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卫生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护理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护理综合考试大纲目录I 考查目标 (2)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III 考查内容 (2)I 考查目标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考试比例:护理学基础占30%(其中护理学导论占10%,基础护理学占20%)、内科护理学占40%、外科护理学占30%。
护理学导论考查目标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内科护理学考查目标主要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预后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护理技术操作、危重病情监护技术和主要急救技术等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外科护理学考查目标是外科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运用护理程序护理外科常见疾病病人,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并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中心,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5分,共180分)多项选择题(60题,每题2分,共120分)III 考查内容一、护理学基础(一)护理学导论1.护理学基本概念(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整体护理的概念。
(3)专业护士的角色。
2.护理程序(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
(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
(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
3.护患关系与沟通(1)沟通的概念、要素。
(2)常用的沟通技巧。
(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4.护理学相关理论(1)一般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
(4)应激与适应。
5.护理理论(1)Orem 自理理论。
天津医科大学卫生基础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类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范围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应用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0分;
简答题——60分;
问答题——50分。
根据情况可适当调整比例。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药学综合考试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药学综合考试大纲Ⅰ。
考试性质药学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药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药学综合考试范围为药学中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药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有机化学 约50%分析化学 约50%四、试卷题型结构1.有机化学部分英文命名(双向、有立体化学内容)、完成反应式(包括动态立体化学)、单选题、合成题、推测结构题、反应机理题、名词解释等七种题型。
2.分析化学部分:单选题、名词解释(英文专业术语翻译后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四种题型。
Ⅳ。
考查内容一、有机化学部分(一)绪论1.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
2.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3.共价键的性质及共价键参数。
4.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
(二)烷烃和环烷烃1.烷烃的同系列、通式、中英文命名、同分异构、SP3杂化和σ键及化学、物理性质。
2.乙烷、丁烷、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的构象。
3.烷烃卤代反应的机理,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及原因,碳原子分类。
4.环烷烃、环烯烃、桥环化合物、螺环化合物的命名。
5.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环丙烷及取代环丙烷的开环反应。
(三)烯烃1.乙烯的结构、分子轨道理论、π键、SP2杂化、烯烃的结构和中英文命名,同分异构现象(位置异构,顺反异构);2.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马氏规则、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自由基加成、硼氢化反应、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碱性高锰酸价氧化、臭氧化氧化反应、臭氧化还原反应、环氧化合物的制备、α-卤代反应。
最新2022考研西医综合大纲

最新2022考研西医综合大纲2022年西医综合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一、生理学一〕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以及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同时,还将介绍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以及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响、正反响和前馈。
二〕细胞的根本功能本部分将介绍细胞的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同时,还将介绍细胞的信号转导,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此外,还将介绍细胞的电活动,包括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以及肌细胞的收缩,包括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本部分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以及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本部分将介绍心脏的泵血功能,包括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同时,还将介绍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动脉血压的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静脉血压的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以及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本部分将介绍肺通气原理,包括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外表活性物质,肺通气功能的评价,包括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换气的根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护理综合考试大纲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护理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护理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护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护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护理综合考试范围为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包括护理学导论和基础护理学)和临床课程内外科护理学(包括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护理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护理学基础 30%其中 护理学导论 约10%基础护理学 约20%内外科护理学 70%其中 内科护理学 约40%外科护理学 约30%四、试卷题型结构(一)名词解释(含汉译英) 第1-10题,每题3分;第11-16题,每题5分,共60分(二)选择题 第1-30题,每题2分, 共60分(三)简答题 第1-8题, 每题10分,共80分(四)病例分析 第1-4题, 每题25分,共100分Ⅳ.考查内容一、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一)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1.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2.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体系:人、健康、环境、护理、整体护理、护理学3.护理学专业及护理工作:护理学专业的特征、发展趋势及护理工作范畴4.护士角色及素质: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二)健康与疾病1.