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特点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第一篇: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
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周末》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及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在新闻写作上独具风格。
这里仅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特色及文章叙述手法。
我们知道,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物都可以透过不同的角度去做不同的诠释。
人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报道的难度,让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对记者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当然,选好人物报道的对象是一篇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对象也从单一典型走向多类人物。
一、《南方周末》人物报道选取的三大类人物(一)新闻人物。
这类人物通常是普通人物。
他们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遭遇而成为舆论中心。
这些人物虽然不具备权威性,但却代表了民意,反映着一种或多种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早期的追星女孩杨丽娟,10年风火一时的李一道士、犀利哥,12年深圳自闭症孩子李孟等,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媒体舆论的“宠儿”,是社会的风向标。
《南方周末》善于利用这些“舆论风口”上的人物,通过人物来深入事件,挖掘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通过事件来凸显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能代表一种现象,反映一种现实,他们不仅仅是个体,他们也代表着一群人。
(二)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 比如明星、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他们因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观点、言行举止而被世人关注,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南方周末的文字

南方周末的文字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追求,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是一份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新闻大报。
南方周末的文字特点鲜明:
1. 深入浅出:南方周末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并深入思考。
2. 客观公正:南方周末在报道新闻时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真相,让读者自行判断。
3. 敏锐洞察:南方周末的记者和编辑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并深入剖析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4. 温情关怀:南方周末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背后的人和他们的命运,用温情关怀的态度呈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
5. 理性思考:南方周末的文章通常会引导读者进行理性思考,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社会进步。
6. 文学色彩:南方周末的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的真实性,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语言优美、表达生动,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的来说,南方周末的文字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可读性,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众说话,去抨击。
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
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
在当今的媒体业频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到你的心。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就像这篇深度报道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
”在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浅谈《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报道特色及未来走向

二 、 南 方周 末》 度 报道 的未 来走 向 《 深
( ) “ 国 的视 野 , 国 的 声 音 ”。 极 发 展 国 际 题 材 的 一 以 中 中 积
周末》 , 中 调查性报 道 占的 比重 最大 。调查 报告 由于其消 息来
源的可靠性 , 依据 详 细 充 分而 充 满说 服 力。据 调 查 , 南 方周 《 末》 的零购读者 中有 13受过 大学本 科以上的教育 P 6 显然 / 3,
( ) 取科学的 , 新意的报道视 角 , 达 有深度 的思想 。 二 选 有 表
受众 中一大部分属 于较有学识 的群体 , 希望能接 受到 的信息来 源更具科学性和事实依 据。例如 , 南方周 末》 《 曾刊登 了一则关 于食物价格上涨 的调查报 道 ,食 物价格是 怎么涨上来 的》 《 …一
文, 南方 周末 记者从上海地 区最 大的 中式连锁快 餐企业 新亚大 包起步 , 过对产品供应商 , 工环节以及原料生产源头三方 的 通 加 经营变化和市场对其 影响展 开调查 , 揭示 在整个 食 品产业链 中 其食物价格上涨 , 无论是 连锁店 还是源 头和 中间环节 所有方都 很无奈 , 文章最后提到 了国家是 唯一在 大家都 亏本 的前提下 大 赚 的机构 , 点到为止 , 引发读者深思。
《 南方周末》 并不 仅仅 追求猎 奇但 却不 见思 想 。如 果报 道思 想
跟不上去 , 即便 是选题选对 了, 那 也挖不出或挖补全选题 内所 含 有的含金量 , 而影 响 了报 道 的分量 , 从 甚至 糟蹋 了好 的写作 材
【参考文档】南方周末新闻稿-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方周末新闻稿篇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摘要《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
