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是地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与治理变得尤为紧迫。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定义、成因、风险管理与治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质环境是指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土壤等地质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因为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地质灾害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人类活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危害性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地震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中能量的释放引起的地震波,具有破坏性极强的特点。
在地震频繁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地,地震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另外,滑坡是由于山坡地基土体发生破坏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常常造成山体滑坡、碎屑流等危害。
泥石流是河流或山坡上的泥沙混合体流动形成的灾害,也是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针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与治理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预测、评估、监测等手段,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风险治理则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风险管理方面,地震预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地震预测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地表变形等指标,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让相关单位和公众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此外,滑坡的预警系统也是防范滑坡灾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因素,提前发现滑坡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风险治理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管理行为,提高整个社会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认知。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也是推动风险治理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深入地了解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这些灾害。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共 57张PPT)

3.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强度以震级和烈度衡量。 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强度是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动的分布很有规律,主要集中在3个 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 5.地震灾害的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要求回答何时、何地、发生何种震级的地震。
四、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1.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宏量元素 O、C、H、K、Na、Ca、Mg、S、P和Cl,占人体重量 99.95%; 2.生命机体所必需,稍有过剩或不足将有损健康的元素 (主要是微量元素,均小于人体重量的0.01%) 3.生命机体不需要,但易被人体吸收的有害元素; 如镉、汞、铅等。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2. 地质灾害分级 1.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 地质 有 灾害的灾度是指灾害事件发 多种分类方案: 生后 (1)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 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 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级 (2)按灾害的成因分类 次。 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 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 动力型 大 (3)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 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 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型和 小型四个等级。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北纬 27.1 度,东经 103.3 度)发生 6.5 级 地震,震源深度 12 公 里。截至8月7日,地 震 共 造 成 615 死 亡 114 人失踪, 3143 人 受伤 。图为 8 月 7 日, 甘家寨在地震中几乎 被夷为平地,而后来 发生的次生灾害,全 村有近一半的人被埋 和失踪,仅存的一栋 砖混结构的房屋斜依 在废墟当中。
三、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一)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这些地质因素可以是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质环境的恶化有关,而地质环境保护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地质环境保护是预防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首先,地质环境保护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地质灾害的机理和规律,以便预测和预防灾害的发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质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某个地区地震的频率和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此外,对活火山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也是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地质灾害的规律,为避免和减轻灾害的发生提供有效的手段。
其次,地质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确保灾害的情况得到及时掌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震仪、火山监测站、地质灾害遥感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
一旦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和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域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通过植被的固土作用来防止滑坡等。
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不仅可以减轻灾害的伤害,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地质环境保护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公众教育是提高人们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演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灾害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避险措施。
另外,加强对地质灾害科学知识的宣传,可以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灾害,减少对灾害的恐慌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最后,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还需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需要加强对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制定,加大对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投入。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关系分析

二 、 质 灾 害与 渐 进 性地 质 环 境 问题 的联 系 地 1 同一 地 区地 质 灾 害和 渐进 性 地 质 环境 问题 可 以并存 . 在
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是错综复杂的, 雅
种地质环境 问题可 以有 多种成 因 ,一种地 质 丌 作用或人为活动可 以引发 多种不 同的地 质环境 问题 ,而一种地质环境 问题 的出现 又有可能 为 另一种 问题 的发生创造条件 。地质灾害 与渐进
号异常带恰与北东向断层 重合 , 位于推断的闪长岩体西侧 。此处 良好的效果 , 在实际生产 中含碳 质岩石对其干扰较 大 , 区激 但 本 地表有土门岭组地层 出露。Ⅱ号异常带在推断 的花 岗闪长岩与五 化异常较高还 比较好分辨 , 有些地 区则与矿化异常混淆 , 以分 难 道岭组地层接触带西侧 , 并与两高阻带相 夹的低阻带相吻合 。Ⅲ 辨。可见 高极化率低 电阻率不一定是与矿有关 的异常 , 不应过分 号异 常带处在土门岭组地层 中, 推断土门岭组地层 中有含碳岩石 相 信单 一方法的效果 , 在实际生产 中加 以重视 , 应 与地 质相结合
根据高精度磁测磁场的划分进行了地质 岩层 和侵入岩 的划分 , 在 言南深北 浅。
磁场发生突变的部位 , 且这 些部位又存在线性 分布规律时 , 划分
为断层线 。本区共划 了北西向三条 , 北东 向一条 , E 一条 。 I 南 向
激发极化法 和高精 度磁测在本地 区得 到很好的应用且取得
外动力地质作 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展 , 人类活动对地 较 快 。
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 愈大的影 响。因此 , 在形成
三、 结论
一
赵
地质灾害的动力 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 地球表层 系统 的作用 , 即人 为地质作用。 只有对人类生命 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 的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地质环境问题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而地质灾害则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和洪水等。
这两者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一、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地质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人类通过农业、城市建设和工业活动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利用,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例如,过度的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质量下降。
过度的城市扩张则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水资源水资源是地质环境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日益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污染和水灾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大量的森林砍伐、物种灭绝和生境破坏等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还会影响农业产量、草原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地质环境问题中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应对。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一种。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震裂和引发海啸等后果。
世界各地都有地震活动,尤其是位于地震带上的地区,经常面临地震威胁。
2.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质灾害中最具有破坏性和威胁性的一种。
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的热能、火山灰和有害气体,可以导致山体崩塌、火山泥流和酸性雨等现象。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下工程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是指在地下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包括地铁、隧道、地下室、地下水库等。
然而,地下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两个方面,探讨地下工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指地下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给地下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地质环境对地下工程的影响。
1. 地质层的性质地质层的性质对地下工程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渗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建设地铁隧道时,如果地下层的岩土性质疏松、易液化,就会增加隧道的塌陷风险;而如果岩土层具有很高的抗渗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水渗漏对工程的损害。
