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电路及积分电路仿真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一个模拟PI(比例积分)调节电路

分析一个模拟PI(比例积分)调节电路

分析一个模拟PI(比例积分)调节电路今天来介绍一个自动控制上常用的一个调节电路:PI调节电路,也就是比例积分电路。

当然作为PID调节电路,会有很多种形式,这可是最简单的由单运放构成的PI电路。

你也可以通过三个运放来构成,U2构成积分器,U1做比例运算,U3构成加法器。

如图1:图1上面的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讨论了。

我们来研究下面的PI 电路。

如何来读懂这个电路呢,似乎与图1差别很大,好下面来计算一下传递函数图2如图2 箭头表示电流的方向,取电压与电流关联参考方向。

根据运放“虚短“可知运放反向输入端基本保持零电位。

则I=Vi÷R1-------------------------(1)由“虚断断”可得I直接流过R2 C1路径,Ur2 Uc1 分别表示R2 C1上的压降则Ur2=I×R2可得Ur2= Vi×(R2÷R1)---(2)由1/C1×(dUc1/dt)=I两边积分可得1/C×∫I=Uc1=>1/C1×∫(Vi÷R1)dt--------(3)综合2 3两式的,我们就可以华丽的得出以下Vo=-Vi×R2/R1-1/C1×∫(Vi÷R1)dt 稍微整理一下可以看到更清楚一点V o=﹣(R2/R1) ×Vi-1/( C1×R1) ×∫Vidt------—(4)令Kp=﹣(R2/R1) Ki=-1/( C1×R1)V o=Kp×Vi+Ki×∫Vidt这其实就是个PI调节的标准表达式。

V o通过某种方式去控制外设,常用方法如三角波比较进行脉宽调试。

我们再对上面的图进行简单的变形得到下图图3采用上面的计算方法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输出表达式其中I=(Vi/R1+Vref/R3)在实际系统中Vi作为实际采集的目标值Vref就是设定的目标值。

6.1基本运算电路

6.1基本运算电路

1
t
(U
0.1m s
I
)dt
uO
(0.1ms)
5
(
t
0.1ms)
5
uo
(0.3
ms)
[
5 0.1ms
(0.3ms
0.1ms)ຫໍສະໝຸດ 5]V5V
正峰值未达运放的正饱和电压10V,所以仍正常线性积分.
例6.1.3 积分电路及输入波形如下,运放最大输出电压为10V, t =0 时电容电压为零,试画出输出电压波形。
二、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用压控电流源代 替了差分放大电 路中的恒流源。
二、变跨导模拟乘法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当 uY >> uBE3 时,iC3≈uY/RE
V1、V2管的跨导
gm
I E1 UT
iC3 2U T
uY
2REU T
uO
β
RC rbe
uX
gm RCuX
KuX uY
K RC
当rbIeC1、rbI'uCe Y2较有小限/时制g,m:必须为正且应较2R大EU。T
6.1.2 加减运算电路
一、求和运算电路
1. 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平衡电阻
R3 =R1 // R2 // RF
电路特点: 输入信号均加至运放反相端
分析:
根据“虚短”“虚断”,可得
un up 0
if i1 + i2
故得
uo ui1 ui2 RF R1 R2
uo
RF
(
ui1 R1
ui2 R2
)
优点:调节方便。
特点:1. 信号加至反相端,反相放大或缩小电压信号。
2. un up 0,运放输入端虚地。 uic 0 ,故对 KCMR 的要求低。这两点也是所有反相运算电路的特点。

模电电路设计题及multisim仿真

模电电路设计题及multisim仿真

电路设计一、设计I/V变换电路,实现2mA的电流信号转换为5V的电压信号。

1、电路图与仿真结果:如图一,2、电路说明:电路中使用了最简单常见的运放LM324系列,电路结构简单,可以广泛应用,如果对精度要求更高,可以选用精密运放,如OPA系列的运放。

电路原理简单,由理想运放的虚断特性,】广广2mA,由虚短特性u二u二0,所以u=-i X R=-5V,从而实现了将2mA的电流信号转换为5V NPof2的电压信号。

