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合集下载

春秋五霸故事

春秋五霸故事

春秋五霸故事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多端,战争频繁,而春秋五霸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在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春秋五霸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改革,使齐国的政治、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实行了“分土封侯”的政策,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

同时,他还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推动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在外交上,齐桓公也十分有手腕,他通过联合鲁国、宋国等国家,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齐国的利益。

其次,我们要介绍的是晋文公。

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晋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三家分晋”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晋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同时,晋文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范围。

在军事上,晋文公也有着卓越的表现,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成功地削弱了齐国的势力,使得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变法易俗”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秦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外交上,秦穆公也有着卓越的手腕,他通过一系列的联合行动,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秦国的利益。

在军事上,秦穆公也有着杰出的表现,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成功地削弱了齐国的势力,使得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然后,我们要介绍的是楚庄王。

楚庄王是楚国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实行了“变法易俗”的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楚国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外交上,楚庄王也有着卓越的手腕,他通过一系列的联合行动,成功地对抗了晋国的进攻,维护了楚国的利益。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_0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_0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那么在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资料,希望对你有用!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春秋五国争霸(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特点: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国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1.尊奉王室郑庄公率先“以王命讨不庭”,成为最早称霸的国家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打败北戎,稳定政局平王时,周郑相互交换质子桓王时,起用虢公,弃用郑伯,周郑发展到交恶的地步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威严扫地,一蹶不振周天子权威衰弱,成为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2.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著名霸主,称为“春秋五霸”关于五霸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宋襄公有志图霸,实未成功秦国是周室东迁后发展起来的诸侯国,虽一度号称霸主,但只是称霸西戎,未及中原吴越到春秋晚期相继崛起于长江下游,霸业短暂春秋最主要的霸主当属齐、晋、楚,秦、吴、越稍逊一筹,只具有偏霸性质(1)齐桓公:齐国地处海滨,据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鱼盐矿藏齐襄公灭纪伐卫、征服鲁国,后为政昏乱为齐大夫所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策划下,继位齐国国君,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开始了争霸大业,史称齐桓称霸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顿内政,一面对外实施武力扩张公元前679年鄄会盟,齐桓公称霸的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对抗楚国和戎狄公元前660年,击退戎狄进攻,存邢救卫,保证了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双方订立召陵之盟楚国实际上承认了齐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周天子派人前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2)晋文公:晋献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异姓军功卿大夫,加强公室权力,积极开拓疆土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推行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动荡的晋国政局,创造了从事争霸的条件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带叛乱,恢复周襄王地位,获得尊王美名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败楚,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楚国向北发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中原小国纷纷摆脱控制,归附晋国践土会盟,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3)秦穆公: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封为诸侯,开始与戎狄不断战斗。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的历史故事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春秋五霸形势图(公元前453年)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编辑本段“五霸”简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春秋五霸各帝王在位时间最长在位43年!

春秋五霸各帝王在位时间最长在位43年!

春秋五霸各帝王在位时间最长在位43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后,周室逐渐衰弱,各地诸侯则势力越来越大,其中以春秋五霸为最。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前685年即位,在位43年齐桓公姜小白,齐国乃姜太公的封地,桓公是姜太公吕尚十二代孙,齐襄公弟。

襄公死后,先公子纠回国即位,并用管仲为相,逐渐强国,是最早的诸侯盟主,在位43年,死于前643年。

晋文公(前698-前628)前637年即位,在位9年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晋国是周成王(周武王子)弟唐叔的封地,是周室宗亲。

重耳是晋献公的次子,早年因怕被献公杀出逃,周游各国,尝尽人间酸苦,直到前637年才回国即位,已经是62岁高龄了。

他即位后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使晋国很快强盛起来。

前632年在与楚国的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而名镇天下,成为盟主,“退避三舍”的成语也出自这次战争。

晋文公在位9年死,但晋国的霸业则长达80多年。

秦穆公前659年即位,在位38年秦穆公赢任好,前656年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与晋国结成秦晋之好,但秦国与晋国还是爆发了殽之战,秦国打败,穆公励精图治,用百里奚等人,终于于前624年打败晋军,遂霸西戎。

宋襄公前650即位,在位13年宋襄公姓子名兹父,宋国是商纣王兄微子的封地。

襄公未即位就贤名原扬,即位后又一派盟主作风,号盟诸侯,单只有一些小国参加,襄公怒,发兵功楚,与楚国战于“泓”,楚军过河,宋将要半渡击之,宋襄公不准,等楚军过河后,列好队,宋军被楚军大得大败。

宋襄公“以礼治军”,贻误战机,被后人耻笑。

楚庄王前613即位,在位22年楚庄王姓芈名侣,楚穆王的儿子。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淫乐。

