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知识概况

合集下载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总结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崛起、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等。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影响;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 难点:如何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及其背景。

三、知识结构
1. 政治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秦朝的政治制度
- 汉朝的政治制度
2. 经济
- 秦朝的经济政策
- 汉朝的经济繁荣
-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
3. 文化
-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
- 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 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4. 科技
-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 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医学发展
四、总结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成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成就,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所有事件简要概括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所有事件简要概括

第一节:兴起的东方文明1. 旧石器时代的盛行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主要生活在山洞和森林中,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呈现原始的游牧社会。

2. 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的一系列文化,最早的黄河流域文明是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华夏文明,属于我国古代文明的起点。

3. 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主要是指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若干文化,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中华古代文明的成长1. 商、周两代的诞生商代和周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商代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的大规模铸造和使用,周代则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其中西周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个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开始兴起,孔子、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独特的封建经济和稳定的社会政治体系为其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埃及的金字塔、法老等元素也成为了世界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符号。

第三节:世界古代文明的交融1. 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是古波斯文明的辉煌时期,该帝国曾短暂一度占领埃及,推翻了埃及的占埃克诺顿王朝,且曾对希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希腊古典文明的繁荣希腊古典文明是欧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其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伟大思想家和柏拉图、亚历山大大帝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3. 罗马帝国的辉煌罗马帝国是世界上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之一,其政治和军事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使得古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在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秦汉时期的政治革新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创立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

历史七年级第三单元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秦朝的统治与统一**
-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

- 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等,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2. **汉朝的统治**
-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初期采用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时期,改革政治、思想和文化,加强中央集权。

- 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改革政治,加强监察。

3.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 《史记》:司马迁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

- 医学: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贡献。

4. **民族关系的发展**
- 匈奴:与汉朝的战争与和亲,昭君出塞等。

- 西域: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5.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

- 与朝鲜、日本的交往:派遣使节、文化交流等。

6. **秦汉时期的特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实现大一统,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政治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并加强。

- 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科技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对外交往活跃。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一、概述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生活。

逐渐地,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形成了最早的农业社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社会。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

在这里,人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王朝,开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王朝,每个王朝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王朝,包括夏、商、西周、东周、战国、秦、汉等。

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文化特点。

有些王朝兴盛一时,如商、东周和秦,而有些则经历了兴衰,如夏、西周和战国。

这些王朝的兴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历史的曲折进程。

四、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夏商周的更替、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政治组织和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历史的启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兴盛需要不断进取和创新。

同时,也需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和发展。

六、结语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重要事件,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

在七年级历史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朝代。

以下是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一些主要朝代:1.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2.商朝:夏朝被商朝所取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3.周朝:商朝被周朝所推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二、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指按照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而划分的等级。

以下是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一些社会等级制度:1.贵族:贵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最高阶层,通常由统治者或王室家族组成。

2.平民:平民指的是普通的人们,他们没有特殊的特权和地位。

3.农民:古代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他们以种地为生。

4.奴隶:奴隶是古代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为他人的财产。

三、古代中国的古代文字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的是古代文字,以下是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一些关于古代文字的知识点: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和记录事物。

2.金文:金文是古代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3.简化字:简化字是在现代使用的汉字基础上进行简化的一种文字形式。

四、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以下是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学习的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知识点:1.祖先崇拜:古代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要,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他们。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强调礼仪、忠诚和孝道。

3.道教:道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追求自然之道和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4.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佛教主张追求真理和解脱。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对历史的认识发展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总结,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从最早的传说到后来的文字记录,再到今天的数字化信息时代,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

一、传说和神话阶段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人们尚未有文字和文字记录的技术,对于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只能以口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保存。

传说和神话具有虚构性和艺术性,却没有可信度和可考证性,所以很难从这些传说和神话中了解到真实的历史。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历史传说,虽然具有文艺价值和教育意义,却并不能作为正史来使用。

二、文字记录阶段随着文字的出现与流传,人们开始用文字记录历史,这标志着历史的认识和记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古代的石碑、铭文、纪念性建筑等都是常见的历史记录方式。

发明印刷术后,书籍、报纸、杂志等也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载体。

原始文字的产生,使人们能够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将它们留给后代。

这样,历史记录的可信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经过严密的编纂和筛选,成为了历史上广泛使用的权威史书。

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自己的史书和史料,这些文献资料对于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历史认识的传播和分享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到海量的史书和文献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历史记录和历史研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英国的国家档案馆建立了名为“档案向全民”的网站,将大量国家档案以数字化方式向公众开放,使人们可以在家中就可以查阅历史资料。

Google公司也推出了“Google文化遗产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促进全球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

总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随之发展。

无论是传说和神话时期,还是文字记录和数字化时代,历史记录的形式和方式不断演变,但历史本身的真实性和价值却始终不变。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石器时代的发展1.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活动-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约在200万年前。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人类制造和使用早期石器工具。

2.石器时代的划分-旧石器时代:约从早期人类出现到约 1.5万年前,使用旧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约从1.5万年前到大约5000年前,使用新石器工具。

3.中国早期人类的文化-大约在约300万年前,中国早期人类出现。

-中国早期人类的主要活动是狩猎、采集和渔猎。

-中国早期人类使用石器工具。

二、兴起的黄河文明1.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地势高,河水急,容易引发洪水和水患。

