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的通知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杭州市农业局
•【公布日期】2011.09.05
•【字号】
•【施行日期】2011.09.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杭州市农业局关于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的通知各区、县(市)农业局、萧山区农办: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研究,决定召开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传达省农业产业处长会议精神;
2、交流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
3、部署下一步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
二、参加人员
各区、县(市)农业局负责园区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一名,萧山区农办负责园区工作负责人一名。
三、时间地点
会议于9月14日在杭州玉皇山庄召开,请与会代表9月14日上午9:00前报到,会期一天。
请与会同志随带现代农业园区交流材料(一式15份),准时参加会议。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

面 积快 速 增长 , 农业 规模 化 、 组织 化 、 现 代化 程 度 不断 提 高 , 各 类现 代农 业 园 区 应 运而 生 , 余 杭 区 也逐 渐 成 为 社会 工 商 投 资 发展 现 代 都 市农 业 的热 土 。 根 据浙 江 省 政府 提 出 的农 业“ 二区 ” 建设 思路 和 余杭 区 委 、 区 政府 提 出 的实现 农 业 “ 三 化” 目标 , 在 对 全 区 现 代农 业 园区 发 展现 状 和 存 在 问题 、 制 约 因素 等 进行 调查 研 究 , 分 析 有利 优 势条件 , 明 确加 快现 代
升完善, 农 业综 合 生产 能 力进 一步 增强 。 截至 2 0 1 3 年底 , 全
区 已建 成 省级 主 导产 业 示范 区 2家 、 特 色农 业 精 品 园 6家 、
余 杭 区位 于 杭 嘉 湖 平 原 南 端 , 西 依 天 目山 , 南濒 钱 塘
2 优 势 分 析
江, 从东 、 北、 西 三面 呈 弧形 围绕 杭 州主 城 区 。 区 域 为有 多 种
地 貌 类型 。 既 有 平原 水 乡, 又 有 山地 丘陵 , 气 候 温暖 湿 润 , 四
2 . 1 地理 位 置优 越 , 农 业产业 资源 丰 富 , 有 利于 发展 现 代都 市型 农 业 余杭 区 作为 与杭 州 主城 区 距离 最近 、 覆盖 面 积 最大 、 地
合 作社 + 农 户” 模式经营的 3 4个 , “ 企业+ 农 户” 模 式 经营 的
“三位一体”推进余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2018年 簟 1舅 一
“三位一体”推进余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近年来 ,余杭区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 目 标 ,创新探索“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扎实推进现代 农业 科技 示 范基 地建 设 。目前 全 区 已建 成农 业科 技 示 范基 地 43个 ,初 步形 成 了层 级 多 元 、模 式 多样 、 示范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基地架构体系 ,为提升农业 发展水平 、促进农 民增收提供 了重要 的科技支撑。 已累计 试 验示 范 和推 广农 业 主导 品种 93个 ,主推 技术 42项 ,辐射带动 2.5万农 民实现增收。
全区遴选 l9个科技水平较高 、农机农艺融合 、 管理运行较好 的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提升
对象 ,通过改善生产条件 、开展技术攻关试验示范、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 ,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的集成示范 、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科技合作 、生态 观光等功能 ,打造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 、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 设等 功能 为一 体 的现代 农业科 技示 范基 地 。 1.3 整合 多元 资金 投入
按照“政府主导 、各方发力、统筹支持”的原则 ,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 力度 。2016以来 ,该区已累计投人各项资金 1886 万元 。其 中,省 、市级项 目资金 495万元 ,区级财政 配套 项 目资 金 375万 元 ,业 主 自主投 入 966万元 。 此外 ,该区还积极落实专项科技人才工作经费 5O 万元 ,用于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 队 ,带头指导提升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余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拟稿2)

余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拟稿2)致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产业。
余杭区在上世纪90年代正式起步,从2000年开始,就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山水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特别是近年来,余杭区通盘谋划,统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民培育等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游客468.8万人,营业总收入达5.32亿元,全区19个镇街中已覆盖14个,解决人员就业4631人。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1.科学规划,发展产业。
自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之初,余杭区就在充分衔接《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基础上,明确了阶段性发展重点,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镇村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杭州、上海等地市民前来休闲旅游。
为此,鸬鸟、径山、良渚、塘栖、仓前等地纷纷编制专项规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目前全区共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8家,农家乐点13个,其中农家乐经营户270余家,涵盖餐饮、住宿、采摘、垂钓、棋牌、农耕、成年人非文化教育培训等内容。
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家,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家,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经营户(点)31家。
2012年,余杭区围绕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发展思路,提出建设提升100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任务,在今年刚编制完成的《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中对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前景作了规划,着力建设以休闲农业为主题,集农业观光、乡野度假、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新型休闲农业集聚区。
园区建成后,不仅将在数量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实体的增加,也将通过市场竞争,间接推动全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在服务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
农业示范园发展新思考

农业示范园发展新思考1杭州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1.1园区发展进程及规模杭州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从1999年至2002年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阶段。
