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表解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标题通常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
1.秦的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得到增强,最终在公元前
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国家。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设立了三公九
卿来管理国家事务,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文字和度
量衡等。
3.秦始皇的统治措施: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
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
4.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汉朝继承和发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5.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汉武帝通过实行推恩令、打击诸侯势力等
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
了思想控制。
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技: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科技的重要发展阶
段,如造纸术的发明、儒学的发展等。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或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1、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开创者是秦始皇——秦始皇,其在六国内推
行“一统中原”运动;
2、他颁布《秦法》,推行“九鼎一元”的一元化治理体系,实行王朝集
权制度;
3、十六国与秦国的战争,也就是所谓的”六国之乱“,最后秦国灭亡了
十六国。
二、西汉开创国家
1、西汃开创国家:西汉创建者假山卢把秦朝的政体改革:开启了历史
上第一个实行skin并有特殊地位的汉族政权;
2、西汉的社会制度特色:实行“五爵制”,将社会划分为五等,使西汉
社会更加均衡;
3、西汉的文化艺术:西汉时期,国家创立了段节和学院,提倡佛教等,与上古文化渊源的陶泥,开创了越剧和新乐,也创办了史書体在汉朝
之意;
三、两汉到魏晋
1、两汉到魏晋:宀及上古文明沃土其时出现大量文学著作,向外开放,推行和平政策,实行太医制,尊重养生、药物治病;\
2、魏晋之间:强调论议与历史学,重视游泳,增设国职、编制民科,
涌现出许多政治学、哲学、经韵等学说;
3、两晋文化:两晋文化创作了史书、医学之作,著有《后汉书》、汉
魏之书,并有许多论诸、形态语言等书籍。
四、南北朝时期
1、南北朝时期:中原黄河以南的地区民族多样,逐渐出现汉释双朝的
局面;
2、南北朝的政治:政治上,南朝实行皇家封地制,皇家分封·营部·官吏,北朝则是以分封立国家为主;
3、南北朝文化:文化上,南朝拓展儒家思想,晋代起人才济济,形成“开元盛世”;北朝时期,以魏晋文化为基础,发展出“繁华更新”的文化。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0课、秦王扫六合1、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2、秦朝建立:时间:前221年都城:咸阳人物:嬴政(秦始皇帝)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的原因:①商鞅变法,封建改革彻底②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4、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首创皇帝称呼,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作用: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余的统统烧掉。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些书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7、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的作用:①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局面;②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④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泽被后世的灵渠;⑤扩大了中华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8、秦王赢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秦王嬴政知人善任。
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9、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1: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适应历史发展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要给予其否定的评价。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2: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第三单元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解读表

3.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识读“张骞通西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文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记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在本册中的地位与作用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单元教学重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单元教学难点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休养生息政策,东汉盛衰的原因。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2.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单元课题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读时间
2017.10.8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一)嘿,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的知识哟!先来说说秦统一六国。
那秦始皇嬴政可厉害啦,他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策略,把六国一个一个都拿下了,实现了大一统。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儿!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统一货币、度量衡,让大家买东西、做买卖都方便多啦。
再讲讲秦始皇的那些大工程。
长城知道不?那可是个超级大的防御工程,为了抵御北方的敌人,耗费了好多人力物力呢。
还有灵渠,把长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这交通一下子就便利了不少。
秦朝的统治也不是一直顺风顺水哟。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那叫一个昏庸无道,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终于,陈胜、吴广忍不住啦,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发起了大泽乡起义。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给后面的起义开了个好头。
接着说刘邦和项羽。
这俩人在秦末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刘邦呢,比较会用人,也懂得收买人心;项羽呢,力大无穷,打仗特别猛。
他们俩争天下,最后刘邦赢啦,建立了汉朝,称为西汉。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老百姓好好种地、过日子,经济慢慢就恢复起来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那可不得了!他推行了好多厉害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把汉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强盛。
怎么样,小伙伴们,这一单元的历史是不是很精彩呀?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一起来瞅瞅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的知识哟!秦朝啊,那可是个很有故事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觉得自己功劳大大的,自称始皇帝。
他还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文字也统一啦,以前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交流起来多麻烦,现在都用小篆,方便多了呢!不过秦朝的法律可严啦,动不动就惩罚,老百姓压力山大。
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农民起义。
话说回来,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影响力可不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和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上,焚书坑儒(李斯)。
4、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北伐匈奴,修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后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刑法残酷3、秦二世(即胡亥),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史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3)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之始祖)。
刘邦的历史贡献:(1)从政治上,他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2)从民族关系上,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3)从文化上讲,刘邦是汉文化的保护者;(4)从对后人的影响上讲,结束了“血统贵贱论”.第12课大统一的汉朝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一:统一国家的建立1.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定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公元前207年秦王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2.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3. 新:公元8年,王莽夺权都城:长安4. 东汉:公元25年刘秀建立定都洛阳二: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秦:1.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大夫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共36个郡3.统一了文字(大篆-小篆-隶书)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秦的一尺长23.1cm 一升为202毫升一斤250克)4.发布焚书令和焚书坑儒5.派蒙恬攻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6.修筑长城7.开发南疆地区8.秦朝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汉:1.文景之治: 1.轻徭薄负 2.奖励农耕 3.提倡节俭 4.以德化民2.汉武帝的大一统:1.政治: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2.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3.经济: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抑制大商牟取暴利,增加财政收入。
4.军事: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反击匈奴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1.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历时13年,其中两次被扣留。
2.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完成了通西域的“凿空之举”。
4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西亚—欧洲5黄河的治理:1.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八十多年没有出现水灾。
2.西汉末年黄河水患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今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物,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三:人民的反抗1. 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人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国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先后兼并了六国,于_____________ (时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定都于 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 自称____________ 即秦朝的建立。
2、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 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局面。
3、秦朝疆域,东至y _________ 南至y _________ 西至y _________ 北至y ___________ 。
4、公元前209年,. 和. 率众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提出的口号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起义军攻下陈,建立政权。
这场起义是我国历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起义失败后,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公元前207年, ____________ (人名)以少胜多,在___________ (地名)大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 ____________ (人名)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5、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_____________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6、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央设 _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合称三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表解知识点
.6、什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它有哪些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经济根源: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政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理论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即财源由中央垄断。
(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7.关于“焚书坑儒”: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击郡县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暴政。
目的:巩固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
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8.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认识:刘邦、项羽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因为他们的目的和陈胜、吴广一样,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了。
9、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汉代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人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措施(如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10.两汉时期有哪些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
(1)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 000多年。
(2)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
(3)两汉时已经有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1 000多年。
(4)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已使用提花机。
(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 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
(6)汉代的炒钢技术是世界首创,欧洲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11.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功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 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的鼎盛局面。
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秦始皇统治时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而此时天下刚统一,基础不牢,最后秦朝的统治仅仅14年就灭亡了。
汉武帝虽穷兵黩武(反击匈奴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他执政时,汉政权已经历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有人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12.对汉代和亲政策的理解: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这种和亲政策);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昭君出塞”)。
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13.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14.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15.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农具改进、温室栽培蔬菜等);(3)各民族往来的加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匈奴统一后发展、昭君出塞的意义);(4)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佛教的传入);(5)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6.鲁迅先生为什么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