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物象的作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 精练四 分析物象意

核心题点精练四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散文中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它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高考考查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是考查其意蕴和作用。
考生宜围绕这两个“题点”进行必要的训练,不断提高答题的精准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火陈夫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
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
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
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
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
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得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
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地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地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
女人见了,一阵骂。
孩子便不情愿地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
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地屁颠颠的紧撵过去。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
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聚”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聚”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38散文阅读:物象作用分析题

第二步:从文章艺术构思方面思考。文章的第④⑥⑦⑪都写 到“牛铃”,可见“牛铃”贯串全篇,是全文线索,这样行文更 紧凑。
【自主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 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 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 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 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 昔的悦耳与悠扬。
题目: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物象作用分析题。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主旨和艺术 构思两方面思考。 第一步:从文章内容主旨方面思考。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 感染力;“牛铃”在题目中出现过,文中的“牛铃”应和题目呼 应,点明文旨;作者对水牛充满了美好的回忆,“牛铃”作为水 牛的符号,也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更是表达感情的载体。
人教版高三语文总复习系列课程 《散文阅读》
物象作用分析题
主讲:吴老师
题型 2 物象作用分析题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 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的物象,都是客观物 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 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 析。该题型又可分为主要物象作用的分析和次要物象作用的分析 两类。
斗转星移,到了 20 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 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 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 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赏析散文形象,分析物象作用象 文学类阅读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 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 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 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 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1.人物形象 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 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 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 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 两个方面。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表现了老祖母的勤劳;“萨丽娃看 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 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 作响”,表现了老祖母的坚忍。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 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表 现了老祖母敬畏自然。
2.物象 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 物、建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 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 故称作“意象”也无妨。但是,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又有所不同,古诗中的常 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 却是被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 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 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 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 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 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 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 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 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 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 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 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高中散文阅读-物象的作用