健康与健康促进: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与评价;生存质量的概念、判断标准与模式;健康促进的概念、策略及相关护理活动2.疾病与预防保健:疾病的概念,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角色与病人角色,疾病对病人及家庭的影响,疾病的预防3.医疗卫生保健政策与体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及任务,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及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三)需要与文化、成长与发展、压力与适应1.人类基本需要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学说,文化与跨文化护理理论,护士在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病人文化需要中的作用2.成长与发展概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3.压力、压力源的概念,有关压力的学说,个体对压力的反应、适应与应对,压力与护理(四)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1.人际关系与护患关系,护际关系、医护关系、护士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2.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人际沟通的概念、特征、基本要素、层次、基本方式及主要障碍,促进有效沟通的技巧;护患沟通的概念、特征、常见的沟通技巧与沟通错误,护士沟通交流技巧的促进及培养(五)科学思维方法与临床护理决策1.科学思维方法:思维的概念及特征,科学思维方法及形式,评判性思维,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测量2.临床护理决策: 临床护理决策的定义、类型、模式、步骤、影响因素及发展临床护理决策能力的策略(六)护理程序1.护理程序的概念及发展史,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2.护理评估的概念、步骤及内容3.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的概念及命名意义,护理诊断的发展历史,护理诊断的分类、组成、陈述结构与方式,护理诊断和合作性问题以及医疗诊断之间的关系,护理诊断书写注意事项4.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护理计划的种类,护理计划的过程;护理目标的概念、分类、陈述公式及书写要求5.护理实施的过程,实施护理计划的技能与方法,护理实施的动态记录6.护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护理评价的过程,护理质量评价(七)护理理论及模式1.Orem的自理理论:Orem简介,Orem自理理论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及主要内容,Orem自理理论与护理实践2.Roy的适应模式:Roy简介,Roy适应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及主要内容,Roy适应模式与护理实践3.Neumann的系统模式:Neumann简介,Neumann系统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及主要内容,Meuman系统模式与护理实践(八)希望、失望与丧失、悲哀1.希望与失望:希望的概念、特征及分期;失望的概念及表现;希望与失望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2.丧失与悲哀:丧失的概念及分类;悲哀的概念、分类及反应;丧失与悲哀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九)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2.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健康教育的原则、程序及方法(十)护理与法律1.中国的法律体系及医疗卫生法规2.护理立法的历史发展、意义,护理法的种类及基本内容,护理法律责任3.护士执业的法律依据,举证倒置与护士的法律责任,护理工作中的违法与犯罪,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某些特殊关系法律,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防范基础护理学(一)环境1.环境与健康: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护理与环境的关系2.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分类,医院环境的调控,住院患者的身心需要及护理(二)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1.患者入院的护理:入院程序,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患者床单位的准备,分级护理2.患者的卧位: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卧位的分类,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及实施方法,变换卧位法3.运送患者法: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4.患者出院的护理:患者出院前的护理,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5.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常用的力学原理,人体力学的应用(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条件、预防与控制2.清洁、消毒、灭菌:清洁、消毒、灭菌的的概念、方法,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3.手卫生概述,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4.无菌技术:概念、原则、基本操作方法5.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及措施、基本操作方法(四)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1.患者的安全: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2.护士的职业防护: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五)患者的清洁卫生1.口腔护理:评估,口腔的清洁护理2.头发护理:评估,头发的清洁护理3.皮肤护理:评估,皮肤的清洁护理,压疮的预防与护理4.会阴部护理:评估,会阴部的清洁与护理5.晨晚间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六)休息与活动1.休息与睡眠:概念,影响睡眠的因素,住院患者睡眠的特点,帮助患者入睡的方法2.活动: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患者活动的评估,协助患者活动(七)疼痛患者的护理1.疼痛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分类及影响因素2.疼痛对个体的影响,疼痛患者的护理原则,减轻、消除患者疼痛的护理措施(八)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1.体温: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的测量2.脉搏: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脉搏的测量3.血压: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血压的测量4.呼吸: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呼吸的测量,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九)冷、热疗法1.概念:冷疗法,热疗法、继发效应2.冷、热疗法的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冷、热疗法的应用(十)饮食与营养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饮食、营养与疾病痊愈的关系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3.营养状况的评估:影响因素、饮食状况、身体状况、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评估4.一般饮食护理:病区的饮食管理,患者的饮食护理5.特殊饮食护理:胃肠内营养,胃肠外营养(十一)排泄1.排尿护理:排尿的评估,排尿异常的护理,与排尿有关的护理技术2.排便护理:排便的评估,排便异常的护理,与排便有关的护理技术(十二)给药1.给药的基本知识: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给药原则、途径、次数与时间,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口服给药法:用药指导3.注射给药法:注射原则、注射前准备、常用注射法4.雾化吸入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氧气雾化吸入法,手压式雾化器雾化吸入法5.药物过敏试验法:青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链霉素过敏试验及过敏反应的处理,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及脱敏注射法,普利卡因与碘过敏试验,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十三)静脉输液与输血1.静脉输液: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常用溶剂及作用、常用部位,常用静脉输液法、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输液微粒污染,输液泵的应用2.