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采写特色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
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
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
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
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摘要】:伴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了解事件概况,他们希望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以及发生原因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特稿这一善于深度解释事物本质的文体应运而生。
特稿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内容详尽,报道深刻,还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对特稿的叙事学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
2003年,《南方周末》辟出专版刊发特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式特稿”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叙事学角度的分析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特稿和《南方周末》特稿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探究《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总结其叙事特点,为特稿写作提供学习范本。
本文运用了典型抽样的方法,从2003年《南方周末》特稿诞生之后至2012年底所发表的特稿中,抽取四十余篇典型的特稿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为了使研究更具指向性,又将抽选重点放在近五年中所发表的特稿,所选样本题材涉及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和事件类四种类型,内容兼顾农村变迁、社会热点、教育体制、海外传奇等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南方周末》特稿内容的主要方面。
采用演绎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和典型个案分析法,结合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叙事策略,力求对新闻采写实践及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叙事分析叙事策略【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212【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7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1、对《南方周末》的研究11-122、对特稿的研究12三、相关理论概述12-151、叙事学12-142、新闻叙事学14-15四、研究方法15-17第一章《南方周末》特稿及其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17-221.1特稿的界定17-181.1.1特稿的起源与发展171.1.2特稿的界定17-181.2《南方周末》特稿的发展历程18-201.3对《南方周末》特稿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20-221.3.1可行性分析201.3.2必要性分析20-22第二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22-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2-272.1.1叙述者22-232.1.2新闻叙述者232.1.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3-272.2《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时间27-3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时序27-302.2.2《南方周末》特稿的时限30-322.2.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频率32-342.3《南方周末》特稿的视角34-372.3.1零聚焦叙事34-352.3.2内聚焦叙事35-372.3.3外聚焦叙事372.4《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结构37-422.4.1时间连接型38-392.4.2因果关系型39-402.4.3情节转换型40-42第三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42-493.1新闻故事化42-453.1.1刻画细节42-433.1.2聚焦人物43-453.2戏剧化叙事45-483.2.1悬念45-463.2.2冲突46-483.3平民化报道方式48-493.3.1“展示”的报道方式483.3.2通俗易懂的语言48-49结语49-50参考文献50-52附录52-5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致谢55-5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6-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

叙事角度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作者:刘任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新闻特稿的故事性特征,发现两者叙事特点均包含人文人情、个性化和生动化细节等,并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了两者的区别,叙事内容不同和叙事角度不同,毕竟这两家报纸的媒介性质和报道理念是不同的,因此才会在特稿的叙事处理上有所区别。
关键词:叙事;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闻特稿[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引言我国随着新闻产业的改革发展,外国的新闻业务实践也进入了我国,特稿这种载体不仅仅只局限于单一的报道形式,它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发展中。
今时今日,中国特稿的出现更加适应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因此成为了《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知名媒体从业者努力学习、效仿、创新的报道产物。
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南方周末》在面对我国转型的加速时期,认识到其中的复杂决定以每期4个版来报道同一个素材,采取专题式报道。
