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拳六大开指南
八极拳六大开练功指南

八极拳六大开练功指南流傳至今的八極拳已經形成12支不同風格的流派。
但是,不管哪種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開問題上,看法還是一致的,都認為「六大開極其藝」,也就是說,六大開囊括了八極拳基本功與搏擊術的精華,是八極門的極品。
因此,前輩們攜藝自珍,輕易不露六大開,即使是入門弟子,也難以得到全部真傳,甚至終生看不到六大開的拳理和演練,引為憾事。
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此種狀況已有所改變。
最近這幾年,武術刊物上出現了介紹六大開的文章,大家都對八極拳的核心問題給予關注並進行探討,試圖撩起六大開的神秘面紗。
然而,因為歷史的原因,在八極門眾多弟子中,真正明白六大開的人並不多,能夠全部掌握拳理和技藝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對於六大開,八極門人普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筆者習練八極拳多年,自忖有明師的傳授和深切的體悟等有利條件,對六大開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這才敢於「現身說法」,欲使六大開秘傳大白於天下,供同好者研習指正。
根據八極拳老譜的記載,六大開非常簡明,只有字訣(頂、抱、單、提、挎、纏)和歌訣(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挎合練單揚打,順步繞身便是纏,翻打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後傳)。
在六大開的演練中,一般只能看到六個大勢(攔捶、搨掌、虎撲、貼山掌、纏絲崩、猛虎硬爬山)和一趟六大開拳。
據此,有的人就以為六大開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不過是極普通的幾個文字和拳架罷了,稱不上八極門的精華。
「一葉障木林不見,百川灌河笑大方」,六大開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各個拳種都有自己最高的功法絕技,它們對外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嚴密封鎖。
即使迫不得已公之於世,也往往是三言兩語帶過,沒有明師的口傳身授,門徒和大眾只能一知半解,難以領悟要旨。
八極拳毫不例外,六大開就是這種情況。
六大開可以分作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
理論部分包括「文字傳」和「口頭傳」兩個內容。
文字傳就是前面提到的字訣和歌訣,本門弟子背得滾瓜爛熟,武林人士也耳熟能詳。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是八极拳术中的根本招法。
练架子以固根基,练六大开以致用。
所谓“开”,是指开而后进,一切手均不离“开”。
开有六招,即:顶,抱,掸(单),提,跨,缠。
所谓招,乃招法,不是定式,定式是招已打成之式,非招法。
招是在应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打招如闪电”,是过程。
“招”是巧力,以力降人非招。
一、六大开歌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跨合炼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身顶肘堂中立,大开神拳往后传。
二、六大开附属招术进步用法有:朝阳手,单体手,背后折缰,霸王折缰,猛虎爬山,拌步跨打,朝天掌,攉打顶肘,阎王三点手。
截手招法有:斩龙手,外搭肘,打踢蹬,打贯穴,开门炮,点扣穴,斜打太阳穴,背后肘,撩阴脚,背后撩阴,撩阴锤,劈砸,迎面锤,截腕掌,架打,压打,扁打,拧身腿,应门腿,漂腿,外拐腿。
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跨相连为宗法。
“跨”乃横力,“突”乃冲力,所谓招招不离“突”“跨”。
打招尤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固则招无所用。
六大招中之“抱”“缠”“顶”“跨”“掸”五招,连同折僵、朝阳手两招之使用,均为一线之争。
我占一线则我胜敌败,敌占一线则敌胜我败。
明此,则见敌处处有可乘之机;昧乎此,则见敌通身无隙可乘。
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一,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若闪转腾挪,犹豫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
六大开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仍难致用。
单练贵用手,尤贵闯步(无闯步则无突力)。
松肩松胯方能合膝,方能吃步,不合膝,则跨力无所耐。
饱不练,饿不练,心不平不练,身过乏不练,节假日宜多练。
气功在微,用意不可重;擤气震地亦需轻。
练运使功不可猛,修养生功宜常行。
德者,在武术论武德,在气功行功德,在人生讲道德。
武学德为本,武艺德为先。
学练八极拳,先须学做人,人品修优秀,技艺炼神化,寿命至仙成。
悲天悯人心常在,方便慈善时时行。
八极拳之缠劲,与太极的缠丝劲一样吗?

