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陈毅路经刁家铺
陈毅与对联的故事

陈毅与对联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应当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优秀之辈。
而陈毅元帅正是这样的干部的杰出代表。
他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殚精竭虑艰苦奋斗了一辈子,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他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之系列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
作为文学艺术之_种的对联虽然文字简短、内容比较单纯,但其立意新颖、深刻,或则以其崇高的意境感染人和熏陶人,或则以其闪烁着的智慧的光芒激励人和鼓舞人。
陈毅所作的这些对联由于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工整对仗,颇具匠心,以特有的传统文艺形式来表现新思想新内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好的宣传鼓动效用;元帅那令人钦佩的过人胆识、智慧、学识、才思、襟怀、气质和革命艺术及高尚风范也尽现其中。
欣赏它,既可以得到思想方面的收获,又能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
(一)陈毅留法求学期间,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当局驱逐出境,押送回国。
1922年冬回到四川省乐至县家乡。
这时,家已破产。
他全家20多人一起挤住在陈家祠堂的破屋里,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1923年春节来临,母亲让陈毅写一副对联总算多少表示一下过年的味道。
写什么好呢?他看到家乡的亲友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凄凉凋敝,又联想到中国大地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十分感慨。
为此,他泼墨提笔写出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横批:春待来年当时陈毅年龄只有20出头,这副鼓舞斗志的对联表达了他豁达的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想到来年,陈毅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披衣起坐,心潮澎湃地又写下了一首《除夕吟》的诗:“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二)1928年12月,陈毅等领导的红四军,同彭德怀率领的起义部队在新城胜利会师。
在喜悦豪迈之余,陈毅感慨万端地为庆祝大会洋洋洒洒写出一副极富宣传鼓动力的对联: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随行烈士后人,共赴泰兴刁家网吊沈毅

这⾥是《三坔夜话》,李⽼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点情碰⼼,说故事,聊语⽂,话庄道巷,谈古论今,......志就是穿着这样的长衫,戴着这样的礼帽,提着这只藤包,装扮成⽣意⼈,⾛进刁家⽹,到泰兴来播撒⾰命⽕种的;他提着这只“藤包”,以推销笔墨为掩护,结识了⼀批⼜⼀批塾师先⽣、学⽣和青年农民,与他们拉家常,结为知⼰,向他们宣传⾰命理论,帮助他们迅速提⾼阶级觉悟,从⽽带领着他们⾛上了⾰命的道路。
随后,我们来到⼤厅东侧的纪念⼀馆,在这⾥,我⼀边参观,⼀边听着沈胜来先⽣和朱建鸣先⽣及纪念馆负责接待我们的⼩封对沈毅⽣平事迹的介绍。
沈毅,原名沈鸿钧,⼀九零零年元⽉廿⼋⽇出⽣于泰州市北门外破桥河东的⼀个平民家庭。
九岁时, ⽗母相继去世。
他由外祖⽗抚养, 就读于泰州景范学堂。
家境的清寒、国家的危难, 使沈毅从⼩就励志求学, 发奋读书。
他博览群书, 在学校各科成绩优异。
⼀九⼀四年, 迫于⽣计, ⼗四岁的沈毅不得不缀学到上海的⼀家绷带⼚当童⼯。
⼀九⼀九年, 由于⼯⼚倒闭, 沈毅回到泰州, 在美国教会办的福⾳医院当护⼠。
