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验动物学概论与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医学实验动物学导论

第一章 医学实验动物学导论

动物与人类生命现象的异同,特别对各种人类疾病进
行类比研究,采用其异同点,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疾病 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 3. 实验动物医学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是专门研究和阐明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科学。
4. 实验动物营养学
5、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 里的动物。垫料和饲料和饮水一般不消毒,饮用 普通自来水。 所谓普通动物也并不是对微生物没有一定控制的 一般动物,而是要求不带能够感染人的微生物和 体外寄生虫。这种动物只能供教学和一般实验用。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 标准,我国将实验大、小鼠分为三类即清洁级、 无特定病原体级、无菌级(包括悉生动物)。其 它品种实验动物仍然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 定病原体级、无菌级(包括悉生动物)四级。即 从2002年5月1日起取消了普通级大、小鼠标准。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
生产条件标准化,质量标准化,实验条件标准化 遗传控制,微生物控制,寄生虫控制,营养控制, 环境和设施控制
1944年,美国率先提出了实验动物标准化问题,1950年成立了美国
实验动物科学学会; 1952年,日本成立了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专门从事实验动物标准
化工作;
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医学组织、国际生物学协会共同 发起成立了“实验动物国际委员会”,后更名为国际实验动物协会; 1956年,美国开始建立“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认可程序”,为实验 动物研究的专业性提供了标准化的程序;
第二节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
1.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

实验动物学每章内容-选择 判定题库

实验动物学每章内容-选择  判定题库

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1.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

(√)2. 实验动物科学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学科。

(√)3.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它是附属于生命科学的一门非独立学科。

(×)4.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

(√)5.实验动物科学就是研究关于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科学。

(√)6. 实验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8. 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微生物、遗传、环境病理、营养和寄生虫六个专业领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9. 比较医学是对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10. 比较医学是研究动物与人类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人类各种疾病进行类比研究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基础科学。

(√)11. 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微生物、遗传、环境病理、营养和寄生虫六个专业领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12.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是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1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区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简称动管办。

(√)14.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可饲养、繁育实验动物供本单位使用,但不得经营实验动物。

(×)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1.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的简称是____。

(A)A.ICLAS B.CIOMS C.IUBS D.WHO2.《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____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第2号令,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是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律依据和管理准则。

(D)A.1981年B.1983 年C.1986年D.1988年3.实验动物科学自____诞生以来,至今已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科。

(C) 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70年代4.____的出现,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技术平台。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实验动物科学则是整个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生物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学科,发展迅速。

从20 世纪初诞生的第一个近交系实验小鼠到80年代的转基因(transgenic)小鼠、90 年代的基因敲除(knock-in)小鼠、以及2002 年培育成功的基因封闭(knock-down)小鼠,已经或将要为生物医学研究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历年来三分之二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自于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1 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况实验动物政策法规和管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科学在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21 世纪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术语和定义普通级动物(CV.conventioanl animal)要求不携带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中。

术语和定义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动物实验(试验)(Animal experiment))1.1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实验动物学(experimental zoology)←动物学(zoology)]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在20 世纪50年代形成的。

1.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实验动物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验动物学科自身发展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它已经广泛地与许多领域的科学实验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和条件(SARS.禽流感.GMP.GLP)。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3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38号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3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38号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3年修订)正文:----------------------------------------------------------------------------------------------------------------------------------------------------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 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第六条国家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七条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

各项作业过程和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7年版)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17年版)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第六条国家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七条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第八条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

各项作业过程和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

实验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条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实验动物必须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品种、品系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分开饲养。