八极拳之缠劲,与太极的缠丝劲一样吗?缠丝劲也是八极拳的主要劲法。
很多八极拳爱好者对“十字劲”容易理解。
但是缠丝劲就不那么好懂了。
一般认为,“大缠”、“小缠”是缠丝劲,不错,“缠”是八极拳“六大开”之一,但“六大开”是一种技术法度,并非指的是缠丝劲。
缠丝劲在武术中几乎所有的拳种流派都有搭边,毕竟它的运用广泛,并且也是劲法中最终的呈现之一!在我国传统武术门派中,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
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称缠门、缠丝门、残门等,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八极拳六大开最后一个就是缠:第六趟“缠”:缠肘、贴身缠、扑身缠、抱头顶、双背缠、砸抱捶、拥身缠、托枪提、缠臂、缠腕、抱肩缠、捆手缠、迎面掌、回张口。
缠:以腰为轴,通过手、臂、肘、腿等部位,向上(下)往外(内)施转缠绕,运用刁、扣、捋、锁等劲力和手法击打对方都属于“缠”。
例如,“拥身缠”是借助转腰旋臂的动作“以圆破直”,化解对方的攻击,再顺势推撞或崩打对方;“小缠”是用双掌化解对方的抓捋刁扣,同时拧转切压,损伤对方的腕部;“抱肩缠”是以手按臂缠解脱并反击对方的抓肩。
缠字诀.缠丝盘珠之功理∶缠丝盘珠影随形,功法连绵不放松;刚柔虚实窥破绽,六字诀法定乾坤。
解意之论述∶遇强不惧,遇恶不慌,不急躁,不大意,不冒进,不硬拼,要讲究策略与其游击。
避其实而击其虚,避其锋而击其侧。
似蛛缠蜂一般,彼击我不着,我又岂容尔脱去。
待敌力疲破绽百出时,吾即充分发挥六字诀之功理、功法一举而将其歼击之。
缠,性质与顶相同,有具体的着数,如大家所熟悉的小缠、大缠,而本质上是一个“法”,属于“靠”法。
靠,是贴近对家主要以躯体制敌的方法。
以躯体制敌,力的突出点往往在肩在胯,但要点是两个,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借助于强大的惯性冲撞,八极称之为“旱地行舟”;二是不能拙力相向,一定要把握力的传递轨迹,以随机应变,即戚继光所谓“遇巧就拿就跌”。
八极的小缠是一把拿法,有“金丝缠腕”的雅名,其实是个普通招数,各家拳法多有之。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https://img.taocdn.com/s3/m/ae6421107c1cfad6185fa776.png)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八极拳六大开(顶、抱、单、提、挎、缠)又称六开。
六开是八极拳基本理论和高级技法的核心,因为言简意赅、藏形匿影,所以要旨很难领悟,技法不易窥破。
为了帮助八极拳爱好者探奥索隐,笔者提供一组六开技法并做简要分析,请习练者悉心揣摩,从中受益。
预备势: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全脚掌着地,站成身体略为侧立的四六步(前四后六);左手立掌在上,掌心向右,手指与喉部同高,臂微屈;右手约以平掌置于左肘内侧下方,掌心向左下方,手指略低于胸,右臂弯屈约 90度;下颏微收,目光平视(图1)。
说明:六开撷英中的每一个大势的单练、对接,都应该由预备势开始;动作完成后,可以回到预备势,接着练下一个大势。
若想结束练习,收腿收臂成立正姿势即可。
一、抱头顶――抱提1.右脚用力蹬地,左脚猛然向前膛出一大步,右脚随之�滑跟进,仍然站成左前右后的四六步;同时左肘向上划弧挂挡并向前顶出,左拳为开口拳,靠近左耳根,拳心朝向右上方;右拳往前击打,拳眼朝上,目视前方(图 2)。
2.右脚蹬地,左脚上一小步,随之用力向前上方提右膝;同时左臂稍展开,划弧往身前圈抱,拳眼朝上;右臂里裹回收,拳眼斜向内,略低于胸,目视前下方(图3)。
要点:动作1是抱头顶,运用六开中的“顶”,防中有攻,上下配合,利用肘尖和拳同时迎击对方。
为了加大击打的速度和力度,要运用技击八字(挨、傍、挤、靠、崩、撼、突、疾)中的“崩”与“疾”,利用步法、身法带动手法。
动作2是“抱提”,把六开中的“抱”与“提”结合起来,“挨”近对方,利用单(双)手“抱”,不使对方脱逃,利用膝“提”进行撞击。
为了使动作快而猛,上体要略有前倾和拧转,以便配合发力。
技击应用:甲(穿白衣者,下同)用右拳直击乙(穿黑衣者,下同)头部。
乙上步接招,左前臂向上格挡甲的冲拳,顺势以肘尖对甲前顶硬撞,同时右拳前冲,击打甲的腹部(图4)。