3、参数确定方法:根据u=-i X R,要求输入2m A的电流输出5V的电压,可以确定oi2R=2.5k0。

24、分析总结:由于输出电压仅与i和R有关,改变R电路就可以实现不同电流型号转化i22为要求的电压信号。

同时由于不同场合条件不同,对电路稳定性的要求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改变运放型号,使电路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应用。

二、设计精密放大电路,其放大倍数为100倍。

1、电路图与仿真结果:如图二、图三,2、电路说明:电路用OPA系列精密运放实现精密放大,仿真结果如图三,电路为两级放大电路,每级的放大倍数为10。

则经两级放大后放大100倍。

而如果仅用一个运放完成100倍放大,仿真结果如图四,从示波器读数上可以看出放大结果为:A =982.55=98.3并不精密,而两级放大,放大倍数为A =999.3=99.99,精密u 9.997u 9.994程度大大提高,因此选用两级放大电路。

电路图:图二3、参数确定方法:1、电路图与仿真结果:电路图:如图五,各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分别为A 二1+R=10,R1u1RA 二1+負二10,所以只要 R5u2三、设计信号处理电路,完成如下运算Uo=2.5+u : i仿真结图图四仿真结果:如图六,图六其中通过信号源输入一个峰值为I V,频率为1k Hz正弦波,示波器的通道A 接信号源,通道B接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端。

示波器上的输出波形如图,根据从读数上可以看出,输出电压U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3.499V 和1.502V ,满足o设计要求:u =2.5+u 。

比例、求和、积分、微分电路.

比例、求和、积分、微分电路.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班级:实验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组成比例、求和电路的特点及性能;2、掌握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积分微分电路;3、学会上述电路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1、数字万用表2、双踪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三、实验内容1. 电压跟随电路实验电路图 4-1如下,按表 4-1内容实验并测量记录。

2. 反相比例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 4-2所示, U0=-RF*Ui/R1,按表 4-2内容实验并测量记录。

3. 同相比例放大电路实验电路如图 4-3所示, U0=(1+RF/R1Ui,按表 4-3实验测量并记录。

4. 反相求和放大电路实验电路如图 4-4所示, U0=-RF(Ui1/R1+Ui2/R2,按表 4-4内容进行实验测量。

四、数据分析1. 电压跟随电路R L =∞:(误差如下-2V :(2.005-2 /2*100%=0.25% -0.5V :(0.502-0.5 /0.5*100%=0.4% 0 V: 0% -2V :(0.5-0.499 /0.5*100%=0.2% -2V :(1.002-1 /1*100%=0.2%RL=5K1:(误差如下-2V :(2.003-2 /2*100%=0.15%-0.5V :(0.502-0.5 /0.5*100%=0.4%0 V: 0%-2V :(0.5-0.499 /0.5*100%=0.2%-2V :(1.002-1 /1*100%=0.2%2. 反相比例放大器误差分析:30.05mV :17.3/0.3005/1000*100%=5.757%100mV : 21.1/1/1000*100%=2.11%300mV : 30.0/3/1000*100%=1%1000mV : 84/10/1000*100%=0.84%3000mV : 20030/30/1000*100%=66.767% 这个误差之所以这么大, 是因为电源是 12V ,所以输出电压不可能达到 30V ,最多是 12V 。

pcb设计仿真实验的心得和感悟

pcb设计仿真实验的心得和感悟

pcb设计仿真实验的心得和感悟#pcb设计仿真实验的心得和感悟1#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电路实验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新东西,发现了自己在电路理论知识上面的不足,让自己能够真正的把点亮学通学透。

电路实验,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实验学科,是电路知识的基础和依据。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路学的知识,激发我们对电路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对所学的电路理论课而言,实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把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很好的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能力,提高了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掌握。

其次,对于个人能力而言,实验很好的解决了我们实践能力不足且得不到很好锻炼机会的矛盾,通过实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实验很好解决自己对于理论的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知识盲点。

对于团队协作与待人处事方面,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教导我们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队友,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实验的积极的讨论,理性的争辩,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

实验中应注意的有几点。

一,一定要先弄清楚原理,这样在做实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把实验做好做细。

一开始,实验比较简单,可能会不注重此方面,但当实验到后期,需要思考和理解的东西增多,个人能力拓展的方面占一定比重时,如果还是没有很好的做好预习和远离学习工作,那么实验大部分会做的很不尽人意。

