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互联网+与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便利和创新,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在广域范围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种网络系统。
传感器节点可以感知和采集周围环境的物理量或状态,并通过内部通信方式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指定位置。
这些节点可以以无线方式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结构。
WSN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节点、数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
WSN在工业、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业领域,WSN可以用于实时监测设备的状态,预测故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在农业领域,WSN可以监测土壤湿度、气温等参数,帮助农民科学地管理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环境监测领域,WSN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参数,及时预警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二、物联网(IoT)物联网是由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和网络连接而成的智能化系统。
物联网通过各种感应器和控制器,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技术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让家中的各种设备(如电视、冰箱、空调等)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管理。
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我们可以远程监控家中的安全状况,自动管理家电设备的能耗,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智能交通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车辆之间的实时通信,增强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智能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等,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泛在互联的名词解释

泛在互联的名词解释泛在互联是一个涵盖各种物理与虚拟设备和环境,包括传感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网络。
它建立了一种广泛的、无处不在的连接形式,使得物理和数字世界之间能够无缝地交互和通信。
在泛在互联的时代,人们和机器能够实时获取和分享信息,从而推动了社交、商务、医疗、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首先,泛在互联的核心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
物联网是将任何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交互的网络。
物联网的一个关键特点是设备之间的自动化交互,无需人类干预。
通过嵌入传感器和微处理器,智能设备可以收集环境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响应,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例如,家居中的智能电器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进行远程控制,以提高生活的便利和效率。
其次,泛在互联也涉及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
WSN是一种由许多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节点可以协同工作,收集、处理和传输环境数据。
这些节点可以被部署在各种环境中,如森林、城市、工厂等,以监测和控制环境条件。
通过WSN,我们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化的决策。
另外,泛在互联还涉及到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边缘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将计算和数据处理从传统的云服务器移到离设备更近的边缘节点上。
在泛在互联的环境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将计算任务放在边缘节点上可以减少网络延迟和带宽消耗。
这种分布式计算模式能够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响应,为泛在互联的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最后,泛在互联还包括了人与机器的交互。
随着智能设备和虚拟助手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手势控制和人机界面等方式与机器进行自然和直观的交互。
这种交互方式的出现,使得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意图,并实现更高级的功能。
例如,通过智能音箱向虚拟助手提出问题,可以实时获取各种信息和服务,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物联网中的位置定位技术

物联网中的位置定位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将各种设备和物体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
在物联网系统中,准确的位置定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精确的定位服务,并在各种应用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中常见的位置定位技术,并探讨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是目前最常见的位置定位技术之一。
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最为广泛使用的GNSS,它由美国建立和运营。
GPS利用一组卫星分布在地球轨道上,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计算接收器的准确位置。
在物联网中,GNSS被广泛应用于车联网、智能物流以及智能城市等领域。
例如,在车联网中,通过GPS定位可以实现车辆追踪、导航和防盗等功能。
在智能物流中,可以利用GPS定位追踪货物的实时位置,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智能城市中,利用GPS定位可以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紧急救援和智能导航等功能。
二、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也是常见的位置定位技术之一。
它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接收无线信号来确定设备的位置。
WLAN使用的技术包括Wi-Fi和蓝牙等。
在物联网中,WLAN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室内导航、智能家居以及商场广告推送等场景。
例如,在室内导航中,通过扫描Wi-Fi信号可以确定用户所在的位置,提供准确的导航服务。
在智能家居中,利用WLAN定位可以实现智能灯光、安防监控和智能家电控制等功能。
商场广告推送中,可以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推送相关的促销信息,提升购物体验。
三、蜂窝网络(Cellular Network)蜂窝网络(Cellular Network)是通信网络中的一种,利用基站和无线电信号覆盖广大区域。
在物联网中,蜂窝网络可以用于定位物品或设备的位置。
物联网名词解释

物联网名词解释物联网是指将各种日常用品与电子设备通过无线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网络,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自动化控制的技术。
下面是关于物联网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简称物联网,是指一系列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物理设备、传感器、机器和其他对象,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递。
2. 传感器:Sensor,是物联网中的一种设备,用于检测和测量环境中的物理量,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递。
3. 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基于传感器节点相互连接的网络,用于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使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4. 物联网平台:IoT Platform,是用于管理和控制物联网设备的软件平台,可以收集、存储和分析来自各种设备的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控制。
5.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的集中式计算资源,以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的技术。
物联网中的设备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
6. 大数据:Big Data,是指由大量、高速生成的数据所形成的数据集合。
物联网中的各种设备和传感器产生的数据可以通过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洞察力。
7. 物联网安全:IoT Security,是指保护物联网设备和数据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和破坏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