乙换招连续击打,双手揪住甲肩(也可以揪头发),用力往怀中按压,同时猛提右膝撞击甲头部 (也可以撞腹或裆)(图5)。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八极拳谱》中曰:“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
八形者,即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不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也就是说,人体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八极拳强调的是练形必练意,练意也要练形,做到形意合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动静结合的训练,随时都有应对敌人的意图。
拳谚云:“搏击需放胆,狠毒战上风。
”如一只温顺的犀牛虽然强壮,当遇到狮子攻击时,它只能避开或退让。
犀牛的这种行为助长了狮子的凶残气焰。
这就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敌当前,任凭你体魄强健,力量强大,技术高超,倘若没有胆气,没有制敌的方向和目标,势必手足无措.在生死相搏的刹那问失去制敌的先机。
故而,八极拳在倍炼中强调练形必练意的目的是使制敌的心态得到超前的训练。
应敌时自然而然具备极高的警觉性,极其敏锐的反应.极其威猛强悍的气势,极其灵活巧妙的招术变化,极其迅猛快捷的步伐,方能做到先机制胜。
外具八形,是八极先贤们察天地之气候,仿万物之灵动,逐渐总结的奇能绝技。
龙能开能稳,能大能小,大能翻搅海.吐雾喷云;小能隐无踪迹。
虎有捕食凶残之威猛;熊有沉稳之能,蹲靠之力;猴有三躲六闪之能;燕有穿帘敛翼之巧技;犬有疾巧伏身之灵动;鹰有视物胜于人类百倍之锐目和力透筋骨之利爪;钨有突冲善撞之高超技能。
八极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前人的经验和技能基础加强,从而强化了击打效果,从而对武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新内容,创造了内外兼备,形意同练。
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的八极拳体系。
强调指出.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能抵抗疾病和防身的。
没有强健的体魄.再好的技术手段也难发挥.只能被敌人所制。
八极八势

总起来说,大家练金刚八式是按照“一招一式”、“左右转换”练习的。这像案子上放些珍珠,它们互不相连。我认为,这种单操手的练法属于初级阶段,是要经历的,但不能在此停留,还应向中、高级阶段前进,也就是把珍珠串在一起,还要编制成精美的项琏。串珍珠需要工具等物品,劈山掌接探马掌要加入单挑手,就是右足上前一步,右掌由下往上挑起,然后再打探马掌。动作是:左足上一步,成左四六步,右手回收按压于腹前,左掌探出;上体稍左转,右足往前上一大步,右掌随之向左推拨,左掌回收到左肋下,上体右转,左掌弧形向下再向前上方撩起,右掌回收到右肋下;上体再左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同时前探,左掌回收到左肋下。这里打了一组动作:左探掌、右托肘左打裆、右探掌。要求身法、步法、手法要灵活迅速。之所以这里打了一个大势,是因为我方出探掌,对方常常迎上来,一臂向上架挡,另一臂屈肘打盘顶,我方正好托肘打裆,再接一个探掌,易于奏效。有人练与用探掌是左右连续,形式单一,容易被对方高挑低斩中间排所阻挡。
“气力贯通”非强氏独创,它是八极门练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俗称“打气口”,即以意领气,气走催力,行气发声,声助拳功,把意、气、力、声用得恰到好处,打出八极拳的气势与威风。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三句:“硬开猛攻,三盘连击,招法活用”,它们是一个表述整体,意思前后关联。因此,这里讲“气力贯通”是专指“外用”,而非“内养”。八极拳谱上有口诀“气与力合”,还有歌诀“潜力如丝连,发力气撼山”。它们精练地说出气力贯通的要求和方法,
2.自己能发出暗劲吗?
