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合集下载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

剂和异狄氏剂等。而六六六和滴滴涕由 径进入水体。符鑫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
于其使用时间长、用量大,土壤中残留 桂林市会仙镇岩溶地水体中有机农药残
量高,且易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类,是 留的研究表明,会仙镇湿地湖泊、沟渠
有机氯农药的典型代表。
和浅层地下水检测发现,总 OCPs 残留量
(二)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范围(平均值)分别为 68.7 ~ 305.0 ng/L
通信作者:王洋洋(198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
河南农业 2019 年第 4 期(中)
34 HENANNONGYE
生态农业
SHENG TAI NONG YE
修复等技术。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因 具有绿色、高效和低耗等特点而得到广 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有机氯农药降解菌 现研究培养出的能降解有机氯农药 的微生物有芽孢菌属、无色杆菌属、假单 胞菌属、产碱杆菌属等。HCHs 和 DDTs 由于其广泛使用率和高毒性而被广泛地 进 行 研 究。 茅 燕 勇 等 筛 选 出 了 Bacillus cereus 2D-1,能高效降解 DDTs,并发现 该菌在 33 ℃、pH 值为 6.5 的最适条件下 反应 8 d 后,降解效率可达 95.64%[11]。此 外,许多学者还研究了其他的高效降解 菌。狄氏剂可被 Pseudonocardia sp.KSF27 高 效 降 解,10 h 降 解 效 率 可 达 71.5%, 并且该菌还可以降解硫丹、七氯等 。 [12] 以 硫 丹 作 为 唯 一 碳 源 的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KL-1 菌,培养 20 d 对 α- 硫 丹和 β- 硫丹的降解率分别达 50.25%、 69.77%[13]。 七 氯 降 解 菌 株 Phlebia acanthocystis TMIC34875, 在 30 ℃、pH 值为 5.0 的最适条件下,1 h 降解效率可 达 65%。 (二)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主 要机理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主要有 2 种: 一种是直接作用于农药发生酶促反应, 降解农药;另一种是通过改变周围环境 而间接影响农药,常见的主要有矿化作 用、累积作用、共代谢作用。微生物降 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酶主要包括脱氯化 氢酶、还原酶、脱氢酶等。 1.HCHs 的微生物降解 有关 HCHs 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有很 多,其中郭子武等研究表明降解过程可 以分为上游途径和下游途径,上游途径 中脱氯化氢酶和氯化物水解酶的作用下 由 HCHs 产生对氯对羟基己二烯,接而 被还原产生对氯对苯二酚,进入下游途 径,在对氯对苯二酚还原酶和加双氧酶 的催化下产生 2- 酮己二酸,最终产生二 氧化碳和水 。 [14] 2.DDT 的生物降解 DDT 在生物共代谢的作用下发生还原 性脱氯。DDTs 在还原酶的作用下,烷基上 的氯以氯化氢的形式脱去,产生 DDD,而 DDD 在无氧条件下最终被降解为 DBP,不 产生二氧化碳。有氧条件下,DDT 降解为 DDT 的羟基化合物 DDD,DDD 可进一步 降解为 DDE,并有二氧化碳产生。

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方式有哪些

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方式有哪些

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方式有哪些
1、碳水化合物降解。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组成不含氮的有机物,其降解是由细菌在细胞膜外通过水解将碳水化合物从多糖转化为二糖,再转化为单糖,再转化为丙酮酸。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乙酰辅酶作用下,最终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在缺氧状态下,丙酮酸氧化不能充分进行,最终产物是酸、醇、酮等;这一过程,称为发酵。

2、脂肪降解。

首先由脂肪外酶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甘油进一步降解转化为丙酮酸,并在有氧条件下达到完全氧化,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发酵;脂肪酸降解先生成醋酸,在有氧条件可达到完全降解,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各种有机酸。

3、蛋白质降解。

蛋白质是含氮的多种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复杂有机物,其降解首先是肽键的断开和羟基、氨基的脱除,然后逐步氧化,最终产物为碳水化合物。

4、农药降解。

农药是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是难降解的有机物,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残留。