半年后, 随叔⽗到泰兴, 在分界警察所当⽂书, 不久调到黄桥警察所当巡⼠。
在黄桥, 他因揭露警察所的腐败内幕, 遭到所长报复后愤然辞职。
⼀九⼆⼆年,沈毅与泰兴黄桥马巷丁家次⼥丁芳梅结为伉俪,次年即到⼴州投⾝⾰命,并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泰州地区的第⼀个共产党员。
⼀九⼆四年,沈毅受中共江浙区党委书记罗亦农派遣,到泰兴县东乡开辟农村⾰命⼯作。
经过调查, 沈毅发现黄桥东北乡的刁家⽹是⼀个能很好发展⾰命⼒量的⽴⾜点。
⼀来此庄⼦有上百户⼈家,绝⼤多数靠种租⽥为⽣,受尽地主的盘剥,吃了上顿⽆下顿,⼈⼈⾯黄肌瘦,⾻瘦如柴;⼆来此地处于泰兴、如皋、泰县三县交界处,反动统治⼒量薄弱;三来这⾥的群众在三年前有⼀些⼈参加过“⼀百零⼋庄农民⽕烧震东市(横巷)抗猪捐”的⽃争。
所以,沈毅决定⾸先开辟刁家⽹这块根据地,并以此作为活动中⼼,点燃⾰命⽕种,开展苏北的农民⾰命⽃争。
新四军东进泰州纪念馆讲解词

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讲解词第一部分新四军向北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参观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展厅。
您首先看到的这尊陈毅青铜坐像高1.9米。
重900公斤,是为纪念陈毅将军诞辰100周年由著名的雕塑家吴维山先生亲手雕塑而成。
吴维山先生是我们东台籍人士,他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
首先请大家看第一部分:新四军向北发展。
一、新四军的成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7月13日,毛泽东题词,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同年10月新四军成立。
我们来看这张新四军在初建时期的组织序列表。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
这是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的合影。
左起为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和叶挺。
二、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抗战爆发后,苏中虽沦为敌后,但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只能对扬州、南通及主要县城实行点线占领,广大农村仍然为国民党不同派系所控制。
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
其次是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记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以及驻防姜堰的陈泰运部。
我们来看这张1938年5月的苏北军事力量态势图。
我军游击区根据地主要分布在洪泽湖一带,当时新四军仅2000余人;李明扬李长江部驻军泰州,指挥机关设在这里西山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拥军2万人;最大的顽固派势力韩德勤驻扎在东台一带,拥军7万余人,控制苏北大部分地区。
下面请看身下的展柜,里面陈列的是韩德勤任江苏省代主席时的委任状,它是我们从江苏省档案馆复制的仿真件。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认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央委托,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共同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走到右边这是新四军部分领导人与周恩来的合影,左起为陈毅、粟裕、傅秋涛,中间的一位是周恩来、身后是朱克靖,旁边是叶挺。
泰州戏曲的介绍

泰州戏曲的介绍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它起源于盐阜、淮安、宝应、兴化一带,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又称“老淮调”)。