静脉输血: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血液制品的种类,静脉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静脉输血的方法,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十四)标本采集1.标本采集的意义、原则2.各种标本的采集:血液、尿液、粪便、痰、咽拭子标本(十五)病情观察及危重症患者的管理1.病情观察的概念及意义、护士应具备的条件、病情观察的方法及内容2.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用抢救技术,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 (十六)临终护理1.临终关怀的概念、意义、发展、研究内容、理念和组织形式、基本服务项目2.濒死与死亡:定义、标准、过程分期3.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4.死亡后的护理(十七)医疗与护理文件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管理、书写二、内外科护理学(一)总论1.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人的护理(1)正常人体内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2)各类型失衡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手术病人的护理(1)手术室环境、布局、人员配备、无菌物品管理(2)术前病人及手术人员的准备(3)各类型麻醉的概念方法、并发症及处理(4)术后常规护理及并发症护理4.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概念、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制剂、并发症、护理要点5.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1)外科感染的特点、分类、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破伤风、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的概念分类、适应症禁忌症、护理要点7.肿瘤病人的护理:肿瘤的病理变化和分期、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8.乳腺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急性乳腺炎、乳房良恶性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损伤病人的护理(1)损伤的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烧伤的面积深度评估、严重程度分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二)呼吸系统疾病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肺脓肿、脓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肺结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护理要点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0.肺血栓栓塞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2.胸腔积液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3.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4.胸部损伤(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5.机械通气的原理、应用指征与适应症禁忌症、实施、并发症、护理16.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三)循环系统疾病1.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心力衰竭病人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心律失常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心电图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要点5.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分型、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理要点8.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心肌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0.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1.心包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2.心脏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3.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4.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胃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肠梗阻和肠瘘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7.阑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8.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1)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痔、肛瘘、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大肠癌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0.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1.腹外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分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2.腹部损伤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3.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4.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5.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6.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7.肝脓肿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8.胆石病与胆管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9.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0.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1.急腹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2.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五)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肾病综合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尿路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尿石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泌尿系统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7.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8.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0.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11.泌尿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六)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血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贫血病人的护理(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出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溶机制,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2)常见出血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白血病病人的护理(1)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2)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6.血液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七)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甲状腺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肾上腺皮质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糖尿病的分型、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肥胖症、痛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八)运动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运动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运动系统的检查、牵引术、石膏绷带固定术2.