第十二条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实验动物学概论2016

实验动物学概论2016

实验动物科学及其发展历程
4、可以在动物身上进行在人体上不能进行的高危险度的试 验。从法律和道德上看,凡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试验在 人身上都不能做(如烧伤、致癌等试验)。
5、可按研究者的设计要求进行实验。动物实验中,可按时、 按量、按次数、按种类、按方式施加任何条件,而人则不 会给以配合。
6、可随时取材,取任何材料,甚至处死后取材。
实验动物的分类
(二)、普通近交系(Inbred strain) 1、 定义:是通过至少(或相当)连续20代以上兄 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 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 交系数大于98.6%的动物群体。 2、近交系特点:基因高度纯合;表现型一致;对 外界刺激敏感而反应一致;生命力差、抗病力低。 3、应用:对实验处理有较高的一致性;组织相 容性一致(多基因性状),可进行细胞或肿瘤的移 植;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品系之间比较,可进 行遗传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研究;为观察试验结果 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时应使用多个近交系进行分析。
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中的位置 小鼠 大鼠 豚鼠 家兔 犬 鸡 蛙
生物学位置 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种 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大鼠种 哺乳纲、啮齿目、豚鼠科、豚鼠种 哺乳纲、兔型目、兔科、真兔属 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犬属 鸟纲、雉鸡目、鸡科、家鸡种 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
实验动物的分类
(二)、动物实验: 是指在实验室内,通过动物实验,解 决科学实验中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三)、实验动物医学: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病因、病理 发生、发展机制和规律,疾病预防措施。
(四)、比较医学:是指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 之间的某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比较,以求得该 疾病的四维真空图像。 建立各种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人 类相应疾病,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用于诊断、 治疗、病理、生理、药理、毒理等实验,为保护和增进 人类健康服务。

第1章 实验动物学绪论

第1章 实验动物学绪论
31 32
让我们感谢那些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作出牺牲 的所有实验动物们!愿它们得以安息!
重视实验动物福利
减少 (Reduction)
减少是指在保证获取一定数量与精确度的数据信
推广 3R 实验
减少 ( Reduction R d ti ) 替代 ( Replacement ) 优化 ( Refinement )
(四)比较医学
通过人类与实验动物以及实验动物各品种、品系之间 的对比研究,开发建立各种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以实 验动物作为人的替身,探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有 效防治措施,为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服务,为实验动物的 科学利用和动物实验结果的科学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13
14
第二节 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概况
29
30
5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实验动物越 来越被世界各国重视,而且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建 设和高新技术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和 应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水平高 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低的重要标志之 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农学、 畜牧兽医、劳动保护、食品卫生、国防科学等领 域以及生物制品、化学药品的筛选与鉴定等。
第一章 概论
实验动物学
程通 史维国
一、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动物和实验动物学的发展 三、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实验动物 实验用动物 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
转GFP基因兔
实验动物
&
实验用动物
依照1988年原国家科委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2000年科技部进行了修订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50年代,为控制预防传染病、研制生产疫苗,建