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又移植演出了一些历史生活的大戏。
通过祀神、娱神,以达到逐疫、驱邪、禳灾、祈年、纳吉、降福的目的。
在泰州,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生活闲适,昆曲、京剧和由“香火戏”与民间曲艺“门叹词”“里下河徽班”相结合而成的江淮戏(淮剧的前称)等的演出在泰州极为兴盛。
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地区常遭受水、旱、蝗灾,生计无门的逃荒者即以竹板击拍,沿街挨门清唱民间小调以行乞,形成了“门叹词”。
旧时,泰州地区民间酬神祭祖,盛行“香火”神会。
后以“香火”神会吟唱神书中神话故事的“坐唱”形式,发展为搬上舞台的简陋的小戏形式,这就形成了“香火戏”。
当时泰州及其所属的兴化、姜堰等里下河地区,香火戏盛行,戏班众多。
民国初年,泰州城就有新兴戏院、钟楼大戏院、五友戏院、同乐戏院、半亩轩戏园等戏院11家,地域相连,习性相通,语言相近,条件适宜,也为淮剧在泰州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当时经常在泰州生活演出的江淮戏班有“李玉花戏班”(有历史考证的第二代淮剧老艺人)和“韩家班戏班”,班主韩德友是泰州淮剧团创始人王少春的师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李三娘磨磨》《赵五娘卖唱》等。
2011年,泰州市、淮安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泰州戏曲的信息,可查阅中国戏曲志等相关书籍。
《泰州历史故事》集萃之十八条扁担起义

十八条扁担起义草堰(当时属于泰州)盐场的烧盐工张士诚,早就想纠众起义,推翻元朝。
他暗中聚集十七个人,对天发誓,歃血为盟。
因手里没有武器,无法成事。
原来元朝统治很严,规定十户人家只许合用一把厨刀切菜,如私自藏匿兵器,轻则坐牢,重则死刑。
张士诚一伙弟兄经过一番商议,打算来一个鱼目混珠之计。
一天,夜空昏暗,路上不见行人,只有远处传来的稀疏犬吠声。
张士诚等十八条好汉,头裹一色素巾,每人找着一根扁担,以在扁担头上绑好事先从海中捞来的老长老宽的带鱼。
在迷蒙月色下,鳞光闪闪,远远望去,恰似一支杀气腾腾的大刀队。
张士诚领着众弟兄,直向盐场奔去。
守卫盐场衙门的一伙兵丁正蜷缩着身子,手握短刀,倚在门墙边打着瞌睡。
朦胧中,他们见场外来了这伙“大刀英雄”,直吓得丢刀落帽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哪知道这伙彪形大汉并不罢休,他们穷追猛打,直把那帮守卫盐场衙门的兵丁通通拿下,夺了兵丁们的武器,然后以冲进衙门内。
这时衙役们都还在梦乡,十八条好汉所到之处,无人阻挡,他们一鼓作气夺取了很多兵器,杀死了那些胆敢抗击的衙役。
纷乱中,张士诚跳上高台,对那些张皇失措的衙役们大声吆喝说:“要造反的跟我来,弃刀不杀!”一时衙役们摸不清头脑,都呆呆地蹲在墙角边发抖。
这时,盐场令也从梦中惊醒,翻身从床上起来。
张士诚猛跳到床边,一把揪住盐场令的发辫,手起刀落,结果了他的狗命。
随后,张士诚又大声吆喝道:“狗官已被杀死,要造反的跟我来,不愿跟的就回家!”附近的百姓得知十八条好汉杀了盐场令,为地方除了大害,都闻声赶到起场,为好汉们祝捷。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更是兴高采烈,纷纷要求参加起义队伍。
次日,张士诚起义的消息,象生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飞到了四面八方。
为了找根据地,从长计议,张士诚决定乘胜夺取泰州城。
元朝的驻军得知消息后,紧紧追赶,而张士诚却超先到了泰州北门外小破桥口(在大破桥东北角,现已拆除),等起义军全部到了桥南,他就吩咐把桥拆了。
一面派人攻打泰州城,一面留下部分起义军把守小破桥以断后敌。
泰州2100多年地名历史变迁

泰州2100多年地名历史变迁泰州古称海陵,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饮誉神州。
可是除了“海陵”,泰州在历史上还有过哪些名称呢?平日里,我们也许时常疑惑,我们的方言、习俗和海安、东台、如皋等地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这之间究竟有什么渊源?在这2100多年的历史里,泰州都经历了怎样的分分合合?海阳古泰州南衔长江,东傍黄海,背靠淮河,江淮海三水际会,而泰州恰如耀眼的明珠浮出于三水之间。
