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浅谈中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浅谈中考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作者:杨学晶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01期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而命题作文似乎更呈现出强势,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基本做法如下:1. 适当扩展题目。
有的题目就是一个词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词语进行扩展,将题目的内涵具体化,以便锁定自己的写作范围,比如以“隐”为题,我们将“隐”扩展为“隐士”、“隐居”、“隐藏”、“隐伏”、“隐秘”、“隐痛”。
我们再对这些词语进行思考,便会出现以下立意:隐,是急流勇退;隐,是淡泊名利;隐,是弃绝世俗;隐,是蓄势待发;隐,是巧妙地周旋;隐,是智慧;隐,是勇气;隐,是不为人知的秘密;隐,是难以数说的伤痛。
我们可以写隐士,也可以写自己和他人隐的智慧和勇气,还可以写自己和他人的隐秘和隐痛。
当然,还可以反弹琵琶,认为隐是消极逃避、销声匿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是对集体、社会和国家不闻不问的麻木;是不敢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的怯懦;是闭锁自己、与世隔绝的愚蠢。
在写作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将隐的引申意义进行阐述,只需要选取隐的一种内涵进行立意和构思。
2. 展开丰富联想。
有的题目看起来意思很直白,比如作文题“昂起头来”,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展开联想,将题目的引申意义挖掘出来,则文章就坠入了流俗之中;如果进行联想,则“昂起头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行为,而是视界的开阔、高度的提升,同时又是自信、勇敢、坚强的表现。
如此一来,立意自然高远。
3. 巧妙化大为小。
有些作文题比较宽泛,有些让人摸不着边际,我们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作文题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
比如这样一道作文题:《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不少学生觉得无处下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化大为小,写来自大自然某种现象的启示,这样你可以写蜗牛给你的启示,强调人类要负重前进;可以写乌鸦反哺之义,强调我们要有感恩之心;也可以写月季花一月一开,强调我们要恪守诺言;还可以写七色阳光,强调生活要丰富多彩……任何题目我们都可以化大为小,一经化大为小,切入口小,立意就容易走向深刻。
中考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素有“半壁江山”之称,一直被认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考场作文,我校在初三年级进行的“我的写作困境”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79.1%的学生表示,在审题上存在困惑,遇到题目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作文审题的方法。
作文审题审什么遇到一道作文题,首先要进行审题。
审题审什么呢?审题需要关注3点:审题目、审导语、审题目要求。
审题目,关注作文题是话题作文、全命题,还是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
如果一开始题目就审错了,自然会大大影响后面的写作。
审导语,作文题前面往往有大段的导语,导语不是平白写给大家看的,这其中往往暗含着对作文的要求或者限制。
以2021年北京中考语文作文题为例:有学者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过去,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对现实生活产生新的思考。
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时间的电话,可以打给过去的任何人,你会打给谁?想了解什么?打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文/阎菲中考命题及半命题作文如何审题情?请你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导语一共6句话。
第一句引用学者的话,其实是给全文提出了限制,要打给一位历史人物,通过了解他的历史,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要有思考。
后面的3句话是3个问句,其实就给学生后面的写作提供了思考方向,要在确定题目的基础上,从想象和哪个人通话、通话内容是什么入手。
倒数第二句明确了作文的要求,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这句话也表明了已经和过去的某个人通完了电话,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挂断了电话以后的事情上。
这道题是一道自拟题目的作文,在导语下面还明确了题目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技巧指导命题作文,是我们依据所给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写出符合题意、内容表达具体、充分的文章。
这类作文写作时只能按照要求题目写作,不能另取题目。
所以,为了防止作文写跑题、偏题,就需要我们学会审题,做到中心明确。
审导语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隽永,或含蓄深刻。
它们是作文题目的组成部分,大多有引出题目、阐释主题、提示写作范围和人称、引导选材范围和角度、凸显写作重心等方面的作用,认真审读导语,可以有效避免跑题。
作文题目有导语时,首先要审清导语,紧抓导语中的关键字词,把握题目内涵。
如:陕西《做个诚实的人》的导语“诚实/这美德/要用行动诠释”,从这一句可知,要写能够体现“用行动诠释” 诚实这一美德的事件;陕西《会玩,才好!》的导语“玩,是人的天性。
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向导。
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从最后一句可知,这里的“会玩”指的不是彻夜打游戏、沉迷网络等消极的“玩”,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对个人成长有所帮助的“玩”。
审题目关注对题目起到限制性作用的部分:范围、对象、修饰词、人称等。
如:陕西《这,是我的节奏》中“我” 限制了写作的人称,即要写自己的节奏。
“节奏”限制了写作对象,“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也泛指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
“节奏”既在校园,又在社会,写作时注意要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体会感悟。
关注题眼。
题眼是指题目中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题目是一个句子时,“题眼”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句子的宾语。