骨折病人的护理(1)骨折的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常见四肢骨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骨盆骨折的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颈肩痛和腰腿痛病人的护理(1)颈椎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骨与关节感染病人的护理: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合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骨肿瘤的分类及其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九)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十)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2.周围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3.常见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4.多发性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5.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6.癫痫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7.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8.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颅内血肿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9.颅内压增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要点10.神经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十一)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诊疗、护理与预防2.常见病毒感染性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与预防3.细菌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与预防4.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与预防。
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考研参考书

天津考研网()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考研参考书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作为去年参加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童鞋,我很清楚:教材是复习的根本材料,也是答题的根本依据。
我认为,同学们在选择教材时应参照两个标准:一要准确。
这里所说的准确不单指知识点无误,而且还指该教材为报考院校所指定的教材,或是有关导师主编、参与编写的教材,或是该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二要新颖。
目前教材更新较快,所以大家要密切关注新版教材的,尽可能以新教材为准。
基于这两个标准,我自己备考用的参考书教材有:1.《营养与食品卫生》,孙长颢,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卫生统计学》,方积乾,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3.《医学统计学》,孙振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4.《流行病学》,李立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5.《环境卫生学》,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金泰廙,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7.《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考研红宝书》。
前六本算是通用的教材了,最后一本是我自己选择的专业课辅导资料,资料中不仅有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还有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以及相关的习题练习,此外,还有历年的真题和答案详解,具体有:卫生综合2000-2010、2012-2015年试题,流行病学97-02年试题,卫生统计学00-06年试题,还有复试的一些建议,复习规划等等,确实是我们备考路上不可多得的小助手。
其实,说这么多只是希望学姐自己备考的经历,用过的书籍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最后,祝愿各位可以顺利拿下天津医科大学353卫生综合的考试,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加油!。
天津医科大学2022考研卫生综合大纲营养学

营养学一、营养学根底〔一〕根本概念1、食物成分:营养素种类及分类、水及其他膳食成分2、人体营养需要:平衡膳食机器要求人体的营养需要、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二〕分子生物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1、分子营养学概念、研究方法2、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营养素对基因构造和稳定性的影响4、营养素与基因互相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应用〔三〕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1、营养流行病学概述2、膳食暴露的测量3、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四〕蛋白质1、氨基酸2、蛋白质的功能3、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5、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6、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五〕脂类1、脂肪及其功能2、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3、类脂及其功能4、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5、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6、脂类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六〕碳水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及功能3、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七〕能量1、概述2、人体的能量消耗3、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确实定4、能量摄入的调节5、能量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八〕矿物质1、矿物质概念、分类、特点、缺乏与过量2、钙、磷、镁、钾、钠、铁、锌、硒、铬、碘、铜、锰、氟、钴、钼、镍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缺乏与过量、营养学评价、参考摄入量、食物来源。
〔九〕维生素1、维生素概念、命名、分类、缺乏与过量、与其他营养素的关系2、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烟酸、泛酸、维生素 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C 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吸收与代谢、缺乏与过量、营养状况评价、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二、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一〕概述1、植物化学物的分类2、植物化学物的生物活性3、植物化学物吸收、代谢与排泄〔二〕类胡萝卜素: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三〕植物固醇: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四〕皂苷类化合物: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五〕芥子油苷: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六〕多酚类化合物:1、黄酮类化合物的构造与分类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七〕蛋白酶抑制剂: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八〕单萜类: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九〕植物雌激素:1、构造与分类2、生物学作用〔十〕有机硫化物:1、构造与分类 2、生物学作用〔十一〕植酸:1、构造与分类 2、生物学作用〔十二〕其他动物性来源的生物活性成分1、辅酶 