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层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由不同密度、温度和气候特征的气体构成。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氩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比最大,约为78%,氧气占约21%。

其他微量气体如氩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相对较小。

二、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跃层、热层和外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1. 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至约10-15公里的高度,是地球上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

这里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高度约为10-5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极少发生垂直运动,风向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动。

平流层的温度由于臭氧层的存在而逐渐上升。

3. 跃层:跃层位于平流层和热层之间,高度约为50-8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4. 热层:热层位于80公里以上,空气稀薄且温度急剧上升。

这一层中的气体离开地球表面并散布到太空中。

5. 外层:外层位于热层之上,它是指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一层中的气体可以随着太阳风的影响而受到剥离。

三、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系列持续的气流运动,包括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局地尺度的局地风系。

大气环流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流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热量较大,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而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由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极地低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由于较低的温度和较弱的太阳辐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球大气环流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球大气环流知识点整理归纳

(⼀)热⼒环流: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是⼤⽓运动的⼀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间冷热不均是⼤⽓运动的根本原因,⽔平⽓压差是⼤⽓⽔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的⽔平运动—--风
⾼空风:在⽔平⽓压梯度⼒和地转偏向⼒作⽤下,风向与等压线平⾏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风:受摩擦⼒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

⽔平⽓压梯度⼒: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平运动的原动⼒地转偏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与风向⽅向相反,既减⼩风速,⼜改变风向(摩擦⼒越⼤,风向与等压线夹⾓越⼤) 风⼒(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风(⼒)速越⼤
(三)全球⽓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压带成因(热⼒或动⼒原因)。

(四)⽓压和风带的移动:⽓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性质的差异,破坏了⽓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前后,北半球副热带⾼⽓压带被⼤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洋上保留(夏威夷⾼压);1⽉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上的冷⾼压(亚洲⾼压)所切断,仅在⼤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大气是地球上一层重要的外部环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大气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一地理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分布以及大气的功能三个方面,来介绍高一地理学科中关于大气的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和氮气的比例最高,分别约占气体体积的21%和78%。

氩气约占气体体积的0.93%。

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比例虽然很少,但对于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气层的分布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五个层次。

对流层是离地面最近的一层,高度约为0-1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10-5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0千米,气温又开始递减。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为80-500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外层是大气的最外层,高度约为500-1000千米以上,气温逐渐增加。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大气层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同时,大气层还能吸收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地球的温度相对稳定。

2.气候调节功能大气通过循环运动和传导作用,将热量从赤道地区运输到极地地区,使地球各地区的温度得以调节。

通过水循环,大气还能造成降水,调节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和传导功能大气作为介质,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

声音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而光线经过大气的折射和散射,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

4.吸收有害辐射功能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并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

紫外线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大气的吸收作用对于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是由一层气体包围而成的,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如氩气和氖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和水蒸气只占少部分。

二、大气的层次结构大气层可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边界。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这一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气温保持稳定。

中间层和外边界则存在着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的情况。

三、大气的功能1. 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够阻挡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高能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2.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发出的部分热量,并将其辐射回地球表面,维持了地球的适宜气温。

3. 传导热量:大气层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等方式传导热量,调节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4. 储存水分: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起着储存水分的作用,促使地球上的水循环。

四、气压和风力1. 气压:大气层中的气体由于自身重力而形成的压力,称为气压。

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此地面上的气压要大于高空中的气压。

2. 风力:地球上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

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压的差异,空气会从气压较高的地方流向气压较低的地方。

风的方向和强弱受到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五、天气现象和气候区划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物理状态,如温度、湿度、降水等。

气候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和相对稳定的天气状况。

根据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因素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总结: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层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拥有保护、温室效应、传导热量和储存水分等功能。

气压和风力是大气运动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天气现象和气候分布。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大气部分知识点大气部分知识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大气部分是我们了解地球气候、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关键知识点之一。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与外层空间相接触的部分,由氧气、氮气、水汽和其他气体组成。