如:陕西《做个诚实的人》题眼:诚实;陕西《会玩,才好!》题眼:会玩。
题目是一个短语时,往往其修饰或点明重点的词语是“题眼”;如:陕西《我的老师》题眼:老师。
题目是一个词时,它本身便是题眼。
如:陕西《合唱》题眼:合唱。
审要求以 2021陕西中考作文要求为例:(2021 陕西 23 题 50 分)题目:这,是我的节奏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 字。
中考作文复习《全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中考作文全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他在著作《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就曾经提出过,写文章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文章当以理致为心旅,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
理致为心旅,心中要有格局,要有格调,要有思路,要有思想。
气调为筋骨,气调是字词和音韵背后的一个东西。
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气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好文章。
事义为皮肤,颜之推要求文章中要有“事义”,要用典合宜,以事实意义为文章的皮肤。
华而为冠冕,意思就是,对于人来说,身上的穿戴要美观好看,而对于文章来说,需要讲究行文的华丽优美。
一、中考作文四大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比如:微笑面对生活。
半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比如:给自己一些话题作文: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你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
比如: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
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会给人以褒奖,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尊重。
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鼓掌。
请围绕“掌声”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可写你的体验和见闻,也可写你的见解和认识。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比如: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
他自命不凡,一心只想成就大事业。
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大业;长者的指导与教诲,有助于年轻人的成长;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自命不凡。
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三法

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三法【摘要】本文将就中考考试作文审题时如何运用“内涵审题法”“外形审题法”和“主旨审题法”的三种审题方法展开讨论。
文章从标题的含义分析和审题的目的着手,论述了三种审题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审题方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文章以论述,分析,举例等方式进行论述,旨在为中考作文审题提供一套可行的审题思路。
【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三法】中考作文考试对学生考查的是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
因此,考生在开始作文前,必须熟练掌握审题的技巧,以便确定有效的作文思路。
根据不同的命题特点,学者们提出了“内涵审题法”、“外形审题法”和“主旨审题法”三种审题方法,来帮助考生解决面对全命题作文时的审题困惑。
一、内涵审题法内涵审题法是审题的基础,将考题作为一个文学类的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从而了解考题的内涵,并建立起考题和解题的联系之间的联系。
运用内涵审题法可以有效减少考生的审题难度。
首先,考生应当对考题的文字进行精确的审核,找出关键词或词组,以便更好地理解考题的具体含义。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全命题作文,考生应当深入分析题干中的重点信息,以及主题信息,明确所要考查的文学意义,并将相关内容和话题合理整合在一起。
最后,考生需要从文字本身和考题概括出的信息进行联想,总结出究竟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从而确立有效的作文思路。
二、外形审题法外形审题法就是根据考题的外形特点,把握考题的全部情况。
外形审题法以实际考题的形式为中心,紧密结合全命题的内涵,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外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把握考题的全部信息,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
外形审题法需要考生在PS技能上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把握所考作文每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及把握作文的框架,能够准确而又快速的跳出考题的空间,有效的把握考题的全貌。
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全命题作文考题,考生可以运用外形审题法进行考题模式的分析,根据考题的形式,将不同的信息点深入分析,从而抓住考题的重点,理出一个分明的思路。
中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中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在中考即将到来之际,小编整理的命题作文 如何审题立意,希望大家喜欢。
一、确立准确的内容 看到作文题目后,我们该写些什么?这是所有命题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思维的发散:具体到考场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散自己的思 维: ①把握话题作文 ,仔细审题,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来获得写作内容。
②围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
A.类似联想:由话题出发,联想到与话题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从而确定写作 的内容。
B.内敛式联想:给一些宽泛型的话题添加一些限制成分,缩小话题的外延, 明确写作的范围。
C.逆反式联想: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