后经大臣伍举谏言,勤理政事,三年而霸,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

他任孙叔敖为相,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楚强。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中国地区出现的五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魏。

以下是与春秋五霸相关的成语典故:
1.春秋时期:这个成语本身就与春秋五霸有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

成语“春秋时期”常用来指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

2.齐桓公之治:这个典故指的是齐国的桓公(姓姬,名显)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使齐国强大起来。

成语“齐桓公之治”用来形容善于治理国家的能人。

3.楚庄王之弧:楚庄王(名熊绎)是楚国的一位君主,他被认为是一个智慧而英明的国君。

成语“楚庄王之弧”比喻出奇制胜、智谋过人。

4.燕昭王游衍:燕昭王(名喜)是燕国的国君,他提倡礼仪文化,重视教育,使得燕国文化繁荣。

成语“燕昭王游衍”用来形容文化昌盛、风气优美。

5.韩愈之道: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主张回归儒家经典,批判佛教,被尊称为“韩愈之道”。

成语“韩愈之道”表示回归传统、批判变革。

6.魏晋风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成语“魏晋风采”用来形容文学艺术的繁荣和风采。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五霸时期和其后的历史人物、文化以及政治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1/ 1。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1.齐桓公(685年-643年BC):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齐桓公”。

他推行政策,善于用人,使齐国大兴土木,军事兴盛,经济繁荣。

他通过重新分封,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2.晋文公(697年-628年BC):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文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经济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晋文公以《晋中孟田氏之诗》和《太康》两篇篇章碑文被尊称为“温故而知新”。

3.秦穆公(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被尊称为“秦穆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秦国的军事。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4.楚庄王(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楚庄王”。

他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庄王也致力于发展文化和教育,提出了“爱莫能助”的名言。

5.鲁襄公(722年-662年BC):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鲁襄公”。

他推行政策,加强了鲁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三日不朝(见)则怠”,并提拔了孔子为官。

战国七雄:1.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秦昭襄王统治。

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围诸国的征服,逐渐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2.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由楚共王统治。

楚国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3.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由齐桓公统治。

齐国通过军事力量和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力和影响力。

4.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魏昭王统治。

魏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5.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由赵武灵王统治。

赵国通过军事力量和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土和影响力。

6.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韩哀侯统治。

韩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谁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春秋五霸,希望对你有用!春秋五霸是谁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那么春秋五霸谁先称霸呢?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谁先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率领楚、郑、陈等园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而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

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战。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

齐国宏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中原各国背晋向楚。

楚庄王又成为中原霸主。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

秦穆公企图向东争霸中原,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吞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以后,吴国、越国相继强大,争霸于东南。

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自公元前七七○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靠什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真正名副其实的只有三位: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三人中间,楚庄王是“蛮夷”的头子,出身本来就有问题。

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楚庄王统率“南夷”北进中原,问鼎之轻重,害得中国命系一线,危在旦夕,自然是大伙儿的“公敌”。

所以,他际会风云,一鸣惊人,爬上霸主的宝座,对那些诸夏本位论者来说,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是迫于形势,诸侯才不得不强打起精神,腻腻歪歪、言不由衷地承受下来。

由此可见,楚庄王尽管神气活现、踌躇满志,但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根本算不得是五霸中的正宗角色,典型的“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

晋文公当然不同,他是华夏圈子里的人,他要出人头地,大伙儿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

事实上,晋文公也的确够争气,上台没多久,便施展拳脚,几个回合下来,便把曾经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楚国打趴在地,动弹不得,使中原诸侯终于熬到了扬眉吐气、重新露脸的时候。

就霸业之盛、声誉之大而论,晋文公无疑是春秋历史上的顶尖人物。

可惜的是,他做事过于张狂,不大计较轻重,口口声声尊重周天子,却视天子如玩偶,呼来唤去,肆无忌惮,这如何不叫人对他的行为持几分戒心。

另外,他心机太重、韬略太多,用兵讲求诡诈,谋事注重算计,更给人留下了老奸巨猾的印象。

无怪乎孔子都对他不无微词了,“晋文公谲而不正”。

既然是“谲而不正”,那么,晋文公在五霸中的地位,自然也得打上几分折扣。

宋襄、秦穆不够资格,晋文、楚庄又不无瑕疵,那么“五霸”之中,也就只余下那位齐桓公了。

于是,人们便把齐桓公抬出来充当“五霸”的典范。

孔夫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的态度同样鲜明,说“五霸桓公为盛”。

他们这么说,可不是兴之所至的信口开河,而是当时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齐桓公身后受到人们的普遍怀念乃是不争的事实,他生前的许多做法也曾为后人所效法模仿。