自2002年起,南方周末开始刊登了一系列的优质都市特稿,如《办公室政治》、《保卫湿地战》等。
南方周末在2003年的时候尝试拓展创作素材,并参考了国外特稿写作模式,陆续发表了《悲情航班MU52106》、《举重冠军之死》等大量的精彩报道。
2005年的时候,《南方周末》“特稿组”正式产量稳定,脱离效仿期,成功诞生了大量的“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既有故事又有意义”的创作。
应该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特稿是从《南方周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本文将试图研究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叙事特点。
(一)人文主义特稿以其故事化的方式、巧妙的细节,无形之中地传播着正能量,读者能够在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解读暗含的精神,是新闻深层价值的呈现。
许多的特稿中都有几个塑造丰富的关键人物,怎样让读者认可这些人物可信度,有理有节,则要求记者进行大量的采写直接引语的描述,以此提高特稿内容的准确性,刻画人物的特征。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烈的情感和内容——富自.力度,让人感动,让人恐惧,让人痛
苦的新闻。”【2】_与一向强调冷静、客观、从事“零度写作”的纯 新闻相比,特稿把情感渗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要让 读者感觉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去感觉事件发生时当事人 的一种情感。美国一位著名记者Thomas Hall/nan说过:“我 足一个有情感的作者.我要使我的读者也同样能感觉到相同 的情感。”13J(P167) 从《南方周未》大量的经典特稿来看,记者将笔触更多地 伸向社会很少关注的领域或人群.从_关注个体生命f酊延伸到 对整个群体的关注.深切地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2005年11 月份特稿西部农村代课教师专题,通过4篇系列报道,生动 详实地反映r丙部农村代课教师窘迫生活,突出展现农村代 课教师群体艰辛劳动和微薄收入的悬殊.为农村代课教师鸣 不平。呼吁政府的重视。 《矿难纪念日》(2005.10.27)写了两家矿难事故一周年 后,失去家庭主心骨的遇难矿工的子女及亲友如何鼓起勇气 和力量,逐渐走出矿难阴影,如何生活的。这篇特稿既告诫人 们矿难警钟长呜.安全第一.生命重于一切,I司时也不失为一 种对矿难家属的特别慰问。记者似乎有分身术.一个匍匐在 地搜寻事实的鳞片,一个高居云端悲悯众生。14】 优秀的特稿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当人
们在面对生活中许多不如意或困境时表现出来的勇气。它始 终散发着一种人性之美。 关注弱势群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成为《南 方周末》在今天为人赞赏和坚持的东西。《南方周未》发过一
篇特稿——《他们的儿童节》,关注了贵阳的小报童们如何在
卖报巾度过这一天,关注了湖南一个冈贫困,23岁才上小学 二年级的姑娘如何在尴尬中度过这一天。这些人.从来没有 媒体为他们付出版面,但却是《南方周末》不能遗漏的关注人 群。 三、个性化的细节 特稿写作家富兰克林在《为故事而写作》一文中认为: “一个故事蕴含了一系列情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 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 开。”【2】2(1-'331)这町见出细节足讲述故事的必要条件。 在细节表现上。记者要造就一些能够让读者可感可触的 有“镜头感”的画面。以此增加特稿内容的真实性,突出人物 的性格。如《发廊女生前日记怆平生欢颜后沧桑身世发人思》 中写道:两个人(主人公苟丽和她丈夫)趴在一起听,最喜欢 听的是《两只蝴蝶》,苟丽靠在丈大肩旁轻轻唱:“亲爱的来跳 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这足在苟丽遇害后,记者寻访 到他丈犬,通过他丈夫之[j殚解剑的情况,町见即使昔日生 活极度贫苦,苟丽沦为发廊女,他们依然恩恩爱爱。一系列的 直接引语和细节的描写.更增强了悲剧气氛。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记者写剑苟丽每次和客人作一次性 交易。就会默默地用纸折下许多颗心。“这样的心有满满一纸 袋,一千多颗。”一系列的直接引语和细节的描写,真实的描 绘了发廊女的人间真情,让人悲从中来,扼腕叹息,并产生不 尽的同情。 四、真实并深刻的呈现 南方周未编辑部在《岁末特稿:一句真话可以重于整个 世界)(2005年12月29日新年特别版)写到.那是36年前一 位作家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新闻会 过时,纸张会变旧,油墨会模糊,甚至信任也会偶尔消弭,只 有真实、真诚才把我们的心灵与你的心灵联系到一起。”南方 周末的记者始终把“真实”定为任何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准 则。 在《南》特稿写作中,不仅构成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真实允误,就是报道中涉及的人物 的心理活动、情感经历以及每个场景、每个细节都真实准确, 记者只是借用文字的表现手法去报道真实的新特稿写作特点
乔剑
摘要:《南方周末》是用新闻特稿打造一份以精神缘为纽 带的严肃周报.她的新闻特稿写作是在充分运用个性化的细 节、强烈的精神力量,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真实并深刻的记 录社会现实,从而独具特色。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特稿写作 新闻特稿,足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稿。它 涉及的范『匍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 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新闻事件都足特 稿的报道对象。 《南方周/K》执行总编辑向熹说,“一般来讲,特稿有这样 的特点:篇幅较长、最接近义学。它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比较涉 复杂。记者的某些情感穿插在其中.对文字要求很高。…‘这 是本报不断探索的文体之一”【11。 美闰新闻学者沃尔特・福克斯说:“上乘的新闻特稿是把 细致的调奁研究、事实的准确尤误和生气勃勃、形象鲜活的 写作融合在一起的”。12l(P350) 综观《南方周末》的特稿作品,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特 稿写作更加凸现了传播信息的艺术独创性,它所青睐的义学 性的叙事手法.如精巧的构思,辗转的恳念,饱和的情理冲 突,出神入化的细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的 技巧,开创了多兀的新闻写作模式.记者南香红的特稿更被 誉为“中国式特稿”。当然,特稿将文学的叙事手法运用到新 闻写作中。并不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虚构新闻事仲的目 的.而足将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的情感巧妙展现在新闻 事件的叙述中。