因此,在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质层的性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地下水位和水文条件地下水位的高低和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抗渗性和稳定性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水位会增加地下工程的排水难度和工程稳定性的风险。
在进行地下工程时,需要进行水文勘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排水和固结措施,以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3. 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隐患。
岩溶地质是指由于含有可溶性矿物质而导致的地下岩石的溶蚀现象。
岩溶地质在地下工程中容易造成地表沉降、地下水突然涌出等问题。
地下断层则容易引发地震和地面破裂等危险。
因此,在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对地下岩溶和地下断层进行详细的勘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因素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对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都构成很大的威胁。
下面将从几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来探讨其对地下工程的影响。
1. 地震地震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地下工程在地震发生时容易产生坍塌、断裂和涌水等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活动和外部自然力量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而地质环境保护则是针对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和应对措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防治是为了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及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尤为严重。
特别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现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气候异常,雨量集中、强度大等极端天气日益频繁。
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和破坏,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和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发生概率。
三、应对措施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可以提升人们对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提前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避免和减少灾害的损失。
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测技术的研发及完善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等技术方面的支持。
2. 强化防治治理措施从治理上来看,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
要加强灾后应急救援工作,提升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加强抢险、救援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同时还应培养和引进一批地质灾害防治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
3. 推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健康,通过制定数据较高的环保法规和管制措施,促进向更清洁、绿色和智能型的经济和社会进程。
4. 培养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宣传和教育群众防灾意识并指导灾后自救,是提高公众安全知识的关键手段。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及其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灾害治理则是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演化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提前预警和有效控制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的关系、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密不可分,地质环境直接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展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了解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以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1.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断层的活动会引发地震和滑坡;构造变形会导致地基沉降和地面塌陷等。
2. 岩性和土壤条件:不同岩性和土壤条件的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易溶性岩层容易形成溶洞,导致地面塌陷;沉积层土壤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3.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引发地面沉降或坍塌,洪水和地震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
三、地质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1. 预防和监测:通过科学规划地质环境、建立监测网络以及提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趋势,减少灾害的损失。
2. 工程控制: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工程控制措施包括加固处理、排水排涝、引水导流等。
例如,对于滑坡地区可以采取加固岩层、设置护坡等措施来稳定地体;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可以进行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3. 治理措施: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治理措施包括土地整治、规划调整、应急救援等。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限制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居住和建设;制定相关的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密切相关,地质环境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科学认识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中国是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突发 性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 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据统计,近年来,除地震以外的各类地质灾害平均 每年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济财产损失上百亿元。
地质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
一般性地质环境问题盐海海渍岸水化侵入、蚀侵水、、土海沼流面泽失倒化、灌、冷河浸湖田萎、缩地、面地沉方降病、、
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专属的地质环境问题岩矿土山工地程质地环质境环问境题问煤矿题层井沙膨黄港自热土胀土口燃害液土湿淤化涨陷塞缩、、、冻水软土库土冻淤触融积变、、、
第四讲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提纲
•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 三、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 四、我国地质环境问题 • 五、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 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
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1)形成条件; (2)现象与地质作用的因果关系; (3)影响对象。
1、灾害就其本意是指后果,而不是现象本身。 2、灾害是指其后果对人是不可接受或不可忍受(危害性
最高的等级)的,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物。 3、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能量集中的特点。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 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新构造运动活跃 •地形复杂
在上述地质环境条 件下,西部和中部主要 有:地震、崩塌、滑坡、 泥石流、冻融、沙漠化、 水土流失、黄土湿陷等。 东部主要有地震、地面 变形、河湖灾害、海岸 灾害及盐渍化、沼泽化 等地质环境问题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在印度 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 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 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 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 轮廓,是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和繁多的根本原因。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处京、津、沪、豫、甘、宁、新以外的各省都发现 岩溶塌陷灾害,总数近3000处,塌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
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为矿山采空塌陷 严重发育区,全国工发生矿山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 1595个,塌陷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一、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 内动力地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2)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 突发的和渐进的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灾害的内涵
1984年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 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 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 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 地质过程。
与灾害的定义具有相同的内涵; 强调结果; 强调发生的过程; 强调自身的属性。
害的区分的必要性 地质环境问题内涵小、地质灾害内涵多,前者包含
后者。 渐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研究的理论
《地球科学大辞典》——“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 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 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 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 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对其范围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470 278
1990
1990年-2004年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
1573
1230 1160
1029
432 382
300
1992
1994
1996
1998
1080 962
864 788
2000
2002
868 850 682
2004
2006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 400多个城市缺水 ✓ 108个严重缺水 ✓ 有310个城市以地下 水为供水水源 ✓ 有近50%的城市地 下水受到污染,且在 不断恶化 ✓ 影响工业产值200亿
大中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
严重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石家庄 太原市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与地质环境背景有关
体系不同; 渐变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社会管理及
风险防范措施不同。
三、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一般地质灾害滑火坡山、、泥地石震流(、含地海面啸塌)陷、崩塌、
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
矿坑突水、突泥
矿山地质灾害瓦斯突出与爆炸
专属的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地质灾岩害爆堤水坝库管塌涌岸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 带的特点。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 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 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我国较为 常见地质环境问题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等,1998)。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四、我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四、中国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全国每年由于崩、滑、流等突发 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达上千人。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