Q2、硫辛酸3、褪黑素三、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一〕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意义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常用指标2、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意义〔二〕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1、谷类及薯类2、豆类及其制品3、蔬菜、水果类4、畜、禽、水产品5、乳及乳制品6、蛋类及其制品7、坚果类〔三〕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1、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2、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3、食物保藏对食物价值的影响〔四〕食物成分数据库1、食物成分数据库概念和根本原那么2、食物成分主要研究内容和出版3、食物成分数据应用四、公共营养〔一〕公共营养的特点、公共营养的目的和工作内容、公共营养问题的解决途径〔二〕居民营养状况调查1、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与组织2、营养调查方法:膳食调查、生化检验、体格检查、人体测量资料分析3、营养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三〕公共营养监测1、营养监测系统2、营养监测内容〔四〕营养干预1、营养教育2、营养配菜与食谱制定3、食品强化与新资源食品开发4、慢性病的营养干预〔五〕保证居民膳食营养的政策措施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安康现状2、膳食构造对居民安康的影响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4、食品营养标签5、营养改善工作管理方法与营养立法五、特殊人群的营养〔一〕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1、孕妇、乳母生理特点、营养需要、营养对母体和胎儿、婴儿的影响、合理膳食原那么〔二〕特殊年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婴幼儿营养与膳食: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婴幼儿喂养2、学龄前儿童营养与膳食: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膳食3、学龄儿童的营养与膳食: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膳食4、青少年营养与膳食: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膳食5、老年营养与膳食: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膳食〔三〕运发动的营养与膳食1、运发动的生理特点2、运发动的营养需要3、不同运动工程的营养需要4、运发动膳食〔四〕特殊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1、高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2、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3、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4、接触化学毒物人群的营养与膳食5、接触电离辐射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六、临床营养〔一〕病人的营养状况评价1、膳食营养评价2、人体测量3、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二〕病人膳食管理1、根本膳食2、治疗膳食3、诊断和代谢膳食〔三〕围手术期营养1、围手术期概念2、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四〕肠内与肠外营养1、肠内营养2、肠外营养3、从肠外营养过渡大到肠内营养七、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一〕营养与肥胖:1、营养与肥胖的关系2、肥胖的营养防治〔二〕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营养防治〔三〕营养与高血压:1、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2、高血压的营养防治〔四〕营养与糖尿病:1、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2、糖尿病的营养防治〔五〕营养与痛风:1、营养与痛风的关系2、痛风的营养防治〔六〕营养与免疫性疾病:1、营养与免疫功能2、营养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七〕营养与癌症:1、营养与癌症的关系2、癌症的营养防治食品卫生学八、食品污染及其预防〔一〕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1、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2、食品的细菌污染3、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4、食品的腐败变质5、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二〕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1、农药和兽药的残留及其预防2、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3、N 一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4、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5、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6、氯丙醇的污染及其预防7、丙烯酰胺污染及其预防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污染及其预防〔三〕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1、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2、食品的杂物污染及其预防九、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一〕食品添加剂概述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4、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二〕各类食品添加剂1、酸度调节剂2、抗氧化剂3、漂白剂4、着色剂5、护色剂6、酶制剂7、增味剂8、防腐剂9、甜味剂十、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一〕常见食品新技术的卫生学问题1、新型的食品杀菌技术——超高压技术2、新型的食品高效别离技术¬——膜别离技术3、食品的微胶囊化技术和纳米技术4、食品的微波技术5、食品的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酶工程技术〔二〕新技术食品的监视管理1、健全新技术食品平安的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体系2、开展新技术食品的平安性研究3、加强新技术食品平安的监视管理4、加强新技术食品消费企业的自身管理十一、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一〕粮豆、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1、粮豆的卫生及管理2、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二〕畜、禽及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1、畜肉的卫生及管理2、禽肉蛋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三〕奶及奶制品的卫生及管理1、鲜奶的卫生问题2、奶类的卫生管理3、奶制品的卫生管理〔四〕食用油脂的卫生及管理1、食用油脂的消费特点2、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学问题3、食用油脂消费的卫生要求4、食用油脂的卫生管理〔五〕罐头食品的卫生及管理1、罐头食品的消费特点及分类2、罐头食品消费的卫生要求3、罐头食品的卫生管理〔六〕饮料酒的卫生及管理1、饮料酒的消费特点及分类2、饮料酒的卫生学问题3、饮料酒消费的卫生要求4、饮料酒的卫生管理〔七〕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卫生及管理1、冷冻饮品与饮料的分类2、冷冻饮品与饮料消费的卫生要求3、冷冻饮品和饮料的卫生管理〔八〕保健食品的卫生及管理1、保健食品的分类及特征2、保健食品的卫生监视与管理〔九〕其他食品的卫生及管理1、调味品的卫生及管理2、糕点、面包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3、食糖、蜂蜜、糖果的卫生及管理4、方便食品的卫生及管理5、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卫生及管理十二、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一〕食源性疾病1、食源性疾病概念、致病因素2、人兽共患传染病3、食物过敏4、食物中毒:概念、特点、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二〕细菌性食物中毒1、分类、中毒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原那么2、沙门菌食物中毒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4、李斯特菌食物中毒5、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7、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8、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志贺菌食物中毒10、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11、其他细菌性食物中毒〔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