根据气体的分子质量不同,大气垂直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

1. 对流层:这是最靠近地球的一层,高度约为0-12公里。

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气压也随之减小。

大部分天气现象和空气活动都发生在对流层中。

2. 平流层:对流层上方的一层,高度约为12-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上升,气压也随之减小。

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天气活动。

3. 跳跃层:平流层上方的一层,高度约为50-85公里。

在跳跃层中,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再次下降,同时气压也再次减小。

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光线的折射现象。

4. 外层:跳跃层上方,直到外层空间的区域。

在这一层中,温度逐渐上升,气压非常低,接近于真空状态。

二、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运动是地球上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动力。

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大气运动:热对流、地转流和垂直循环。

1. 热对流:由于太阳辐射能量的不均匀加热,地球表面的空气会产生温度差异,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当地面上的空气被加热后变得热胀,会上升形成气流,而高空的冷空气则下沉填补空缺。

这种热对流运动在对流层中非常常见,形成了气象现象如云、风、降水等。

2. 地转流: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大气会形成水平运动,即地转流。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周围空气的流向从赤道向两极趋势,形成了东风带、赤道低压带和西风带;而在两极附近,地球上的空气流向相反,形成了南北极低压带和南北极高压带。

3. 垂直循环:在跳跃层和平流层之间,存在着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垂直循环。

简单来说,太阳辐射引起平流层中空气的上升和跳跃层中空气的下沉,形成了垂直的环流系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

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大气知识点归纳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的气体层,由地球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在地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保持气候稳定、调节温度等。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其相关的知识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大气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层是按海拔高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

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同时也是大气中的大部分气体存在的地方。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起到过滤紫外线和保护地球表面生命的作用。

二、大气运动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

上升运动导致气温下降和云的形成,而下沉运动则相反。

水平运动包括风、暖锋和冷锋等。

三、大气压力和气压变化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减小。

气压变化会引起风的产生,而风则进一步形成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四、大气湿度和降水大气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通过相对湿度来表示,即大气中实际含湿量与饱和湿度的比值。

当气温下降到饱和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形成降水现象,包括雨、雪、雾等。

五、气候和季风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等方面的变化模式。

季风是指经过特定季节变化的大尺度气候系统,包括夏季风和冬季风。

季风现象在亚洲尤其明显,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等产生重要影响。

六、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洪水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对其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七、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大气和海洋中平均温度的上升。

这种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

全球变暖引发了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中的大气知识点是高一学习地理的基础,涉及到大气的组成、运动、压力、湿度、降水、气候、季风、气象灾害以及全球变暖等方面。

地理高一大气的知识点

地理高一大气的知识点

地理高一大气的知识点大气是指地球表面周围固体、液体和生物圈与高空之间的一层空气。

它以氮气、氧气、水蒸气等为主要成分,承载着气候、天气和气象活动等重要功能。

在地理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与大气相关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1. 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二者分别占据近80%和20%的比例。

此外,还有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大气按照垂直分布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2. 大气的温度变化大气的温度变化与地球的纬度、海拔高度、日照时数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逐渐下降。

此外,大气中的温度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季节性和日夜变化。

3. 大气的压强和压力系统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垂直压力,通常用帕斯卡表示。

根据地球各地的气压分布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大气压力系统,如高压和低压。

高压系统往往代表着下沉的冷空气,天气晴朗;低压系统则意味着上升的热空气,天气多云或降水。

4. 大气中的湿度和降水大气中的湿度通过相对湿度来表示,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

湿空气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降水,如对流降水、锋面降水和地形性降水等。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

5. 大气的运动和风大气的运动是由于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差异引起的。

热空气上升,寒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流则根据气压差异形成风。

风的三要素包括风向、风力和风速,它们由风向计、风力计和风速计等测量仪器来测定。

6. 大气现象大气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云、雾、霜、雾凇、霾和台风等。

云是由水蒸气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而形成的可见物体,形状多种多样,如雨云、积云和卷云等。

雾是地面近地表面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悬浮物体,能见度较低。

7. 大气的污染和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给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重大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查字典地理网小编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帮助您学习!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19-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
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19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19mm)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
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