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效应
曼哈顿现象

表面贴装工艺立碑(侧立、曼哈顿)现象(图)立碑在表面贴装工艺的回流焊接过程中,贴片元件会产生因翘立而脱焊的缺陷,如图 4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立碑” 现象( 也有人称之为“ 曼哈顿” tomb stone现象) 。
“ 立碑” 现象常发生在CHIP 元件( 如贴片电容和贴片电阻) 的回流焊接过程中,元件体积越小越容易发生。
特别是1005 或更小钓0603 贴片元件生产中,很难消除“ 立碑” 现象。
“ 立碑” 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元件两端焊盘上的焊膏在回流熔化时,元件两个焊端的表面张力不平衡,张力较大的一端拉着元件沿其底部旋转而致。
造成张力不平衡的因素也很多,下面将就一些主要因素作简要分析。
1.预热期当预热温度设置较低、预热时间设置较短,元件两端焊膏不同时熔化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两端张力不平衡形成“ 立碑” ,因此要正确设置预热期工艺参数。
根据我们的经验,预热温度一般150+ 10℃,时间为60-90 秒左右。
2.焊盘尺寸设计片状电阻、电容焊盘时,应严格保持其全面的对称性,即焊盘图形的形状与尺寸应完全一致,以保证焊膏熔融时,作用于元件上焊点的合力为零,以利于形成理想的焊点。
设计是制造过程的第一步,焊盘设计不当可能是元件竖立的主要原因。
具体的焊盘设计标准可参阅IPC-782 《表面贴装设计与焊盘布局标准入事实上,超过元件太多的焊盘可能允许元件在焊锡湿润过程中滑动,从而导致把元件拉出焊盘的一端。
对于小型片状元件,为元件的一端设计不同的焊盘尺寸,或者将焊盘的一端连接到地线板上,也可能导致元件竖立。
不同焊盘尺寸的的使用可能造成不平衡的焊盘加热和锡膏流动时间。
在回流期间,元件简直是飘浮在液体的焊锡上,当焊锡固化时达到其最终位置。
焊盘上不同的湿润力可能造成附着力的缺乏和元件的旋转。
在一些情况中,延长液化温度以上的时间可以减少元件竖立。
3.焊膏厚度当焊膏厚度变小时,立碑现象就会大幅减小。
这是由于:(1) 焊膏较薄,焊膏熔化时的表面张力随之减小。
谈曼哈顿工程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惨景
一、日本人说"不"
1945年4月,意大利宣布退出战争。5月8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以盟军的胜 利宣告结束,世界人民观注的焦点转移 到亚洲及太平洋战场,日本帝国主义已 落入日暮途穷的困境之中。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相聚德 国的波茨坦,商议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办法。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 告》,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立即无条 件投降。宣言说:如果日军仍不放下武器,日 本武装力量将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消灭,日本国 土也不可避免地化为焦土。日本人当时并没有 意识到这一宣言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想到原子 弹的阴影正在向他们袭来。
再见!
团结起来共同为加强核不扩散机制而努力!
二、"小男孩"和"胖子"
美国人把希望寄托在刚刚实验成功的两颗 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身上。
广岛的“小男孩”
三天以后,即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另一 个城市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的后果与简述
长崎核爆 后的一片 废墟
三、"曼哈顿"绝密计划
1939年8月,美、英、法等国科学家和从纳 粹德国逃出来的一些著名犹太科学家在美 国召开了一次研究原子理论方面的会议。 会议在爱因斯坦原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铀裂变的方法制造原子弹的构想。
前言:
历史记录着人类的成功与失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从中吸 取经验教训。曼哈顿工程就是一个例子。曼哈顿工程是一个伟 大的科学突破,也是一个为生命、死亡和革命的疯狂的竞赛。 曼哈顿工程让人类揭开了原子的神奇之谜,也把最具破坏力的 武器介绍给了人类。直到现在,50多年过去后核武器仍然成为 人类特别是置身其中的科学家们辩论不清的话题。 在讨论曼哈顿工程时,人们面临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方 面,制造原子弹意味着科学家寻求新发现的好奇心和改变历史 的动力得到满足,科学家深入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找到了令 人着迷的美;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如何应用科学伦理来决定 是否或者应不应该参与原子弹制造,巨大能量的释放也意味着 巨大破坏力的诞生,科学家们因为无力左右这些破坏能量的行 踪而不安、后怕。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心理效应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涵盖了诸多有趣且复杂的心理效应。
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十大常见的心理效应:1.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一效应描述了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一般化的个性描述适用于自己,这种现象在占星学、心理测验等领域经常出现。
2.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指人们在知晓自己正被观察时表现出的比平常更好的行为。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们对于外部关注和期望的积极回应。
3.多数人效应(Majority Illusion):指人们倾向于高估群体里某一部分的比例,将少数人看作多数。
这种错觉导致了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偏差。
4.审美心理学效应(Aesthetic Experience):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审美的偏好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称性、颜色、线条等。
审美心理学效应解释了为何人们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5.薄冰效应(Thin Slicing):指人们通过极短时间内的观察或体验就能形成观点和做出决策的现象。
这种效应说明了人类对于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快速性。
6.暴力观看效应(Mean World Syndrome):指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处处充斥着危险和暴力。
这种效应暴露了媒体对于公众观念和态度的塑造力量。
7.社会认知效应(Social Cognition):描述了人们如何借助社会和情境信息来理解自己和他人。
社会认知效应帮助我们解释社交互动和行为的动机。
8.金字塔原理(Pygmalion Effect):指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或评价可以影响我们的表现。
这种效应揭示了人际关系对于自我认知和表现的重要性。
9.对立效应(Reactance):描述了当人们感受到自由被侵犯时,会产生一种反对的倾向。
对立效应解释了为何有时候指示越多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反抗。
10.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指人们对于新奇事物更感兴趣和注意。
曼特拉效应问题回答