1、赤霉病麦中毒2、霉变甘蔗中毒〔四〕有毒动、植物中毒1、河豚中毒2、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3、麻木性贝类中毒4、毒蕈中毒5、含氰苷类食物中毒6、粗制棉籽油棉酚中毒7、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五〕化学性食物中毒1、亚硝酸盐中毒2、砷中毒3、有机磷农药中毒4、锌中毒〔六〕食物中毒调查处理1、做好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经常性准备2、落实食物中毒报告制度3、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概述4、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十三、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及风险评估〔一〕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1、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对受试物的要求2、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实验内容3、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那么4、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断定5、食品平安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二〕食品平安风险评估1、术语和定义2、我国食品平安风险评估的有关规定十四、食品平安监视管理〔一〕食品平安监视管理概念、食品平安监视管理体系、食品平安监视管理的内容〔二〕食品平安法律体系1、食品平安法律体系构成2、食品平安法调整的法律关系3、食品平安法律标准〔三〕食品平安标准1、食品平安标准的概念、性质和意义2、食品平安标准的分类3、食品平安标准的制定4、国际食品平安标准体系概况〔四〕食品消费加工过程的平安管理1、概述2、食品良好消费标准 (G M P)3、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 AC C P)体系〔五〕其他行业的食品平安监视管理1、食品市场的卫生监视管理2、餐饮业的食品平安管理。
西医综合考研考试大纲

西医综合考研考试大纲一、引言西医综合考研考试是国内研究生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将对西医综合考研考试的大纲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这项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概述1. 考试目的西医综合考研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其对医学前沿领域的了解。
2. 考试形式西医综合考研考试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面试。
笔试部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而面试部分则包括口头答辩和实际操作等。
三、考试内容西医综合考研考试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学基础知识考生需要对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科目有深入的了解。
这部分考试通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临床医学知识考生需要了解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等临床医学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考试通常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考生对临床医学的了解和思维能力。
3. 医学实践能力考生需要展示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包括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等。
这部分考试通常以实际操作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备考方法想要在西医综合考研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备考方法。
以下是一些备考建议:1. 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根据考试时间表和自身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备考计划。
将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成不同的阶段,每天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
2. 重点复习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西医综合考研考试的重要部分,所以重点复习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可以使用教材、参考书和相关资料进行复习。
3. 强化临床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在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也需要加强相应的复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临床案例、参加临床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对临床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定期进行模拟试题练习模拟试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形式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卫生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卫生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类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卫生综合考试范围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应用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80分;简答题——120分;问答题——100分。
根据情况可适当调整比例。
Ⅳ.考查内容流 行 病 学(一)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特征。
2.流行病学的原理、应用和研究方法。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疾病的分布1.疾病频率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2.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
3.疾病的分布概念。
4.人群分布: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和分布,以及影响人群分布的因素和分析方法。
5.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国家内、城乡的分布,地方性疾病及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6.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7.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特点、用途。
2.现况研究的概念、种类、特点、设计与实施要点、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优缺点。
3.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种类、优缺点。
(四)队列研究1.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研究目的和类型。
2.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因素、研究结局、研究人群、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SMR、SIR、SPMR概念及计算方法、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RR、AR、AR%、PAR、PAR%)的概念、意义及计算方法。
4.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5.优点及局限性。
(五)病例对照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研究类型。
2.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样本量、研究因素、资料的收集、质量控制。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OR、OR95%可信限、病因分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分层分析、研究功效。
4.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5.优点与局限性。
(六)实验流行病学1.实验流行病学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及用途。
2.临床试验:概念、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要点(研究人群、样本量、设立严格的对照、随机分组、盲法的应用),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偏倚及其控制。
3. 现场试验和社区实验:概念、目的、设计类型及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
