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1000字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急性炎症,常伴有胰腺、胆道系统及全身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下面是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1.急性上腹痛,剧痛开始于胰腺区,然后向全上腹扩散。
2.腹胀、恶心、呕吐。
3.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或脱力无力。
(二)实验室检查1.血淀粉酶明显增高(两倍以上正常值)。
2.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氧分压降低。
4.胰酶、脂肪酶等胰腺酶活性明显增高。
(三)影像学检查1.腹部CT扫描。
2.经皮穿刺胰管造影。
3.内窥镜胰胆管造影。
二、治疗(一)保守治疗1.禁食。
2.肠内外营养支持。
3.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镇痛止痛。
5.抗生素治疗。
6.利胆药。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重度胰腺坏死等急性并发症。
2.病情迅速恶化,病情不稳定,保守治疗无效。
3.胆道疾病合并胰腺炎,需要胆道清理。
4.有肠梗阻、胰腺脓肿、瘘管等严重合并症。
手术方法包括:1.胰腺坏死病灶清创术。
2.根据胰腺炎病灶位置和感染情况,选择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头部切除术、胰腺尾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3.如患者伴有胆道疾病,需行术中胆道切开引流术或术后ERCP治疗。
(三)其他治疗1.体外膜氧合治疗。
2.基因治疗。
3.干细胞治疗。
4.胰岛素泵治疗。
5.分子靶向治疗。
三、预后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恢复缓慢而漫长,可伴有慢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瘘管等严重合并症。
预后差的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症、营养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等。
早期精准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能改善预后,加速病程缓解和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重点

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重点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胰腺疾病,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基于2018年的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我们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制定了中国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23版重点。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1. 诊断与评估-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及时明确诊断并分级。
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型、中度和重型。
- 评估严重程度的指标包括APACHE II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等。
2. 支持性治疗- 加强监护和全面支持,确保患者的稳定和安全。
- 早期应用液体复苏,平衡液体和电解质的失衡。
- 严密监测和处理胰腺坏死、感染、休克、ARDS等并发症。
- 管理合并症,如胆道梗阻和胰腺假性囊肿等。
3. 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学、药物耐药性及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 控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 适时应用其他药物如胰腺酶替代、胰岛素等。
4. 营养支持- 早期开始肠内营养,避免全胃肠外营养。
- 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需要,调整能量和营养成分的供给。
5. 心理支持和康复- 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上的支持。
- 合理安排患者康复计划,提供康复辅助服务。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个常规化的治疗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特征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同时,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治疗指南也需定期更新和修订。
请注意,该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决策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患者情况作出。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应给予 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舒适度。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感染、出血、血栓等 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 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急性胰腺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方法与策略 • 营养支持与护理 •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指南解读与展望
01
急性胰腺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 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急性胰腺炎的诊 治培训,提高他们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能 力。
06
指南解读与展望
指南解读:重点内容剖析
急性胰腺炎定义与分类
明确急性胰腺炎的定义、分类 及发病原因,为后续治疗提供 基础。
治疗原则与方法
针对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 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包括保守治疗、内镜治疗 和手术治疗等。
尿淀粉酶
尿淀粉酶升高也是急性胰腺炎 的常见表现,但特异性也不高
。
血清脂肪酶
血清脂肪酶升高也是急性胰腺 炎的常见表现,但特异性不高
。
血清正铁血红蛋白
血清正铁血红蛋白升高是急性 出血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
03
治疗方法与策略
保守治疗
禁食与胃肠减压
营养支持
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 ,减轻胰腺负担,缓解疼痛和腹胀。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
尿淀粉酶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24 小时达高峰,4~5天后逐渐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在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 时间较长。
血糖
血钙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可升高,提示胰腺 坏死。
部分患者血钙降低,提示胰腺坏死。
影像学检查
B超
B超可显示胰腺肿大、胰周液 体积聚等。
CT
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敏感的方 法,可发现胰腺水肿和胰周积液 。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腹痛