一般有机磷农药较易降解;有机氯农药在微生物、紫外线及其他因素作用下可缓慢地降解。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化学过程有脱氯、脱烷基、酰胺和酯的水解。

通过还原作用、环破裂作用、耦合作用、共代谢作用等,可使有机氯农药逐步降解。

在厌氧条件下,有机氯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chinapengkun前言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一般农田土壤均受不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

对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施用方式喷撒农药,除被植物体吸收外,大约有20%一50%左右进入土壤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的作用,经历着转化和降解过程,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成为无机物。

1 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土壤吸附化学农药的机理有以下两种途径:1.1 物理吸附土壤胶体扩散层的阳离子通过”水桥“吸附极性农药分子。

1.2 物理化学吸附是土壤对农药的主要吸附作用。

土壤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胶体>蛭石>蒙胶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

由于农药种类极多,性质各不相同,对土壤吸附有很大影响。

一般农药的分子越大,越易被土壤吸附。

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强弱也对吸附有影响,如DDT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土壤中吸附力则很强;而一些有机磷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吸附能力则很弱。

大量资料表明,非常易挥发的农药,及不易挥发的农药(有机氯),都可以从土壤、水及植物表面大量蒸发。

对于低水溶性和特久性的化学农药来说,蒸发是它们进入大气的重要途径。

通过蒸发作用而迁移的农药量比径流迁移和作物吸收等方面都要大。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蒸发决定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蒸汽压和接近地表空气层的扩散速度以及土壤温度、湿度和质地。

如砂土,由于吸附能力小于壤土,故农药的蒸发损失较壤土为大,土温增高,也能促进农药的蒸发。

农药的蒸发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

土壤干燥时,农药不扩散,主要被土体表面所吸附,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由于水的极性大于有机物农药,因此水占据了土壤矿物质表面;把农药从土壤表面置走,使农药的挥发性大大增加。

当土壤含水量达4~7o时,扩散最快。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本文旨在综述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分析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探讨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未来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有机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阐述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接着,将重点分析农药污染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有机农药污染土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二、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以及农药残留问题,使得有机农药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十分严峻。

一方面,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农药,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

这些残留农药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肥力,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指导和技术支持,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污染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需要开展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这包括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监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对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微生物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机制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机制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机制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化肥、有机化合物等,它们的存在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为此,急需寻找高效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与去除方法,其中微生物的作用尤为重要。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分解和转化有机物。

微生物通常通过生物氧化、脱氯酶、酚类物质降解等途径来处理有机污染物。

首先,微生物会通过分泌酶类将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然后进一步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细胞内代谢途径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酶的诱导期、兴盛期和稳定期。

在酶的诱导期,微生物首先感知到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并合成相应的酶类来降解这些物质。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微生物需要适应有机物的特性并合成相应的酶类。

在兴盛期,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并大量分泌酶类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在这个阶段,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会显著增加。

最后,在稳定期,微生物的数量和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会趋于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主要包括生物氧化和共代谢两种方式。

生物氧化是指微生物通过分泌氧化酶类来降解有机物,将它们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共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但这个过程并非微生物的能量来源。

微生物的共代谢能力使其能够降解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环境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的浓度等。

不同的微生物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在选择适用的微生物时需要考虑实际环境的特点。

其次是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包括化学结构、溶解度、稳定性等。

不同的有机物对微生物的降解速率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微生物本身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影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菌种来处理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微生物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微生物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水是生命之源,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的增加,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日益严重。

这些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水资源的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开展微生物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介绍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化学合成物等。

这些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高、难降解的特点,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难以有效去除。

与此相比,微生物降解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二、微生物降解原理微生物在水环境中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步骤:吸附、生长和降解。

1. 吸附:微生物通过其表面的化学反应官能团与有机污染物之间进行吸附,这是整个降解过程的初始阶段。

吸附过程可以有效地将有机污染物从水体中转移到微生物的生物界面上,提供了接触和降解的基础。

2. 生长: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需要依靠其生长代谢过程。

有机污染物为微生物提供了碳源和能量,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也是整个降解过程的核心环节。