4. 优缺点和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1.筛检的概念、目的、应用、类型、实施原则及伦理学问题。
2.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预测值,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3.筛检效果的评价指标,筛检评价中存在的偏倚。
(八)病因与因果推断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病因模型、病因的作用方式。
2.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因果关联的推断步骤、因果推断的标准。
(九)预防策略和公共卫生监测1.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2.预防策略与措施,疾病三级预防,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高危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3.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目的和意义、种类与内容、方法与步骤。
(十)传染病流行病学1.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定义、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传染过程及感染谱、流行过程及其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与类型、影响因素。
3.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十一)分子流行病学1.分子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2.生物标志及其分类。
3.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和分析、生物标本采集、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
(十二)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1.循证医学的概念、实施循证医学的意义。
2.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证据的收集、评估,获取证据的策略。
卫生统计学一、 绪论(一) 医学中统计思维的进化1、Laplace的远见与Louis的实践2、统计学与医学统计学的开端3、从第一个随机化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到法制化(二) 统计学与公共卫生互相推进1、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得力工具2、现代公共卫生领域对统计学的挑战(三) 统计学的若干概念1、总体与样本2、同质与变异3、变量的类型4、参数与统计量5、设计与分析6、因果与联系二、定量变量的统计描述(一) 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图1、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2、连续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3、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二) 描述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算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 描述变异程度的统计指标:极差、四分位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四) 描述分布形态的统计指标: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
(五) 统计表和统计图(六) 案例讨论(七) 计算机实验三、定性变量的统计描述(一) 定性变量的频率分布1、多分类变量的频率分布2、二分类变量的频率分布(二) 常用相对数指标有频率型指标、强度和相对比。
1、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三)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1、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2、描述人口学特征的常用指标3、生育和人口死亡的常用指标(四)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1、疾病和死因分类2、疾病统计指标(五) 粗率的标准化法1、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2、标准化率的计算3、应用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 (六) 动态数列及其指标1、绝对增长量2、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4、动态数列统计图(七) 定性变量统计图1、直条图2、百分条图3、园图4、线图5、统计地图(八) 案例讨论(九) 计算机实验四、常用概率分布(一) 二项分布1、二项分布的概念与特征2、二项分布的应用(二) Poisson分布1、Poisson分布的概念2、Poisson分布的特征3、Poisson分布的应用(三) 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的概念2、正态概率密度曲线下的面积3、正态分布的应用(四) 案例讨论(五) 计算机实验五、参数估计基础(一) 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1、样本均数的抽样分布于抽样误差2、样本频率的抽样分布于抽样误差 (二) t分布1、t分布的概念2、t分布的图形与特征(三) 总体均数及总体概率的估计1、参数估计的基本理论2、总体均数及总体概率的区间估计 (四) 案例讨论(五) 计算机实验六、假设检验基础(一) 假设检验的概念与原理1、假设检验的思维逻辑2、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二) t检验1、单样本资料的t检验2、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3、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4、两独立样本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三) 二项分布与Poisson分布的Z检验1、二项分布资料的Z检验2、Poisson分布资料的Z检验(四) 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 (五) 假设检验的功效1、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2、假设检验的功能3、应用假设检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六)正态性检验:图示法和统计检验法 (七) 案例讨论(九) 计算机实验七、方差分析基础(一)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1、总变异2、组间变异3、组内变异(二) 方差分析的步骤1、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得步骤2、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得步骤 (三) 多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1、SNK法2、Dunnett法3、Bonfferroni法(四) 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和数据变化1、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2、方差齐性检验3、残差图4、数据变换(五) 案例讨论(六) 计算机实验八、χ2检验(一) 独立样本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1、2×2列联表χ2检验的基本思想2、2×2列联表χ2检验的基本步骤3、2×2列联表χ2检验的专用公式4、2×2列联表χ2检验的注意事项(二) 多个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1、R×C列联表χ2检验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步骤2、多个独立样本频率的比较3、多个独立样本频率分布的比较4、多组间的两两比较5、R×C列联表χ2检验的注意事项(三) 配对设计资料的χ2检验1、配对2×2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2、配对R×R列链表资料的χ2检验(四) 列联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1、Fisher确切概率法的基本思想2、确切概率法的基本步骤(五) χ2检验用于拟合优度检验1、 拟合优度χ2检验的基本思想2、拟合优度χ2检验的计算步骤(六) 案例讨论(七) 计算机实验九、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一) 配对设计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二) 两组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1、两组连续性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2、两组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三) 多组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1、多组连续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2、多组有序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 (四) 堆积区组设计资料的秩和检验 (五) 多个样本间的多重比较1、完全随机设计多样本间的多重比较2、随机化区组设计资料的多重比较 (六) 案例讨论(七) 计算机实验十、两变量关联性分析(一) 