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出现剧烈腹痛, 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可向背部 放射。
恶心、呕吐
患者常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吐出 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
发热
炎症反应可导致患者发热,多为中 等度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休克
部分患者因大量体液丢失及血管渗 漏导致休克,表现为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四肢湿冷等。
综合治疗。
液体复苏
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 预防休克。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生命体征指标,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禁食与胃肠减压
禁食
暂停进食,减轻胰腺负担,促进胰腺修复。
胃肠减压
通过吸引胃内积气、积液,减轻腹胀,缓解腹痛。
疼痛管理与镇静
疼痛管理
给予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假性囊肿
对于假性囊肿,可采用内镜治疗 或手术治疗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 胆管炎
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可采用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
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遵医嘱给 予解痉止痛药物,并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中医外科急性胰腺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胃院痛”、“腹痛”等范畴。
认为本病是在情绪、饮食等因素作用下,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内蕴,壅结脾胃所致。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尤其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病增多。
因此,临床上应引起警惕。
一般经中药治疗1〜2天症情未见减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好转者,均宜采用手术治疗。
【诊断】1.腹痛多为突发,常在进食荤腥过多以后发生。
疼痛局限于上腹,由于胰腺炎症部位的不同而可在左上腹、右上腹或全上腹疼痛。
疼痛性质以持续性为主,或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加剧。
痛剧者如刀割,甚至出现疼痛性休克。
2 .多数患者有放射性痛,根据胰腺病变部位不同,可向右肩右腰(胰头病变)、左肩左腰(胰尾病变)或腰背部(全胰腺病变)放射。
3 .多数患者伴恶心呕吐,吐后疼痛常不能缓解,有炎症渗出液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
4 .一般均有发热。
而寒战、高热、休克患者常提示为严重的急性胰腺炎,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5 .同时出现黄疸的病人,提示为胆道疾患引起的胰腺炎,或胰腺炎症已引起奥狄括约肌水肿。
6 .上腹中部偏左常有压痛。
但胰腺为腹膜后脏器,压痛没有自觉疼痛明显。
7 .起病后6〜8小时,测定血、尿淀粉酶,如增高(病初时以尿淀粉酶为敏感)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如有腹腔积液,则腹腔积液中淀粉酶增高,则可确定诊∣⅛r断O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辨证分型(1)气滞型:症见口苦咽干,痛在上腹,牵连两胁,热象不显苔薄白,脉弦紧。
常因饮食或情绪诱发。
此型症如胃炎,故又称胃病型。
多见于轻症的水肿型胰腺炎,常由奥狄括约肌痉挛引起。
临床上可因与胃炎混淆而未能确诊。
(2)湿热型:症见胸闷心烦,口渴但不欲饮水,发热或有寒热往来,腹痛遍及右上腹或上腹,痛连肩背,尿少,便秘,或现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型多见于水肿型胰腺炎或并发胆囊疾患,可称为胆囊炎型胰腺炎。
(3)实火型:症见发热不恶寒,口干,渴喜冷饮,上腹痛剧,放射至腰背,腹胀痞满拒按,大便燥结,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腻,脉弦数有力。
202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

202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前言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病程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能导致胰腺坏死、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为了提高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国消化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的发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主要更新内容诊断1. 提高了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识别和分类准确性,强调了遗传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等特殊类型的识别。
2. 推荐采用淀粉酶、脂肪酶等生物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强调了血清脂肪酶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病后48-72小时内的诊断价值。
治疗1. 推荐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风险制定治疗方案。
2. 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3. 更新了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推荐在疑似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中使用抗生素。
4. 推荐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胰腺脓肿、胆道梗阻等。
5. 提出了急性胰腺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管理策略,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的防治1. 强调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床旁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以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2. 推荐对胰腺坏死、胰腺脓肿等并发症进行早期识别和积极处理,以降低病死率。
3. 提出了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假性囊肿的处理策略,包括内镜下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随访与评估1. 推荐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评估疾病复发和慢性胰腺炎的风险。
2. 强调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饮食等,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复发风险。
结语2024版《急性胰腺炎诊治最新指南》的发布,将为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理念和实践指导。
急性胰腺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胰腺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胆石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饮酒等多种病因引发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胰腺及胰周组织自我消化,出现胰腺局部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部分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严重患者并发器官功能衰竭[1,2,3]。