D.虚实转换联想: 有些作文话题往往是从缤纷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 概念,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2、思维的归纳:即表现内容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面 两点: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要写自己驾驭得了的内容: 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 思想深度乃至于语言表 达能力所决定。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思维的归纳,一篇文章的表现内容得以最终确立。
二、突出明确的中心 1、表现中心的确立存在一个是否符合题意的问题 有些同学在审题时能够注意准确把握话题的范围和内涵, 但是在写作过程中 没有围绕中心铺展渲染的意识,结果是要么中心涣散,要么表现中心偏离题意。
2、我们还要注意培养自己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 为了明确点明中心, 我们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 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 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 偏离中心,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3、表现中心的确立有品位高低之分1/5①要有深刻的思想:对科学的世界观有必要有所了解,掌握发展的观点、全 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做到深 刻。
②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对平凡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 有独到深刻的 见解,才能够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
中考命题作文“尝试”审题点拨与满分作文题例

中考命题作文“尝试”审题点拨与满分作文题例【审题]】“尝试”,指试着去做某一件事,因而此题应写过去没有做过或不敢去做,而后来试着做了的事情。
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初次去做的事,如初次投稿、初次做实验、初次参加演讲比赛等,要写出尝试时的原因、经过、结果。
既然是尝试,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都将带来启迪,这就是作文的主题之所在。
当然,此题除了写自己所熟悉的学习生活外,还可以选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作为题材。
思路之一:先交代自己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再写决定来一次尝试。
接着写尝试的过程:第一次想发言,但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第二次总算举起手,但略一迟疑,晚了;第三次终于果断地举手发言。
最后写成功的欢乐。
思路之二:我喜欢文学,也喜欢写作,有一次萌发了投稿的念头,于是着手尝试。
我花了几天时间构思、行文、修改、誊清,然后郑重其事地寄往编辑部。
接下来是等待,终于收到样刊和稿酬。
我的投稿尝试获得成功!思路之三:暑假到了,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我到××厂当微型电扇临时推销员。
我挨家挨户登门推销,说得口干唇焦,累得腰酸背疼,最终没推销几台电扇。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还是收益匪浅。
【写法】写作此文一定要交代尝试的动机,因为尝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如果随意去做某事,或偶然遇到某事,都不算尝试。
尝试既然是有目的的行为,那么其结果也一定要点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否则尝试便有始无终。
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好尝试的过程。
尝试的过程有心理型的,那么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侧重把人物在尝试的思想活动和感情变化表现出来。
比如思路之一,要着力去写“我”尝试发言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把“恐惧”——“迟疑”——“果断”的心理变化揭示出来,也就写出了尝试的全过程。
尝试的过程有行为型的,那么要侧重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
比如思路之三,推销微型电扇的动作、语言,便表现出尝试的过程。
尝试的过程有行为心理结合型的,比如思路之二,在投稿尝试中,写作过程侧重行为,等过程侧重心理。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与选材技巧例谈

l 陶渊 明“ 兴理 荒秽 , 月荷 锄 归” 清新怡 l 晨 戴 的
L J | 然 ,又有充 满 乡土风情 的时代气息 的淳朴惬 . _
1主 谓 短 语 。 . 眼在 “ ” 例 如 : 做 主 ( 00年 江 苏 南京 市 ) 文 谓 。 我 21 。 题 的 题 眼 在谓 语 , 就 是 重 点 强 调 “ 主 ” “ 做 主 ” 一种 自我 意 也 做 。我 是
论 的 心 中秘 密 ; 次 , 悄 悄 ” 调 这 是 一 种 情 其 “ 强 态 , 诉 的语 气 要 委 婉 动 情 , 作 时应 有 效 营 告 写 造适 合 于“ 悄告 诉 ” 必须 的情境 氛 围 , 悄 所 注
为修 饰 语 加在 “ 诉 ” ,悄 悄 ” 含 义 是 “ 有 声 音 或 声音 很 低 ” 告 前 “ 的 没 ,
审 技 游选树技 题
王
“ 删繁就简三秋树 , 异标新二月花 ” 领 。要
想使你的文章惊爆 阅卷老师的眼球 , 你就必须
强 调 这是 一种 情 态 , 诉 的 语 气 要 轻 柔 而 动 情 。 第三 , 倾 诉 的一 倾 我 段 心 旅 历 程 , 如 河 出伏 流 , 写事 情 一 般 是 不 为 你 知 , 虽知 而 犹 所 或 不便 公 开 的心 中秘 密 。经 过 以 上 逐 层 剖 析 , 见 “ 悄 ” 词 是 题 可 悄 一
亲情” “ 、 在乎友 情” “ 、在乎师生情” 。这样的题
材 虽说 可 以写 , 是 , 家都 去 写 ,千 军 万 马 但 大 “ 过 独 木 桥 ” 要 想 得 到 高分 谈 何 容 易。 ,
构分析 句子成分。 我” “ 是主语 , 是写作对 象, 是叙述 的主体 , 你是叙
述 的 客 体 ; 次 , 语 部 分 “ 悄 告 诉 你 ” 偏 正短 语 , “ 悄 ” 其 谓 悄 是 用 悄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写作佳苑2011-11-15 0520中考命题作文如何审题考场作文的首要条件是内容切合题意。
要做到“切合题意”,就应在审题上苦心经营。
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有关。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1.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
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在不同的短语中,题眼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着的。
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
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
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色彩》,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与事物来写。