2.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培植水稻和养殖牲畜的先民。

-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附近的土台和山洞中。

-先民使用精美的陶器和玉器,发展了先民的农业和手工业。

3.兴起的黄河文明-公元前,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

-兴起的黄河文明以农业和农民为基础,涌现出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兴起的黄河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汉字的出现和使用。

三、神话与祭祀1.神话的形成-神话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是原始信仰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

-神话通过口头传承和文学创作来流传和传播。

2.祭祀的意义-祭祀是古代人民对神灵的敬意和供养。

-古代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古代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四、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的兴起和黄河文明密切相关。

-商朝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了陶器和青铜器制作业。

2.商朝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室为核心,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的社会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父系氏族为主要单位。

3.商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商朝发展了文字和书写,出现了甲骨文。

-商朝出现了青铜器,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嘿,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的知识哟!先来说说秦统一六国。

那秦始皇嬴政可厉害啦,他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策略,把六国一个一个都拿下了,实现了大一统。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儿!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统一货币、度量衡,让大家买东西、做买卖都方便多啦。

再讲讲秦始皇的那些大工程。

长城知道不?那可是个超级大的防御工程,为了抵御北方的敌人,耗费了好多人力物力呢。

还有灵渠,把长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这交通一下子就便利了不少。

秦朝的统治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哟。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那叫一个昏庸无道,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终于,陈胜、吴广忍不住啦,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发起了大泽乡起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给后面的起义开了个好头。

接着说刘邦和项羽。

这俩人在秦末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刘邦呢,比较会用人,也懂得收买人心;项羽呢,力大无穷,打仗特别猛。

他们俩争天下,最后刘邦赢啦,建立了汉朝,称为西汉。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老百姓好好种地、过日子,经济慢慢就恢复起来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那可不得了!他推行了好多厉害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把汉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强盛。

怎么样,小伙伴们,这一单元的历史是不是很精彩呀?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一起来瞅瞅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的知识哟!秦朝啊,那可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功劳大大的,自称始皇帝。

他还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文字也统一啦,以前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交流起来多麻烦,现在都用小篆,方便多了呢!不过秦朝的法律可严啦,动不动就惩罚,老百姓压力山大。

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农民起义。

话说回来,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力可不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别 建国 建立 盛世 文景 之治
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史称西汉;都城长安。 背景: 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措施: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②奖励 农耕,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意义(作用):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库充裕,景帝后期经济繁荣。 历史上称这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 的侯国。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 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第13课P74)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 河西走廊地区。(第14课P78)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进入鼎盛时期。
长安
东汉 公元25— 汉光武帝 公元220 (刘秀) 年
洛阳
类别 建国 统一
政治
巩固统 治的措 施与意 义
经济 文化 思想 军事 秦的 暴政
农民起 义与灭 亡
农民 起义 与灭 亡 西汉 建立
秦朝 统一: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秦王 嬴政 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安居 乐业。 措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 尉、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在我国沿袭了两千 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意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措施:统一文字。 意义: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措施:焚书坑儒。 意义: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 区,兴修灵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秦始皇)①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 ④秦二世更加残暴。 1.陈胜吴广起义:(1) 时间:公元前209年(2)地点:大泽乡(3)原因:直接原因 是误期,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4)结果:失败(5)意义:①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②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反抗残暴的统治。 2.项羽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3.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率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史称西汉;都城长安。
张 骞 通 西 域
西域 含义 目的 过程 影响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 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各国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 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西汉早 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 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纸。
影响(评价)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 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 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 贡献。
东汉
科 技 成 果
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 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类别 起止年代 开国皇帝 朝代 秦朝 公元前 秦始皇 221—公 (嬴政) 元前207 年 西汉 公元前 202—公 元9年 汉高祖 (刘邦)
都城 咸阳
重点知识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中 央集权制度);秦末农 民战争;冒顿统一蒙古 草原。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 一统;昭君出塞;张骞 通西域;丝绸之路。 光武中兴;班超经营西 域。(不要求掌握)
政治 思想 汉武 帝大 一统 的措 施 文化 经济 军事 意义
类别 农 业 兴修水利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手 工 业 商 业 丝织 冶铁 政策
成就 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 车。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黄河中下 游广泛种植桑麻。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炒钢技术,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重农抑商。
作用
丝 绸 之 路பைடு நூலகம்
时期
线路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及以后开通。
陆路: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长安→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一线运过去,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 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汉朝的兴盛。
影响
类别
造 纸 术
年代
西汉 早期
人物
主要成果(观点)
长安、洛阳 人口多(50万、100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 绿树成荫,较完整的排水系统;“市”为专门的 商业区,商品繁多。
冒顿统 一蒙古 草原 匈奴的 兴起与 汉朝的 和战 与汉朝 的和战
兴起:秦汉之际,冒顿单于首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 强大的国家。 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铸业迅速发展,学会了农耕, 匈奴族进入鼎盛时期。 汉初: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 亲”; 汉武帝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 队,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 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作用) 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西 迁。 汉元帝: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 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汉元帝接受呼韩邪单于请求,将 王昭君嫁给了他。(意义)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 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或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 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