全市共投人资金6.39亿元,建成以大田作物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型园区252个,总面积34.42万亩(其中市级69个),主要体现了农业的生产功能,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从2003年至今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阶段。
根据((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和《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的建设目标,到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97亿元(其中市财政扶持4750万元),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79个,总面积50.34万亩(2072甸个),养殖规模1121.38万头(羽、只),带动农户27.82万户,连接各类基地136.2万亩。
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1.2园区的主要功能和成效农业园区作为提升都市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和有效建设载体,在园区建设总体上遵循了依据规划建园区、因地制宜建园区、注重效益建园区、强化带动建园区等四项原则,基本形成了“可看可学可推广,有效益能带动”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三大功能,取得了三大成效。
三大功能是:从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文化功能来看,杭州市已建的279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主要体现了“一个突出一个重视二个拓展”的方针,即突出农业生产(产业)功能,重视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活、文化功能。
所有园区均体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生产(产业)功能,如西湖区的龙井茶叶园区、萧山区的花卉苗木园区、余杭区的中华鳖园区、富阳市的芦笋园区、临安市的山核桃园区、桐庐县的蜜梨园区、建德市的蛋鸡园区、淳安县的蚕桑园区;以山区农业圈为重点,利用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行农牧水产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产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如桐庐万强生态农业园区(果园一牧场);在杭州周边和小城镇附近,根据当地特点,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基础,拓展农业体验休闲观光的生活功能和农业素质教育、农产品节日、历史传承的文化功能,如名胜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的茶叶园区、萧山区永富乐开心农庄蜜梨园区、余杭区鱼佬大农庄水产园区、富阳市新登半山鲜桃园区等。
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

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摘要结合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优势,并从客观制约因素和主观存在问题2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建设途径;浙江杭州;余杭区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呈弧形围绕杭州主城区。
区域为有多种地貌类型,既有平原水乡,又有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宜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深化,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余杭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商投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热土。
根据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农业“二区”建设思路和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农业“三化”目标,在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有利优势条件,明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措施等有效途径来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使全区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余杭区农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家、特色农业精品园6家、区级特色农业园区24家和优势产业功能区95个;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个,为加快余杭区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明确全区产业发展重点和园区建设布局,2013年始,余杭区在全省首次完成了《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编制。
三产融合 余杭有“道”

三产融合余杭有“道”作者:文/ 金国栋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35期谁都知道,“三产融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但三产之间如何融合,基础是什么,有何规律可循,重点要把握哪些环节?日前,笔者前往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走访,发现该区刚刚印发了“培育农业三次产业融合示范点实施方案”,其中许多思路和做法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农业园区为融合平台走进径山镇绿景堂生态园,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
这个面积3800 亩的园区,基本都是山林,满眼绿色,空气清新。
园区分为现代农业体验区、欢乐农家接待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多个板块。
负责人江华民认为, 种些蔬菜、养几只土鸡的“农家乐”,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
“我们园区距离城市不远。
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民一到周末就过来,这不是来景区旅游,而是来享受休闲。
”目前,“绿景堂”这一农业园区投资已经过亿元。
“余杭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叠加的发展新模式。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认为,余杭山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都十分丰富,而且三面环绕杭州,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农业园区的背后实际上是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
“三产融合”不可能在一家一户一亩三分地里进行,也不可能通过传统农户得以实现,而需要通过土地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金与技术的同时,往往还有先进的经营模式,在管好用好的前提下,能够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余杭早在5 年前就提出“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建设100 个1000 亩以上的农业园区, 实现生产方式、投资主体、销售方式的全方位改造。
目前,余杭已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 个。
这些农业园区各具特色,有生产保障型、有生态休闲型、有特色产业型、有综合发展型。
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

