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合集下载

五霸七雄分别指什么

五霸七雄分别指什么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五霸七雄分别指什么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
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春秋初期
五国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四至疆域
齐——南起穆陵关、泰山一带,北至无棣(今属山东);西自黄河,东迄大海
宋——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地区
晋——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
秦——占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端
楚——西北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起今河南
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

战国后期
七国称雄:燕、赵、齐、魏、韩、楚、秦
四至疆域
燕——今河北、辽宁一带
赵——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
齐—— (同春秋时期)即:南起穆陵关、泰山一带,北至无棣 (今属山东);西
自黄河,东迄大海。

魏——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
韩——介于魏、楚、秦三国之间,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
楚——比春秋时期疆域扩大,东北到今山东南部,后又扩至今江苏、浙江
秦——由春秋时期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端,又夺回河西,攻灭巴蜀,夺取汉中,并不断夺得魏、韩、赵等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鲍叔之德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人的非凡气质、风度 与品格。
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 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 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晋文公:颠沛流离19年
1、骊姬祸国,避难母国,乐不思晋。 2、颠沛流离:卫国(介子推)——齐国(乐 不思晋)——曹国(耻辱:偷看骈肋)——楚 国(厚待:退避三舍)——重耳继位 3、决胜城濮 4、秦晋之好:秦穆公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 取君位。
秦穆公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 的通路为晋所阻,他不顾老臣百里奚、蹇 叔的冒死劝谏,趁晋文公刚死之机,三次 挥师东进,却只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 训。在执政的最后几年,秦穆公终于改变 了东进战略,转而向西,兼并西戎二十国, 开疆拓土,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石,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 “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石。1、问贤伯乐 2、羊皮换贤:百里奚(五羖大夫)——蹇 叔——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百里奚 的儿子孟明视
由于五张羊皮换来五位贤人的事,成为千古 佳话。
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 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 吴。
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 范蠡去吴国服苦役。越王给阖闾看坟,给夫 差喂马,还给夫差脱鞋,服侍夫差上厕所。 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为图复国大计, 勾践顽强地忍耐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 磨,对吴王夫差更加恭敬驯服。
文种和范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 烹):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 说范蠡隐居于“陶”(此地四通八达,为天下中 心),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曾经三 掷千金于天下。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以下是五个符合要求的口诀:《春秋五霸记忆口诀一》春秋五霸要记清,一霸齐桓真威风。

尊王攘夷成大业,葵丘会盟立威名。

二霸宋襄讲仁义,泓水之战留其名。

虽然失败心也善,霸主之位也有他。

三霸晋文多磨难,流亡多年志更坚。

城濮一战成霸主,威震诸侯谁敢拦。

四霸秦穆很贤明,广纳贤才图霸业。

西霸戎狄展雄威,秦国从此渐强大。

五霸楚庄有大志,一鸣惊人显非凡。

邲之战中获胜利,春秋霸主他也算。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二》小朋友们听我说,春秋五霸记心窝。

一是桓公小白哥,首霸诸侯故事多。

二有宋襄心仁德,打仗还把仁义说。

三为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终成果。

四是秦穆公不错,秦国发展他功多。

最后楚庄要记着,霸气十足真挺火。

五个霸主各有样,历史长河留光芒。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三》快来快来瞧一瞧,春秋五霸要知道。

一霸齐桓公当先,九合诸侯领风骚。

二霸宋襄公随后,仁义大旗高高飘。

三晋文公历艰险,终成霸业地位高。

四秦穆公展谋略,开疆拓土本领超。

五霸楚庄王厉害,雄踞南方气势豪。

记住五霸并不难,常常念起就记全。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四》春秋五霸有五个,听我一一来细说。

第一霸主齐桓公,管仲辅佐变强大。

第二宋襄讲仁义,虽然失败也有名。

第三重耳晋文公,流亡之后霸业成。

第四秦穆手段高,秦国从此展雄韬。

第五楚庄挺厉害,威风凛凛霸起来。

大家快来记一记,历史知识真有趣。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五》小朋友们快快来,春秋五霸记心怀。

一霸就像大老鹰,齐桓公呀最威风。

二霸好像大笨熊,宋襄公呀仁义浓。

三霸如同千里马,晋文公呀走天下。

四霸好似大老虎,秦穆公呀猛如虎。

五霸宛如大狮子,楚庄王呀真霸气。

记住五霸很简单,快乐学习笑开颜。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

齐桓公
•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 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 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 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 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 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 乱中餓死,“身死不葬,蟲流出戶”。 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 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 使齐国强大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 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 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接着称 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 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 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 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 发兵进攻晋军。

• •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 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 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 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 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 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 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 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 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 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 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 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 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 (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 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 久。

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是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

春秋五霸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这五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逐渐崛起,通过各种手段称霸一时。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他还在葵丘会盟中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在城濮之战中,他击败了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是秦国的君主,他任用百里傒为相,推行改革,加强了秦国的实力。

他在春秋时期多次参与战争,但最著名的还是他与晋国的肴之战。

宋襄公是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并参与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在泓之战中,他击败了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是楚国的君主,他任用伍举为相,推行改革,加强了楚国的实力。

他在春秋时期多次参与战争,最著名的还是他与晋国的邲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大败晋军,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这些诸侯国的君主们通过各种手段称霸一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标志。

他们的故事被记录在《春秋》一书中,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之一。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谁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希望对你有用!春秋五霸是谁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那么春秋五霸谁先称霸呢?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答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时,晋文公允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吴王阖闾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师大败楚军,仅10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西北),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

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

阖闾十一年(前504),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从此,吴国威震中华。

越王勾践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称霸主要标志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

同时在现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

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无人提及。

郑庄公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八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9.“齐桓、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

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

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

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

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

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春秋霸王介绍:郑庄公姬姓,名寤生(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号称“春秋小霸”。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郑庄公继承其父郑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

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

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

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

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

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

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

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

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

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

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

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

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

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

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

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

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

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

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

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

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

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

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

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

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

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

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

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

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

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

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

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