3. 降解: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有机污染物逐步降解为较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

这些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毒性,并且易于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实现了有机污染物的全面降解。

三、应用案例1. 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微生物对石油类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

石油中的烷烃、芳香烃等有机物可以被多种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微生物有助于修复石油泄漏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

2. 农药污染物的降解:农药残留是农田及周边水体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具有降解农药的潜力。

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通过产生特定酶催化反应将农药分解,并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代谢产物。

3. 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需要采用不同的微生物进行降解。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农田中的农药,其主要成分为氯仿或含有氯原子的亚硝基,其特点是残留期长、毒性强、对环境危害大。

长期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会导致土壤和水体中农残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有机氯农药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有关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较为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可通过微生物来实现。

一方面,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可以降低它们对环境的污染。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都具有降解有机氯农药的能力,可以将有机氯农药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合理调整这些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可以提高降解效率,减少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降解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和水质环境,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研究还发现,一些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能力与它们在土壤中的富集水平密切相关,这为修复受到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在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要确定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种类。

目前已经鉴定出许多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但其中的一些因为抗性等原因,难以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需要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更适合应用于农田的微生物种类。

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机理。

不同的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途径和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了解降解机理有助于优化微生物的降解性能。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探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机制。

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条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溶解氧、温度、pH值等,需要进行可控的实验来寻找最佳降解条件。

降解过程中的共代谢产物也需要进一步解析,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

需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残留的降解与解机制分析

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残留的降解与解机制分析

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残留的降解与解机制分析农药的使用在现代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农药残留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土壤是农药的重要储存和转化介质,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残留的降解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分析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残留的降解机制,以期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药残留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制微生物降解农药是通过微生物菌群中一系列特定的酶的活性参与完成的。

微生物降解农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1. 非特异性酶降解:一些广谱酶在降解农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脱氯酶和氧化酶可以降解多种有机氯农药,抗性酶可以降解多种有机磷农药。

2. 特异性酶降解:有些微生物通过产生特异性酶来降解特定的农药分子。

这些酶通常与农药分子的结构特征高度吻合,从而具有高效降解的能力。

3. 协同作用:微生物之间通过协同作用来降解农药。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分泌酶来降解农药的酯基,而其他微生物则可以利用这些酯基作为能源,形成共生关系,提高农药降解效率。

二、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菌群多样性: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对降解农药起着重要作用。

菌群的多样性越高,就意味着对不同种类农药的降解能力也更广泛。

2. 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农药的降解。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对微生物降解农药产生不利影响。

3. pH值: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土壤的酸碱度对微生物降解农药也有一定影响。

适宜的pH值能够提供有利于降解酶的活性的环境。

4. 表面活性剂:土壤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促进农药与微生物的接触,提高降解效率。

适量添加表面活性剂有助于提高农药残留的降解速度。

三、微生物降解对土壤农药残留的治理意义微生物降解农药对于土壤农药残留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 降解能力:微生物降解农药是一种天然的解决方法,能够将农药降解为无害的物质,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课程名称:现代地理学理论前沿开课时间:2013 -2014 第二学期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学号2013210585姓名邹艳艳学位类别全日制硕士任课教师丁林贤交稿日期2014 年6月28日成绩评阅日期评阅教师签名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摘要:本文综述了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危害,降解解功能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典型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途径以及影响微生物降解效果因素等,在各种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菌的微生物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ruas)是最活跃、农药适应能力最强的菌株,与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的酶:主要要有脱氯化氢酶、水解酶和脱氢酶三种,它们通过共代谢,中间协同代谢或矿化等作用完成降解过程。

由于有机氯农药的持久性和广泛污染性,研究出新的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及菌酶以及降解机理及中问产物的类型是未来农药降解的主要研究重点。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酶;机理前言:农药是重要的农用物资,在世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防治病、虫、草、鼠害、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Pesticides,OCPs),也被称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突出的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征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2]是20世纪80年代前应用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农药品种之一,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高效广谱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逐级上去,最终在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脂肪组织中蓄积,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就陆续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残尉毒的有孰氯农药[4-5]。