从iijj更好地打动读者,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讲述一个真正的故事 正如Rene Cappon所说:“好的特稿仅仅只是一则好故 事的讲述”13】(P167)。特稿一般都依托新闻事件本身的曲折 走向和各种背景信息,借鉴小说的故事形式和表现手法,以 讲故事的形式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一个特稿作者首 先应该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讵如《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编 者戴维・加洛克在序,1i巾所说,“本专集所收录的代表作堪称 文学的纯币典范,它们的作者都是真正会讲故事的人,他们 让戏剧效果和情节自然展开,懂得冲突和解决在叙事巾的角 色,假如需要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在叙事巾注入他们的强 烈情感。”f21(P163) 市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过去数年,资源价格高涨让榆林 财富滚滚,但暴富之后,成K的烦恼也品得更加突出。《南方 周未》就刊出《榆林:巾国科威特暴富之后的成}乇烦恼》(2006 年2月23日)。文章开头就用惊世骇俗的直接引语指出的能 源开发与人居环境的尖锐矛盾。 “我们在煤田上住.就足没煤烧”.56岁的方增栋忧郁地 说道。他所在的陕丙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的地底下讵足 一个超级大煤田.日前JFf|{华神集团大柳塔煤矿开采.而离
进行虚构的文字创作。“在事实和表述之间暧昧不明、变动不 居的复杂关系巾,我时时感到自己的无力与彷徨,这是作为 一个职业记者摆脱不掉的痛苦与折磨,也是一个记者荣誉与 快乐的源泉。”f4l 《南》选择事实,真实记录社会。它的新闻内容大体分为 三类:一足深入报道最新发生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符合 《南》自己理念的重大新闻事实;二是开掘独特的报道对象. 体现独特的报道视角:三足对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 扫描式的、宏观的有高度感的深度报道;它的社会新闻包括 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个人命运(某一群体)的影响、社会道德和 法治的冲突、官场现形记和运行规律、企业与政府关系和投 资环境、城市(农村)人群生存状态、环保、政府改革……所有 这些使得《南方周术》透出一股强烈的批判色彩。一个个重大 的议题为民众也为其他媒体设置了议程,《南方周末》把一份 胸怀天下、指点江IlJ、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批判主义精神都 真实地定格于读者心中。 五、结语 纵观每一期报纸,《南》的理念和个性变得鲜活而具
体一理性、公正、责任、大气将更为个性化地体现出来。作 为一张有21年历史的报纸,作为记录社会变革的一个符号.
其新闻特稿正扩大报道视野,向成熟迈进,更为深入、全面、 真实地反映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南香红.特稿之中追梦人{N】,《南方周末)2005一ll—10.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I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3】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全能 记者必备l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桂,2003. (4】南香红.把易碎的东西写成永恒州】,北京青年报
“它们中的大部分题材平易普通——并不像调查报道或
者解释性报道那样重大或者刺激.比如‘一个老太太的生育 报告’。但如何阱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 高要求。”【l】《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南香红在谈论特稿写作时 说。 2005年8月上旬。灾害性天气“麦莎”狂扫我国东南部沿 海地区,网络、电视都有滚动报道。《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则 发挥特稿优势,采写下《“麦莎”72小时狂袭了丁城》(2005年8 月1 1日)特稿.全景式的描绘了台风“麦莎”狂扫过后带来的 灾害和人们对台风的应对。 “它恣意地使着性子,暴怒,威猛,狂放,戏谑,没有人对 它说一个“不”字。但是,当人们准备用盛大仪式恭迎它时,他 却抽身爽约,闪了千万人的腰。”文章一开始,作者将“麦莎” 比作一个行为乖张的孩子,在惊恐和神秘中展开故事。 台风“麦莎”横扫巾固大地,瞬间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的生活。作者从i个不同的地点,即;江浙:巨兽的咆哮;上 海:颤栗的东方明珠塔;北京:等待戈多,按台风发生的三地 的时间顺序逐一展开故事,在“汀浙:巨兽的咆哮”一节中,作 者用蒙太奇的手法。把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剪辑起来,将人推 至台风的风头浪尖上,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冲击力。 因为拥有超级大煤田和天然气田,陕北黄土高坡的榆林
万方数据
浅析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田林
摘要:体育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载体。我国体育产业在 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规律及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将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 1.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体 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各界兴办体育 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游泳、垂钓、武 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
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 2.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近几年来. 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的发展,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 用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 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困际惯例. 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 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管 理。 3.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当时组建了河南省 体育基金会,主要工作足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