公元前641年,鲁、蔡、陈、楚、郑、齐多国诸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赶到齐国搞会盟,中心的议题便是所谓“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这等于是举办了一场为齐桓公歌功颂德的专题国际论坛。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召集十三国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市北)开大会。

在礼仪方式的选择上,楚灵王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向齐桓公看齐,“吾用齐桓”,透露出他企图步齐桓之后尘,号令诸侯的勃勃雄心。

这些史实,都说明齐桓公才是春秋五霸中真正意义上的霸主,他身上所体现的才是纯粹至高、正大光明的领袖风度。

孔子说他“正而不谲”,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也简单寻常,就是他的处事从根本上合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

这种境界,看上去平凡,其实最高明,非功力深厚者所不能至也!用今天的话说,齐桓公的厉害,源于他的太极推手功夫,核心不过是两个字;;稳重。

稳重,再稳重,如果细加体味,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才是政治上的大智慧、战略上的大手笔。

齐桓公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稳重。

由于稳重,他才善于权衡利弊,及时变招,一旦遇上问题或挫折,知道从中认真吸取教训,尽快刹车,此路不顺换他路,而不至于一条道走到黑,直至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历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明明知道原先的计划和方法有问题,但或因碍于面子,或因赌口意气,或因心存侥幸,总是在那里死顶硬撑,结果使事情越来越糟,直弄到山穷水尽,无法收拾。

然而,齐桓公与他们不同,他懂得该撒手时就撒手的道理,所以他成功了。

齐桓公刚登基时,也一样雄心勃勃、血气方刚,老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早早确立起齐国的霸权,汲汲于“欲诛大国之无道者”。

管仲谏阻他,告诉他时机并不成熟,“不可,甲兵未足”。

可他全然当作耳边风,一意孤行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满心以为中原霸主的宝座可以唾手而得。

然而,他的热情之火很快便让长勺之战那一大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引以为豪的强大齐军,居然让曹刿率领的鲁国兵马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真是败得无话可说,败得窝囊透顶。

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得齐桓公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平复下来。

既然单纯的战争手段连鲁国这样军力很一般的国家都摆不平,那么,想靠它去对付比鲁国强大十倍的楚国、比鲁军能打仗的戎狄,这不纯粹是自讨没趣吗!看来不能单纯依赖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称霸目标,而应该更多地运用政治、外交手段,伐谋、伐交、伐兵三管齐下,才是正道。

齐桓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马上调整了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改急取冒进为稳重待机,变单凭武力为文武并举。

而正是这种稳重的做法,才保证了他日后少走弯路,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齐桓公的稳重,也表现在他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与对手作必要的妥协,进两步退一步,见好便收,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战略诉求。

战略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战略利益有多大,战略目标有多高,而关键看它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脱离实际条件,脱离具体许可,那么,最好的战略方案也等于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所以,善于妥协,本身就是战略运筹中的一门高明的艺术,是寻求战略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方面的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无疑是一位政治家高度成熟的突出标志。

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位成熟的政治人物,公元前656年举行的召陵之盟,充分体现了他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了虽说有限但却实在的战略利益的稳重政治风格。

当时,楚国兵锋咄咄北上,成为中原诸侯的巨大威胁,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这种情况下,当缩头乌龟是不成的,这样保护不了中原中小诸侯,任凭“南夷”四处横行,齐国岂能称为“霸主”。

然而,如果心血来潮,孤注一掷,真的同楚国真刀真枪干上一仗,弄得两败俱伤,恐怕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最好的办法是,出面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兵临楚国边境,给楚国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

如此,既可以压制楚国嚣张的气焰,安定中原动荡的局面,又不必使自己陷入战争的深渊,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这叫作“全胜不斗,大兵不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略运用上的“善之善者也”。

于是,齐桓公与楚国方面便在召陵(今河南偃城东)地区联袂上演了一出妥协大戏,楚国承认了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算是多少作了让步,给了齐桓公所需要的脸面;而齐桓公也达到了警告楚国、阻遏其北进迅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于是也就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这种战略上不走极端、巧妙妥协的做法,可能会让习惯于唱“攘夷”高调的人觉得不够过瘾,可它恰恰是当时齐桓公唯一可行的正确抉择。

齐桓公的稳重,更表现为他善于把握时机,算账算得十分精明,从不做赔本买卖,总是用最小的投入去换回最可观的利益,不费多少工夫而赢得充分的好处,不损多少成本而博取漂亮的名声。

成本要低,回报要大,这是从事政治、军事斗争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评估任何战略决策高下得失的主要指标。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绝不是聪明人所干的事情。

在战略运用上,与其焦头烂额,不如曲突徙薪。

战略利益要争取,但要争得巧妙,争得自然,争得冠冕堂皇。

否则,便是犯傻,便是笨拙,落下话柄,留有后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