由于物联网设备的突出性能是互连性,因此物联网安全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8.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可以使物联网设备具备学习、理解、推理和决策的能力。
物联网应用中的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9. 无人驾驶:Autonomous Driving,是指车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实现自主驾驶的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特点与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特点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的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每个节点都具备感知、处理、存储和通信等能力,用于采集、传输和处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WSN的特点及其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特点1. 分布式自组织:WSN中的节点可以自组织地构建网络,无需人工干预。
节点通过相互通信和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具备较强的自适应性和冗余容错能力。
2. 节点资源受限:WSN中的节点通常具备较小的计算、存储和能量资源。
为了降低成本和延长网络寿命,节点的硬件资源通常被设计为低功耗、低成本的微型设备。
3. 多传感器融合:WSN中的节点通常配备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等。
通过对不同传感器数据的融合分析,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环境监测和信息获取。
4. 无线通信:WSN中的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
无线通信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节点之间可以自由通信,提供了较大范围的网络覆盖。
二、应用1. 环境监测与物联网:WSN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气象、水质、土壤等。
通过部署大量节点,能够实时、精确地获取环境参数,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智能交通系统:WSN可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通过节点部署在道路、交叉口等位置,实现车流量、车速等交通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并通过数据传输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
3. 农业生产与精准农业:WSN可以用于农业领域,通过节点在田地中的布置,实时监测农田土壤湿度、温度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4.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WSN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工厂生产线上布置节点进行生产过程监控、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预警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5. 灾害监测与救援:WSN可以用于灾害监测和救援领域,如地震、火灾、洪水等。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技术使用方法

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技术使用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技术。
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将实体世界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与互联网相互交互。
而在物联网中,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中常用的数据采集技术和使用方法。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中常见的数据采集技术之一。
它由多个分布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相互连接,并将收集的数据传输到基站或中心服务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用于监测和收集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节点部署:根据需求,确定传感器节点的数量和位置,部署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
2.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通过感知环境参数,并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
3.数据传输:传感器节点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等,将数据传输到基站或中心服务器。
4.数据处理:接收数据的基站或中心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二、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物联网中的大规模数据采集通常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是两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云计算是将数据存储和处理任务放在云端服务器上进行。
物联网设备通过互联网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云端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云计算的优势是灵活和可扩展的计算资源,但也存在数据隐私和延迟的问题。
边缘计算是将数据处理任务下放到物联网设备或接近设备的边缘服务器上进行。
采用边缘计算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并提高对实时数据的响应能力。
边缘计算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智能交通系统和工业自动化。
三、机器学习算法物联网中的数据采集往往伴随着海量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对数据的高效利用。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通过训练模型自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从而实现数据的分类、预测和优化。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设备和设施开始连接到互联网上。
物联网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物理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无缝连接人与物事物之间的网状网络。
物联网涉及的设备种类繁多,涵盖了从简单的传感器到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大量领域。
物联网的核心是连接,然而连接是有技术含量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多节点且具有自组织、分布式的无线网络。
它利用一组小型无线传感器构建一个网络,这些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各种世界上的事件,例如环境温度、气压、光强等,并通过传感器之间的通信进行信息交换。
无线传感器通常采用低功耗的技术,因为这些传感器往往在不间断的环境中长时间运行,因此连接到WSN之后,用户可以实时掌握网络中的各种信息。
2. 射频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无线通讯技术,利用无源的 RFID 标签(Tag)与读写器进行无线沟通,并将所读取的数据进行解码和处理。
RFID技术因其优异的识别功能,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智能物流、工业自动化、智能零售等。
RFID标签还支持远程读写,能够实现远程管理,提升生产效率等。
3. 机器视觉技术(MV)机器视觉技术(MV)是基于视觉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智能摄像头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物体、场景的自动识别、分析、处理、控制与优化。
机器视觉技术具有识别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生产自动化、智能监控、人脸识别等多个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机器视觉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云计算技术(CC)云计算技术(Cloud Computing)是指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最新的IT资源,如计算、存储、应用等,而无需自行购买、配置硬件。
云计算是物联网的核心,它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得IoT应用在计算方面无处不在。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之一,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和优化对于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能耗、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优化进行研究。
首先,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拓扑结构的选择。
WSN的拓扑结构决定了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和路径,直接影响到网络的传输效率和能耗。
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树形、网状等。
星型拓扑结构具有简单、易于维护和扩展等优点,适用于小范围的应用环境。
然而,对于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树形或网状拓扑结构更具优势。