摘要结合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优势,并从客观制约因素和主观存在问题2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建设途径;浙江杭州;余杭区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5-0337-03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陈小忠1徐攀峰2戚小飞3高敏燕1(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浙江杭州311100;2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杭州市余杭区农(渔)业行政执法大队)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呈弧形围绕杭州主城区。
区域为有多种地貌类型,既有平原水乡,又有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宜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深化,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余杭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商投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热土。
根据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农业“二区”建设思路和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农业“三化”目标,在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有利优势条件,明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措施等有效途径来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使全区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余杭区农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家、特色农业精品园6家、区级特色农业园区24家和优势产业功能区95个;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个,为加快余杭区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作者:陈小忠徐攀峰戚小飞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05期摘要结合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优势,并从客观制约因素和主观存在问题2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建设途径;浙江杭州;余杭区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37-03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呈弧形围绕杭州主城区。
区域为有多种地貌类型,既有平原水乡,又有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农业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宜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深化,全区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应运而生,余杭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商投资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热土。
根据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农业“二区”建设思路和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农业“三化”目标,在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有利优势条件,明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服务措施等有效途径来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使全区农业转型升级,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余杭区农业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升级,努力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提升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家、特色农业精品园6家、区级特色农业园区24家和优势产业功能区95个;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个、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个,为加快余杭区现代农业的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为进一步明确全区产业发展重点和园区建设布局,2013年始,余杭区在全省首次完成了《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规划》编制。
首批规划布点33.33 hm2以上园区132个(其中66.67 hm2以上园区91个),总建设面积1.25万hm2,计划总投资41 770万元,并遴选建设精品园区30个左右。
从产业角度分为产业类园区74个、综合类园区4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个;从建设类型又分为园区改善提升45个、面积0.4万hm2,园区提升扩建62个、面积0.6万hm2,新建园区25个、面积约0.25万hm2。
规划明确了“一核、两翼、九大板块”的空间布局,以“8+1”特色主导产业为构架的九大板块,建立园区动态调整机制,设置园区的准入和淘汰制度来实行长效管理。
2 优势分析2.1 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产业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余杭区作为与杭州主城区距离最近、覆盖面积最大、地形地貌最为丰富、文化资源雄厚、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郊区县,近年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围绕杭州建设大都市、世界休闲之都的需要,积极拓展长三角洲旅游客源市场,着力把农业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余杭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落户余杭区,使余杭区成为杭州市主城区主要菜篮子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周边农业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余杭区今后在生态有机型、休闲观光型和科技示范型等现代都市农业方向发展。
2.2 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基础较好,有利于园区企业化经营管理全区耕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万hm2,流转率已达73.55%,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已经走在全省前列;规划内园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0.82万hm2,占园区规划总面积的65.3%。
据调查,全区经营耕地面积2 hm2以上的农户共2 693户,经营总面积1.04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7%,全区备案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全区农业龙头企业1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75家、区级57家。
其中,农产品加工类88家、市场流通类9家、种养生产类34家。
132个园区中由单个农业企业经营的有87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的34个,“企业+农户”模式经营的11个,专业大户或农户经营的6个。
2.3 工商资本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余杭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到这块热土开发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主逐年增加,截至目前由工商资本投资已建和在建的农业园区62家,其中如浙江森禾花卉苗木基地、宇航梦园蔬菜园区、渔佬大休闲农庄、恒泽渔业、香草文化园、西子农林科技园、利川生态休闲园等20余个园区初显成效;2013年先后有印尼穆利雅集团海外投资机构(中国)公司和台湾农训协会、中国平安集团不动产有限公司与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逾20批客商前来实地考察洽谈农业项目,并已成功引进诸暨海亮集团投资的余杭有机农业产业园项目。