研究发现.北京地区总OCPs类物质平均含量高达77.7ug/kg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l5618-1995)50ug/kg。

浙江省平均值为34.41ug/kg,其中最高值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500ug/kg[6]。

此外,甚至南极地区也发现了0.12-2.8ug/kg的DDT残留,常年不化的冰层也检出了0.04ng/kg的DDT。

降解有机氯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

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如焚烧、电化学法等都普遍存在着处理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去除效果差等缺点,而生物法则主要利用微生物对OCPs的特异性降解机理进行降解,该法处理效果明显,在降解残留农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目前治理残留农药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结构有机氯农药是一类氯代芳香烃的衍生物。

化合物结构很稳定,DDT、HCH分子结构式如图1-1所示:二、有机氯农药的特征有机氯农药作为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如下特征:1持久性有机氯农药残留成分在环境中十分稳定,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中仍能检测到有机氯农药产品的主要种类HCH,DDT的残留,在自然环境的各类介质中都难以降解,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等。

其中在水中的持久性可以达到数十天甚至几十年;在土壤中的持久能力更强,多数可以达到十几年、几十年,有个别的可以达到数百年。

有资料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有机氯农药具有极强的抗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的能力。

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极难分解,它们可以在诸如水,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7]。

2生物蓄积性有机氯农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脂。

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为亲脂疏水性化合物[8]。

水和土壤系统中的有机氯农药,将被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进行缓和的食物链积累,并逐级递增,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3长距离迁移性有机氯农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在室温下,有机氯农药可以蒸汽形式从水体或土壤中等介质中进入大气环境,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并能随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进而重新沉降到地面上[9][10]。

在高温度、低纬度地区,有机氯农药的蒸汽压高,在低温、高纬度地区,有机氯农药的蒸汽压低,进而可以从蒸汽中分离出来落入极地表面。

而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发生,呈现出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效应”,导致全球污染的蔓延。

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人口稀少的南极地区,其生物体内也已检测到有机氯农药的存在[11]。

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大气传输从热带和亚热带挥发到低温地区,这是有机氯农药因冷凝和再挥发的影响,所引起的分级沉降而导致的阶段性迁移过程。

所以具有高挥发性的有机氯农药在高纬度地区有较高的浓度,例如HCHs;而低挥发性的有机氯农药,则不容易迁移到高纬度地区,这类有机氯农药有DDT、狄剂和硫丹等[12][13] 4高毒性有机氯农药能够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并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其慢性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并侵害肝脏、肾脏,明显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的概率[6],代谢产物具有性激素类作用,影响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环境激素”之称,可导致免疫系统、荷尔蒙、生殖系统疾病乃至诱发癌症[14][15].其致毒性不仅影响本代,而且会波及后代.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机氯农药都具有高毒性。

由于人类早期认识的误区,导致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大量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87年进行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70万例农药中毒事件,其中有机氯农药中毒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16]三:有机氯农药的主要种类有视氯农药主要包括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滴滴涕、氯丹、六氯代苯、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a一硫丹、B一硫丹等.而六六六和滴滴涕则是有机氯农药的典型代表,二者使用早,使用时间长,用量大,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高,容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3.1六六六六氯环己烷六六六,学名六氯环已烷(Hexachlorocyclohexane,HCH),是苯在紫外线下氯化所得的混合物,即α、β、γ和δ4种异构体的混合物,所占比例分别为65%,12%,12%,7%.只有γ一HCH有杀虫活性.α、γ-HCH水溶性低,生物积累危险性大,在生物体内可转化成更稳定、毒性更强的β异构体.3.2滴滴涕DDT[1,l,l一trichloro一2,2一bis(P—chlorophenyl)ethane],化学结构由苯环和三氯乙烷基构成.其中,脂溶性的三氯乙烷基对害虫几丁质层具有高度亲帮力,能使对害虫有致毒作用鳇苯环透过害虫体壁进入虫体,起到触杀作用。