想用挨傍挤靠击人,不料双方势均力敌,“顶牛”了。此时,甲方稳固下盘,运作中盘,松胯转腰,全身的肌肉配合协调,由收缩到伸张,不断增大整体劲,感到一股浑厚充实的力量由下至上弧形旋出,有手擎巨闸的感觉。这就是发暗劲了。乙方会感到受力面积增大,沉重的渗透力传导过来,有千斤压顶的感觉。乙方无法反击,逃脱不开,败下阵来。旁人一看就知乙被甲暗劲所伤。
武术简介

作为中国人你对武术了解多少??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武术了解多少呢?好多人认为武术只是花哨,没有实战价值,都是吹出来的。
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尝试某样东西,那么你就没有任何的资格去评论它,乃至于贬低它。
更何况武术是咱们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实战搏杀中提取出来的,这世界只有一种知识是不能怀疑的,(不是科学,科学随着深入研究以前的观点经常被打破)那就是实践经验,经过长久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无法用科学证明,证明的只有时间。
有些人老爱说现在世界上的顶级赛事更本就没有中国人的身影,那些所谓的武术家民间高手什么都不是,都是一些爱吹牛的垃圾。
你能这么说只能说明你的无知。
现在世界顶级的赛事什么K1 UFC WWE MMA了反正是有好多了,我也经常看。
但我要提醒一点它们都是商业赛。
商业赛的战绩无法代表一种格斗术的优略,有过打架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正无限制打斗的时候不像比赛你来我往的一下一下的打。
人脆弱的地方很多,基本都是几秒钟就分出高低了。
不会打上十几分钟。
打架一般都是贴身斗的多,特别是生死战。
基本传统武术都很擅长贴身缠斗。
武术是实战技巧杀人技巧不是公园里老太太打的太极,但这里我不是说太极拳就没有杀伤力。
其实太极拳的杀伤力不低于任何一个拳术。
太极拳打起来刚猛爆裂。
不要以为太极拳就是在缠绵花。
太极拳只是从柔中求刚,只有先柔才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太极拳不是想象中的只是四两拨千斤,原话是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
意思就是想四两拨千斤至少自己要有个七八百斤力气吧。
太极拳讲究圆,就是切线。
通过听劲提前感知对方发力点。
然后牵引破坏对方中心,然后用强劲的爆发力击伤。
这里只是说点小知识不做现在搏击和武术的高低讨论。
在这里介绍几种中国传统的武术{无先后顺序,不分高低}首先是陈氏太极拳,原先是不叫太极拳的陈家沟的拳术有头套拳二套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长拳炮锤短打散手挤手略手等还有器械类。
但是在乾隆的时候都丧失了现在就剩下了套拳和炮锤(有传说是杨璐婵学会陈家沟炮锤后,又和武当道士一起创出了现在的陈家沟太极拳。
八极八势

肢体(主要指双臂)由外向内揽扣合拢的打法及力量都是“抱”,虎抱捶为其中之一。强氏的虎抱捶可分为两个招式:1、圈抱。左足上前一大步,右足随之滑动前移,成左四六步,同时右掌速回收,再和左臂一齐从身两侧向身前围抱;左臂弧形连抱带下压停于左肋下,拳眼朝里,右臂弧形抱于头前上方,拳眼朝下;头和上体微向左前倾。要点:双臂向内抱要有拧裹劲;身体要有向前拥挤和向左下的沉坠劲。用法:对方顺步冲右拳,我方上左足落在对方前足后埋根,同时左臂向内下格挡截压,顺势滑抱对方后臀往里拧带,身体向左下方斜转,用右肘里侧向左下搓打挤压对方颈部,将其摔倒。2、劈砸抱。右足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向前滑进,成右四六步;右前臂里裹下压,右拳收按于右肋下,拳眼朝里,左拳从身后往身前上方外旋,穿搓劈打,拳心斜对鼻尖。要点:上体稍右转,带动步进拳打;右拳裹压与左拳穿打配合要协调一致;动作内含的十字劲和缠丝劲要发好。用法:接上动,对方右转身撤回右足,我方顺势赶打,进右步落在对方前腿后面埋根,右前臂拨压对方撤步时打出的左冲拳,左拳穿拥击打对方面部、颈部或胸
4.八极拳师与内家拳师在暗劲上有何不同?
