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讲义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9.1 酝酿中的变革课件

D. 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一、大势所趋
2、国内因素: 《马关条约》的签订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一、大势所趋
2、国内因素: 《马关条约》的签订 洋务运动的开展
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开始兴 办起来
一、大势所趋
2、国内因素:
《马关条约》的签订 洋务运动的开展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一、大势所趋
3、进行论战:
维新派 VS 顽固派
三个“要不要”
要不要进行维新变法, 要不要改革封建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要不要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三、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逐步从理论变成现实
三、公车上书
(1)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三、公车上书
(2)过程:
康有为上书督察院,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短短几天,数百人签名支持
三、公车上书
(3)发展: ①创办《中外纪闻》,强 学会,以宣传维新,开启 民智。
三、公车上书
(3)发展: ②1898年4月,康有为在 北京成立保国会。
保国、保种、保教
课堂练习:
1.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广开民厂”
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刺激
C
B. 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康有为: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 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代表人物: (2)梁启超:
维新运动的重要宣传者。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 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
提示
史论总结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 (1)联系 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 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 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概念阐释
史论要旨
知识图示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 ①《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 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②清政府 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 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 ③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思维点拨
二、新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__夷__长__技__以__制__ 夷 ”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 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来挽救危机。 尽管中国在 近代化 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
1.(2018·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
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课前预习学

一酝酿中的变革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中日《马关条约》谈判场景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苛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维新派为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参考答案:著书立说,创办学堂,创办报刊,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宣传变法思想。
知识预览
一、答案:资本主义中日甲午战争初步发展
二、答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康有为进化论论战
三、答案:公车上书时务1898
1。
高中历史 专题九、一酝酿中的变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资产阶级 4.阶级基础:中国 ______________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 起。
栏 目 链 接
知识点二
新思想的演进
1.新思想的出现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①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栏 目 链 接
(2)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 ②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③影响:使中国朝着近代化前进,但未实现独立强国之 梦。
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目的:挽救民族危亡
栏 目 链 接
政治改革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2.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______________ 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1)原因: 洋商洋厂 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 ______________ 成为有识之士挽 实业救国 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______________ 高潮。 自然经济 , ②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 __________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③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专题九
一
戊戌变法
酝酿中的变革
栏 目 链 接
知识点一
酝酿中的变革
变法背景
1.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19世纪下半 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两大变局。
①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 电气 ________ 时代。 文官制度 的建立。 ②政治上:英美等国__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 (2)说明:变革旧的制度,发展 ______________ 已成为世 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高中历史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重点难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3.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4.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导入: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课前预习】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反对封建官僚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道理;主张兴民权,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第三框题)
(1)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2)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后南学会成立。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延伸拓展】
①康梁思想最根本主张;②康梁思想最根本目的;③维新派的两大目标;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思维点拨] 1.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 西方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2. 早期维新派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不是地主阶级。
3.维新思想:
比较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新学伪经考》
翻译《天演论》
著作
《变法通议》
《孔子改制考》
《原富》
借助孔子的权威
向中国系统介绍
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主 宣扬“民权论” 西方进化论和资
6.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 决定变法。
[探究问题] 材料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 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 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思考: 根据材料,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 作用。 提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例如,随着近代民
二、新思想的演进
1.地主阶级的探索: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 洋 务 运 动 迈 出 了 中 国 在 近 代 化 道 路 上 较 大 的 一 步,但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2.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 改革。 (3)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但它为戊戌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国内局势: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马关条约》加速了中 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①原因: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兴起,“自强”“求富” 成为洋务运动的口号;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 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作用: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 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大势所趋 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政治⎩⎪⎨⎪⎧①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2.国内形势 (1)民族危机加深①《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②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①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③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知识点二 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评价⎩⎪⎨⎪⎧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知识点三 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1)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使光绪帝感到不变法无以救国,并试图通过变法有所作为。
高中历史 专题九、一酝酿中的变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例2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 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zhèngzhì)运动,其 社会条件不包括(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栏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现端倪
目 链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知识点二 新思想(sīxiǎng)的演进
1.新思想的出现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①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栏 目
③影响:迈出了近代中国(zhōnɡ ɡu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链 接
(2)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
②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C.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 西学第一人”。
第十页,共20页。
(2)主要活动——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①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 ____顽__固__(_w_á_n_g_ù_)势的力恐慌与仇
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②内容:A.要不要____维_新__(_w_é_i_x_īn_)_变。法
专题(zhuāntí)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
第一页,共20页。
栏 目 链 接
第二页,共20页。
知识点一 酝酿(yùnniàng)中的变革
变法背景
1.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栏
(1)两大变局。
目 链
①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
栏 目
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抵抗(dǐkàng)外国侵略;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目标导航] 1.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重点) 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
(重点)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难点) 4.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在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整体趋势: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①《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维点拨(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与此同时,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新思想的演进1.开眼看世界: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尽管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主要代表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2)主张: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影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主张: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③思想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等文章。
②思想主张:主张变法图存,提出了“以群术治群”为核心的“民权论”。
③影响: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①著作:翻译《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③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1)焦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影响: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易错提醒(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的目的不是发展儒学,而是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维新变法服务。
(2)披着经学外衣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减少了变法阻力,又暴露了他所代表的维新派的软弱性。
三、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创办报刊、成立团体①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以宣传维新,开启民智。
在其带动下,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
②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口号的保国会,对于当时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思维点拨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
概念阐释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率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开端。
史论要旨(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3)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4)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知识图示主题一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一①《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②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③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年119 6801895~1898年274 1432[史料解读]①《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
③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问题思考](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主题二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史料一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
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①商务。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史料二②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解读]①“商务”是指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提示途径: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含义:“与外人商战”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竞争,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提示主张:君主立宪。
依据:三权分立学说。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1)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
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 C解析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2.“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答案 C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答案 C解析“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可知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是有益的,故C项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
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它事实上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