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统编版高中历史教学课件1

合集下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国号汉,史称蜀汉。
洛阳
成都


建业 今南京



222年,孙权称王; 229年,称帝 定都:建业(南京) 国号:吴,史称东 吴或孙吴。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6--316)
(1)短暂统一
灭吴
①②曹灭魏22蜀66权63年 年臣,,司马曹司昭魏马发权炎兵臣代司魏马称昭帝篡司号晋发,马位,兵国炎史灭号代称魏蜀晋西称。,晋帝史,称国西晋。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④劳动力、技术:北民南迁带来丰富劳动力良和先畴进亦生数十万顷…鄠、杜(指北方)
产技术、工具(根本)。
之间,不能比也。…丝绵布帛之饶,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 覆衣天下。——《宋书》
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2)表现 ①农业:开垦荒地,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曹魏翻车)
施肥图
北朝(439-581)
北 东魏 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隋 朝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时代特征: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南北经济逐渐平衡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文化认同日趋强烈
为统一奠定基础
1.三国鼎立(220--266)
①魏国: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
220年②,蜀曹汉操:之2子2曹1年丕刘称帝备,,都成都; 定都③洛阳吴,国国:号2魏22。年孙权,都建业。
东汉 军阀割据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纷纷组织武 装,修筑坞壁占据底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ppt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一、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承上启下;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政治 民族交融,北方各民族封建化; 门阀政治,中央集权削弱;制度创新; 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寺院经济和庄园经济占重要地位;
经济 商品经济曲折发展; 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交流频繁;
思想 三教合一,冲击儒学;科技领先;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 合的色彩;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导入新课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混 战、黑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 沛流离的惨状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长安、洛阳、建康、 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
这一时期大片文明被毁,许多发 达的地区竟变成洪荒的原野;
多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四、江南得到开发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
地广人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 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

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公开课课件1

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公开课课件1
——《宋书•孔季恭传》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1)原因
①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 ② 南方相对安定 ③ 统治者的支持 ④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 266年,司马炎建立;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zǐ,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
北方各族之间呈现民族交融
——《宋书•孔季恭传》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
傍南山 (指汉川以南) 杂有僚户 , 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 , 衣服居处言语 , 殆与华不别 。
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蜀、吴加强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西晋:266年司马炎建立;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资治通鉴》卷105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
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鱼盐杞梓(qǐ 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20年-589年)

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课件完整版统编版历史1

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课件完整版统编版历史1
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皇帝垂拱”(此处引申为权势小),“士族当权”。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孝文帝曰:朕以恒代(平城)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__?__。 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
• 结合P31【学习拓展】,谈论你的观点 结合P31【学习拓展】,谈论你的观点
• 布罗代尔:多时段理论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材料和所学,辩证分析此时段民族间战争的影响 ——《魏书·彭城王勰传》整理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皇帝垂拱”(此处引申为权势小),“士族当权”。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摘录
时期 官制
总人数 士族 比例 庶族 比例
• 孝文帝曰:朕以恒代(平城)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 __?__。 ——《魏书·成淹传》
• ②崔鉴曰:平原王(陆叡,娶崔鉴女)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 复(陆叡原为歩六孤氏,当时还未改)。——《魏书·陆叡传》
• 彭太城祖王文拓皇跋帝渴姓言宇侯文,氏改,姓讳元泰,,赐名字勰黑,獭字。渴—言—侯《。—周—书《·魏太书祖·彭纪城》王
东晋 中央文武要职 355 355 100% 0 0%
刘宋 中央文武要职 260 163 63% 97 37%
刘宋 方镇州刺史 208 62 30% 146 70%
东晋--刘宋时期士、庶族任职表——《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根据教材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朝代的政治特征
据材料,分析东晋至刘宋任职官员的身份发生什么变化
据材料,指出该时期思想领域冲突的表现
据教材和所学,归纳发展趋势及成因
继承北周政权的隋唐是一个保障民族融合和自由的公共
性国家。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统编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品PPT1

【统编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品PPT1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拓展作业
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 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 言者流涕。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复了胡族 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7.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 一个阶 段,也 是人类 历史中 最为漫 长的一 个时期 。由于 生产力 水平低 下,劳 动产品 十分有 限。

8.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人 类抵御 自然能 力较低 ,在大 型食肉 动物面 前,原 始人更 多的时 候充当 了猎物 而不是 猎人, 因而人 类与自 然界的 斗争主 要采取 集体劳 作的形 式。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 流域人 类文明 的历史 。包括 埃及、 巴比伦 、印度 等文明 古国的 相关历 史知识 。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 建筑历 史,认 识古代 人民的 聪明才 智,培 养学生 的科学 探究精 神和创 造能力 ,确立 马克思 主义的 唯物史 观。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 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华民族 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人教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教学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教学课件