(二)流行病学AP在全球的发病率在升高,原因与肥胖和胆石症发生率上升有关[4]。
在美国,AP的发病率为5~30例/10万人,是胃肠病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每年因AP入院的患者数达275 000例,总费用达26亿美元。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越来越高[5],相应地,高甘油三脂血症性(HTG)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pancreatitis,HTGP)发病率也在逐步升高,现已升为AP第2大病因。
北京地区一项多中心研究对2006—2010年发病趋势进行分析,显示HTGP位居病因第2位(10.36%)[6]。
江西省一项包含3 260例患者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HTG占所有病因的14.3%[7],2012年之后HTG在AP病因中占比达17.5%[8]。
中青年男性、肥胖、饮酒嗜好及糖尿病患者是HTGP发病的高危人群[8,9,10]。
(三)分类与分期1.严重程度分类:目前分为3类:轻症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度重症AP(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症AP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3,11]。
轻症AP:无器官功能衰竭,也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
中国急性胰腺炎指南新版ppt课件

8
注意:
1.老年AP患者可能腹痛症状不明显 2.血淀粉酶不高不能排除AP
血淀粉酶升高时间(2-12小时升高,48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可能不升高
3.早期影像学可能无特征性改变
其他病变如十二指肠球后穿孔等可能出现胰腺周围间隙模糊等
9
AP分级(常常是指严重度分级)
• 轻度AP(MAP):符合AP,满足以下情况之一
胰腺坏死分级
无胰腺坏死
0
坏死范围<30%
2
坏死范围>30%
4
胰腺外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水、 2分 胃肠道、血管等)
评分≥4分可诊断为中度AP或重度AP
21
BISAP评分
评分≥3分可诊断为中度AP或重度AP
22
Glasgow昏迷评分
23
改良Marshall评分系统
评分≥2分,伴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大于48h提示重度AP
无器官功能衰竭,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Ranson 评分<3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lon,APACHE) Ⅱ评分<8分,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BISAP)评分<3分,修止cT严重指数(modifide CT severity index,MCTSI)评分<4分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1
诊断思路
是否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分级 有无并发症 病因和诱因
2
AP诊断标准
1.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的腹痛(急性、 突发、 持续 、 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最新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死亡率为5% ~10%。
一、术语和定义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分类系统(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和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2002年,泰国曼谷),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定有关急性胰腺炎术语和定义,旨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规范该领域学术用词。
(一)临床用术语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
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
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
Ranson评分< 3,或APACHE-Ⅱ评分< 8,或CT分级为A、B、C。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3;APACHE-Ⅱ评分≥8;CT分级为D、E。
建议:(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
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60 mmHg)、休克(收缩压≤80 mmHg,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PT < 70%、和/或APTT>45秒)、败血症(T>38.5℃、WBC > 16.0×109/L、BE ≤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WBC > 12.0×109/L、BE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
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Ⅱ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 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
假性囊肿(pseudocyst) 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
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
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 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二、急性胰腺炎病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
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尽可能明确其病因,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一)常见病因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药物和毒物、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外伤性、高钙血症、腹部手术后、胰腺分裂、壶腹周围癌、胰腺癌、血管炎、感染性(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HIV,蛔虫症)、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三)经临床与影像、生化等检查,不能确定病因者称为特发性。
三、急性胰腺炎病因调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酒精摄入史,药物服用史等。
计算体重指数(BMI)。
基本检查:血清淀粉酶测定,肝功能试验,血脂测定、血糖测定,血钙测定;腹部B超。
病毒测定,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肿瘤标记物测定(CEA、CA19-9)测定;CT扫描(必要时行增强CT),ERCP/MRCP,超声内镜(EUS)检查,壶腹乳头括约肌测压(必要时),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等。
(一)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
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除此之外,急性胰腺炎还可伴有以下全身并发症: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或休克;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耳鸣、复视、谵妄、语言障碍及肢体僵硬,昏迷等胰性脑病表现,可发生于起病后早期,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