二,在养成习惯方面,一定要真正的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把预习报告真正的学习研究过,并进行初步的实验数据的估计和实验步骤的演练,这样才能在真正实验中手到擒来,做到了然于心。

不过说实话,在做试验之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的实验一样,操作应该不会很难,做完实验之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几次电路实验后,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

它真的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天真的以为自己把平时的理论课学好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实验,事实证明我错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

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实验报告

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实验报告

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实验报告篇一:积分电路与微分电路实验报告四、积分电路与微分电路目的及要求:(1)进一步掌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相关知识。

(2)学会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积分微分电路。

(3)设计一个RC微分电路,将方波变换成尖脉冲波。

(4)设计一个RC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换成三角波。

(5)进一步学习和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6)得出结论进行分析并写出仿真体会。

一.积分电路与微分电路1. 积分电路及其产生波形1.1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积分电路及其波形设计电路图如图所示:图 1.1积分电路其工作原理为:积分电路主要用于产生三角波,输出电压对时间的变化率与输入阶跃电压的负值成正比,与积分时间常数成反比,即?U0?t??UinR1C式中,R1C积分时间常数,Uin为输入阶跃电压。

反馈电阻Rf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运算放大器LM741饱和。

C为加速电容,当输入电压为方波时,输入端U01的高电平等于正电源?Vcc,低电平等于负电源电压?Vdd,比较器的U??U??0时,比较器翻转,输入U01从高电平跳到低电平?Vdd。

输出的是一个上升速度与下降速度相等的三角波形。

图1.2积分电路产生的波形1.2微分电路及其产生波形2. 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微分电路及其波形设计的微分电路图:图2.1微分电路其工作原理为:将积分电路中的电阻与电容对换位子,并选用比较小的时间常数RC,便得到了微分电路。

微分电路中,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对时间的变化率的负值成正比,与微分时间常数成反比,所以RinU0??RfC?U?tin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运放LM741产生自激振荡。

v0??RCdV/dt,输出电压正比与输入电压对时间的微商,符号表示相位相反,当输入电压为方波时,当t?o时输出电压为一个有限制。

随着C的充电,输出电压v0将逐渐衰减,最后趋于零,就回形成尖顶脉冲波。

微分电路中用信号发生器输入方波信号,经过微分电路就会产生输出脉冲波信号。

结论与体会:通过此设计学会了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还学会了Multisim 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四比例求和、微积分电路,RC正弦振荡器

实验四比例求和、微积分电路,RC正弦振荡器
二、实验原理
1.比例求和、微积分电路
线性集成电路(简称线性组件)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高放大倍数的直流放大器,在它外部接上深度电压负反馈电路之后,便构成了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可对电信号进行比例、加法、积分、微分等数学运算。
图1是反相比例放大器,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为比例运算关系。即:
图2是同相输入比例放大器,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也构成比例关系。即:
根据振荡幅值平衡条件,要使电路维持正常振荡,必须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在振荡的条件下,反馈电路的反馈系数恰好为 。如果放大倍数刚好A=3,会使工作不稳定。当由于任何原因引起放大倍数下降,将造成停振。若A>3,则因振荡幅值的增大,将使管子的动态范围延伸到特性曲线的饱和区和截止区,输出波形将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要改善这一点,在放大器中引进负反馈,也就是在放大器中加接由电阻 构成的负反馈支路,通过调节 ,改变反馈量的大小,使放大倍数稍大于3。采用负反馈可以进一步提高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并提高振荡器稳定性和改善输出波形的非线性失真。
(2)分别设置Vi = -2V、-0.5V、0V、0.5V、1V,使用电压探针检测输出端电压Vo。
(3)在输出端接入RL,并将其另一端接地,重复步骤(2)。
仿真截图:
(a)Vi= -2V (b) Vi= -0.5V
(c) Vi= 0V (d) Vi= 0.5V
(e) Vi=2V
图10电压跟随器(仿真,未接入RL)
相位移为 ,构成正反馈。第二部分是由RC串并联组成的一个具有选频特性的正反馈网络,其反馈系数为:
通常取 ; ,则上式可写成:
(1)
当在某一个 时满足:
则 (2)
则此时相移 。
这个反馈网络直接把放大器的输出和输入端沟通起来,从而保证在某一特定频率上电路满足自激振荡条件,产生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因此,选频网络就决定了振荡器的频率。

