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居民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地理位置选择合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选址在社区居民集中的地方,便于居民就医和接受健康服务。
选址应当考虑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居民密度等因素,同时要远离噪音、污染源等对居民健康有害的因素。
二、建筑设计合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要求,包括充足的诊疗区域、科室设置合理、通风良好、绿化环境等。
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三、设备设施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和卫生用品,以满足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设备设施的选用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四、医护人员配备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配备专业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他们应当具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服务项目丰富多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提供包括基本医疗、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等在内的多种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六、管理运营规范高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管理运营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保证服务的规范和高效。
以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建设,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区卫生中心:基本配置和设定标准

社区卫生中心:基本配置和设定标准一、引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的任务。
为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本文档将详细阐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配置和设定标准。
二、基本配置2.1 硬件设施1. 诊室:至少设有全科诊室、中医诊室、预防保健室、康复室、健康教育室等。
2. 医技科室:包括药房、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
3. 行政管理区:包括办公室、档案室、财务室等。
4. 公共区域:包括 waiting 区、休息区、卫生间等。
2.2 软件设施1. 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B超机、血压计、血糖仪等。
2. 信息化系统:包括电子病历系统、预约挂号系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等。
3. 健康教育资源:如健康宣传栏、健康教育书籍、健康教育视频等。
三、设定标准3.1 人员配置1. 医生:全科医生、中医医生、预防保健医生等。
2. 护士:负责患者护理、注射、换药等。
3. 药剂人员:负责药品采购、储存、分发、指导使用等。
4. 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中心日常运营、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
3.2 服务质量1. 诊疗服务: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治疗。
2. 预防保健服务: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检查、慢性病管理等。
3. 健康教育服务:开展健康讲座、宣传活动,提供健康咨询等。
3.3 环境管理1. 环境卫生:保持中心环境整洁,定期消毒,通风良好。
2. 隐私保护:确保患者隐私权,设置独立诊室,配备隔断等。
3. 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障患者和员工安全。
四、结语本文档旨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配置和设定标准,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通过以上配置和标准,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163-201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3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13]62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要求,由原卫生部组织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4月10日前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的安排,由原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多次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全国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经验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制订本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置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置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场所。
为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正常运作和服务质量,制定了一系列基本设置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置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场地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位于社区居民较为集中的地段,交通便利,环境卫生良好。
场地面积不得少于100平方米,设有诊室、候诊区、药房、卫生间等功能区域,并符合相关建筑和卫生标准。
二、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配备合格的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专业人员。
医生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护士应当持有注册护士执业证书,药剂师应当具备药剂师资格证书。
同时,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确保服务站的正常运转。
三、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器具,包括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心电图仪等。
设备设施应当具备相应的维护和保养措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
四、药品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定期更新药品目录,保证常用药品的供应和质量。
药品采购应当依法合规,确保药品的来源合法、质量安全。
五、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包括发热门诊、慢性病管理、儿童保健等项目。
同时,还应当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服务,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六、信息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好患者档案管理、医疗记录录入和查询等工作。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设置标准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符合这些标准可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服务覆盖面和质量的提升。
希望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建设过程中认真遵守相关标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 163-201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3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13]62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要求,由原卫生部组织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4月10日前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的安排,由原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多次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全国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经验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制订本建设标准。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是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为了确保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建设标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配备
- 建设标准要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必须配备合格的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药师等。
- 医疗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和执业资格,并且持续接受相关培训和进修。
2. 设备设施
- 建设标准要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应具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 设施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规范,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服务范围
- 建设标准要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应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诊断、治疗和常见疾病的预防。
- 同时,还应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疫苗接种和妇幼保健等。
4. 社区参与
- 建设标准要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应积极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和参与,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反馈。
- 社区居民应被鼓励参与健康促进活动和志愿服务,共同维护社区的健康。
5. 资金和管理
- 建设标准要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的资金来源和管理应具备透明性和可持续性。
- 资金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设备维护等方面,以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以上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社区健康服务站建设的标准汇总。
遵循这些建设标准将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这个话题上,我们得先聊聊这些中心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看病的地方,更是我们社区健康的守护者。
说到这儿,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看。
一、中心的功能和服务1.1 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健康教育。
大家可能觉得健康教育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可重要了。
就像“防患未然”这句话,健康知识能让大家懂得如何保持健康,如何预防疾病。
定期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
老百姓能够在这里学到一些实用的健康小窍门,心里也踏实多了。
1.2 疾病筛查接下来,咱们得聊聊疾病筛查。
这是个很关键的环节。
通过定期体检,医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比如,血糖、血压的监测,早期发现糖尿病和高血压,这对预防大病至关重要。
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把健康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二、中心的设施和环境2.1 基本设施说到建设标准,咱们得看看设施。
这些中心必须具备基本的医疗设备,比如体检设备、检验室、药房等。
设备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诊疗效果。
设备好,病人才能享受到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这方面的标准得严格把关。
2.2 环境布局环境布局也是重中之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有温馨、舒适的环境。
接待区应该明亮宽敞,等待区最好有沙发,大家能坐得舒服。
这样,患者在等候时心情也能好一点。
再说了,良好的环境能让人心情愉悦,提升治疗的效果。
2.3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绝对不能忽视。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残疾人,中心必须设置无障碍通道和专用的卫生间。
