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望海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篇一】人教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目标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三、教学课时45分钟四、教学过程1、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

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师:全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绕、卷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

生诵读文本。

师: 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生:西湖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ppt展示图片)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望海潮》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②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望海潮》用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技巧,以及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主题《望海潮》的主题是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幸福和追求的探讨。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海潮的描述和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探究主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借景手法,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和现实,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不能轻易放弃。

二、语言技巧《望海潮》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绘和赞美,折射出了生命的无穷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索。

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界的美和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领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哲学思考《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哲学思考的气息。

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思考,把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诗歌感悟、探究人生,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无穷的正能量总的来说,《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优秀诗歌作品。

高中语文最新教学资料 (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最新教学资料 (望海潮)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案

六、点染手法的运用从上阙看,开头就告诉我们“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名字叫“点染”。

技法分析: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表现鲜明的情志。

“繁华”两字点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

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师:下阙也有运用点染手法,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拓展: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是同样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的呢?A、《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七、合作探究活动:为杭州作宣传,写一则城市标语。

钱塘景美,古已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示它的美。

大家都知道,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城市标语,如北京的标语是:新北京,新奥运;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也试着从诗中概括杭州的特点,并用“对联”或“其他形式”给钱塘写一则城市标语。

如烟碧水如画人家,如丝锦绣如梦杭州。

自然之胜景,天下之盛世,心中之圣地。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使学生以使用所学知识的心态进行学习,他们一定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学生朗读,讨论并写城市标语。

⊙让学生根据文本写城市标语,在紧扣文本同时,紧跟了高考形式,并且用“对联”或“其他形式”,融入当前社会的热点,流行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4第4课《望海潮》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4第4课《望海潮》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4课《望海潮》教案邢彤彤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词风中的豪放特色。

2.揣摩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进而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

过程与方法:1.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品读、研读环节,组织引导学生炼字,品意,悟情,从而感受柳词艺术上的精妙及词风的豪放。

2.拓展创新:通过柳词换风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情感与词风形成的关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此词中柳永高昂而欢愉的情调,热忱积极的生活理想,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炼字,品意,悟情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的形成的关联。

教学过程:第一版块:激趣导入(5’)古人有云:诗言志,词言情。

即使隔了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从或清丽,或开阔,或温婉,或雄浑的宋词中品出脉脉的真情。

有这么一位词人,曾俯瞰滚滚长江,面对滔天白浪,高唱出“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的一片豪情,那么,他是谁呢?我们来做这样一道选择题。

(幻灯展示柳永豪放词《双生子》中的词句)(选取气势雄浑,意境开阔的图片背景,设计成为选择题形式,最后点出答案)选择题:此词的作者是:A.豪迈高歌的苏轼B. 临江怀古的稼轩C. 静夜沉吟的易安D. 浅斟低唱的柳永(答案:柳永)一提到柳永,同学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草色烟波残照里”的那个落意潇潇的浪子羁客,就会情不自禁浅吟低唱他“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

然而鲁迅先生说:论人要顾及全面,谁说柳永只能写出偎红依翠的生活?婉约如柳永,也会创作出写景壮伟,音调激越的豪放之词,甚至有人说,苏词的豪迈,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受到柳永的影响,真假虚实且不论,能够肯定的是,柳七的词,也有他的豁达澄朗之境,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配乐朗读,走进他的另一番情怀。

第二板块:诵读感知(7’)1.学生听读(带入意境)(3’)教师稍加点拨:《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海潮,这里指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词调名当取其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望海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教学目的:1.此词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说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此词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教学过程:一、导课“凡是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一经写成,就会在民间传唱,传说是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与美丽,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哪里,诗中又写了的什么?今天就来学习《望海潮》。

二、新课(一)整体感知1.诵读词作,用一句话概括词的内容。

柳永写出了杭州的繁华美丽以及杭州人民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生活。

表达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2.诵读诗文,找出词眼。

(学生回答:好景。

)3.诵读词作,试概述上下阕个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杭州的自然美景和都市的繁华;下阕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二)合作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好景”在词的什么地方?分别写的是什么?(在词中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钱塘江壮丽之景“云树”写出树色如烟,绿树如云,钱塘江岸树木的郁郁葱葱。

“绕”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

“霜雪”比喻浪花。

(用霜雪写浪花的诗句还有什么,请同学回忆。

)“卷”写出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气势,写出江涛的力度和气势,大有大浪滔天,排山倒海之势。

(2)西湖美景“重湖”:西湖的里湖和外湖。

“叠巘清嘉”:重叠的山峰起伏连绵,层峦耸翠。

“桂子”:杭州的桂花自古有名,据说是月中桂树种所生。

《忆江南》(其二)(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此诗写的是杭州的桂花的来历。

“荷花”: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领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诗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花。

以上两段文字,一处写钱塘江,一处写西湖,这两处都是自然美景,照应的词中的“形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邵克昱审核人:王雪茜核对人:于忠斌时间: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的有关常识及本词的创作背景(2)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大胆质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望海潮》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学习重难点:1.体会柳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通过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学习:常识积累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4.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可轻声跟读,个人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的句子,体会词作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雨霖铃》导学案两套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雨霖铃》导学案两套附答案
点染手法的运用
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表现鲜明的情志。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
凄切初歇无绪留恋兰舟催发凝噎暮霭沉沉 那堪今宵良辰
形胜风帘翠幕参差天堑无涯珠玑罗绮豪奢叠巘清嘉羌管
菱歌泛夜钓叟
3.解释词语
(1)骤雨:(2)无绪;
(3)凝噎:(4)去去:
(5).暮霭:(6)沈沈:
(7).楚天:(8)经年:
(9.)形胜:(10)参差:
(11)天堑:(12)叠巘:
(13)高牙:(14)图将:
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会昌中学2014高一语文备课组
课题:《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
一、课前预习:
1、词是_____时兴起、_____代盛行的一种_______。由于它可以配乐歌唱,亦称_______、_______;而且它句式长短不齐,故称_______。2、词的分类: 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中调、长调,_____字以内是_______;_____字至_____字是中调;_____字以上是长调,按词作风格可把词分为派和派。3、 柳永是北宋派词人,字______,世称_______。他创作之词形式上大量为慢词,扩充了词体的容量。内容上以写男女相思之情、羁旅行役之苦、都市生活为主。后人评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训练案】
望海潮,词牌名。此曲是柳永所创,平韵双调。亦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以此作为词牌名的词还有秦观的《望海潮·洛阳怀古》、黄岩叟的《望海潮·梅天雨歇》。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杭州
宋·谢驿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金·完颜亮
万里书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 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2.文学常识
关于宋词
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高考链接】(自编,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望海潮·洛阳怀古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延伸对赏】
忆江南
4.咬文嚼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记字音
参差( ) 堤沙( ) 天堑( )珠玑( )
罗绮( ) 重湖叠巘( ) 钓叟( )
千骑( ) 箫鼓( ) 豪奢( )
理解词义
找出需要注释的词语,写在下面(6-10个)。
【探究案】
一、总体感知,信息筛选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样的内容?
(2)、作者笔下哪些词体现了杭州和西湖的特点?
2、分析品味,探究赏析(合作,展示)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点评,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分析《望海潮》中点染词句?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3.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望海潮》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②学习点染、铺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词的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