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推恩令;刺史制度;罢出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盐铁专卖政策;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现固。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异同和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几张图片吗?学生回答:汉武帝。

教师接着讲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和现固了大一统局面,这就是汉武帝。

我们今天就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设计意图:果用图片和学生示的影视人物图片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教师讲解:前面我们说了,汉武帝登上皇位时才16岁,大家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首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学生1:诸侯王势力强大问题学生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教师讲解:大家说得对,汉武帝继位不久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势力最大的是梁王,他是汉武帝的叔父,想继位当皇帝,汉武帝的祖母也非常喜欢梁王,也想让他来当皇帝。

不幸的是,公元前14年,得病去世。

梁国分裂,政局一片混乱,王国问题依然影响着汉王朝。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继位的汉武帝该怎么办呢?大家赶快帮忙想想办法吧。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讲解:好了,同学们都想了许多方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师指定事先已经做好准备的学生饰演情景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3.经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措施中央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常考点】1.制度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始创朝代:秦朝(秦始皇)。

3.制度内容: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时间背景,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战争的讲解不够深入,或者是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历史解释:能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包括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附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他统一六国,开创皇帝制度;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B. 禹C. 周武王D. 秦始皇2.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该官吏的官职应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3.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说明秦朝( )A. 延续分封制度B. 增强地方势力C. 恢复社会经济D. 实行中央集权4. 秦灭六国,开创了历史新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大力推动了民族交融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④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人民的愿望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5. 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 严酷的刑罚B. 沉重的赋税C. 兴修阿房宫D. 可怕的殉葬制度6. 下面的图片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情景。

这次起义发生的地点是( )A. 渔阳B. 陈C. 大泽乡D. 垓下7.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与“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有关的战役是( )A. 涿鹿之战B. 马陵之战C. 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8. 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时说:“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陈胜 B. 秦始皇C. 项羽D. 刘邦9. 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下令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他的约法三章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据此判断,刘邦赢得民心是因为( )A. 军队实力强大B. 军纪严明,立法公正C. 善用人才D. 拥有仁慈之心10. “他是个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纵横】【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9课秦统一中国(p44)一、秦灭六国——实现统一1.条件:①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③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时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4.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二、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适应,加强(二)内容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2、中央政权机构:由、、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掌控3、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制度),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三、秦代的统一措施(一)目的:适应(二)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使政令能够在;有利于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 ※影响: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民族关系上 ①对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郡管理 ②对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秦始皇:功绩:(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秦灭六国1 、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顺天应人 (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 (主要原因) ;③正确策略;④重用人才。

2 、从公元前230,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 、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 、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 、文化——统一文字 ( 小篆) 。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经济——统一货币 (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 (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

一、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 (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③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1 、前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① 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④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⑤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⑥结果:失败。

⑦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 、后期:项羽、刘邦农民起义:①项羽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战:①时间:为期四年;②结果:刘邦战胜。

③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四、评价秦始皇 ( 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1.千古一帝 (功 )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局面;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扩大疆土,为国家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_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_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年代尺串历史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考点一秦帝国的兴亡1、秦的统一:(1)背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七国中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争战的局面。

2、秦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

①原因:秦朝暴政。

②概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

(2)概况: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3)成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1)前提:张骞通西域。

(2)陆上路线(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4)交往①西传: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②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5)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检测题1.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材料二“然骞(qiān)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一、确立中央集权制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开凿灵渠,开发江南
二、秦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按律当斩
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经过:在陈建立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二、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吗,项羽率军在巨鹿打败秦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
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双方:刘邦和项羽
目的:争夺地位
结果:刘邦胜利
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刘邦建国
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面临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汉初,经济萧条,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轻徭薄赋
影响: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者:主父偃
内容: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设刺史
职能:监察
措施: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