施用农药化肥和实行污灌等原因,污染情况也极严重。

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的缺乏科学管理,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不仅危及人体健康,并影响河流、湖泊及海洋,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同时也破坏了淡水资源,使城市供水水源更趋紧张。

同样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形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5.地下水咸淡交错、水质复杂:沿海平原由于第四纪以来,受多次海侵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有咸水层分布。

北方地区浅部以咸水层为主,有些地方淡水层埋藏很深:南方常见咸淡水层交错分布,或淡水层中夹残留咸水透镜体(如宁波)。

许多滨海城市如大连、秦皇岛、莱州、宁波、北海等,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动水位降低到海平面以下,造成海水入侵或咸水入侵。

河北黄骅等地区分布高氟地下水,不少居民中毒。

有些沿海地区,可能由于地下水含腐殖酸较高,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例如江苏启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均为肝癌的高发地区,死亡率往往高于内地。

6.活动断裂与地震:东部沿海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断裂发育,许多滨海城市存在地震活动、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

例如海城、唐山、天津等地,在70年代均发生过7级左右的破坏性强震。

南方福州附近及广州、深圳一带,地震烈度达7-8度。

渤海湾、黄海、东海海域,也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

现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是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之一。

沿海地区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城镇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日益增长,工业厂矿或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交通运输业如铁路、公路、机场、海港、码头等建设日新月异。

入类活动的加剧,使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各方关注。

如由于各类工程建设造成的滑坡、崩塌、地基沉陷、矿坑突水、坑道塌落等地质灾害由于水资源过量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名泉涸竭等现象;由于农业活动造成的农药化肥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山坡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围海、围湖造成河道、港口淤积,洪涝灾害加剧,由于三废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等。

图1 我国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三、海平面上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由于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并导致气候暖化、引发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因素。

沿海三角洲平原由于地质作用造成的地壳下沉与人为作用,即地下水开采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使海平面上升问题更加复杂化。

特别是人为作用造成的地面沉降,其下降幅度往往大于海平面的上升率,成为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中的主要因素。

因此预测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变化,比评估理论海平面上升值更具现实意义。

1992年中科院地学部组织考察组,对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问题进行了专门考察,并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我国沿海三大三角洲地区,到2050年海平面可能达到的上升幅度,做出如下初步的综合评估:(1)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为50-60cm; (2)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为60-80cm;(3)天津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为70-90cm。

根据上述估算,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平面上升幅度大致介于0.5-1m之间。

但由于非确定性因素太多,在目前还很难做出更精确的预测。

如果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按0.5-1m的幅度对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那么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惊人的。

例如海平面上升0.5m,天津市44%的面积将被导致海浪作用加强,风暴潮加剧;据计算潮位上升1cm,潮差将增加0.34-0.69cm,风暴潮的强度和频率将随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增加而增大。

潮位提升使潮流顶托作用加强,导致洪涝灾害加重,河口海水倒灌,咸水入侵。

沿海城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来形成海水入侵,其影响范围将迅速扩大。

海潮顶托作用使洞口淤积作用加强,河床抬高影响航道运行;污水排放受阻,使污染范围扩大。

海平面上升,直接使沿海海堤等防御工程以及各种建筑物的防卫功能大大降低。

例如上海外滩防洪墙按千年一遇设计,但相对海平面上升0.5m,则堤防标准将降为百年一遇。

因此,当前沿海地带正在规划设计中的公路、铁路、海港、码头、机场、厂矿,以及城市建筑等,如果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提高设计标准,那么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图2)。

四、海岸带城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探讨1.海平面上升与控制地面沉降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日益明显,海平面上升也同样日益呈加剧趋势。

据1992年中科院考察组的预测,若迭加地面沉降,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6040cm若按1990’s的上升速率,预测到2100年将超过1.5m。

国外专家根据C0的排放量计算,到2050年排放量可2能增加一倍,海平将上升到1m左右。

由于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不可能做出精确判断。

但地面沉降对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相对升降幅度具有重要作用,即地面沉降量越大,海平面相对变幅也愈大,所以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对减轻由于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灾害,至关重要。

2.海平面上升与陆地海侵:海平面上升首先将使沿海大片低洼地区被淹没,据估计海平面上升100cm,长江三角洲海拔2m以下的150Okm2低洼地,将大部分被淹没。

滩涂地带首当其冲,大片土地受海水侵没,会导致地基软化、地下水位上升、水质变咸、土壤盐碱化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据计算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40-100cm,各海区0.3%。

等盐度线的入侵距离将普遍增加3km。

上海市沿海盐碱地面积约53.4万亩,势将逐渐扩大;大片围垦的滩涂耕地将受到严重威胁。

据预测,上海海平面上升50cm时,沿江河水的含盐量,全年将有2000小时超过饮用水标准。

咸水入侵的距离,在枯季将比现状增加6.5km。

每年枯季 (11-4月) 海水入侵可上达闵行附近,长达60-100天。

1979年大旱,海水向上延伸175km,崇明岛被海水围困达5个月之久,对沿江厂矿和水厂、水库造成严重损失。

除气候因素外,地面沉降和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库的建设,如果下泄水量得不到合理调节,都会加剧海平面上升对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

3.风暴潮与洪涝灾害加剧;海平面上升使水深和潮差加大,海浪和潮流作用随之加强。

据实验水深增加一倍,海浪强度增5.6倍。

海平面上升导致风暴潮的强度和频率都会随之加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近几十年来的许多具体事实,都足以证明。

据预测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将使现状百年一遇的风暴潮变为10年一遇。

海平面上升使潮流顶托作用加强,入侵速度加快,入侵范围扩大,从而使沿海低洼地洪涝灾害加重。

黄浦江吴淞口平均高潮位为5.7cm,而上海市平均高程仅为吴淞口标高4m左右,因而洪涝潮汛,是上海面临的一个重大隐患。

4.河口淤积作用加强,造成河道淤塞:海平面上升使河流侵蚀基准面抬高,海潮顶托作用增强,加强了河流下游的淤积作用,使河床相应抬高,不仅增加洪涝灾害的危险而且造成河道淤塞,严重影响航道海港的正常运行口上海吴淞口宽约40km的拦门沙,水深仅6m左右,每年清淤量达2000万m3,严重影响通航能力。

据预测,如果海平面上升0.5m,拦门沙可能内移1km,危害程度也将更为扩大。

河道淤塞导致词道水位抬高,在潮流顶托的双重影响下,河流自排时间缩短,排水速度减缓,不仅洪涝威胁加大,而且由于排水不畅使城镇污水排放困难,甚至倒灌造成河网内水域污染扩大、加重,使供水水质恶化,直接威胁供水水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