(研究生)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第一章-第四章

(研究生)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第一章-第四章
• 浙江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浙江省实验动物管 理实施办法等。
• 思考题:
• • • • • 1、什么是实验动物, 2、什么是实验动物学? 3、什么是3R原则? 4、什么是AEIR基本要素? 5、简述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
50年代,Russel 和 Bruch提出了 动物基因型、表现型和演出型关系模式: • 动物的基因型(染色体、基因、DNA及构象)在发育环境 下,产生某种表现型(酶、蛋白质、动物形态与新陈代谢 特征),而这种表现型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则导致不同的 演出型(即生物反应现象)的产生。即现实生活着的动物 实际上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 发育环境 周围环境
第一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
• 一、实验动物品种(stock) 、品系(strain)概念
• 1、 种(species) • 种是生物学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其后代 有繁殖能力的一群指定范围的生物。 • 2、品种、品系 • 品种、品系是实验动物的基本分类单位,是由一个种继续 分类得到,但并非动物学上的分类。 • 品种:一般指杂交群动物。如新西兰兔、青紫蓝兔、日本 大耳白兔、SD大鼠、ICR小鼠等。 • 品系:通常指基因高度纯合的动物,如近交系C57BL/6J 、 突变系的BALB/c-nu品系。
• 2、实验用动物: • 泛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要求严格的实验动物、 经济动物、野生动物、观赏动物等。 •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兔子、犬等。 • 经济动物:马、牛、羊、猪、鸡、鸭等。 • 观赏动物:家犬、家猫等 • 野生动物:鼠、兔、蛇等
• 3、实验动物学
• 是以生命科学为主体的新兴的、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 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科学 • (1)实验动物:是以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 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保种、培育新品种、品 系、疾病控制、营养需要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提供标 准化实验动物的目的。 • (2)动物实验:是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机能反映,形态组织变化,研 究在动物发生疾病以及人为制作病理模型中观察疾病发 生、发展的规律和其他有关技术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言之,实验动物学就是研究实验动物和 动物实验的学科。
(一)、研究的对象
实验动物 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 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 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 物。
科学实验对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 ➢对实验处理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 ➢对实验处理的个体反应表现出极强的均一性 ➢模型性状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 ➢动物来源具有易获得性
(二)、研究的任务
怎样实现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三、实验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 breeding science)
➢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四、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地位与应用价值 1、学科地位
1)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2)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3)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1)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20世纪50年代形成,理论体系尚待成熟。
2)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实验动物为纽带,搏采众多学科之长, 而独立成科。
3)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 实验动物解剖与生理学(Laboratory anim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
➢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 ➢ 实验动物营养学(Laboratory animal nutriology) ➢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 比较医学(Comparative medicine) ➢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学(Laboratory animal husbandry) ➢ 动物实验方法学(Methods of animal experimentation
调查、捕获、人工繁殖等
Economical animal Exhibiting animal
选择、培育、纯化等
LA
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科学实验, 包括以实验动物整体水平的综合性反应为评价指标的 实验,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观测,以实验动物为材料 来源的局部器官及系统的实验,以及以实验动物的各 种表现参数作为权衡尺度的实验室工作。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学科概念与地位
一、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二、实验动物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三、实验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四、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地位与应用价值 五、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概况
一、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实验动物学概念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动物和动物实 验为研究对象,以培育、维持和生产供应标 准化的实验动物,改进或建立标准化的动物 实验条件、技术与方法为目的,以实现实验 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为根本任务的综合 性学科。
Animals for Laboratory
实验用动物
Laboratory animals DBA/2 . Wistar rats
Economical Animals 猪、马、牛鱼等
Wild Animals
蛙、蛇、鱼猴等
Exhibiting Animals 犬、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鱼、鸟 等
实验动物的来源
Wild animal
学用具。
2)动物实验的作用
➢ 医学科学研究中采用动物实验,可以把很多人体 上非常复杂的研究问题简单化。
➢ 临床上很多疾病的潜伏期或病程很长,采用动物 实验可以缩短其潜伏期或病程,从而缩短其研究周 期。
➢ 临床上平时不易遇到的疾病,应用动物实验可以 随时进行研究。
➢ 药物的长期疗效和远期效应,采用动物实验进行 研究和 观察,没有过多的影响因素。
实验动物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动物学部 刘鑫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概论 与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
[教学目的] 1、熟悉实验动物学的学科概念与地位,了解实 验动物学的发展概况,认识实验动物及其学科在 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价值。 2、熟悉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基本政策与法规, 了解国外实验动物管理状况。
[教学重点] 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核心内容。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2、应用价值
1)实验动物的作用
➢ 作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标准的实验材料。 ➢ 作为人类疾病研究中人的替身或模型。 ➢ 作为药品、食品等安全性评价和效果试验的
活试剂。 ➢ 作为生物制剂及制品研制的原材料。 ➢ 作为生物学、医学、畜牧学、兽医学等的教
实验动物的特点
➢遗传限定的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限定的动物 ➢科学实验的动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30余种动物
哺乳类: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棉鼠、 兔、猫、犬、羊、猪、恒河猴、猩猩、狒狒等。
鸟 类:鸡、鸭、鸽等。 爬行类:蛇、龟、鳖、晰蜴等。 两栖类:青蛙、蟾蜍等。 鱼 类:斑马鱼、青鳉、虹鳟、剑尾鱼、新月鱼、金鱼等。
(二)实验动物学研究范围
研究实验动物:如育种、繁殖等 个性:育种学等 研究动物实验:如动物模型等 共性:标准化
二、实验动物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一)、研究的目的
培育、维持和生产供应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改进或建立标准化的动物实验条件、技术与方法, 为科学研究、生产、检定等服务,最终促进科学 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 水平。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章 实验动物学概论 与实验动物管理政策法规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学科概念与地位
第二节 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生命科学研究的AEIR要素
A:Laboratory Animal (实验动物) E:Equipment (设备) I:Information (信息) R:Reagent (试剂)
实验用动物
指所有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包括实 验动物,以及遗传控制和微生物控制不严格 但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和实验动物的区别: 实验动物的来源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
实验用动物是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 物,包括实验动物。而实验动物是为研究的 需要而培育的。确定是否是实验动物,要经 过一系列检测,如微生物和遗传基因等,经 专家鉴定才能称其为实验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