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 《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 《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强化信息类之文本观点迁移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强化信息类之文本观点迁移

高三信息类文本阅读强化指导——文本观点迁移班别:姓名:【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学会利用文本观点,分析文外材料。

【重点难点】掌握利用文内观点,分析文外问题。

【自主学习】一、考情分析:文本观点迁移运用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的题型,在全国卷中采用的是选择题型,在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信息类阅读第5题中采用的是主观简答题,难度要比选择题大。

二、方法指引:如何答好这类题型呢?第一,精准把握文本观点。

这一点前面多有论述,这里只是强调一点,概括文本观点要多则材料兼顾,但要集中在重点材料中。

如新高考全国卷Ⅰ信息类阅读选用了两则材料。

第一则是朱光潜的《诗论》,以《拉奥孔》为例,重点阐释莱辛“诗画异质”问题;第二则材料是钱锺书的《读〈拉奥孔〉》,也谈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但要深刻多了,而且举了中国古典绘画与诗歌的例子,并作了比较。

而题干所给材料又是中国古典绘画,显然,第二则材料是“文本观点”重点所在,所以要把材料中的观点句圈出来,仔细品读,如“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第二,仔细阅读课外材料,理解其意,并抓住层次及关键词,然后对接上文内观点。

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5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对顾恺之那句话的理解。

材料理解有两点:“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各有一个关键词——易、难。

顾恺之为何说一“易”一“难”呢?或者这“易”“难”各表现在哪里?理解了材料,抓住了层次及重点,再到材料中找观点支撑,就很容易了。

【达标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②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③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④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⑤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名句: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夏季减肥食谱中,有四种食物位于爱美女士们的黑名单,被排除在减肥食物之外,千万碰不得,否则会让你的努力____________!②可下半场的最后5分钟内,我们差点将全场的努力____________,所以说我们要拿下一场比赛还是要在5分钟之后才能确保,在最后5分钟内,对手有3次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成为“英东杯”冠军,就要避免这些状况。

③这90户业主不肯退铺,让大华公司以回购商铺的方式解决大润发购物中心困境的努力____________。

A.毁于一旦功亏一篑前功尽弃B.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毁于一旦C.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毁于一旦D.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解析: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

在一天的工夫全被毁掉。

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适合②空;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适合③空;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

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

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适合①空。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一APEC北京会议鲜明的主题,体现出中国对亚太持久发展繁荣所作的深入思考和安排。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

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②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

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③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④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

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

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⑤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

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名句: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________。

②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________,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③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的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________进行交谈。

A. 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B.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C.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D. 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解析:三个成语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重在说话尽情。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重在待人真诚。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重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中,奥巴马受限于总统身份,无法尽情言说,用“畅所欲言”合适。

②中,推心置腹、各抒己见皆可。

③重在双方的理解沟通,“推心置腹”合适。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目录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一)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二)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三)4.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低分作文的弱点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6.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压缩语段(二)7.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8.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二)9.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10.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学会分析议论文事实论据1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1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1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14.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一)1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二)16.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开好“凤”头扣人心17.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扩展语句18.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一)19.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20.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2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2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2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六)24.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2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三)26.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二)27.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考场作文文采训练28.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观点型命题的审题立意29.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30.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三)3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二)3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3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34.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35.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四)36.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型37.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38.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39.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40.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三)41.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二)42.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一)43.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一)44.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攻略(二)45.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压缩语段(一)46.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压缩语段(二)47.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48.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古诗词鉴赏之诗歌语言49.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实用类文本50.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小说阅读51.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扩展语句52.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散文阅读53.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正确使用成语(四)54.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论述类文本55.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诗词鉴赏56.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57.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四)58.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语言表达运用59.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辨析并修改病句(四)60.高三语文专题习题精编: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二)辨析并修改病句(一)【学习目标】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教案为题,用中文写一篇3000字文章。

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以下是一份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案名称:文言文复习教案适用年级:高三主要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2. 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3. 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1. 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复习常用文言词汇、古文常用语法词汇、文言虚词等。

2. 句子的结构与翻译:复习文言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状语结构等,并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解释。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训练1. 理解古文篇章结构:通过多篇古文的阅读,培养对古文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包括开篇、承接、递进、高潮、结尾等部分。

2. 掌握古文重点句子分析:通过对古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状语等,帮助理解整篇古文的意境。

3. 整体思维理解古文:通过阅读古文,培养对整体思维的运用能力,包括整体把握、推理分析等。

同时,注意借助上下文的提示,理解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三、文言文写作技巧训练1. 古文翻译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古文的翻译技巧,包括句子的翻译、句型的转换等。

2. 古文仿写训练:学习古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古文仿写,模仿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古文赏析和演讲:阅读分析古文,并能够进行赏析和演讲,深入理解古文背后的思想和文化。

四、综合练习和模拟考试1. 综合练习: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文言文练习,包括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2. 模拟考试:进行文言文的模拟考试,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提前适应考试的要求,并及时总结分析自己在文言文方面的不足,作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②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③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④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⑤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名句: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困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表示,应对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________。

②索尼和三星电子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日本国内市场的“羹”越分越小,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________。

③现任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抵达仁川次日就________地赶到中国女足与中华台北队小组赛的比赛现场。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不及待B.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迫不及待C.迫不及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D.刻不容缓迫不及待迫在眉睫解析:题目中涉及“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和“迫不及待”三个词语。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允许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假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这种雾霾天气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

B.杨敬敏本赛季加盟新疆队后,他的场均得分已经飙升到了每场14.4分。

这样的数据已经让他晋升到了CBA一流锋卫摇摆人的行列。

C.不仅谷俊山收受贿赂,查抄的各种财物装了整整四卡车,而且染指二环黄金地段周边军队地产,拥有数十套房,每套面积都在170平方米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复习的四个专题,我们已经进行了: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今天开始进行诗歌的表达技巧。

开始ppt1,今天我们学习的目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了解高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式,熟悉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开始ppt2诗歌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四个方面。

开始ppt3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我们重点关注抒情中得间接抒情,其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可以举出例子吗?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于谦《石灰吟》
开始ppt4表现手法: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关注虚实结合。

可以举出例子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开始ppt5修辞手法: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用典、双关。

可以举出例子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六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廉颇)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开始ppt6行文结构:起承转合这是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法。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以后,我们走进近三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看看关于表达技巧题的考察情况。

2011年江苏高考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第二问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点一名同学读诗歌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010年江苏高考题《送魏二》王昌龄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点一名同学读诗歌
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第一问: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点一名同学读诗歌
借代
【方法讲授】
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古代诗歌鉴赏题,
设题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手法的?
我们也归纳出了一般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怎样地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1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5分)
明确:A借景抒情。

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伤感之情。

例题分析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题分析3
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步骤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步骤二)。

这样,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感人至深(步骤三)。

例题分析4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5分)
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静态美。

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的雨滴吹落到荷叶上的“万点声”,写出雨后池塘的动态美。

C、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题分析5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A、突出色彩描写,诗中有画。

B、以声衬寂,动静结合。

C、景中含情,渲染了悠闲恬淡的静谧气氛.
【拓展训练】
1、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1、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2、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3、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3、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4、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
4、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