北 魏 孝 文 帝
鲜卑族姓氏 拓跋 步六孤 独孤 贺赖 拔拔 丘穆陵
改为汉族姓氏 元 陆 刘 贺
长孙 穆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鲜卑“石室 “祖庙嘎仙洞
“石 室” 祖 庙 嘎 仙 洞 祝 文
改革影响:
1、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复苏和繁荣;
2、政权封建化加速,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3、促进了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政局动荡,社会分裂, 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 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史称曹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 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 北鄂州)称帝,定都建业, 国号吴,史称孙吴。
东魏武士俑
吴国 青瓷烛台
北齐封子绘墓 青瓷莲花尊
三国时期的吴国烧制出成熟的瓷器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魏国 220-265
蜀国
西晋
221-263 265-316
吴国 222-280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东晋 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梁 502-557
陈 557-589
西晋(291年——306年)的八王之乱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á)王氏当 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 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 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 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 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9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9张)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 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 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西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三、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 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 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 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新课导入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 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01
三国与西晋
03 东晋与南朝 02
十六国与北朝
04
巩固练习
0
三国与西晋
1
一、从群雄割据到局部统一
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 起得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 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 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俸禄制 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一定改善,有利 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 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 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 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通婚,甚至座不同席。
④思想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 在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1)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民南迁(“衣冠南渡”),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高中历史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高中历史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 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 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
仅有二十四年。
梁郡,故定国号为梁。
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北方动乱,大
量人口南迁, 带来先进技术
1
和人口
3
2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南方地理环 境优越,适 宜农作物生 长
①成二农就、东:业晋:大与量南荒地朝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得到改进。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措施
经济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 均田制 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
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 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政治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 户口
(3)改革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①朝顺江应左了,北南北方混民淆族,交华往壤交边流民,交虏融汉
相杂。
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
——唐代史盾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 族矛盾激化。
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
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 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 史称“衣冠南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称蜀汉,定
号吴,定都
都成都。
建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魏
东 方 220年 汉 南蜀 吴

司马炎
魏 280年
西晋 22完6663成年年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魏
东 方 220
西晋
汉 南 蜀 吴 280-316

东晋十六国
公元317年皇族 司马睿重建晋朝,定 都建康,史称东晋。
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 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 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5:
(苻坚与平阳公融就是否伐晋争辩)融对曰: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 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 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 听之。……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 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 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 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坚不听。 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 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 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439统一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317-420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朝
北魏
东 方 220
西晋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439统一
西魏
北周

汉 南 蜀 吴 280-316 东晋
宋 齐 梁陈


317-420
南朝

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 预习课本内容,画朝代更迭图,尽可能标出各个朝代建立或 实现统一等重要节点(时间)
2. 了解此时期各个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空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东方 汉南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蜀吴
221年,刘备称
222年,孙
帝,国号汉,
权称王,国
479-502年

萧衍
502-557年

陈霸先
557-589年
西东 魏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魏
东 方 220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439统一
汉 南 蜀 吴280-316 东晋
宋 齐 梁陈

317-420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朝
北魏
东 方 220 西晋 汉 南 蜀 吴 280-316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
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 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内迁少数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材料1:
第二个寒冷干燥期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 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 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 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 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 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 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 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 达到顶点。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 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地图,整合信息,掌握三国两晋 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总结此时期的时 代特征。
2、分析史料,认识十六国及北朝的民族交融, 并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
3、分析史料,小组讨论总结东晋南朝时期的政 治特征与经济开发。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邝士元著《国史论衡》
材料4:
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 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 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 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 民族的反抗。
——邝士元著《国史论衡》
西晋灭亡的原因?
(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 耗竭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 起兵反晋。
材料3::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却不是一个英 明的君主。继承的问题,也未经深思熟虑。惠帝 昏庸愚騃,自古所无。晋初,侈靡成风,上行 下效,为了满足物欲要求,贵戚公卿都不惜收贿 聚财,贪纵枉法。吏治败坏,造成国力衰弱, 使外族有机可乘……“八王之乱” 凡十六年之 久,把统治势力全给动摇了,促成外族内犯的 绝好机会。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 认同中原的历史文化,如鲜卑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 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说自己和
汉族同族同宗?
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
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材料2:
晋武帝惩戒曹魏之以孤 立而亡,于是在泰始元年 (公元265年),大封同姓 诸王,使互相维制。以郡 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 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 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 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 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 五百人。
——王仲荦《魏晋南 北朝史》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好为文章……马上口授,及其成 也,不改一字。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 为号,其后,世为君长, 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 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魏书·序纪》
嘎仙洞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
问题1:北方有哪些民族内迁?为何要内迁?这种内迁在政 局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2: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 们怎样的启示? 问题3:北魏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
4世纪初到5世 纪前期,北方各族 统治者先后建立了 许多政权,历史上 把北方主要的15个 政权,连同西南的 成汉,总称为“十 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220—589)
北魏
东 方 220
西晋
汉 南 蜀 吴 280-316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南 朝


刘裕
420-479年

萧道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