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

合集下载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进学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
第二节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河北昌黎,人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曰“文”,故有“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而孤,由兄嫂扶养成人。十三能文,后随独孤及、梁肃等古文家研习古文,潜心古道,“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三试吏部不中。十二年至十七年间,先后为宣武节度使董晋和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僚。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这时创作的文章有:《原道》、《师说》、《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文章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的憎恶和对隐居的向往。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任监察御史。京畿旱灾,他奏请皇帝“特敕京兆府”,停止征赋,贬阳山令。后历经迁调:因平淮西吴元济有功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而远贬潮州;穆宗朝官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57岁卒。有《韩昌黎集》。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太学: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唐代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影响一、古文运动的兴起1. 唐代古文运动是指在唐代文学创作中,古文成为主要文体的一种文学现象。

出现在盛唐时期。

2. 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是模仿和发扬古代文学作品,追求古人的文风和气概,追求创作的文学价值。

3. 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有骆宾王、李白、杜甫等,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古文的风雅和深厚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影响1. 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语言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文运动崇尚古人的文风,强调语言的华丽和雄浑,这种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主旋律创作者,使他们在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注重气韵和节奏。

2. 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叙事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文运动追求写实和抒情,注重叙事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主旋律创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使他们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注重深刻的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

3. 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题材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文运动崇尚儒家经典和历史典故,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传统美德的宣扬,这种题材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旋律创作者,使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和发展上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三、古文运动对主旋律创作的启示1. 古文运动的精神,即崇尚传统、崇尚文学价值、崇尚道德美,对于今天的主旋律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主旋律创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的文学遗产,注重语言的精美和节奏,注重叙事的真实和感人,注重题材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2. 古文运动的理念,即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统一,也为主旋律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主旋律创作者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四、结语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主旋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旋律创作者应该在深入研究古文运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学修养,丰富创作内涵,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4、传记散文: 传记散文: 传记散文
15篇 大多数写于永州。 15篇,大多数写于永州。如《童区寄传》、 童区寄传》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散文流露出悲苦、孤寂形象, 柳宗元散文流露出悲苦、孤寂形象,是我国著 名的散文家,以卓有成效的创作, 名的散文家,以卓有成效的创作,壮大了古文 运动的声势,奠定了古文的基础, 运动的声势,奠定了古文的基础,在古文中仅 次于韩愈,而在文学成就上与韩愈并驾齐驱。 次于韩愈,而在文学成就上与韩愈并驾齐驱。
文笔之辨
南北朝:文笔之辨(文笔之争或文笔论) 南北朝:文笔之辨(文笔之争或文笔论) 刘勰《文心雕龙》 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 今之常言, 刘勰《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 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萧绎《金楼子·立言 立言》 至如不便为诗如闫纂, 萧绎《金楼子 立言》:至如不便为诗如闫纂, 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 风谣,流恋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 风谣,流恋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 至如文者 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刘师培:文可该笔,而笔不该文。 刘师培:文可该笔,而笔不该文。
一、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一、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1、复古思想的发展 、复古思想的发 2、重振儒学的需要 重振儒学 3、文体变革的需要 体变革的需要
1、复古思想的发展 、复古思想的发
唐初陈子昂又大张复古旗帜。 唐初陈子昂又大张复古旗帜。 张复古旗帜 至天宝 独孤及等人 及等人, 至天宝以后,李华、元结、独孤及等人, 更大力倡议古文 议古文, 为韩、柳古文运 更大力倡议古文,成为韩、柳古文运的 先驱。

中唐古文运动

中唐古文运动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 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 无涯;周诰(gào)殷盘,佶(jí )屈 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 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 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 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 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 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 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 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 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 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 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 司之不公。”
梳理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
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推举的人
呢?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 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 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 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 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 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 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 ,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同“无”),计班 资之崇庳(bēi),忘己量之所称,指前 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 , 小木桩)为楹,而訾(zī)医师以昌阳引 年,欲进其豨苓(xīlí ng)也。”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

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

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

就内容而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就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浞、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

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

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1)“文以明道”说“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

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

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2)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唐代古文运动和唐代传奇 -PPT文档资料