刚猛暴烈,显形于外,被称为明劲,拳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把刚劲逐渐消去,柔劲越来越大,这是内家拳师在慢慢把明劲换成暗劲,打拳以暗劲为主,侧重养生。于是有了带有揶揄意味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八极拳师的明劲不减,仍然体现八极的劲力风格,但已揉进坚韧之力,刚柔相济,伺机而用,不走极端。
根据自己的经验领会如下。1、行气、发力要与拳式合拍,做到协调一致,同步进行。2、拳式的动作幅度小,用力轻,或打暗劲时,应闭口开鼻,以鼻行气,在较细的气流冲过鼻腔时,发出“哼”的微声。例如出探掌。3、动作大而猛,需全力以赴,仅以狭窄的鼻腔行气显然不行,此时要以口腔为主,大量的气流高速喷射出来,发出近似“哈”的声音。例如打卧立炮。4、打大势(大招、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传至今的八极拳已经形成12支不同风格的流派。
但是,不管哪种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开问题上,看法还是一致的,都认为“六大开极其艺”,也就是说,六大开囊括了八极拳基本功与搏击术的精华,是八极门的极品。
因此,前辈们携艺自珍,轻易不露六大开,即使是入门弟子,也难以得到全部真传,甚至终生看不到六大开的拳理和演练,引为憾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此种状况已有所改变。
最近这几年,武术刊物上出现了介绍六大开的文章,大家都对八极拳的核心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探讨,试图撩起六大开的神秘面纱。
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八极门众多弟子中,真正明白六大开的人并不多,能够全部掌握拳理和技艺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对于六大开,八极门人普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笔者习练八极拳多年,自忖有明师的传授和深切的体悟等有利条件,对六大开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才敢于“现身说法”,欲使六大开秘传大白于天下,供同好者研习指正。
根据八极拳老谱的记载,六大开非常简明,只有字诀(顶、抱、单、提、挎、缠)和歌诀(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挎合练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打顶肘中堂立,打开神拳往后传)。
在六大开的演练中,一般只能看到六个大势(拦捶、搨掌、虎扑、贴山掌、缠丝崩、猛虎硬爬山)和一趟六大开拳。
据此,有的人就以为六大开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不过是极普通的几个文字和拳架罢了,称不上八极门的精华。
“一叶障木林不见,百川灌河笑大方”,六大开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各个拳种都有自己最高的功法绝技,它们对外对内都有不同程度的严密封锁。
即使迫不得已公之于世,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带过,没有明师的口传身授,门徒和大众只能一知半解,难以领悟要旨。
八极拳毫不例外,六大开就是这种情况。
六大开可以分作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文字传”和“口头传”两个内容。
文字传就是前面提到的字诀和歌诀,本门弟子背得滚瓜烂熟,武林人士也耳熟能详。
屈指可数的四十八个字能称之为理论吗?能!古人云“大道至简”。
禅宗“不立文字”,五行学说的核心是“金木水火土”,《易经》的内容是六十四卦,有谁能说它们没有或不是理论呢?“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
