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

中医很不同于西方的医学,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及八纲十二经等。

其中,“阴阳五行”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组成,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相互关联的物质和能量。

这种理论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物质与能量”学说。

另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是“气血津液”,认为这些血液、体液和气体在人体内循环,维持生命活动。

当气血津液的流通受阻止或不平衡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在中医中,人体的脉络是一个重要概念,由“经络”和“脏腑”两个层次组成。

经络是通过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来传输能量和信息的一种通道。

而脏腑则是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其功能是为经络提供气血和营养物质。

当人体内的脏腑和经络出现疾病时,中医通常会采用针灸、草药、按摩、拔罐等方法治疗。

八纲十二经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

八纲指的是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这八个方面,而十二经则是指十二个经脉。

中医诊断通常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脉搏、腹部等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然后根据病因和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饮食和针灸等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草药疗法、针灸、拔火罐和推拿按摩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方法。

草药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天然药物。

中药根据其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味药和复方药。

单味药指的是单个中药材,而复方药是指两种以上不同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的药物。

中药通常有温热、凉冷、苦涩等不同的性质,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外敷、煎汤等。

针灸:针灸是一种剌激皮肤和穴位的方法,通常使用针条在穴位上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已经被全球各地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针灸的治疗范围相当广泛,能够治疗诸如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很多疾病。

中医干货知识点总结

中医干货知识点总结

中医干货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身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展。

2. 气血津液:气血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气贯通全身,血行于经脉,二者相互依存,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的浊液和清液的总称,对于滋养身体,维持生命活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病原,如风、寒、暑、湿等;内伤病因是指内部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

4. 经络脏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相连贯通的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是人体各种器官的总称,经络与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望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语、呼吸声音、身体气味等来判断病情;问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切是通过对病人脉搏的触摸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脉搏的大小、形态、节律等都可以反映病人的病情,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3. 舌诊:中医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来判断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等都可以反映病情,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中医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

2. 药食同源:中医治疗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许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3. 以药为主:中医治疗中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已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

中医经络气血津液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 •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一)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确定治则和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中医经络气血津 液
整体
平衡
辩证
目 录
一、整体 二、辩证 三、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其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以及禀性勇怯分类法等。

一、体质分类的方法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说明健康与疾病的问题。

所以,中医学主要是用阴阳学说从生理功能特点对体质加以分类。

本节对体质的分类采用阴阳分类法。

应当指出,体质分类上所使用的阴虚、阳虚、阳亢以及痰饮、脾虚、肝旺等名词术语,与辨证论治中所使用的证候名称是不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特异性。

二、正常体质“阴阳匀平,命之曰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因此,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但是阴阳的平衡是阴阳消长动态平衡,所以总是存在偏阴或偏阳的状态,只要不超过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均属于正常生理状态。

因此,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一)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其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阴阳乎和质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于治愈:其精力充沛,工作潜力大,夜眠安稳,休息效率高。

如后天调养得宜,无暴力外伤或慢性病患,则其体质不易改变,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阳质者,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

其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其食量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

偏阳质者平时畏热、喜冷,或体温略偏高,动则易出汗,喜饮水;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快,性欲旺盛。

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化燥、伤阴。

皮肤易生疖疮。

内伤为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

中医学霸笔记中医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思想,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的一些笔记,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五大部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哲学观点。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例如天地、日月、水火、寒热等。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每一种元素代表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中医学认为,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生命现象都可以通过阴阳五行来解释和分析。

2、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体内四种液体,它们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气是指身体内的能量,对人体的运动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则是指运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津液则是指保持体内湿润的液体,它对身体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脏腑指的是人体的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经络则是指人体内的多条经脉,贯穿全身,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中医学认为,脏器之间、经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4、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的基本疾病理论。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环境、遗传、饮食营养、活动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疾病诊疗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并针对不同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望诊望诊是指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征、脉象等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2、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咳嗽等音响,来推断其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问诊问诊是指问患者相关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情况,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 健康 医学科普

中医 健康 医学科普

中医健康医学科普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传统中医文化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进行科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魅力。

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行学说则是阴阳学说的延伸,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并将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等与五行相应联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身体的正常功能活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调节和供应。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和数百个络脉,经络相通,贯穿全身,是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通道。

脏腑学说则是中医独特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有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

其中,针灸是中医的代表性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通过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推挤等手段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是中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心理等多个方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以来,我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中医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1.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组成,阴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学习,我明白了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学习脏腑经络,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脏腑经络来治疗疾病。

3.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学习,我了解了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中医诊断方法独特,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结合四诊合参,可以准确判断病情。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这种全面的诊断方法使得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三、中医治疗的独特疗效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这些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通过学习中药,我了解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配伍原则,为今后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了基础。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消长平衡
.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 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阴 阳 的 起 源
.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
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 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 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人体、时)
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
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 此长彼消 与制约相关 此消彼长 此长彼亦长 与互用相连 此消彼亦消

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推断病情的 轻重顺逆 五色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 色脉合参 得相克之脉为逆

确定治则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如:木旺侮金 如:金虚木侮

相侮与相乘的异同:

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 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 “不及” 引起
异:相侮与相克次序பைடு நூலகம்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生。

五行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HONG 68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思考:有何临床意义? 脏 腑 五 六 脏 腑 形态结构 实体性脏器 中空有腔脏器 中空有腔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泻
奇恒之 腑
生理特点 的
临床意义
一般说来
病理:“脏病多虚”,“腑病多
实”
治疗:“五脏宜补”、“六腑宜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转化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提纲 提纲
①② 中按 医摩 基手 础法 ③④ 经头 络痛 腧失 穴眠 ⑤⑥ 颈脊 肩柱 腰保 背健
内容 阴阳
中医基础 ※思维
五行
脏腑
气血津液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辨 证 论 治
整 体 观
思考
阴 阳
思考
五 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03:26
泻”
HONG
70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形体、官窍
(筋、爪、目)经络
六腑 奇恒之腑
(胆)
精 气 血 津液
五脏
(肝)
精神情志
(怒)
自然界
(与春木相应 青色、酸味)
中医藏象学
心 三焦

肝 脾
03:26
五脏 系统

归纳
HONG 72
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系统连属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志为喜 3)在窍为舌 4)在液为汗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治则和治法)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火 土金水)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关系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 不同情志变 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 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6. 五行学说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木 火
土 金

脾 肺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肉 皮

思 悲

歌 哭

哕 咳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
相生
相克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制化
含义:制,制约;化,化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结 合,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维持平衡。 如:






指导疾病的治疗——治法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还 需结合 药物的四气和作用方向等综合分析)。

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 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相生的治法如:滋水以涵木
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 以五行的生克 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相关性: 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
分阴 阳。《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
相对性: 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
面比 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 可相互转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自和与平衡
外 腰 六 心 阳 表 上 左 侧 背 胸 背 腑 肺
肝 内 胸 五 阴 内 下 右 腰 腹 脾 侧 腹 脏 肾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五行的概念 ●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青 赤 角 徵 酸 苦 生 长 风 暑 东 南 春 夏
木 火
土 金

黄 白

宫 商

甘 辛

化 收

湿 燥

中 西

长夏 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人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呼 笑 握 忧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
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
为 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
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
畴 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 用的 特点。

以五行制约说明五脏之间的 协调平衡 ⊙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 气制约 ⊙ 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 气补之 ⊙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的联系。
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 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 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