这是对每位居民的尊重,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一步。
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享受到医疗服务,才算是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
三、专业团队的建设3.1 人员配置专业团队的建设同样关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医疗团队。
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各司其职,才能给患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选人时要严把关,确保他们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耐心和爱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汇总【精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 163-201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3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13]62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要求,由原卫生部组织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4月10日前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的安排,由原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多次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全国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经验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制订本建设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建标 163-201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3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发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的通知建标[2013]62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要求,由原卫生部组织编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4月10日前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8]24号)的安排,由原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多次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全国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经验和教训,本着以人为本、方便患者的原则制订本建设标准。
编制组完成本建设标准初稿后,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并由原卫生部召开全国审查会,会同各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建设标准共分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建筑面积指标、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标准、医疗设备、相关技术经济指标等七章。
请各单位和个人在执行本建设标准的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号,邮政编码:10008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陕西省卫生厅湖北省卫生厅主要起草人:辛春华梁建岚郭艾莉刘立群吴翔天杨海宇陈国亮张拓红刘颖陈继跃孙振霖彭俊陈博文曲怡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提高项目决策水平与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新建工程项目;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政策,应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装备适度、安全卫生、运行经济、节能环保。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或过于集中。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服务人口数量确定建设规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小于5万人(含5万人),建筑面积为1400m2;服务人口5万~7万人(含7万人),建筑面积为1700m2;服务人口大于7万人,建筑面积为2000m2。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宜为0.8万~1万人,建筑面积宜为150~220m2。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非康复治疗功能的病床,可设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床位。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规模应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指常住人口)宜设置0.3~0.6张床位。
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原则上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数不超过50张。
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床位。
第十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项目由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构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建筑包括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医技及其他科室用房。
临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等;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医技及其他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消毒间、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办公用房等。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建筑主要包括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等用房。
场地包括道路、绿地和停车场地等。
附属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暖、弱电系统、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相关设施。
第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套设施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尽量利用城镇公共设施。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第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参照表1确定。
表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配及建筑面积控制表注:1 表中所列各项功能用房使用面积指标为参考值,可根据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业务需要在总建筑面积指标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面积可增加4%;位于严寒地区的,建筑面积可增加6%。
3 无障碍坡道的建筑面积不计入本建设标准规定的总建筑面积内,所需建筑面积应另行计算。
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参照表2确定。
表2 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配及建筑面积控制表注:1 表中所列各项功能用房使用面积指标为参考值,可根据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业务需要在总建筑面积指标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2 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面积可增加4%;位于严寒地区的,建筑面积可增加6%。
第十三条设置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按每床不超过25m2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四条配置X线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按每台不超过60m2增加建筑面积。
第四章选址与规划布局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方便群众,交通便利。
二、具有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周边有便利的水、电、市政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
四、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
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六、宜设置在居住区内相对中心区域,结合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建筑布局合理、节约用地。
二、满足基本功能需要,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
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管理方便;流程科学,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朝向、间距,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
五、在气候异常(多雨、多雪、多风)地区,加强防护措施。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相对独立的低层、多层建筑。
如设在公共建筑内,应为相对独立区域的首层,或带有首层的连续楼层,且不宜超过四层。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公共建筑合并建设时,应设在首层。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绿化用地、停车用地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新建独立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密度不宜超过45%,建设用地容积率宜为0.7~1.2。
第五章建筑标准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应贯彻安全、适用、经济、节能、环保的原则,建筑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合理确定。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建筑的结构形式,应考虑使用的灵活性和改造的可能性。
第二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应自成一区,分设出入口。
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中的预防保健、儿童保健用房宜设置在首层。
污物的运送宜设置单独出口。
第二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每间使用面积不宜低于下列规定: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一)全科诊室10m2,中医诊室10m2,康复治疗室40m2,抢救室14m2。
(二)预防接种室50m2,儿童保健室10m2,妇女保健室18m2,计划生育指导室10m2,健康教育室40m2。
(三)检验室18m2,B超室12m2,心电图室12m2,西药房16m2,中药房16m2,消毒间10m2,治疗室8m2,处置室8m2,观察室60m2,健康信息管理室12m2。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全科诊室10m2,治疗室8m2,处置室8m2,观察室20m2,预防保健室10m2,健康信息管理室6m2。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第二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室内净高不应低于下列规定:一、诊室2.60m,观察室2.80m。
二、医技科室2.80m,或根据需要而定。
三、如果设置病房,病房2.80m。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或无障碍坡道,三层及以上应设电梯。
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应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简洁、温馨的特点。
第二十九条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的室内装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
有推车(床)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撞措施。
二、地面用材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检验用房的地面材料还应耐腐蚀,便于清洁、消毒;部分医疗设备用房应按其设备要求防尘,防静电。
三、化验台、操作台等台面均应采用易洁净、耐腐蚀、可冲洗、耐燃烧的面层,相关的洗涤池和排水管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
四、消毒间、卫生间、污物(洗)间等有蒸汽溢出和结露的房间,应采用牢固、耐用、易清洁的材料装修到顶,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蒸汽排放顺利、楼地面排水通畅不出现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