泰州成陆历史较早,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
海阳是泰州最早出现的地名。
先秦时代,海阳指江海交汇处长江北岸包括今泰州在内的一大片地方。
从“海阳”二字可知,它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
不过,海阳是地域名而不是行政建置名。
海陵县亭间吴陵县吴洲海陵县是泰州历史上设置最早的县。
《舆地纪胜》说:“以其地滨海而高,故名海陵。
”(卷四十),可见海陵也是以地理方位和地貌特征来命名的。
早在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枚乘上书吴王刘濞的说词中已说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其中的“海陵”是见诸于史书最早的记载。
新莽时期(9至23年),海陵改称亭间(一说亭门)。
古代称煮盐处为亭场,煮盐者为亭户,名为“亭间”或“亭门”。
说明煮盐在海陵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海陵县县废。
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立。
西晋末年,中原沦为战场。
北方人口大批南下,海陵县也接纳了很多北方移民,在境内置县设郡。
唐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并以县设吴州管辖。
四年后吴州废,恢复了海陵县的名称。
《资治通鉴》说,唐光启二年(886年)海陵县有五万户居民。
唐代是海陵县发展较快的时期。
五代时兴化县、泰兴县、如皋县、静海制置院先后从海陵分离出去,海陵境域渐小,最后成为北接兴化、西界江都、南邻泰兴、东南为如皋,仅东北与海相通的格局。
南唐设泰州后,海陵一直是泰州州治所在地。
海陵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在海陵县东部增设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个县,并在五县之上设郡管理。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泰州名人泰州名人1、老板。
梅兰芳祖籍泰州,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艺术精湛,人品高尚,铁骨铮铮,深受同行和戏迷敬重,被尊称为京剧界的“梅老板”。
老板是旧时对伶人的尊称(龙套除外),就像现在称先生、大师、老师一样的。
梅兰芳早年通称为“梅老板”,后来被昵称为‘梅郎”,但去美访问演出之后,大家改称为“梅博士”。
2、“麻子”明末清初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的绰号。
柳敬亭出生在泰州打渔湾,擅长说书,但是他长相实在不敢恭维。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所著《柳麻子说书》说他“黧黑,满面疤癗”,每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
十天前就送上礼金下定,他还常常没有空。
是当时南京娱乐界的红人,粉丝很多,天天上头条,人人都知道说书的“柳麻子”。
3、“八怪”郑板桥生于泰州兴化,诗、书、画世称“三绝”。
为人疏放不羁,个性鲜明,被人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极为崇拜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号青藤),一生都在揣摩吸取他的诗词书画艺术特长,为此,他曾专门刻了一枚印章“徐青藤门下走狗”,以表示他心甘情愿地做青藤艺术的忠实“走狗”,学习他的艺术精华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这里流传着七十年前陈毅同志的一首名联

这里流传着七十年前陈毅同志的一首名联王永益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是一个千年水乡古镇。
改革开放后,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苏中苏北工业强镇,名列全国千强镇第291位。
在战争年代,无数烈士血洒戴南大地,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故事。