曼特拉效应
曼特拉效应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它源于印度教教义中的一种信仰,认
为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和现实。
这个概念在西方
文化中被称为“心灵感应”,它被广泛运用于新时代运动、自我成长
和心理治疗等领域。
曼特拉效应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来影
响到周围的环境和现实。
这种影响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人
类大脑中产生的电磁波来实现。
这些电磁波可以穿透空气、物质和时间,以一种非常微弱但有力量的方式影响周围环境。
曼特拉效应最初由美国科学家克莱德·贝克发现,在他进行分子生物学
实验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他专注于某个分子时,它会发
生变化。
这个变化并不是因为他用手碰触了分子或者使用了仪器,而
是因为他对分子产生了意识上的影响。
后来,其他科学家也开始研究这个现象,并发现它的确存在。
他们发现,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和现实。
例如,当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祷或冥想时,他们会产生强大的电
磁波,并且这些波可以影响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
曼特拉效应不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新时代运动、自我成
长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在自我成长领域中,人
们常常使用冥想、正念和肯定性语言来帮助自己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总之,曼特拉效应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人
类思想和意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力。
虽然这个概念仍然存在争议和质疑,但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得
到了广泛运用。
曼哈拉效应

曼哈拉效应曼哈拉效应,又称作马夏尔效应或马夏尔-曼哈拉效应,是一种描述在流体中存在着速度梯度时,流体分子由于与固体表面的摩擦力而受到的与速度梯度正交的力的现象。
曼哈拉效应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解释:当流体在固体表面流动时,由于固体表面与流体分子之间存在摩擦力,流体分子受到的摩擦力将使其在固体表面附近速度较慢。
而在远离固体表面的地方,由于没有固体表面的摩擦力作用,流体分子可以更自由地运动,速度较快。
因此,在流体中存在速度梯度,即速度随着距离固体表面的远近而变化。
曼哈拉效应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中,曼哈拉效应的研究对于设计和优化各种流体系统至关重要。
例如,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曼哈拉效应的研究可以帮助设计更加流线型的飞机外形,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飞机的燃油效率。
在液体输送管道系统中,曼哈拉效应的应用可以帮助减小管道的摩擦阻力,提高液体的输送效率。
此外,曼哈拉效应还被广泛应用于微流体领域,如微流控芯片、微机电系统等。
曼哈拉效应的研究和应用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和模拟手段。
目前,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曼哈拉效应。
在实验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悬臂梁法、纳米尺度测量技术、激光阻力测量等。
而在数值模拟方面,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可以对流体中的速度梯度和曼哈拉效应进行模拟和分析。
曼哈拉效应的研究还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应用。
例如,曼哈拉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水龙头流出的水流中,靠近龙头的水流速度较慢,而远离龙头的水流速度较快。
同时,曼哈拉效应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弯曲的管道中,水流速度较快的一侧会受到较大的压力。
曼哈拉效应是一种描述流体分子在速度梯度存在下所受力的现象。
它在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曼哈拉效应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应用。
曼哈德效应