模拟电路实训心得体会3篇(参考)

模拟电路实训心得体会3篇(参考)

模拟电路实训心得‎体会3篇模拟电‎路实训心得体会3‎篇篇一‎:模拟电路实训心‎得体会历‎经了一周的实训,‎而在今天做了一个‎完结。

在这一周里‎虽然有一些学习实‎训上的小困难,但‎是,许多的知识还‎是让我高兴异常。

‎以前我是学文科的‎,说实话队以一些‎理科上的东西还是‎很不明白的,学习‎起来也有一些困难‎,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学习电子的阻碍‎。

对于电子我还是‎怀有很大的热情。

‎这周我们‎做了对晶体二极管‎电路,单极放大电‎路,求和电路,积‎分、微分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的实训。

‎第一天,我们做的‎是单级电路的实训‎,首先,我们要找‎到电路图,然后在‎计算他们的静态工‎作点,在用数字万‎用表测量静态工作‎点时,先要观察电‎路图上的数据,以‎谨慎的及电路图的‎分布,在数值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数‎据的错误会导致测‎量工作的出现误差‎,所以是非常谨慎‎的.第二‎天,说实话对于晶‎体二极管,我的了‎解不是很多。

但是‎,我了解到晶体二‎极管有许多的特性‎。

像正向特性反‎向特性击穿特性‎频率特性等等,‎我们要做晶体二极‎管的实验,首先就‎要了解晶体二极管‎的这些特性,才能‎准确的作出判断正‎向电流IF在额定‎功率下,允许通过‎二极管的电流值。

‎正向电压降VF二‎极管通过额定正向‎电流时,在两极间‎所产生的电压降。

‎最大整流电流IO‎M在半波整流连续‎工作的情况下,允‎许的最大半波电流‎的平均值。

反向击‎穿电压VB二极管‎反向电流急剧增大‎到出现击穿现象时‎的反向电压值。

正‎向反向峰值电压V‎R M二极管正常工‎作时所允许的反向‎电压峰值,通常V‎R M为VP的三分‎之二或略小一些。

‎反向电流IR。

在‎规定的反向电压条‎件下流过二极管的‎反向电流值结电容‎C结电容包括电容‎和扩散电容,在高‎频场合下使用时,‎要求结电容小于某‎一规定数值。

最高‎工作频率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的最‎高交流信号的频率‎。

第三天‎,我们测试了求和‎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了解并掌握Multisim 软件,并能熟练的使用其进行仿真;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修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3)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2.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 软件环境介绍
2.1设计任务 2.1.1求和电路
在multisim 中构建求和电路。

要求:515.131,1,1321-====o i i i u V u V u V u 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V 。

V u V u V u V u o i i i 56.82,3.0,5.1321-====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并且仿真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

2.1.2积分电路
在multisim 中构建求和电路。

要求:在积分电路的输入端加上有效值为0.5V ,频率为50Hz 的正弦交流电压;有虚拟示波器可以看到积分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

观察并比较,有波形图可见,输入电压是一个余弦波,输出电压的相位必输入电压领先90度。

2.2multisim 软件环境介绍
Multisim 是加拿大IIT 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 的电路仿真软件,由于采交互式的界面,比较直观,操作方便,具有丰富的元器件库和品种繁多的虚拟仪器,以及强大的分析功能等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Multisim 10.0的主界面有菜单栏;系统工具栏;设计工具栏;元件工具栏;仪表栏使
用中元件列表;仿真开关;状态栏。

Multisim 10.0提供了丰富的元器件,供用户构建电路图时取用。

1这些元器件包括现实元器件和虚拟元器件。

(一)Multisim10.0 的主元器件库中有13个类
电源库,基本元件库,二极管库,三极管库,模拟器件库,TTL器件库,CMOS器件库,模拟和数字混合器件库,指示器件库,其它器件库,射频器件库,电机类器件库。