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
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
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
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
①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
②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
“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
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
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
2.审准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
有些作文题目有多个词组成,各词之间有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审题时要注意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有些什么意义的词限定了它的范围,只有审准了题目的范围,才能做到些准确,不滥写,不漏写。
例如:我在中考的前一天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我的初三生活我们的青春岁月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确切掌握。
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
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
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
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 家乡变了” ,应有一个时间对比。
“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所写的空间就限于“集体”生活,而不是个体的生活。
3.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2006年辽宁地区作文题《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
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2006年上海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
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
但这种对补题的自主发挥、自由驰骋决不等于“随意而为”。
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很多人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
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随意”的现象呢?1.补题,要细察“隐信息”。
补题千万不可仓促草率,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
而这些“隐信息”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确立、文体选用等有所提示或限制。
如2008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我在中得到快乐》就限制了必须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而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其实很快乐》中“其实”的限制性同样不可忽视。
2.补题,要力求“陌生化”。
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一不留心就造成“补题”上的“雷同撞车”现象。
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力求“陌生化”,这里所说的“陌生化”并不是求偏、求怪,而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如同样写的是熟悉的校园生活,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老师、同学,你不妨写校长、门卫或校园的事物等。
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的内容,人无我有的内容。
3.补题,要做到“切口小”。
如2008年天津中考作文题《,你好》,有考生拟题《祖国,你好》,因为写作切口过大,通篇作文只有几个近似抒情的语句的反复,使作文流于泛泛,因此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倒不如选取你最为熟悉的、印象最深的一处祖国景点。
如《大沽口炮台,你好》,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以此来写心理感受,以小见大,表现对祖国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这也是一种爱晚上,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烦,我便打开电视机无聊的看着。
“你作业做完了吗?天天看电视!”天哪,又来了。
“看看你的卷子,就得那么点儿分,你还好意思看电视?你都六年级了,这点儿事还用我总说……”我大吼一声,“砰”的一声甩上门,把愣住了的妈妈独自留在客厅里,把自己关进了小屋,蒙头便睡。
我要是当妈妈,一定不当这样爱唠叨的妈妈!突然,我有些吃惊。
咦!我怎么变老了,穿上了高跟鞋、花裙子,还系着围裙?妈妈怎么变年轻了,竟蹦蹦跳跳,像我一样?噢!好像是我和妈妈换了位置。
既然这样,我一定要让她看看怎样做一个“不唠叨的妈妈”。
我正在厨房里做饭,她“嗖”的一声蹿了进来,捏起一块火腿肠遍放进了嘴里。
我刚想说:“去洗手,真不讲卫生”,却又想起了自己说过要当一个“不唠叨的妈妈”。
忙了一天,真够累的。
吃完饭,我刚坐到沙发想歇会儿,只见她放下饭碗,一句话不说,把自己关进了小屋里。
“怎么这么懒!这么大了,还不该帮我洗洗碗!”我心里这样想着,却不得不站起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去洗碗。
我围着围裙,打开洗衣机,正要洗衣服,她一声不吭,从小屋里抱出一大堆衣服:“帮我洗洗。
我出去一下,拜拜!”我只能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脾气。
晚上十点,她还没有回来。
我急得团团转,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可哪儿也找不到她。
“这么晚了,她去哪儿了?会不会出事?可千万别出事么事儿!怎么还不回来?”终于,她回来了。
“你去哪儿啦?这么晚才回来,也不跟家里做一声,出事怎么办?你也不小了,怎么老让人操心……”我实在忍不住了,劈头盖脸地向她吼道。
“我不是没事儿吗?”她“砰”的一声甩上了门,把自己关进了小屋里。
“砰!”随着一声门响,我惊醒了,又回到了现实。
妈妈推门走了进来。
“怎么这么晚还不睡?还在耍脾气?我说你两句,你就受不了了,不满意啦?你都六年级了,在天天这样下去,行吗?我说你还不是为了你好……”我不说话,只是看着妈妈笑,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唠叨,明白了我的不懂事,明白了那场在唠叨背后的深深的母爱。
“谢谢妈妈!”“?”妈妈一脸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