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树》的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那树》的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恰当的仿写和续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三、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讨论和交流。
4. 写作练习:仿写或续写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那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答案。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或续写,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创意性,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设计和反思(那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以“生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第十课(那树)。
这篇课文是X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观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可以看出现代文明的开展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亦应受到关注。
文章采纳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一、教材分析: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感情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
文章以第三人称客观的表达,按大树的生命顺序表达了这棵千年古树的凄惨遭遇。
作者分别描写了大树早期,近期,现时三个阶段的故事,中间穿插传闻,感人心魄,启人深思。
文章写作思路清楚、明澈。
描写和表达为主,少有议论。
文章言语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言语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
本文在言语、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绩。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那树》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那树》教学反思(通用10篇)《那树》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反思篇2这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用形象打动人心。
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另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
最后,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树》歌结束本节课,在歌词中再次感受那树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学生自己很少有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是我代替学生发现的。
第二,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再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
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和命运。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
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了人的刀斧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感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
(板书课题作者)二.出示目标三.生字词倒坍()引颈受戮()虬须()周道如砥()辗进 ( ) 刽子手()踝骨()紊乱()嚼啐()皴皱()四.走进那树,感知树的形象自由朗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明确:枝繁叶茂、古老、生命力旺盛、饱经沧桑、坚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五.说说那树的命运1.那树为什么被砍?2.如果没有交通事故,那树又会怎样呢?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7—12段,边读边标画相关语句。
(1)生自学(2)小组合作讨论(3)生展示明确:(1)课文第10段:“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可见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树被砍了。
(2)那树还是会被砍,从课文的这些地方能看出来:第7段:“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树的存在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冲突。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赏析,感受“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3、合作探究,创造性解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那树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散文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他,1925年生于山东临沂,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14岁开始写诗,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共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达五十种,以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一生淡泊名利,力求穷毕生之力“写出全人类的问题”。
他对散文艺术努力开拓,最终成为一代散文大家,被称为台湾十大著名散文家中成就最大者,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
他, 坚持为人生的主张, 有一类散文属于“咏物寄意”,用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散文《那树》就是此方面的的代表作。
他就是台湾当代作家,今天,我们就走近那树,体味王老在那树身上寄予的深刻的情思。
(板书那树)二、目标展示:1、品读赏析,感受“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3、合作探究,创造性解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选一生朗读,明确学习目标,使本节课有章可循)三、走进那树,感知树之韵1、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前5段,筛选重点信息,并浏览其他段落,思考:文中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相应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究)2、师生互动,并随机板书,构画成大树的模样:古老坚固繁密敬畏忍辱负重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过渡:就是这样一棵树,可亲、可敬、可爱,如此美丽的生命,最终的结局却是------被人类无情地毁灭了(生答)。
三、凝望那树,探究树之死(一)学生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警察,请你为“那树”做一份死亡登记表。
(角色扮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扮演中让学生完成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感知)过渡:一是醉酒驾驶,一是超速行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起事故,到底是不是那树的责任?对,树没有责任,可文中却连用了三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词语,同学们发现了吗?请谈一下理解。
《那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那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一、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那树》全文的主要内容。
2. 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
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细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感情,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采取交互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学生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通过互动的方式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树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课前阅读整篇文章,认真理解文本。
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文章回答,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1)文中提到了那棵树建筑于一个家园的中央,这说明了什么?2)阅读文章开头第一句话“They had been together since the house was built.”,你认为这句话暗示了什么?3)在文章的结尾,“He never had to wait for visitors because it was always filled with one or two peoplewho wanted to rest or just talk.”,为什么这棵树成了一个自然的聚集之地?4)文章用了很多极具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名词,谈谈你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以及它们给你的感受。
3. 探究语言表现教师为学生介绍文章中的一些语言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是如何加强和丰富文章的表达:1)拟人:在文章中出现了“the tree seemed to talk back”和“the tree was not happy”等句子,这是一种拟人的语言表现。
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赏读法、启发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布置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画出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做好旁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出示人在树下休息的图片,请学生猜一个字。
(休)由古人的造字智慧谈感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携相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板书:那树)(二)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三)扫清字词障碍倒坍()引颈受戮()(说文解字:戮)虬须()周道如砥()碾压()刽子手()佝偻()踝骨()屹立()荫庇()默契()紊乱()(四)感知树的形象: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的树,因为课文第_______段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2.预设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预设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预设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那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那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先请大家欣赏田震的歌曲《好大一棵树》。
人类和树木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歌中所唱的,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
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
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它面临的是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关注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那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棵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读)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介绍作家(生读)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
四、检查预习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荫庇(yìn):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音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逐
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语设计
人们常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这是因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家园。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木倒在了人的刀斧电锯之下。
台湾作家王鼎钧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那树》。
2、检查学生的字音及词语解释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请你概述那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颗——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和特点。
(边听老师朗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三、品读课文
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
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好?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呢?
四、体验反思
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学生畅所欲言)五、作业
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体裁不限。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人类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绚烂开放。
《那树》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字体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课,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还需要老师多加关注。
《那树》效果分析
一个环境主题的文本,表面上是在写环保,而深层次里,又反映了人性,人与自然等许多深刻的东西。
所以,要上好此文,必得让学生认识到一点人性上的东西,而且要有深度。
所以我努力用语文的办法来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来提升思想情感价值观!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一棵老树,它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在某一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这不能不说是悲剧。
之后学生一上课,便入了文,入了情!带着感情读标题相当不错呀!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
可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读这种教法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才能够情感起伏!
现在想来,我对文本的主题挖得还是不够深!备课时只想到
环保或者人性的丑恶方面,虽然多少涉及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却对人们对悲剧的麻木这方面没有涉足。
所以备课时,对文本应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不品出深意,不品出深度绝不罢体!
《那树》教材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那树》评测练习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畅所欲言学生)
2、请你以“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冲突”为话题写一篇练笔,字
数不限,体裁不限。
《那树》课后反思
《那树》是王鼎钧散文的代表作,一篇散文,它可供教学选择的内容有很多,到底选什么内容来教学?凭什么选这个内容来教学?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在对本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既考虑了《那树》是散文的文体特点,又考虑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本文的能力需求,因而选择了《那树》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两个内容为本课时的教学点。
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大都能够把确定的教学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至于呈现的顺序是否合理,呈现的是否合乎逻辑思考上的层次,这些我们往往注意的不够。
我在对《那树》进行教学设计时,在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点后,我通过反复研读文本。
当然,这一课时的教学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和见解,我给予的评价和引导还不够或不到位,这应是以后课堂教学需要提高的地方。
《那树》课标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的《那树》就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散文。
这篇散文通过叙述一颗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因此,这使得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倾向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既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给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留足了空间。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要突破这种复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的困难,又要在突破这一困难的同时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深处,读出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厚度。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和《那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课时将以文本的文眼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主线和抓手,以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来展开本课时的教学活动,并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中品味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