唐代古文运动和唐代传奇 -PPT文档资料

1、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
• 这是韩愈古文理论的基础出发点,反复强 调文道应该兼备,然而道是决定性的东西。 如果把这作为对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 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 到了宋代,韩愈的观点发展到极至,变而 为“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
• 他的文气说更从作家创作的角度具体地发 挥了内容决定形式的见解:“气盛则言之 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 书》) • 在韩愈看来,作家写作时仿佛有一种力, 这种“力”充足了,便会达到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的境界,这就是“气盛”。他进 一步指出,“气”是从作家不断地加强道 德修养和文学修养逐渐取得的。只有在这 种“气”的基础上才能驾驶语言。
第9章 唐代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
一、唐代古文运动
• 唐以前,在文学上无所谓古文与骈文。古文概念 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不拘 对偶、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 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 对立。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 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 时“韩门”弟子甚众。而李翱、皇甫湜等则都是 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 又得到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加显著, 影响也更大。
(二)唐代古文运动出现的原因
• 1、唐代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古运 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
• 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跟中唐时期的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中唐时期的社会危机
• 国内藩镇割据加剧,中央王朝实力逐渐削 弱,宦官擅权和朋党之争也已开始,特别 是吐蕃、回纥的威胁侵扰。内忧外患严重, 形势岌岌可危。 • 在思想文化上,佛、道两教势力在最高统 治者的扶植下,也更为炽盛。
文体改革历程(2):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

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其文学理论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一般可以归纳为“以古文为根,以新文为花”的思想。

首先,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认为,要想创作出精彩的文章,就必须借鉴和学习古典文学的精华,并且在这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学知识,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品味性,这就是古文运动理论的根本思想。

其次,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认为,要想创作出精彩的文章,就要在学习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这种新的文学风格,既要能够体现出古代文学的精神,又要能够体现出与当时社会潮流相适应的新元素,以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

古文运动中的文学家们,就是想要在文学作品中,将旧的思想和新的元素完美融合,以创造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总结来说,唐代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可以概括为:以古文为根,以新文为花。

古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基础,而新文学是文学发展的花朵,以古文为根,以新文为花,通过将古代文学和新文学完美结合,创造出精彩的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语言朴素,行云流水;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家族凋零,振兴无望。二是突 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 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 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 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1)文学观念上否定六朝“文笔”之分,把散 文引入杂文学路途;
(2)创作实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 体界限和陈规旧制;
(3)语言既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 (《南阳樊诏述墓志铭》)。
2.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 (1)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
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 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 (2)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 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
A.“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 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答李翊书》)认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 能充实光大。
第一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主张内容: B.“气盛言宜”,提出为文普遍原则:“气盛则言
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C.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送 孟东野序》)。
(四)山水游记 1.以渲泻悲情表现自然,是悲剧人生审美情趣的
结晶。如《囚人赋》。 2.永州记游之作大多表现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

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

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则诵古文。

”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

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

因为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

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基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

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

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用使,终身宝贵无忧。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聩的君主,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

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

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

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

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

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

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

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

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巩固。

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要求以儒家之道为哲学基础。

他们在诗歌、散文、书法各个艺术领域内猛烈地抨击前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认为诗歌诗歌“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晋宋以还,得者盖寡。

------至于梁陈间,卒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骈文也心生厌恶,希望创造一种内容充实而又富于表现力的新文体,要求在比较通俗和具有规范的形式中,表达本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与他们逐渐讨厌王羲之父子那潇洒妩媚、婀娜多姿的草书,转而欣赏颜真卿“稳健而利民用”的浑厚刚健的楷书有着相同的心理根源。

与书法要求稳健朴实而便于书写,诗歌要求“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相一致,散文创作也要求“文以载道”、“文从字顺”,以灵活的散行单句表现充实的内容。

这是以世俗地方为核心以儒家道统为思想基础的新美学观念。

(三)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是我国古代散文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散文由先秦两汉的质朴逐渐走向东汉六朝的华丽,由形式自由的单句发展为形式严整的排偶,本来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的进步,但到后来把形式美强调到了极端,成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束缚。