七十年前,陈毅同志曾在这里撰写了一副寿联,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
戴南地处兴化、东台、姜堰三市交界处。
解放前,戴南顾庄分属国民党东台县六区、七区、八区。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东台沦陷,国民党东台县政府迁驻我镇夏顾村,政府各科、朱武成的警察大队驻一河之隔的黄岱村,一时间,李明扬、李长江率领的苏鲁皖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所辖部队、陈泰运的两淮盐务局税警总团、张星炳的省保安三旅等控踞兴、东、泰三角区,云集在朱戚杭堡、黄岱、刁冯、徐唐等狭长地带。
新四军陈毅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高举团结抗日大旗,不顾个人安危,三进泰州,与二李谈判,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留下了千古佳话。
当时,苏鲁皖边区抗日游击总指挥部的“八大处”办事机构就设在我镇冯家庄等地,李明扬一身僧衣僧裤僧鞋,乔装得道高僧,常驻黄岱开明士绅陈子明家。
陈毅三进泰州时,李明扬星夜从黄岱出发,乘小划船六十里水路赶往泰州与陈毅会晤。
陈毅同志一行数人在李明扬的陪同下,来到泰州李长江副总指挥的公馆,只见李公馆张灯结彩,高朋满座,李明扬当即介绍:“这是新四军仲弘将军。
”大家离座起身,拱手作揖,口称“久仰久仰。
”他们脸上堆满了不屑一顾的佯笑,内心深处都认为“新四军是乌合之众草莽英雄。
”陈毅同志心知肚明,但仍不露声色,从容应对。
得知李长江母亲八十寿诞,随行人员立即买来笔墨纸张。
这一天巧逢中山先生忌日,只见陈毅同志当场挥毫,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寿联写道:“庆祝长江母,追悼中山孙,歌于斯,泣于斯,一日之间哀乐异;冷落草头将,热闹水边王,战为贵?和为贵?千秋以后是非分。
”文如其人,陈毅同志不仅是书法大家,草书潇洒飘逸,而且寓意深刻,鼓舞人心。
当时满座皆惊,纷纷肃立,掌声四起,赞不绝口,可谓一字千钧,令人肃然起敬,一下子征服了所有在场人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毅路经刁家铺
一九四0年七月二十六日拂晓,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先遣部队从环溪镇(现刁铺镇)的西北方面源源而来。
近午,东进黄桥的大部队进镇了,其时,泰州“而李”在镇上的驻军已提前跑了,地方官绅也跑了,市镇民百姓却涌到街旁观望、迎接,不时还报以赞誉声。
陈毅将军由“草鞋司令”陈玉生陪同下马步行,他们边观看市容,边向市民频频点头微笑,边走边介绍有关情况。
那位英姿勃勃,气度不凡的“大官”,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司令员。
回顾20多天前为救援郭村,陈玉生奉令从泰兴火速行军途径环溪镇,遭到了“二李”驻军的武装阻击。
敌军凭借桥头堡的火力挡住我军前进,此时此地已听到西北郭村的隆隆炮声,陈玉生心急如焚。
桥头堡周围是街道居民密集区,根本不能使用炸药,陈用二个连的兵力迂回包抄、集中火力对桥头堡前后、上下四个孔眼进行火力封锁,一千多人的部队冒着危险从堡下的大门急速穿过。
陈玉生刚介绍完情况,眼下已到
了桥头堡前的关桥,陈毅将军伫立桥上环顾四周后,自言自语道:“地形险要,风景秀丽唷,然后缓步走下桥头来到二丈开外的桥头堡下止步,凝神仰望门楣石刻“环溪古镇”下方落款“同治二年建”,将军突然放大嗓门,这哪是什么碉堡?分明是古镇的城堡!是箭楼啊!在同治那个年代造这个箭楼是为了对付“长毛”造反的唷!你们说是不是?面对陈司令的发问,人群中一位吉姓老学者连声答道:是也!是也!陈毅将军的渊博知识赢得了一片赞扬声。
时近中午,骄阳似火,天气特别热,陈毅继续沿街东行,走到南街头韩天保的小吃店门前,陈玉生建议休息开饭,不能打扰百姓。
将军在店前一张长板凳上坐定与店主闲聊几句,接着查问:“你们这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哪里?”韩天保说:“恐怕都不在镇上了!”停了一会儿,韩低声朝陈司令说:“哦!对面来的个人,是我们镇上的自卫对长。
有什么事,找到他就行了。
”
自卫队长叫栾炳芝,经韩天保介绍后,陈司令就叫栾炳芝做下。
就在这时,陈玉生同志来了,一见陈毅司令,便很尊敬的行一
个军礼,称“陈司令!”。
栾炳芝早就认识陈玉生同志,此时,听到陈玉生称他身旁的长官为司令,也随即站起来鞠躬:“噢—陈司令啊!我失敬了!”