线性相关1、线性相关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2、线性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3、线性相关系数的统计推断4、线性相关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5、简单线性相关的样本含量估算 (二) 秩相关1、秩相关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2、秩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三) 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1、交叉分类2×2表的关联分析2、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3、R×C表分类资料的关联性分析4、两有序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5、Kappa指数(四) 案例讨论(五) 计算机实验十一、简单线性回归(一) 线性回归1、线性回归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2、线性回归的适用条件3、回归参数的估计4、总体回归系数β的统计推断(二) 线性回归的应用1、统计预测2、统计控制(三) 残差分析(四) 非线性回归1、 非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策略2、曲线直线化(五) 案例讨论(六) 计算机实验十二、多重线性回归与相关(一) 多重线性回归的概念及其统计描述1、数据与模型2、偏回归系数的估计(二) 多重线性回归的假设检验1、整体回归效应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2、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三) 复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1、决定系数与复相关系数2、偏相关系数(四) 自变量筛选1、自变量筛选的标准与原则2、自变量筛选的常用方法(五) 多重线性回归的应用1、 多重共线性问题2、自变量间交互效应的回归模型3、非同质资料的合并问题4、样本量估算5、通径分析(六) 案例讨论(七) 计算机实验十三、医学研究的统计学设计(一) 统计设计的基本要素1、研究假说2、研究对象3、研究因素4、调查表(二) 统计设计的基本原则1、对照2、随机化3、重复(三) 误差来源及其控制1、误差来源2、控制方法(四) 资料统计分析1、 原始数据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2、数据核查与离群数据的处理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4、统计分析方法前提条件(五) 案例讨论(六) 计算机实验十四、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分析(一) 实验设计中的对照设置与随机分组方法1、对照设置2、随机分组方法(二) 常用实验设计方案与统计分析1、完全随机设计2、配对设计3、随机区组设计4、交叉设计5、析因设计6、重复测量设计(三) 样本含量的估计1、 实验研究样本含量估算的四要素 3、 样本含量估算的方法(四) 案例讨论(五) 计算机实验十五、临床试验设计与分析(一) 临床试验概述1、临床试验的概念与意义2、多中心临床试验3、研究方案与病例报告表(二) 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1、随机化2、对照3、盲法(三)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1、平行组设计2、交叉设计3、析因设计4、成组序贯设计5、动态设计(四) 统计分析计划1、分析集的定义2、缺失值的处理方法3、敏感性分析(五) 临床试验中的三种试验类型1、非劣效性试验2、等效性试验3、优效性试验(六) 样本量估计1、非劣效性试验2、等效性试验3、优效性试验(七) 案例讨论(八) 计算机实验十六、观察性研究的实施与分析 (一) 观察性研究概述1、描述性研究2、分析性研究(二) 横断面研究的实施与分析1、 单纯随机抽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2、分层抽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3、一阶段整群抽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 (三)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与分析1、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2、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3、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 (四) 队列研究的实施与分析1、队列研究的实施2、队列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3、队列研究的样本量估计(五) 案例讨论(六) 计算机实验十七、寿命表(一) 基本概念1、年龄组2、平均存活年数3、年龄组死亡率4、年龄组死亡概率5、尚存人数6、死亡人数7、生存人年数8、生存总人年数9、期望寿命(二) 简略现时寿命表的编制1、基本数据2、年龄组死亡概率3、尚存人数与死亡人数4、生存人年数5、生存总人年数6、期望寿命(三) 去死因寿命表的编制 (四) 健康期望寿命表的编制1、老年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的编制2、全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的编制 (五) 寿命表有关指标及其分析1、 年平均人口数2、寿命表尚存人数lx3、寿命表死亡概率q x4、期望寿命e x5、生存率(六) 其他相关指标简介1、减寿人年数2、质量调整生存率3、疾病负担指标4、模型寿命表(七) 案例讨论(八) 计算机实验十八、logistic回归分析(一) logistic回归模型1、 logistic回归模型2、模型参数的意义(二) logistic回归的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1、logistic回归的参数估计2、logistic回归的假设检验和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3、logistic回归中自变量筛选(三)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四) logistic回归的样本含量估算(五) logistic回归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1、logistic回归的应用2、logistic回归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六) 案例讨论(七) 计算机实验十九、生存分析(一) 生存分析基本概念1、生存时间2、死亡概率与生存概率3、生存函数与风险函数(二) 生存曲线的估计1、 寿命表法2、Kaplan-Meier法3、生存率的区间估计(三) 生存曲线的比较1、log-rank检验2、log-rank检验应用注意事项 (四) Cox回归1、Cox回归模型2、实例分析3、Cox回归应用注意事项 (五) 案例讨论(六) 计算机实验二十、meta分析(一) meta分析概述1、问题的提出2、meta分析的含义3、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4、meta分析的用途(二) meta分析的统计方法1、定量结局变量的meta分析方法2、分类结局变量的meta分析方法(三) meta分析的偏倚1、 抽样偏倚2、选择偏倚3、研究内偏倚(四) 案例讨论(五) 计算机实验营养学一、营养学基础(一)基本概念1.食物成分:营养素种类及分类、水及其他膳食成分2.人体营养需要:平衡膳食机器要求人体的营养需要、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二) 分子生物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1.分子营养学概念、研究方法、2.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营养素对基因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4.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应用(三) 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1.营养流行病学概述2.膳食暴露的测量3.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四) 蛋白质1.氨基酸2.蛋白质的功能3.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4.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5.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6.蛋白质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五) 脂类1.脂肪及其功能2.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3.类脂及其功能4.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5.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6.脂类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六) 碳水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及功能3.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七) 能量1.概述2.人体的能量消耗3.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4.能量摄入的调节5.能量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八) 矿物质1.矿物质概念、分类、特点、缺乏与过量2.钙、磷、镁、钾、钠、铁、锌、硒、铬、碘、铜、锰、氟、钴、钼、镍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缺乏与过量、营养学评价、参考摄入量、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