余杭区现代农业在众多工商资金的投入下展现了新的活力,2013年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企业当年完成总投资达74 500万元。
2.4 政策环境和扶持导向明确,为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和发展壮大提供利好条件近年来,省、市、区三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二区”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园区扶持政策,余杭区财政对当年投入园区建设资金3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50万~200万元不等的以奖代补,同时新建66.67 hm2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可最多安排0.67 hm2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了对农业园区的设施农业用地审批力度;同时整合各相关部门产业政策倾斜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为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 面临的问题和困难3.1 客观制约因素3.1.1 土地流转市场存在内忧外患,将对园区发展造成持续影响。
一是余杭区目前规模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稀缺,招商引资中常碰到有实力的业主无地可租,而一些实力不佳经营不善的老业主却不愿“腾笼换鸟”的情况,部分老园区周边实际可拓展土地空间也有限。
二是土地租赁价格逐年攀升,价格普遍在1.5万~1.8万元/hm2,部分地区已经超过2.25万元/hm2,粮食园区已无利可图;农民对租金追涨不追跌的心态,导致土地租赁市场波动加剧,单方毁约随意要求提高租金的“红眼病”现象时有出现,园区土地矛盾纠纷增加,而对承租方又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
一些招商引资重点园区项目中极少部分农民利用土地资源要挟哄抬价格,特别是土地青苗补偿费用上形同土地征用价格,令投资业主不堪忍受,也阻碍了园区建设进度。
三是现今绝大多数园区土地最长租赁期限到2025年底,而农业投资收益周期又比较长,将来的国家土地承包经营与租赁等政策不明,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园区特别是新建园区而言,业主均存在投资畏惧心理。
3.1.2 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和技术人才后继乏力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农资、种子种苗、生产设施装备尤其是从业人员工资大幅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却有限,农业园区经营利润不高,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农业园区普遍都存在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从业人员老龄化和技术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困境。
一是缺少园林、果蔬、畜牧、水产和加工的专业生产技术人才;二是缺少农业高科技人才,如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计算机技术等专业人才;三是缺少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四是缺少农业信息和营销方面的人才。
同时基层农技人员结构也存在明显不合理:一是文化素质不合理。
余杭区镇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的学历结构为:大学本科23人,占11.68%;大专98人,占49.75%;中专59人,占29.95%;高中及以下17人,占8.63%。
二是技术配置不合理。
很多地方负责主导产业的技术人员仅1人,有些甚至由非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兼管负责。
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在镇乡级197名农技人员中,50岁以上82人,占41.62%;40~50岁79人,占40.1%;30~40岁29人,占14.72%;30岁以下7人,仅占3.55%。
3.1.3 农业自然、市场和人为等风险影响着农业园区良性发展。
近几年来,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且愈演愈烈,50年一遇以上的极端恶劣气候屡见不鲜,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园区农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应对大灾能力还很差;农业保险条款限制颇多,普及尚不到位,真正遇到大灾也是杯水车薪,而政府对农业受灾和重建的财政预备不足和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绝大部分受灾损失只能业主承担;农产品受市场风险影响明显而直接,所谓“损失一季错过一年”,往往会遇到丰收不增收情况。
同时,近几年来部分园区遭遇偷盗产品或者偷盗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致使生产损失等现象日益增多,农民和农村的地方保护意识和纵容思想导致个别地方民风“彪悍”,外来业主的农业生产保护和安全生产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3.1.4 农业发展用地的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园区的完善提升。
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必须要解决农业发展用地需求问题。
而余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化发展的主战场决定了农业生产发展用地刚性制约的困境。
除了农业建设用地指标本身稀缺外,虽然目前针对现代农业园区专门制定了农业设施用地审批政策,但却由于不得侵占基本农田而形同虚设,农业实际可解决的用地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加上镇村由于农业发展用地投入产出比低,对农业生产和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种种因素制约了园区向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转型和提升。
3.2 主观存在问题3.2.1 前期规划滞后导致农业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全区土地流转率已经很高,但是一直以来缺少对农业园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江苏江阴、上海、山东等地差距较大。
前期土地流转很多都基于当时绿化苗木市场兴旺阶段,很多优质地块被绿化苗木侵占,且规模一般不大,非粮化、非农化等圈地现象较多,导致了目前成片优质土地稀缺,影响下一步招商引资。
目前规划内园区整体规模偏小,平均不足66.67 hm2,有些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不明晰,不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农业资源区域优势的发挥。
一些农业园区的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倾向于为迎合领导意图,使示范项目大同小异,多数农业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2.2 部分园区定位不准,示范效果欠佳。
很多领导和工商业主往往把各种类型的温室大棚建设成为一个园区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
然而实际上大型温室只有1/3赢利,至少有1/3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主要原因还是设施农产品在同一市场条件下销售,很难获得真正的优质优价。
部分农业园区注重形象工程,不惜花费巨资引进昂贵的农业设施,却没有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状况和气候特点,出现配套技术和管理跟不上,造成资源资金浪费;有的园区“贪大求洋”,脱离实际,规划时设想很高,真正实施时有些关键功能区块不能组织实施,使得园区部分功能缺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益;一些园区过分强调引进“高精尖”和资金高密度化,相对忽视了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创新,尤其是对农民急需的优良品种、集约化生态种养殖技术、复合施肥技术、标准化有机绿色果蔬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