陈司令挥挥手,叫栾炳芝坐下来,然后和蔼地问道:“栾队长!你们自卫队有多少人和枪?”栾炳芝回答道:“陈司令!我们只有十来个人,七、八条打不响的步枪。
不怕司令见笑,是吓吓盗贼的。
”
陈司令接着又问:“这里有没有驻军,现在到哪里去了?”栾炳芝吞吞吐吐地说:“驻军今天天不亮就撤到北边三、四里以外的万家夏、三旗营一带去了。
镇公所的人,跟镇长赵徽五走的;区公所的人,跟区长季种和走的;驻军是由团副郭俊带走的;有的店老板也走了。
”陈司令风趣地反问栾炳芝和韩天保:“你们怎么不走的呢?不怕我们吗?”栾炳芝故意振着精神说:“怕什么啊!早就听说,新四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我们是个穷人,怕什么呢?今天商会长叫我留在镇上。
”陈司令满意地笑起来了。
陈司令起身要走了,经栾炳芝再三恳求,陈毅司
令方才同意在镇上吃顿便饭。
就在韩天保和警卫员去海春饭馆准备便饭的空隙,陈毅司令有关切地询问栾炳芝过去做过些什么是。
栾炳芝如实地回答:“陈司令!我是穷人出身,祖宗三代种的蔡道谟家的租田。
我从小先是种田,后来学了个银匠手艺,由于没本钱,银匠店开不下去了,就失业了,挨到二十六岁,去上海在十九路军里当兵,“一`二八”淞泸之战,我在的那个团被敌人冲垮了,回到地方上,商会认为我有点军事常识,指派我当自卫队长,维持维持地方秩序。
说实在的我是借此混碗饭吃吃。
”
从这简短的谈话中,栾炳芝觉得陈司令非常平易近人,体察下情。
他大胆到问:“陈司令,你们老在哪里?”陈司令很乐意地回答:“我们本来是在江南,本月初才到苏北的。
”栾炳芝又说:“怪不得只听说江都大桥,吴家桥和郭村的司令是姓管,姓聂啊?”陈司令风趣地说:“一点没错,李长江动用大炮机枪,想把管司令,聂司令的部队赶出郭村,赶回江南去!”“他白日做梦了!碰了一鼻子灰,碰得头破血流,碰得兵败城危啊!
要不然决不会甘心服气地像今天这样的让路唷!”“这次友军很好,让路给我们走,假如他们不让路,那我们就要改从口岸的洋桥走过去。
”栾炳芝急忙说道:“哎哟!陈司令!口岸镇驻有鬼子和平军!”陈司令坚定地说:“正好!我们就冲着小鬼子打过去呗!那走得更热闹些!”
陈司令说得那么坚定,果断,栾炳芝听得既惊讶又佩服,因为他见过“二李”的官兵中,从来不曾听到过这样有胆量打鬼子的话。
陈司令员在陈玉生同志的陪伴下,由栾炳芝引路,穿过繁华的古驿铺街(后改称团结街),来到清代建筑风格的海春饭馆。
席间栾炳芝又问:“陈司令!您以前有没有路过此地?”陈司令说:“路过!这是第三次。
不过,前两次虽然路过此地,并没有从镇上走,更没有停留。
”
吃完午饭,陈司令吩咐警卫员从他的那只黄布挎包里掏出几张钞票来给栾炳芝。
并说:“我们只能按伙食标准付点钱了,肯定还差些!”栾炳芝赶忙站起来,双手谢绝:“陈
司令,一顿便饭,我们环溪镇招待不起吗?”陈司令微微一笑:“你不收我们的,是不是想把这笔钱摊到老百姓头上去?”栾炳芝郑重地回答:“不,决不是的!这个钱由商会给,商会是有这笔开支的,我们镇上有这个惯例。
”陈司令风趣地说:“请你向商会长声明一下,新四军今天要破坏他们的惯例了!”栾炳芝只好收下这笔钱。
在送别时,陈毅司令员对栾炳芝讲:“我想对你提几点希望好不好?”栾炳芝感到特别高兴,回答道:“好啊!只要陈司令不吝赐教,我栾炳芝一遵令照办。
”“第一,你在地方上服务,要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第二,我们东进是为了抗日,你愿意自卫抗日,要多多同我们联系;第三,你是中国人,不允许你投敌做汉奸。
?”栾炳芝当即拍胸保证:“我只要有条命在世,一定全做到?”陈司令满意地说:“你能做到这三条,在解放区我们保证你的安全,万一牺牲了,也是顶光荣的。
”
陈毅司令十分高兴地向环溪镇欢送的人们告别,他翻身上马,缰绳一抖,战马在
东进路上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