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 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对 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
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 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 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污染成本 。
水污染治理对策
控制水源污染
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工 业、农业、生活污水对水源的
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治理黑臭水体
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通过 截污、清淤、活水等措施,恢 复水体生态功能。
针对现有治理对策的改进建议
强化法治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严格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针对现有治理对策的改进建议
提升科技支撑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生态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 进行技术创新。
推广适用技术:加强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何 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生态环保的重要议题。
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生态环境保护 将更多依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以实现更精确的监测和更有效的管理。 面临的挑战
资源压力: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将持续 增加,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一大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 效治理对策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主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有效治理对策 • 未来展望与总结
01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
防控重金属污染
中国的环境保护挑战和解决方案

中国的环境保护挑战和解决方案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探讨中国面临的环境保护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环境保护挑战1.1 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因素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成为城市居民的噩梦。
1.2 水污染水污染是中国另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1.3 土壤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重金属等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还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破坏。
1.4 生态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砍伐、湿地开发、草原退化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态平衡被打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解决方案2.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政府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同时,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环境犯罪行为,形成威慑效应。
2.2 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中国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的情况。
同时,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2.4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增加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5 提高环境意识和教育水平中国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三章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 措施
政策法规
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解 决办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 现中
状国 环 境 问 题 的
贰 原中
因国 环 境 题 的
叁 题解
的决 措中 施国
环 境 问
肆 未中
来国 展环 望境
问 题 的
第一章
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现状:中国空气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等 空气污染原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取暖等 空气污染影响: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空气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科技创新
发展清洁能源:如 太阳能、风能等,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 依赖
推广绿色建筑:采 用环保材料,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 :如污水处理、空 气净化等,提高环 保技术水平
推动绿色交通:如 电动汽车、共享单 车等,减少交通污 染
环保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工业污染
工业排放:大量废 气、废水、废渣等 污染物排放
工业生产: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有害物 质和废弃物
工业发展:过度追 求经济发展,忽视 环境保护
工业布局:工业园 区布局不合理,导 致环境污染加剧
农业污染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
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1〕大气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 微克/3m。
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
(图 1 和图 2)*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形象。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雾霾之苦,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超标,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水质恶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型缺水。
地下水污染也不容忽视,修复难度极大。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使得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2、生态破坏加剧(1)森林资源减少:过度砍伐、森林火灾等原因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2)草原退化:超载放牧、盲目开垦等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3)湿地萎缩:湿地的围垦、开发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湿地面积减少,生态调节功能下降。
3、资源短缺压力大(1)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水资源分布不均。
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短缺状况。
(2)能源短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相对不足。
能源的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给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
4、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1)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不足,对一些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2)监管执法不到位:环境监管部门存在人员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监管不力。
(3)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荒漠化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大陆内部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②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⑤推广轮牧;⑥禁止乱砍乱伐等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沙尘暴1.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2.形成条件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4.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三、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⑧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⑨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⑩海水淡化等。
四、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⑥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⑦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六、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七、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产生的原因:3.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答案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答案【篇一:我国环境现状及解决对策】txt>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如果我们不加以制约、预防,我们地球的环境将越来越恶化,也将制约经济的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限塑、低碳的号召。
作为未来接班人的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做出严厉的惩罚。
为了同时发展经济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1. 工业污染,所谓工业污染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
目前,中国的很多工业往往伴随着资源大量消耗,生产出现的大气随意排放到空气当中,还有极为严重的噪声污染。
面对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还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本文将就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水污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消耗国之一。
然而,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污染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措施,许多河流和水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成了水资源的匮乏和水质的恶化。
针对水污染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
首先,加强了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实施,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其次,推动了工业和农业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改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也是治理的重点。
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污染问题。
二、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燃煤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严重雾霾问题,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空气污染每年导致数十万人因相关疾病而丧生。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加强了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排放限制,并对不达标企业进行了罚款和关闭。
其次,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逐步减少燃煤比例。
此外,推广了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限制了高污染排放车辆的行驶。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的空气质量,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问题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威胁。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等因素导致了土壤质量的恶化。
根据中国农业部的调查,中国土壤中有超过19%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一部分达到了严重的污染标准。
中国政府对土壤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首先,加强了土壤污染源的监管和排放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
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
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
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
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
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
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
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
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
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
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
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
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
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
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
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湿地消失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
生态危机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
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
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
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
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
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
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
“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
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
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
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
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
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
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
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
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当作头等大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
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生态监测。
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走一些弯路是不可避免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进而真诚地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我认为中国只要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继续向改善环境方面投入人力物力,环境问题终将得以解决!
软件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1001班
孙诗聪
2010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