”自古以来,拳法丰富多彩,招术变化万千,生花妙笔也写不尽其中的奥妙。
大师们只能字斟句酌,用最精要的语言概括高超的技艺,再通过现身说法,指点迷律。
因此,只有得到耳提面命的弟子,才能通晓本门学说。
为了让世人了儿解禅宗和修习佛法,智者编写语录进行解说;为了说明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家阐述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的相生相克之理;为了探究阴阳变化,历代学者皓首穷经,连篇累牍地对《易经》进行破译。
六大开的字诀和歌诀也有详细的理论分析,只是它没有表达在笔墨上,而是发挥于拳师临场指教的口舌中,这就是六大开的“口头传”。
“口头传”也可以看作是对“文字传”的诠释。
因为口语具有时效性和随意性,所以口头传的六大开理论是否准确、系统及完整,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传承的内容是否纯真;第二,拳师的素质是否全面;第三,弟子的领悟是否到位。
笔者自视基本具备了以上三点,斗胆把“口头传”的六大开简要整理如下。
六大开是利用人体八大部位(头、肩、肘、手、胯、膝、足、臀)发力击打对方的高超技艺。
1.顶:施用的部位与攻打的目标置于同一水平线上,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点上,用整劲向前冲撞而出,这就是“顶”。
例如,“双羊顶”是用头撞;“两仪顶”是用肘法;“卧立炮”是用拳打;“吃根”是用膝磕。
2.抱:肢体由外向内揽扣合拢的力量和打法都是“抱”。
例如,“砸抱”是用拳头或前臂;“云抱”是用肘和手;“圈抱”是用双掌。
3.单:凡以单手成势,借助拧转伸挺等身法和手法,向不同方位发出劈、抽、挂、挑等劲力和动作击打对方,都可以算作“单”。
例如,“劈山掌”是用掌下砍;“上翻捶”是用拳反砸;“横单手”是用臂横扫。
4.提:它是指用手、膝、足等部位自下而上地猛然击打对方。
例如,“冲天提”是拳与膝合用,同时向上击打;“挑提”是向上的掌托打再加上脚搓踢;“掸手提”是双掌向下反抽与足尖向上弹踢相结合。
5.挎:拧腰坐胯,突发转体,运用手、臂、肩、腿等部位,向外或向内发出靠、挤、崩、撞的劲力和动作,击打或摔倒对方都是“挎”。
例如,“翻挎”是用肩挤胯靠腿绊臂拨的合力使对方仰面翻倒;“折缰挎”是把拳与肘结合起来击打对方;“挂塔”是用手的推拉配合腿的外挂,打出合力,使对方俯首扑地,这也归属于“挎”。
6.缠:以腰为轴,通过手、臂、肘、腿等部位,向上(下)往外(内)施转缠绕,运用刁、扣、捋、锁等劲力和手法击打对方都属于“缠”。
例如,“拥身缠”是借助转腰旋臂的动作“以圆破直”,化解对方的攻击,再顺势推撞或崩打对方;“小缠”是用双掌化解对方的抓捋刁扣,同时拧转切压,损伤对方的腕部;“抱肩缠”是以手按臂缠解脱并反击对方的抓肩。
踢、打、摔、拿是中国武术特有的四种击法,各门各派的技击内容一般都出不了“四击”的范畴。
六大开也如此。
“顶、抱、单”侧重于打;“提”主要是腿法,它属于踢;“挎”的作用主要是摔;“缠”不仅仅是拿,它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
通过上面简要地解说,我们不难看出,六大开是八极拳技艺的高度概括,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先师们舍弃八极拳架式和技法的表象,提取本质的东西,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属性,进行归纳提炼,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符合中国武术的发展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六大开是八极门的基本理论,八极拳全部套路和技法都是六大开字诀的组合与演练。
科学的抽象必然正确地反映现实。