因此,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以实现网络的高效通信和能耗控制。
其次,对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和定位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重要问题。
合理的节点部署和定位能够实现节点之间的充分覆盖和节点通信质量的保证。
传感器节点的密度和定位策略应根据具体应用领域和需求进行优化。
例如,在农业领域,需要对农田进行均匀覆盖和监测,可以采用网状拓扑结构和均匀分布的节点。
而在工业领域,需要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可以采用树形拓扑结构和聚集部署的节点。
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需要综合考虑应用需求、通信质量和能耗等因素,优化节点的部署和定位策略。
另外,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耗进行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感器节点往往处于分布式环境中且能源有限,因此如何降低节点的能耗以延长网络寿命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一种常见的能耗优化方法是节点的休眠和唤醒机制。
节点在非活跃状态下降低能耗,只在特定事件发生或指定时间间隔后唤醒进行数据采集和通信。
此外,节点间的协同处理和数据压缩也能减少通信开销和能耗。
通过合理设计能耗优化策略,可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效和寿命。
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也是设计与优化的重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5 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4)误区之四——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
应用。 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
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产品等等。
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 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物联网、“互联网+”与WSN
王翥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电 话: E-mail:
1物联网与“互联网+” 2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物联网与“互联网+”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 指的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WSN、条形 码、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照 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 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取自国际电 信联盟(ITU)的定义。
建筑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 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等领域。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4 物联网的构成
中间件 应用集成 云计算 解析服务 网络管理 Web服务
互联网/通信网
专用
网络
延伸网络
物联网 网关
通信模块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信研究院
1.2 物联网发展关键时间节点
MIT: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1999
ITU: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IBM: 智慧地球
2008
欧盟 :CERP-IoT SRA
2009
中国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
2011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2010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2 物联网发展关键时间节点
物联网是未来互联MI网T:的EMl集eIc成Ttr:o部麻n分i省c 理,Pr工被od学u院ct Code
物互息信发IB联联互息展M2欧网网联与到:物互位扩0智盟是相而通连联联、展0I慧T指结形信接:定配在业能互预/成物拓用理网处物链控目89网网跟的U物地C依合成技任:义置物、够。下服联展感世络理、接制的2将网油形是连踪网球E理I0托,的术何TR为能联信通同,务网应知界传和物,、。感、气成指接、络世U0P射使网的物动力网息信时“,是用技进输知与达精应铁管物:-通起监。9界II国2n频物络发品o态标中和和,物影通和术行互识物到确器路道物过来控t”0T际e识品展的的准,社交在体响信网与感联挖信对管嵌、等相信,和0Sr的电nR别信已阶全和“会互人”事网络智知,掘息物理5入建各联息进管e信事At息经段R球互物过,工能件和延能识进,交理和筑种,传行理联R件F实从,网操体程感干够的互伸装别行实互世科装、物通e盟I感信的,Dp现任万络作”,知预自进联,置,计现和界学备大体过o设息一技触r智何物框的它环或动程网它对通算人无实决到坝中超t备交种被术发s能时的架通们境无响。的利物过、与缝时策电、,级,换网期和行化间连,信相并需应1按和络望设为识、接9具协互与人“照通。参备和9别任就有议之之工真约讯它与,9生和何形自。间交干实定,是商按管地成的以在约中理点了协实互定国,连物议 现 联的工实接联,智网信通现任网部2把能基信:0物何。任化础协1物品人何识上1议联信,网物别延与白品、伸皮与定和书
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应用,不能理解成物 联网的全部。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5 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2)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限延伸 物联网既可以是我们平常意义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
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 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 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
手机
PC
家电
户用仪表
智能卡
电子证件
汽车
医疗设备
传感器
执行器 智能仪RF表ID 与测控二维技码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5 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1)误区之一——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 传感网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
一。除传感网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 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 网的信息采集技术。
计算机和云计算将中其国整政合府,工作报告
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20。10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3 物联网的分类
私有物联网: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 公有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 社区物联网: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提供服务;
医学物联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管理、老年健康 照护等领域;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来自1.6 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 的第三次浪潮。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规模性 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 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 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 二是流动性 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 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 时实现对话。
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可以简单理解成“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相联的互联网”。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 的革命性发展。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1 物联网的定义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智能仪表与测控技术研究所
1 物联网与“互联网+”
1.5 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3)误区之三——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很难实现的技术 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
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 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 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提升了我们的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