体征上,轻症者仅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Grey-Turner征,Cullen征。
少数病人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
罕见横结肠坏死。
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
(二)辅助检查1.血清酶学检查强调血清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
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
病人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
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
要注意鉴别其他急腹症引起的血清淀粉酶增高。
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己经下降至正常,或其它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有互补作用。
同样,血清脂肪酶活性与疾病严重度不呈正相关。
2.血清标志物推荐使用C反应蛋白(CRP),发病后72小时CRP > 150 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
动态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3.影像学诊断在发病初期24 ~48 h行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受急性胰腺炎时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急性胰腺炎常不能作出准确判断。
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必要时行增强CT(CE-CT)或动态增强CT检查。
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为A-E级。
A级:正常胰腺。
B级:胰腺实质改变。
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
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
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
A级-C级:临床上为轻型急性胰腺炎;D级E级:临床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建议:(1)必须强调临床表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地位。
持续性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改变,排除其它疾病,可以诊断本病;(2)临床上不再应用“中度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倾向”;(3)临床上应注意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从“轻症急性胰腺炎”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
因此,必须对病情作动态观察。
除Ranson指标、APACHE-Ⅱ指标外,其他有价值的判别指标有:体重指数超过28 kg/m2;胸膜渗出,尤其是双侧胸腔积液;72 h后CRP > 150 mg/L,并持续增高等均为临床上有价值的严重度评估指标。
五、急性胰腺炎处理原则(一)发病初期的处理和监护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防止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内容包括:血常规测定、尿常规测定、粪便隐血测定、肾功能测定、肝脏功能测定;血糖测定;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测定;胸片;中心静脉压测定。
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和肠鸣音改变。
记录24h尿量和出入量变化。
上述指标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作相应选择。
常规禁食,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应进行胃肠减压。
在患者腹痛减轻/消失、腹胀减轻/消失、肠道动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开始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为开放饮食的必要条件。
(二)补液补液量包括基础需要量和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量。
应注意输注胶体物质和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
(三)镇痛疼痛剧烈时考虑镇痛治疗。
在严密观察病情下,可注射盐酸呱替啶(杜冷丁)。
不推荐应用吗啡或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654-2等,因前者会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后者则会诱发或加重肠麻痹。
(四)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剂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胰腺外分泌而发挥作用,主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
奥曲肽用法:首次剂量推注0.1 mg,继以25 μg ~50 μg/h维持治疗。
生长抑素制剂用法:首次剂量250 μg,继以250 μg/h维持;停药指证为:临床症状改善、腹痛消失,和/或血清淀粉酶活性降至正常。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除此之外,还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主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使用。
主张蛋白酶抑制剂早期、足量应用,可选用加贝酯等制剂。
(五)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由于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推荐应用改善胰腺和其它器官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E1制剂、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制剂、丹参制剂等。
(六)抗生素应用对于轻症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
对于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
胰腺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肠道常驻菌。
抗生素的应用应遵循:抗菌谱为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脂溶性强、有效通过血胰屏障等三大原则。
故推荐甲硝唑联合喹诺酮内药物为一线用药,疗效不佳时改用伊木匹能或根据药敏结果,疗程为7 ~14 d,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应用。
要注意胰外器官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断,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
要注意真菌感染的诊断,临床上无法用细菌感染来解释发热等表现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可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同时进行血液或体液真菌培养。
(七)营养支持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只需短期禁食,故不需肠内或肠外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先施行肠外营养,一般7 ~10d,对于待病情趋向缓解,则考虑实施肠内营养。
将鼻饲管放置Treitz韧带以下开始肠内营养,能量密度为4.187J/ml,如能耐受则逐步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