(二)虚拟元器件
电源,信号源,虚拟基本元器件,虚拟二极管,虚拟三极管,虚拟模拟器件,其他虚拟元器件,额定虚拟元器件,3D虚拟元器件,虚拟测量元器件。

(三)Multisimt提供了许多分析功能:
直流工作点分析(DC Operating Point Analysis)
交流分析(AC Analysis)
瞬态分析(Transient Analysis)
傅里叶分析(Fourier Analysis)
噪声分析(Noise Analysis)
失真度分析(Distortion Analysis)
直流扫描分析(DC Sweep Analysis)
灵敏度分析( Sensitvity Analysis)
参数扫描分析(Parameter Sweep Analysis)
温度扫描分析(Temperature Sweep Analysis)
传输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最坏情况分析(Worst Case Analysis)
极点零点分析(Pole Zero Analysis)
蒙特卡罗分析(Monte Carlo Analysis)
批处理分析(Batched Analysis)
用户自定义分析(User Defined Analysis)
(四)Multisim提供了品种繁多,方便使用的虚拟仪器
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瓦特计、示波器、波特图示仪、逻辑分析仪、逻辑转换仪、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四通道示波器、频率计数器转换器、IV特性分析仪、失真度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

3.电路模型建立
(一) 求和电路
(1)515.131,1,1321-====o i i i u V u V u V u 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V
图3-1求和电路仿真
(2)V u V u V u V u o i i i 56.82,3.0,5.1321-====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
图3-2求和电路仿真 (二)积分电路
在积分电路的输入端加上有效值为0.5V ,频率为50Hz 的正弦交流电压;有虚拟示波器
可以看到积分电路的输入、输出波形。

图3-3积分电路仿真
4.理论分析及计算
求和电路
设:1i 、2i 、3i 分别为流过R 1、R 2、R 3的电流,F i 为流过RF 的电流 由于“虚断”,0_=i 所以:F i i i i =++321 又因“虚地”,u - = 0 所以:
F O 3I3
2I21I1R u R u R u R u -=++
)(
I33
F I22F I11F O u R R
u R R u R R u ++-= 代入数据,则有U O
=-8.56V
当 R 1 = R 2 = R 3 = R 时, F 321//////R R R R R ='
)(I3I2I11
F
O u u u R R u ++-
=
代入数据,则有U O =-13.515V
积分电路
原理:输入电压通过电阻R 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并在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通过电容C 引回一个深度负反馈,即可组成基本积分电路。

为使集成运放两个输入端对低电阻相同通常使同相输入端的电阻为R1=R2,可以看出这种反相输入基本积分电路实际上是在反相比例电路的基础上将反馈电路中的电阻RF 改为电容C 得到的。

由于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虚地”,故c o u u =
可见输出电压与电容两端电压成正比。

又由于“虚地”,运放反相输入电流为零则c i i =1,故
R i R i U c -=11,即输入电压与流过电容的电流成正比。

由以上几个表达式可得:
dt u RC dt i u u I c c o ⎰⎰-
==-=1
式中电阻与电容的成绩成为时间常数,通常用符号τ表示,即τ=RC
如果在积分开始之前电容两端已经存在一个初始电压,则积分电路酱油一个初始电压Uo(0),此时
)0(1
Uo dt u RC u I o +-
=⎰
图4-2积分电路理论分析
5.仿真结果分析
(一)求和电路
(1)515.131,1,1321-====o i i i u V u V u V u 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v 。

图5-1求和电路仿真结果
(2)
V
u V u V u V u o i i i 56.82,3.0,5.1321-====时,测得加上直流输入电压,当。

图5-2求和电路仿真结果
(二)积分电路
图中颜色较浅的是输入波形,颜色较深的是输出波形。

有波形可见输出是一个余弦波,输出电压的相位笔输入电压领先90o。

图5-3积分电路仿真结果
6.设计总结和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到这里似乎快要结束了,没有任何人的帮助,我自己完成了。

虽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是我做的第一个课设。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模拟电子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功能更加熟悉。

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在完成课设的过程中,我想不仅仅是我,几乎每个同学都或多或少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为了决绝这些困难我想了很多办法,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不同问题要找到多种解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这次课设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使我明白任实践都必须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我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实践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7.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简明教程。

[2] 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康华光主编,陈大秦副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蔡伟正主编。

王立新副主编。

基础电子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