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能力测试河南省情,历史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副壮年男性骨架,骨架周围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图案。
有学者认为,骨架左右的蚌塑龙虎图案布列方位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的东西二宫一致,蚌塑三角形图案与其东侧横置的两根人胫骨组成的是北斗图像。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中原地区初步确立王权制度B.当地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C.黄河流域已经产生宗法制度D.时人对天象已有一定的认识2.汉武帝规定“食禄之家不得治产,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农”上没有做过多的限制;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接受桓谭关于“禁民二业”(禁止一人兼营两种行业)的建议,基本目的在于“举本业而抑末利”。
这种变化()A.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B.逐渐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C.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3.唐传奇《朝野佥载》述:“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
’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
”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
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C.还原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D.呈现了唐代医学水平4.公元1314年,畏兀儿人鲁明善编撰的《农桑衣食撮要》刊印。
它继承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体例,内容以记载中原地区农事为主,兼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
这反映了()A.明代继承了汉代的农业生产经验B.元朝时期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融C.明初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互动增多D.元代南北方的农业技术集于一书5.清代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度。
旗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札萨克掌管一旗政令。
河南省情省貌(公职考试必备资料)

公职考试必备资料河南省情省貌1.河南矿产资源丰富。
截止2010年底,已发现矿种127种。
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6种。
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
2.河南辖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88个县,20个县级市,其中省直管县试点县(市)10个,即巩义.兰考.汝州.滑县.长垣.邓州.永城.固始.鹿邑.新蔡;50个市辖区,1878个乡镇,其中中编办批准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个,即安阳市安阳县水冶镇.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493个街道办事处,4085个居民委员会,47781个村委会。
3.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4.河南古为“豫州”,故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
5.河南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
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
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6.河南耕地面积11889.6万亩,人均耕地1.20亩,连续多年保持粮食总产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截止2010年底,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087亿斤,连续五年超千亿斤,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
食品工业是全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7.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09年末总人口9967万。
8.河南省有56个民族。
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55个,人口138.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
9.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河南省考2024行测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考2024行测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4年4月26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在山东青岛完工。
A.海葵一号B.玲珑一号C.太极一号D.核电一号【答案】:A2.“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关键技术——首条()全光省际骨干网日前正式商用。
A.500GB.400GC.300GD.450G【答案】:B3.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开通一年以来,累计往返航班234架次,进出口货物超1.7万吨。
A.中国厦门---巴西圣保罗B.中国厦门---印度新德里C.中国上海---南非开普敦D.中国深圳---巴西里约热内卢【答案】:A4.庆祝中法建交()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中法各界代表约500人出席。
A.45B.60C.55D.501/ 14【答案】:B5.2024年6月8日是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5月30日发布今年主题为"()"。
A.时代共进人民共享B.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C.保护文物传承文明D.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答案】:C6.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A.珊瑚虫B.低气压C.浮游生物D.火山喷发【答案】:C7.()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B.社会主义荣辱观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答案】:A8.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应由:()。
A.审判机关行使B.公安机关行使C.监察机关行使D.检察机关行使【答案】:B9.多数鱼类背部发黑、腹部发白,其原因是()。
A.背部比腹部接受光线多,导致色素沉淀B.长期进化形成的保护色C.背部鱼鳞多,吸收光线多2/ 14D.背部比腹部黏膜厚,吸收光线多【答案】:B10.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河南省考行测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考行测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3年邮政和快递企业合作服务的建制村覆盖率达(),快递进村业务量达27亿件。
A.70%B.75%C.65%D.72%【答案】:B2.2024年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江西南昌开幕,今年活动周主题为"()"。
A.储备安全,科学减损B.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兴粮兴储C.科技兴粮兴储,创新有你有我D.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创新保障优粮供给【答案】:B3.2024年5月21日是第五个"国际茶日",当天,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名为"茶和天下·茶经雅集"的展览,关于茶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茶叶的主产区在中国东北B.茶叶是一种保健品C.茶起源于中国D.红茶是未经过发酵的茶【答案】:C4.2024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各地推出丰富旅游产品,以下关于中国旅游日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旅游日源自《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B.2024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美好中国,幸福旅程C."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D.中国旅游日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1/ 14【答案】:B5.辽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月27日揭牌。
至此,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全部建立,以下不属于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是()。
A.长江B.松花江C.珠江D.澜沧江【答案】:D6.关于公告与通告的区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通告无论是高级别机关还是基层单位,都可以使用B.通告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发布,要求特定范围内的特定人群遵守或周知C.公告的发文机关级别一般比较高D.公告更具有新闻性,往往能借助新闻媒体向国内外发布,一般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答案】:D7.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是()。
A.生物技术B.信息技术C.新材料技术D.新能源技术【答案】:C8.用来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的通知是()。
河南省考2023行测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考2023行测真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A.天、地B.南、北C.文、武D.阴、阳【答案】:C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答案】:D3.中央银行提高0.5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是一种()。
A.扩张性货币政策B.紧缩性财政政策C.紧缩性货币政策D.扩张性财政政策【答案】:C4.下列哪组物品均属可燃固体?()。
A.面粉、油漆B.甲烷、乙炔C.沥青、松香D.香蕉水、酒精【答案】:C1/ 95.古人除了有“名”和“字”之外,还常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周邦彦号“清真居士”。
下列选项中,与另外三人不处于同一朝代的是()。
A.易安居士B.香山居士C.六一居士D.东坡居士【答案】:B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实在B.绝对观念C.水、火等“原初”物质D.理念世界【答案】:C7.《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几种做出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情况。
下列不符合这些情况的选项是()。
A.在商品上伪造产地B.在商品上假冒认证标志C.在商品上假冒使用非注册商标D.在商品上伪造使用名优标志【答案】:C8.下列哪次会议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A.雅尔塔会议B.巴黎和会C.华盛顿会议D.开罗会议【答案】:B9.中国作家()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A.钱钟书B.莫言C.刘墉2/ 9【答案】:B10.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测试题及答案河南