我们以点代面,用六大开的含义和标准分析“八极架”全部动作的属性,可以做出如下的判定:1.卧立炮(顶),2.两仪顶(顶)3.狮子张口(抱),4.十字拳(缠),5.献胯(挎),6.扑面掌(单),7.闭裆式(抱),8.六合手(单)9.两仪顶(顶),10.霸王举鼎(缠),11.双肋肘(顶),12.揣裆式(抱),13.架提(提),14.扑按掌(单),15.挖眉式(单),16.搓提(提),17.分肋顶(顶),18.钩手提(提),19.砸肘(抱),20.跪膝(抱),21.拥肘(顶),22.上翻捶(单),23.抽顶(顶),24.右小缠(缠),25.撩阴掌(单),26.左小缠(缠),27.托枪式(提),28.穿袖提(提),29.通背式(单),30.挂塔(挎),31.单仪顶(顶),32.砸抱(抱),33.贯耳捶(单),34.拥裆胯(单)。
经典的拳论与核心的秘诀大多言简意赅,内容精深,因为那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和“镇山之宝”,对外人要严守机密,惟恐传出后削弱本门的威力;对弟子要“择徒而授”,以防被歹徒利用危害社会。
这就是八极门人普遍难解六大开,甚至分不清它是理论还是拳架的根本原因。
六大开不仅有理论,它还有实践,也就是有具体的拳式、套路、劲法和手法等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八极拳推广得比较好,品位较高的六开大势和六大开拳人们已经不觉新鲜,笔者把大家罕见的六个单趟子的动作名称公布如下:第一趟“顶”:挑提、两仪顶、折缰顶、滚靠顶、分肋顶、捋手搓脚、抱头顶、抽顶、挑扑顶、双羊顶、双砸肘、双摇顶、卧立炮。
第二趟“抱”:云抱、拐抱、截抱、拥肘抱、崩肘抱、吊肘、双耙手、闭裆抱、上翻挎、穿袖抱、抱提、劈提抱、圈抱、蹚提。
第三趟“单”:刺手单、挑手单、翻手掸、撑捶、劈山掌、朝阳掌、撩阴掌、钩手掌、三单手、翻挎打、上翻捶、抽顶、横单手、顶阳针。
第四趟“提”:贯耳提、捋手提膝、挑提、跟提、撑捶、穿袖提、挑肘提、掸手提、钩手提、盘肘、翻手提、抛扇提、盘肘提、吊肘提、砸抱提。
第五趟“挎”:滚靠顶、翻挎、圈挎、拦马挎、冲天提、挎打捶、撩提挎、挑提挎、圈挎、挑手单、折缰挎、扑按掌、挂塔。
第六趟“缠”:缠肘、贴身缠、扑身缠、抱头顶、双背缠、砸抱捶、拥身缠、托枪提、缠臂、缠腕、抱肩缠、捆手缠、迎面掌、回张口。
六大开单趟子可以看作六大开理论的形象化身,它又是八极门重要技法的荟萃。
六大开单趟子可以按照套路演练,可以拆开单打,还可以巧妙地组合起来应用于实战。
为了使弟子领悟六大开的灵活性,先师们还创编了“六开合演”,全部动作名称如下:1.挑提,2.钩手单,3.云手缠,4.迎面掌,5.拦手提,6.三单手,7.下翻捶,8.吊肘,9.抛扇掌,10.捋手搓脚,11.顶阳针,12.翻手掸,13.盘肘顶,14.双挑肘,15.掸手提,16.贯耳提,17.穿挎顶,18.拦挎,19.翻挎,20.拦手提,21.盘肘提,22.翻手掸,23.穿袖顶,24.架提,25.灭子腿,26.挂耳顶,27.托手单,28.钩手单,29.捋手提膝,30.冲天炮,31.双背顶,32.反抱提,33.回张口,34.挑提,35.拦马挎,36.挂肘捶,37.抱头顶,38.抽顶,39.抛扇掌,40.拥裆挎。
技击是八极拳的“脊梁”和“灵魂”,实战是六大开的最终目标。
为了使爱徒的搏击水平达到极致,为了使六大一的武库不断丰富和完善,八极宗师还传出“缠靠”、“六手翻”、“六开撷英”等高超的单打和对接秘技。
它们都是六大开中的精品,世人难得一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六大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互为表里,构成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体。
这就好比鸟生双翼,车有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八极拳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六大开的归纳和演绎。
六大开是八极门当之无愧的基本理论和技艺精华。
只有在六大开的正确指引下灵幽探奇,八极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才能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