3.3氯丹氯丹又称氯化茚,简称1068,学名1,2,3,4,5,6,7,8一八氯一2,3,3a,4,7,7a 一六氢化一4,7一亚甲茚,或简称八氯化甲桥茚.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脱去氯亿氢便失去杀虫力.对昆虫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曾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白蚁和卫生害虫等,并有良好残效.3.4毒沙芬毒沙芬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害虫,也用于控制家畜所寄生的扁虱和螨虫。

研究表明:50%以上的毒沙芬在土壤中可持续存在12a 以上.毒沙芬具有致癌性。

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可导致鱼体重减轻以及鱼卵发育能力下降。

四: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4.1降解微生物己报道的降解农药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大多数来自土壤微生物类群。

细菌由于其生化上多种适用能力以及容易诱发突变菌株从而占了降解微生物主要的位置.持久性、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环境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都先后开展有机氯农药残留去除的生态修复研究,初步探明对OCPs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如鞘氨醇单胞菌UT26、,B90等、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如弗氏柠檬酸杆菌、真菌类(Fungus),如白腐菌、褐腐菌等,此外还有梭菌属(Fusobacterium)、牙孢杆菌属(Bacillus)、棒状杆菌属(Coryn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eococcus)、氢单胞菌属(Hydrogenomonas)等多种菌属(表1),并分离出多种有机氯农药降解菌株.其中,细菌由于在生化上适用能力强及易诱发突变等特性,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假单胞菌属(Pseudomoruas)是最活跃、农药适应能力最强的菌株.表1 部分有机氯农药降解微生物4.2降解微生物的获取获取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菌株可从现已收藏的菌种中筛选,亦可从土壤水休或污水等污染环境中直接分离筛选或经富集培养获得。

降解农药微生物的富集培养有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和土柱渗滤环流等多种手段.其中,用恒化器作连续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目标农药作为恒化器培养中的生长限制底物,在这种选择压的作用下可筛选到能降解该农药的微生物菌株,或诱发出有降解能力的突变菌株。

降解微生物的富集现象在自然土壤中也存在一种土壤长期施用某种农药使得降解微生物逐渐富集,当以后再施入这种农药时其分解大大加快.这是一些除草剂在连续施用该药的土壤中效果下降的原因.在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中,这类土壤是很好的样品来源。

4.3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微生物对农药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微生物直接作于农药,通过酶促反应降解农药,常说的农药微生物降解多属于此类;另一类是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化学和物理的环境而间接作用于农药。

常见的作用方式有矿化作用、共代谢作用、生物浓缩或累积作用和微生物对农药的问接作用。

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降解农药的方式主要有氧化、脱氢、还原、水解、合成等几种应类型[16]。

当微生物农药的降解作用是由其胞内酶引起时,整个降解过程通过3个步骤:(1)将农药吸附于微生物细胞表面,这一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也是导致降解初期出现“迟缓期”的关键阶段。

(2)农药穿透细胞膜进入膜内,在菌量一定时,农药对细胞膜的穿透率决定了其穿透细胞膜的量,农药对细胞膜的穿透是降解的限速步骤。

农药的这种穿透率与农药分子结构参数(主要是亲脂性参数和空间位阻参数)密切相关。

(3)农药在细胞膜内通过与降解酶结合发生酶促反应,这是一个快速过程。

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

4.4降解酶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实质是酶促反应,共生或单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作用都是在酶的参与下完成的。

有很多酶参与了OCPs的降解,它们通过共代谢,中间协同代谢或矿化等作用,完成对OCPs的降解。

有机氯农药的降解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主要为诱导酶。

降解基因的诱导表达与微生物的驯化过程一致。

HCH降解过程中的主要酶为HCH脱氯化氢酶,该酶由linA基因编码[17-18],降解途径的其他基因依次为linB,lnC,linD和linE[19-20],分别编码氯化物水解酶、脱氢酶、还原酶和加双氧酶。

DDT降解菌的基因和酶的研究较少,主要涉及负责打开苯环的双加氧酶研究,该酶催化苯环的间位裂解,这是DDT降解的关键步骤五: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因素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中,因此影响因素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