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又不断向骈文提出了挑战。

(四)韩柳以前不少人从创作和理论上为古文运动的兴起作了充分的准备。

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新兴文体的出现作了可贵的探索。

第二节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柳倡导的关于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因为这个运动的宗旨在于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所以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

这次运动在倡导者们系统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古文运动的旗号虽然是复古,但它的实质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散文进行改造和革新。

古文运动的理论包括文学和文体两个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但对文学的见解通常是通过对文章的阐述表现出来的,对文体的理解要比对文学的理解深刻和丰富。

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散文家的人格修养、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和方法、对文章语言要求。

(一)首先确立了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以明道”。

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是古文理论的基本前提。

韩愈反复申述自己关于文与道的观点:“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答陈生书》)文道兼备而道为主宰,如果把它理解为对文章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规定的话,那么,韩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韩愈虽然在理论上把道解释为传统的儒家之道,但在具体阐述时却将道规定为封建等级和伦理,尽管他的创作常常冲破这种陈腐的见解,可是作为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影响运动的成就。

当然,文以明道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强调充实的文章内容,反对浮艳雕琢的末流,这个口号对于大多数世俗地方文人来说肯定是有号召力的。

(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强化内容决定形式的主张,认为文章形式是作家人格气质的外化。

韩愈认为:“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竣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

”(《答尉迟生书》)柳宗元在《送豆卢秀才南游序》中也讲到修养问题:“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韩愈还强调作家创作时要有气势和力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三)在主张文以载道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文章应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认为文章必须“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不能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并提出了著名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命题,同时他还认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四)认为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在于广泛地学习先秦两汉丰富的文学经验和高度的写作技巧。

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反映了他广泛的师承:“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柳宗元也认为应从古代的丰富遗产中汲取创作经验:“博如庄周,哀如屈原,奥如孟轲,壮如李斯,峻如马迁,富如相如,明如贾谊,专如杨雄”,都应广泛地涉猎的细心地品味。

(五)要求作家从词汇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文学语言的改革。

词汇应该“惟陈言之务去”——语言必须新颖生动,语法应该“文从字顺各识职”——文句必须准确流畅。

这两方面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个性,又要符合散文的语言规则。

总之,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由、流畅、散行单句的散文形式,这是文体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愈字退之,原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由于父亲在外地作官的关系,他可能出生在今天的南京市。

至于他常自称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人是指郡望而言,昌黎韩姓为海内望族。

他父亲韩仲卿曾官铜鞮(di)县(今山西省沁县)县尉,安史之乱时调任武昌县令,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促卿是一个贤明能干而又有政声的地方官吏。

仲卿有三个儿子: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次子早夭,韩会是当时德才兼务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韩愈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韩会兄嫂抚养成人。

韩会受到政治牵累贬官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两年后韩会也逝世,韩会在嫂郑夫人的带领下读书求学,他在中年时曾说:“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以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

”贞元二年十九岁的韩愈去长安应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三,在长安考进士的五年期间,他为生活所迫写了不少阿谀奉承的文章。

贞元八年才以第十三名中进士。

后来韩愈广泛结交文坛上的新秀,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他在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来排斥给当时社会构成危害的道教和佛教,自己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

不过他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比较粗糙贫乏,其思辩力远比不上他运用语言的出色本领,宋代的进学家曾批评他“因文害道”。

他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是散文家和语言大师活在人们心中的。

苏轼对他的散文成就、承续道统、忠君爱国等历史功绩和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潮州韩文公庙碑》)但苏轼对韩愈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的严谨却不以为然:“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为认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其距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

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韩愈论》)理学家朱熹甚至说他“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

(《朱子语类》)清人田北湖更说“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有文无质哉?”(《与某生论韩文书》)当然田氏又说得太过了。

韩愈极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晚年曾孤身去镇州叛军王迁凑军中,向叛军陈说统一的大义;他僻佛、道的勇气也令人敬佩,元和十四年谏宪宗迎佛骨险些掉了老袋,他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说:“一封朝奏上九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本为圣明除弊害,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文的艺术风格过去有人以“韩潮苏海”喻韩文和苏文,意谓韩文气势澎湃,苏文汪洋浩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