曼哈德效应
曼哈德效应是由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维斯·罗森共同提出的,它是描述时间的相对性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效应指出,在速度接近光速的情况下,时间会减慢,并且物体会变得更重。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旅行,那么他相对于静止的观察者来说,他的时间会缓慢流动。
也就是说,他在旅行中所经历的时间,比静止的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要更短。
这意味着,当他返回时,他可能只过了几年,而在地球上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这种效应的实际应用是在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中。
伽利略卫星的原子钟与地球上的时间同步,但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相对于地球上观察者来说,时间会减慢。
为了确保导航系统的准确性,科学家需要考虑和校正这种时间延迟。
曼哈德效应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新理解。
它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运行方式的认知,并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曼哈顿”现象的成因与防止措施

表 2 推荐的焊盘容差 元器件外形线(mm)
标准
W 容差 (+)
容差 (+)
H 最小 最大
0.30 0.03 0.03 0.30
0.50 0.02 0.10 0.30 0.40
0.80 0.05 0.15 0.35 0.55
1.25 1.15 1.15 0.50 1.70
1.80 2.25 4.05 0.50 1.70
联系方式:13760160106,sjw191957_cn@
SMT 论文集 缺陷篇
端的宽度(w),增大力矩T2。选取 4.3mg与 5.6mg的元器件进行试验,结果发现 4.3mg的元件发生率高于 5.6mg的元件。
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使用电磁力做为一种人工附加力矩来阻止” 曼哈顿”现象的产生,此方法已经申请专利。
T 最小 最大
0.15 0.30 0.10 0.50 0.20 0.60 0.25 0.75
z 印刷焊膏的体积差 焊膏沉积量越少,整个焊盘的热容越小,再流速度越快,两个焊盘上焊膏同 时溶化的几率大大增加,从而减小”曼哈顿”现象的发生率。另外,焊膏种类不同、 活性不同、助焊剂的均匀性和活性有差异,两个焊盘上的焊膏厚度不一致,都会 影响“曼哈顿”现象发生率。 通常,在焊膏方面做工作,可部分地消除“曼哈顿”现象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 降低“曼哈顿”现象的产生。一般来讲,使用双熔点非共晶焊膏,固液悬浮液有较 高的粘度,可通过机械的方式阻止元器件的角度影响,抵消表面张力,还可以延 长完全润湿时间,减小△T,从而降低发生率[6]。
0.90
1.80
2.25
贴装精度 F
±0.15
1.90
±0.15
2.35
±0.25
哈德曼原理

哈德曼原理哈德曼原理是指当液体或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由于流体粘性的存在,会使得管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即在管道中心处的流速较快,而在管道边缘处的流速较慢。
这种速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引起一种称为哈德曼效应的现象。
哈德曼效应是指流体在细长管道中流动时,由于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性,会使得流体分子在管道内壁上产生压力差,从而导致流体分子向管道中心聚集。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流体分子在管道边缘处受到较大的阻力,而在管道中心处受到较小的阻力,因此在流体分子之间会产生压力差,使得流体分子向压力较小的区域移动。
这种聚集现象会导致管道内的流体流速增加,从而使得管道的流量增大。
哈德曼原理在工程和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液体的输送过程中,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可以采用哈德曼原理来设计管道的形状和尺寸,从而使得流体分子能够更好地聚集在管道中心,减小流体分子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液体的流动性能。
此外,在石油工业中,哈德曼原理也被应用于油井的提取过程中,通过改变井筒的形状和尺寸,使得油井中的原油能够更加顺利地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除了在工程和科学领域的应用外,哈德曼原理还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血管中的血液流动过程中,由于血液的黏稠度较大,使得血液分子在血管内壁上产生压力差,从而导致血液分子向血管中心聚集。
这种现象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从而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哈德曼原理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描述了流体在细长管道中流动时的速度分布不均匀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哈德曼效应。
这一原理在工程、科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改善流体的流动性能、提高工程效率以及研究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理解和应用哈德曼原理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哈顿效应
曼哈顿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出城市如何影响其周边环境。
曼哈顿效应是一种城市如何塑造出其特有的环境,从而对附近地区有着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概念。
它可以涉及到空气污染、景观质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曼哈顿效应最初是社会学家哈里里斯曼在1970年发表的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当城市的建设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时,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环境的外观和特征;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也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空间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和环境社会效应。
空间效应表现为在城市内部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外观和特征。
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城市的大量拆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效应表现为城市建设行为影响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环境。
例如,城市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可以导致周边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
最后,曼哈顿效应对环境社会也有影响,因为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大量原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表明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周边的环境不仅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
这就需要城市
的建设行为和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避免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应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城市拆迁和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保护城市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
总之,曼哈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许多城市都处于曼哈顿效应的范围之内,因此,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充分理解城市建设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