测试题及答案河南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河南省的省会是:A. 郑州B. 开封C. 洛阳D. 安阳2. 以下哪个不是河南的著名景点?A. 龙门石窟B. 嵩山少林寺C. 泰山D. 云台山3. 河南的简称是:A. 豫B. 秦C. 鲁D. 晋4. 河南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中部5. 以下哪项不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豫剧B. 太极拳C. 豫绣D. 京剧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6. 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以______闻名。
7. 河南省的总面积约为______平方公里。
8. 河南的气候属于______气候区。
9. 河南的人口数量在中国各省份中排名第______。
10. 河南的省花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河南省的历史文化特点。
12. 列举河南省的三个主要经济支柱产业。
13. 描述河南的地理位置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4. 阐述河南的旅游资源及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河南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6. 分析河南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贡献。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A4. D5. D二、填空题6. 小麦7. 1670008. 温带季风9. 一10. 牡丹三、简答题11. 河南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胜古迹,如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
12. 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13. 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4.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论述题15. 河南省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资源约束等挑战。
16. 河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豫剧、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

2024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类)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为玻利维亚最大国有银行联合银行开设人民币代理行账户启动仪式在玻首都拉巴斯举行。
A.中国工商银行B.中国人民银行C.中国农业银行D.中国建设银行【答案】:A2.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论坛1月26日在北京举行。
A.互通互融互鉴传播提质增效B.数字时代的国际城市创新传播C.推动国际传播,提升城市形象D.新城市叙事,提升国传效能【答案】:A3.2024年3月10日,国际邮轮()号靠泊大连港邮轮泊位,标志着大连港国际客运航线正式复航。
A.“麦穗丹”B.“翠花丹”C.“戴维丹”D.“翠德丹”【答案】:D4.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
A.10.921/ 15C.9.54D.8.95【答案】:A5.文旅部3月26日公布新一批及通过复核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示范基地总数达到()。
A.365家B.354家C.304家D.384家【答案】:D6.在中国膳食料理中,常用花椒的()作为佐料。
A.茎杆B.叶片C.籽实D.根须【答案】:C7.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
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
这说明()。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有有限性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答案】:C8.云南省教育厅就学生安全过马路一事向云南省公安厅发文,应该使用的文种是()。
A.请示B.函C.通告2/ 15【答案】:B9.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2024年河南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卷(Word版)

2024年河南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卷第一部分常识判断(共20题,参考时限10分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关于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②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③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④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D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
下列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促进大规模经营为导向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③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④扩大耕地面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B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于调查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②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③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④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主要渠道,不能通过二手材料了解情况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C4.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下列有关我国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②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③要全面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④必须坚持宪法监督制度化法规化,宪法的生命在于监督,宪法的权威也在于监督A1项B2项C3项D4项【答室】C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情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
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
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
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
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
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
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截至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89万人,农村人口6480万人。
全省常住人口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
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
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92个乡镇,464个街道办事处,3404个社区居委会,47556个村委会。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
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
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
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
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
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
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
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
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
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
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
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
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
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含亚矿种为158种)。
其中,探明储量的75种;已开发利用的86种。
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6种。
煤、铝、钼、金、石油、天然气、天然碱、萤石、耐火粘土等储量较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
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
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
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
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
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原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开封古朴巍峨、雄伟壮观的龙亭,造型古朴、宋代风韵的宋都故街,楼阁宏伟、庄严绚丽的大相国寺,还有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汉三阙、开封铁塔、包公祠,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淮阳太昊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
为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河南博物院。
目前该院馆藏文物达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汕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
远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长天无垠、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感。
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玉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情趣各异。
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1个,总面积达0.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和王屋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森林公园55处。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4.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比上年增长13.8%,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3%,呈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显著特征。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4.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比上年增长13.8%,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3%,呈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8.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实际增长12.2%。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双双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
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食品、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电子等河南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26.66亿元,农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明显加强。
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进一步夯实了河南经济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