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后强化训练 18 文言句读和翻译(1)

合集下载

北京中考18篇文言文解词与译文

北京中考18篇文言文解词与译文

北京市中考重点文言文解词及翻译一、《曹刿论战》(九下) 十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讨伐,攻打]我[我,指鲁国]。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之[这事],又何间[ji àn 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介词,凭,靠]?”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对[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弗敢加[虚报夸大]也,必以信[对神说实话。

信:信用]。

”对曰:“小信未孚.[这只是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必以情[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战则请从[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

之:曹刿]。

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公将驰[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追击]齐师。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公问其故[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部编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文句翻译七年级上册1.《世说新语》二则(1)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大雪纷纷飘落像什么。

(2)散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舞。

2.《论语》十二章(1)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心愿但不会越过法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由才得的人吗?(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改变自己的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9)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痛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3.《诫子书》(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操守品德,他们摒除内心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用来修养身心,节俭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内心恬淡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的目标。

中考语文课后知识点强化训练题--文言句读和翻译

中考语文课后知识点强化训练题--文言句读和翻译

课后强化训练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裴琰之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

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____问户佐。

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

”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

”琰之唯诺。

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____遨游耳。

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

”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____供研墨点笔。

左右勉唯⑤而已。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

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

”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

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

②闲:熟习。

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

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勉强答应。

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课时讲解题型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解析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前提,因此先通览全文,了解文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断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谓.琰之曰:告诉,对……说(2)同州事物固.系:本来(3)厉色.形言:脸色,表情(4)比.四五十案:等到(5)词彩弥.精:更加(6)降阶谢.曰:道歉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这些词语大多词在课外,义在课内,注意联系课内相关义项,联系语境加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文言句读和翻译练习(1)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文言句读和翻译练习(1)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文言句读和翻译练习(1)第2讲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7 ?金华)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 .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

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 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 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C. 亦如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 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 .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

(限断两处)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3. 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翌日,________ 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 .沈宣词B .客C.王公遂D.李公蔚4.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

5 .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

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二、(2017 ?丽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甚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句子翻译训练题-文档资料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句子翻译训练题-文档资料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句子翻译训练题想要学好语文,做题是最好的办法,但想要奏效,还得靠自己的积累。

多做些典型题,并记住一些题的解题方法。

以下是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文言句子翻译训练题,供大家复习时使用!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4.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18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

中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18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

考点跟踪突破18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与翻译)一、(2016·黄冈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4题。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2)属引.凄异(延长)(3)二人对酌.(饮酒)(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4.(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一(2021年整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一(2021年整理)

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一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一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强化训练一(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躲避B。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从前C.乞人不屑.也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D。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自己的修养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译出大意计1分,解释加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文言句读和翻译一、(2012·绍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犭婴(明)何景明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犭婴,犭婴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无有也。

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犭婴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②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注释】①奥:深处。

②殴躏:殴打、践踏。

1. 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猿善援/犭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解析】要求有三次停顿,实际是提示考生,“猿”和“犭婴”是两个不同的动物,所以分属两句的主语,“惟跳躁”是说习性,前后分别断开。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货物原本归我所有(或“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怎么能占有呢?【解析】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这几个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固”译为“本来”,“尔”译为“你”,“何”译为“怎么”,此句是反问句。

二、(2012·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

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释】①义阳:地名。

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

③累日不爨(cuàn):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

④实腹:填充肚子。

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

⑥犹:仍然。

1. 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解析】画线句是说“我”求学中受到寒冻之苦,当“我”回到家冻僵时,媵人所采取的措施。

理解了此文意方可加标点。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2)嗜学,家贫无资。

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解析】第(1)题中关键词“若此”,译为“大概就是这样”。

第(2)题中关键词“嗜”,译为“特别爱好”;“资”译为“钱财”。

第(2)小题句中的重要实词“嗜”就是《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余幼时即嗜学”的迁移。

三、(2012·连云港)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

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

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

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

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

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注释】①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

②勃然:充满生机。

③滚汤:开水。

1.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此题并不是句中停顿,而是划分句读。

应在理解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划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

事后才知道(因为)有人想要分植兰花而没被允许,所以用开水浇灌烫死了它。

【解析】字词落实到位,语意流畅即可。

重点字词有“果”“唳”“怡然”“始”“汤”。

四、(2011·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zhèn):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通“猝”,突然。

○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准确断句。

要读懂文句,从整体上根据其意思来划分朗读停顿。

2.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翻译这两个句子,应采用直译的方式,注意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

五、(2011·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

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逼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

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

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清涧都虞侯。

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

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世忠忧之。

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

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以功授阁门宣赞舍人。

(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

②却行:倒退而行。

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

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阁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

⑤擢:提拔。

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

鹘:鸷鸟。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敌骑数千四面集敌骑数千/四面集【解析】划分朗读节奏有两种标准:有时可以音节划分,有时可以意义划分。

从这个句子来看,说明了两个意思:一是敌兵很多,二是从四面聚集过来。

且只要求划一处,所以答案为最佳划分方法。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难度不大。

2. 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解析】翻译时要做到语句通顺、句意完整、重点词语不漏译。

本句重点词为“闻”“大”“摇愕”,必须译出,否则将扣分。

六、(2011·连云港)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①逮:到。

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1.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君爱老_/_而恩无所不逮_/_治国之本也【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意思,把握断句的规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一般用直译的方法,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使词义一一落实到位,同时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使语意连贯流畅。

第(1)句关键词为“徒”“其实”,第(2)句关键词为“乐”“衰”,同时此句为判断句。

七、(2011·滨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