高中散文阅读之物象的作用·学生版一、问法:1、XX的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寓意/作用?2、简要分析文中“XX(某物)”的作用?二、解法:1、分清主要/ 次要事物的形象主要: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次要:存在于部分当中,起衬托作用2、概括事物特征:①先看外在特征:颜色、体态、声音、生存环境(反衬内在)②再联系外在分析内在品质:内涵、内核、精神。
例:烈火、锤、清白→石灰←矢志不渝3、作用分析:①从内容、主旨方面分析:A:主要物象: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写物的主要找“志”——托物言志;写景找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B:次要物象:丰富文章内容、升华、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②从艺术手法上分析A:主要物象:线索:作为全文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将什么和什么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象征了什么;衬托了谁(人物)B:次要物象:结构上:某事物呼应哪、为下文设悬疑/埋伏笔、伏笔悬念的设置;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答题:*核心:结构、内容、情感训练一: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散文专题四——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题型熟知
• 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 结 构上的作用。
•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 3.以某种物象为标题有何妙处? • 4.某种物象多次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2011年北京卷) “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
结构、内容、情感
主要物象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 强化角度意识
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作者感情
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能把材料组织贯穿起来,使文章紧凑;衬托 作用 ;呼应作用。 2.内容:联想的触发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渲 染作用。 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象征某 种 含义,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培养文本意识
①写景散文 物象——抒情
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作者的感悟和情感
②状物散文 物象——言志
具体事物——从“外观、特性、用途”到“精神、 品质、 价值观等”
③偶感散文 情缘物起——情感或思考的触发点。 从内容上说,物象可能是文章情感或思考的一个 例证; 从结构上说,物象往往起到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的 作用。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 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 【参考答案】
• 情境: •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
望。 •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 品质与格调: •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 高洁孤傲淡然 • 超凡脱俗
2025散文阅读——分析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 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于异国中古时的骑士与城堡则常起一 种浪漫的怀想,至于此垒乱石以为城,我却嫌太草率了,虽是避难也不应如 此,并且,我看你们这地方山势险恶,民风一定剽悍,令我悲哀之至。不, 这实在是一个山间的桃源,我想桃源避秦人既然娶妻生子,总不免也会有些 小小的不幸。说人生有什么巨大的悲恸大概是戏剧家的夸张,只是永远被一 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我且再指点 那岩后的山坡与你看呵,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而它们一个个都绿得那 样沉默。
二、掌握解题通法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两结合”
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主题、
两结合
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
时代背景
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考点解读
人物形象的作用
(1)结构上:线索、伏笔、铺垫、照应等; (2)内容上:深化主旨、寄托情感等。
考点解读
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 再答准题目
文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怎样思想性格的形象?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解析:
教考衔接
•教考衔接 【选必中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结合文本,分析刘和珍形象特点?
• 【参考答案】
教考衔接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三§2: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四十三岁时,我病了,1958年春季,到青岛休养。青岛花木很多,正阳 关路的紫薇,紫荆关路的木槿,尤为壮观,但我无心观赏。经过夏天洗海 水浴,吹海风,我的病轻了一些,到了秋末冬初,才细心观察了一下病房 小院的景色。这原是什么阔人的别墅,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下是小花园。 花园无人收拾,花卉与野草同生。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也因 为无人修剪,枝杈倾斜在地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再现
◊《怀念一只羊》(重庆市2010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 1.结合全文,阐释文中“羊”的意蕴。 ◊ 《针挑土》(2011年新课标卷)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 《锈损了的铁铃铛》(2011年新课标卷)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真题再现
◊ 《雁阵》(2004年北京春季卷) 21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 起什么作用?
(3)把握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真题体验】《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卷) 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①呼应题目。 ②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形成背景旋律,写出世间的变化,点出文章主旨 ④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3)把握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物象作用题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1.结构形式;2.内容主旨;3. 作者感情
“中国诗歌长于意象抒情,它所创造 的闪光的意象,随时从这种处于文学 正宗地位的文体向其他文体渗透”。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作品中的物象鉴赏
考纲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 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吟 风》 (2008年福建卷)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卷) 1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六指猴》(2014年福建卷) 1.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璃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 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 《魔盒》(2009年浙江卷) 16.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 合适,谈谈你的看法。(3分)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停下忙碌的脚步偶一回望,这一刻你所收 获的,远比过去每一天所收获的多。 窗外,蝉鸣声声,似乎有些整齐。我抬头遥望蓝天。(5)
Hale Waihona Puke ⑵把握物象的内涵(1)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 欢乐。 (2)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 (3)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 深深的感念之情。
(1)“针挑土”象征了黒妮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 持之以恒,积土成山。 (2)“针挑土”是“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 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 挑土; (3)“针挑土”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 “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 代”,生生不息。
在看到他们的这一刻,我突然觉得人生其实这样的 简单。我们日日所忙碌的,所追求的,其实不正是和老 友的一桌麻将、一盘棋局,看着子女在旁无忧的生活吗? 我竟像一个“身外人”般不禁歆羡起他们所拥有的 幸福,王国维诗说“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 人” ,我嘲弄自身的渺小,也庆幸自己能在尘世中在 人生最美的年岁体验这幸福。 我们活得太忙碌了。生活、学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 气来,我们忙于应付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学业,而生 活也正一点一点地远离我们。我们常常抱怨生活抛给我 们的烦闷太多,幸福太少。而事实上,是我们忙碌得忘 记了幸福。
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 把材料组织贯穿起来,使文章紧凑;衬托作用; 呼应作用。 2.内容:联想的触发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渲染 作用。 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象征某种含 义,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真题体验】 ◊ 《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卷)
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①呼应题目(结构) ②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结构) ③形成背景旋律,写出世间的变化,点出文章主旨 (内容主旨) ④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情感)
《从祁连山飘来的雪》
(2011年北京卷)
17.“雪”是本文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说 说它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①雪是线索,贯穿全文。(结构) ②雪是主要写景对象,赋予祁连山独特的景色,是作者回忆 中的模样,充实了作者的想像。(内容) ③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祁连山对故乡的联 想和思念。 雪是感情沟通的桥梁。雪使父母与祁连山与 故乡密切关联,搭起“我”与这三者沟通的桥梁.(情感)
题型归纳:
欣赏? ⑴把握物象的特点、表现手法; ⑵探究物象的内涵; ⑶分析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指津:
⑴把握物象的特点、表现手法;
⑵把握物象的内涵
请阅读《怀念一只羊》和《针挑土》
(1)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 欢乐。 (2)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 (3)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 深深的感念之情。 (1)“针挑土”象征了黒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 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 (2)“针挑土”是“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 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 挑土; (3)“针挑土”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 “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 代”,生生不息。
真题再现
◊ 《雁阵》(2004年北京春季卷) 21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 起什么作用?
◊《吟 风》 (2008年福建卷)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卷) 13.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六指猴》(2014年福建卷) 1.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璃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 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 《魔盒》(2009年浙江卷) 16.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 合适,谈谈你的看法。(3分)
窗外,蝉鸣声不停响着(4)。
想起央视记者白岩松的话:“让某一段时间无所事事,是我 们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我想,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让某一 段时间无所事事,就去听听蝉声吧。
“一路听蝉,一路参禅。”忙碌之余,去看看孩子如何玩闹, 看他们如何享受着幸福而洋溢着幸福的脸,休息一下,找回我们 丢失的生活,让日光照耀我们忙碌的心。
真题再现
《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全国卷1卷)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 点?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真题再现
◊《怀念一只羊》(重庆市2010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 1.结合全文,阐释文中“羊”的意蕴。 ◊ 《针挑土》(2011年新课标卷)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 《锈损了的铁铃铛》(2011年新课标卷)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人物形象
作品形象
景物形象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 物体形象 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又叫它为意象。
欣赏?
真题再现
《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全国卷1卷)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 点?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情感义——比喻义——象征义
⑵把握物象的内涵
(1)羊是作者童年亲密的伙伴,它曾经带给作者无数的 欢乐。 (2)在羊身上还体现了乡村、乡亲给予作者的爱。 (3)通过对羊的感念,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乡亲、乡土 深深的感念之情。 (情感义)
(1)“针挑土”象征了黒妮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 持之以恒,积土成山。(象征义) (2)“针挑土”是“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 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 挑土;(比喻义) (3)“针挑土”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 “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 代”,生生不息。(象征义)
◎物象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写作
【写作训练】
蝉鸣声声(1)
窗外,持续不断焦燥而凄迷的蝉鸣(2)。 而另一个角落,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在跳格子,一齐 捏着稚嫩的童声喊着:“一、二、三”,她们好高兴的样 子,额上的水珠还未来得及揩干便随着跳动的节拍跌落了。 看着她们一脸的开心,于是自己的心情也似乎跟着明 亮了。 还有一处,赋闲在家的大人邀集起来,在树阴底下打 麻将。他们坐在自己细选过的阴凉处悠闲地掷出自己的底 牌。混洗麻将的声音与蝉鸣一齐唱着夏日的短调(3), “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